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研究

  • 唐前志怪小说史

    作者:李剑国

    20年前,作者曾写作出版过同题专著;20年间,关于唐前小说的研究有大量新成果问世,因此,作者以20年研究之心血重写《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修正了不少既有论点,同时更对学界未曾予以充分注意的一些作品做了深度发掘和探究;花大力气对《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等作品进行考据论证;对一些作品的产生时代重新作了认定;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尽数纳入;确定是伪书的删掉,新发现的作品及资料补上。从原书到修订本的20年间,修订中作者就其所见尽量吸收进来,又补充修改了注释、核对引文、补充了参考引用书目。
  • 词与文类研究

    作者:(美国)孙康宜著、李奭学译

    本书的观念架构系以诗体的发展为主,所标举的文体研究系建立在两个基设之上:其一,诗体的演进乃时代新美学与文化观的反应;第二,诗体的根本意义植基于其恒动的演化史上。本书重点在处理词史早期大约二百五十年的时间范畴希望能借此彰显词独特的结构原则。本书的骨干围绕词的两个层面撑起。首先,就词的整体性而言,我们必须从其独特的形式(如平仄与分片的原则),从其结构(亦即构词方式),或从其功能(如主、客体的关系)来分析。其次,追踪分析文类发展的历时性面向,从“史”的观点追索历代大词家之间的联系。 “词”是通俗文学直接瀹启下的产物,在发展成“体”之前,乃为通俗曲词或娱众佳音。而词人不断把通俗曲词化为文人词的努力,在词体的发展史上亦辙迹分明。本书第一章主要论点在此。 接下来研究了五位大词家,都是词史早期的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柳永与苏轼,从中窥见词的发展过程。
  • 中国文学理论

    作者:[美]刘若愚

    作者在本书中从当代文学理论的不同视角来研究和阐释中国文学与文论,以行上理论、决定理论、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和实用理论等西方文论的范畴为框架来挖掘中国文学的价值,力图打破中西文化研究的壁垒。作者指出,各种异质文化中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提出一个“最终的一般的文学理论”。除了研究视角的独特之外,本书还开辟了不少新的研究空间,为之后的比较诗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因此本书又被认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

    作者:陈平原

    本书立足于“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把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作为20世纪中国小说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全面考察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到现代的嬗变。1897-1916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童年,但它无论是在主题模式、结构模式、文体模式抑或美学风格方面都显示出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特色。本书通过对小说内部结构的考察,全面展示出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起点的清末民初小说由蹒跚学步到意欲高飞的历史足迹。
  • 中国小说源流论

    作者:石昌渝

    目录 第一章 小说与小说文体诸要素 第一节 小说概念:小说家与传统目录学家的分歧 第二节 文言与白话:双水分流与合流 第三节 短篇、中篇和长篇 第四节 结构的类型 第五节 叙事的模式 第二章 小说文体的孕育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小说的关系 第二节 史传中的小说文体因素 第三节 诸子散文与小说 第三章 史传与小说之间 第一节 杂史杂传 第二节 古小说 一 古小说文体的形成 二 志人小说 三 志怪小说 第三节 古小说的分化和演进 一 笔记小说和野史笔记 二 向传奇小说演进 第四章 传奇小说 第一节 传奇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概述和场景――史传叙事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诗赋的插入 第四节 叙事类型的多样化 第五节 传奇小说的俗化 第六节 通俗化的传奇小说 第七节 笔记体的传奇小说 第五章 话本小说 第一节 “说话”与“俗讲’ 第二节 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入话和正话 第四节 韵文套语 第五节 叙述方式――说给人听 第六节 话本小说的雅化 一文人 的编纂 二文人 的创作 第六章 章回小说 第一节 成书方式之一――“滚雪球”式累积 一 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志演义》 二 从《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到《封神演义》 三 从《小秦王词话》、《唐书志传》、《隋炀帝艳史》 《隋史遗文》到《隋唐演义》 第二节 成书方式之二――聚合式累积以及 联缀式结构 一 《水浒传》的成书 二 《西游记》的成书 三 联缀式结构小说 第三节 从讲述型到呈现型的转变 一 《金瓶梅》文体的创新 二 学步《金瓶梅》的文人创作 第四节 传奇小说与白话小说的 合流――才子佳人小说 第五节 《红楼梦》与古代小说的终结 出版后记
  •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作者:钱志熙

    本书作者认为,从东汉中晚期到晋宋之际,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创作传统的确立期。依据此期的诗歌艺术的音乐背景、艺术精神、创作方法与风格,作者提出了魏晋诗歌艺术这一概念,并加以论证。作者在传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所得,将一诗歌艺术系统分为东汉中晚期、建安、正始、西晋、东晋和晋宋之际六个阶段,对各阶段诗人群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审美理想、诗歌观念及诗风演变做了系统的研究。本书视野开阔,新见迭出;既有宏观的论述,又有微观的考察。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并获得多种学术奖。此次再版,作者精心加以修订并加注,增加了新的绪论,反映了作者从本书初版以来在中古诗歌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 红楼梦研究

    作者:俞平伯

    本书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红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高鹗续书、《红楼梦》人物、《红楼梦》风格、后三十回《红楼梦》之原貌等红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是广大《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必备读物。
  • 走进当代的鲁迅

    作者:钱理群

    作者为国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本书分三部分,即“鲁迅的当代阐释”,从鲁迅作品的解读入手,由小见大;“鲁迅与当代青年”,作者在北京大学所作讲演,与作者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给北大学生讲授鲁迅专题课时,大学生对鲁迅不同的感受、体验,从中可见一代代人的“鲁迅观”;“鲁迅的当代命运”,探讨鲁迅式知识分子在当代的价值承担与困境。全书为作者九十年代对鲁迅的最新理解。
  • 知识分子与大众

    作者:(英)约翰·凯里

    在1880—1939年的英国文学界,许多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一直作为现代文学的开拓者、现代主义的急先锋,备受尊崇。他们的作品也被奉为经典,成为今日英美文学爱好者或学习者必读的书目。然而,约翰·凯里在这部著作中对现代之初的知识界发动了猛烈攻击,他以清晰的条理和富于雄辩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大人物们身上的阴暗面,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人尊重的有影响的文学偶像彻底打破。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有人评论:“凯里的深刻著作既有启发性,又令人不安”。因此,这部著作虽然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却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感伤时代的文学

    作者:张柠

    本书为作者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论文精选,内容涉及张爱玲、莫言、史铁生等多位优秀小说家的作品研究,以及于坚、翟永明、胡宽等诗人的评论,从整体上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写作风格。作者主张“大文学”概念,认为“文学”不局限于技术或者文体层面的诗歌、小说、散文概念,它是通过语言符号、形式要素、经验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来的时代的精神气质和心灵演变。文学研究作为“人文学科”的分支,其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形式史研究的路径,呈现出精神史的演化过程。本文集通过对作品进行形式史、主题史、观念史的研究,发掘时代的精神演变历程,以及作家作品在这个演变历程中的角色。
  • 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

    作者:吴盛青,高嘉谦

    考察古典诗词及抒情文类,在传统裂变和融摄中的生长与衍异.作者包括王德威﹑胡志德 (TedHuters)、郑毓瑜、贺麦晓(M.Hockx)、魏爱莲(E.Widmer)、方秀洁、奚密、林立、黄锦树、胡晓明、张宏生、魏泉、张晖、黄运特.
  • 开放的作品

    作者:(意)安伯托·艾柯

    当代西方文化界大师艾柯最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当代意识理论的革命性标志作品 引发西方文化界巨大持久争议 探讨西方现代艺术、文学的趣味之作 十二音体系音乐、乔伊斯、试验文学、非形象绘画、运动艺术、电视直播的时间结构、新小说派以及安东尼奥尼和戈达尔之后的电影、信息理论在美学上的运用,由这一系列的不同观点诞生了一种对当代艺术的观点以及对它提出的认知模式的观点,将之作为"认识论的隐喻"提出来,这将独立地进展为对世界的定义,很像新的科学方法确立的定义。这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后在文化界引起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持续了好几年,成为走向非传统的"人文学"的美学起点,这是建立在评论―哲学议题和科学议题紧密结合―基础上的美学。《开放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就语言技术和20世纪先锋派艺术的思想意识作用进行的讨论所依据的坐标,这里所说的先锋派艺术既包括"历史的"先锋派,也包括"新先锋派",对这种"新先锋派"既做了最具挑战性的理论总结,也进行了最详尽的批评。 本版既包括了艾柯写的序言,也包括了他在后来写的序言,而且还有详尽的评论概述,即这本决裂性的图书遭到拒绝或受到欢迎的历史。这是中译本的第二版,修订了第一版的部分文字错误,重新设计了版式,尾注改为了脚注。
  • 插图本法国文学史

    作者:董强

    《插图本法国文学史》“插图本外国文学史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插图本法国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法国文学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进行简明的介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文学事实,要点突出,详略得当。《插图本法国文学史》不同于其他文学史类书籍的一大特点就是插图本,图文并茂。
  • 论小说十家

    作者:赵园

    这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虽名为《论小说十家》,却是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十几位作家。作者将思想史研究、历史与社会批判及文体分析融为一体,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的内,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兴趣又是她所有文学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并贯穿始终。
  • 世事如斯

    作者:[美] 帕特里克·弗伦奇

    这是今唯一一本得到奈保尔本人授权的传记。曾获《纽约时报书评》选出的十佳图书。本书以罕见的坦诚,用大量采访、书信和文档,展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是令人爱恨交加的文学大家,他对写作的热诚近乎疯狂近乎恶魔。他自大,小气,不忠,他有着饱受争议的不论生活。 此书前所未有地获准接触大量极为隐秘的私人资料。详细描述出才华盖世目空一切的奈保尔穷困的童年,一路的彷徨与思乡,尽现他的善恶美丑。
  • 历代笔记概述

    作者:刘叶秋

    《历代笔记概述》分为八章,包括了绪论、魏晋南北朝笔记、唐代的笔记、宋代的笔记、金元的笔记、明代的笔记、清代的笔记、结束语等详细内容。 历代笔记,浩如烟海,本书粗举大略,难免挂一漏万。但通过这一部分笔记的介绍,可以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与缺点。笔记小说,是古代短篇小说的一种,如《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较高的文学价值。一般记杂事、琐闻的笔记,无论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全能挥洒自如,不受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因此,其中的优秀作品,如《陶庵梦忆》之类,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 《西游记》漫话

    作者:林庚

    《大家小书: 《西游记》漫话》是诗人、文史专家林庚先生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西游记》是以童话的方式反映市民社会的英雄理想。作品围绕孙悟空的形象出发,展开了对《西游记》背后更深的内涵,驳斥了关于孙悟空性格与农民起义相对等这一论点,提出孙悟空更多地源于市井文化,《西游记》中描绘的神魔世 界,和世俗市民社会息息相关。
  • 翻译与文学之间

    作者:王宏志

    本书是中国香港著名学者王宏志教授关于文学与翻译研究的论文集。作者以跨学科、多角度的学术视野,将翻译研究融入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史活动,仔细考察了翻译与文学、文化、政治等领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为学界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拓展出更为丰富的发展空间。
  • “新启蒙”知识档案

    作者:贺桂梅

    作为“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实践而进行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模式构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六十年乃至整个20世纪历史的基本认知装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如何评价这一认知装置变成了知识界的关键分歧所在。本书从探讨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重写文学史”思潮、“纯文学”实践等6个文学与文化思潮着手,试图对80年代整体思想状况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考察。对每一思潮,不仅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构其基本历史轮廓和复杂脉络,更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与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其核心历史文本,尤其关注“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这种研究的两个基本特色:一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但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另一则是全球视野与中国问题的结合,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9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实间的关联。由此,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
  • 批评的准备

    作者:张定浩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涉及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二十余位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分为四辑。这批文章有一些很短,另一些稍长一点,但它们相互交叉,先后引发类似的问题,与其称之为文学批评,不如视之为一种批评的准备,一种尝试用最笨拙的方式审视文学现场的努力。 “苏格拉底认为,假想一个人具有一种他实际上并不具有的美德,这是接近疯狂的行为。这样一种假想显然比与之相反的对一项绝对恶行的疯狂迷恋还要危险。因为对绝对恶行的疯狂迷恋还有治愈办法,而前者则会让一个人或一个时代一天天变坏,也就一天天不公正。 ” ——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