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研究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

    作者:王晓明主编

    作为一种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本书系统汇集了1980年代至今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集中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水准和最新向度。所选论文均经过严格筛选,内中既有关于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十七年文学”等命题的重新评价,也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当代文学的潜在写作”等论题的全面观照,既有文学内部问题,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类及文学翻译、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审视,也有文学与社会、文学与都市、文学与其他媒体的关系等问题的阐释,既有对鲁迅、茅盾、曹禺等大家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家》、《骆驼祥子》、《白毛女》等名作的精细分析。从单篇看,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鲜,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而荟萃成书从整体看,则基本包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和体式,足以学科方法论上给人以充分的启迪和感悟。
  • 如此繁华

    作者:王德威

    序 北京篇 荒谬的喜剧?——《骆驼祥子》的颠覆性 世俗的技艺——阿城伦 再见《青春之歌》,再见 北京梦华录:北京人到台湾 京剧的粉丝,站出来 上海篇 文学的上海,1931 从“海派”到“张派”——张爱玲小说的渊源与传承 张爱玲再生缘——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事学 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 四读王安忆 香港篇 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 暴烈的温柔——黄碧云论 腐巧的期待——钟晓阳论 香港,我的香港——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香港情与爱——回归后的小说叙事与欲望 台北篇 华丽的世纪末——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 跨世纪·小说台北 冷酷异境里的火种 陈映真相《归乡》及其他 命运的经济,末世的清算
  • 朦胧的七种类型

    作者:[英] 威廉·燕卜荪

    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所说的“朦胧”,既指诗之为诗的根本,又指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这两个层次的含义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燕卜荪超越形式主义的努力,也体现了燕卜荪理论的困境。它启示我们,在文学研究中,“美”这一价值尺度是不可忽视的。
  • 诗性的寻找

    作者:刁克利

    本书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了二十余部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名著,点评了十几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深度挖掘他们的创作秘密,建立起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了文学理解的视角与空间。 作者分别从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文学的期待和理解等论题,梳理了我们与文学的缘分。书中深入《白鲸》、《红字》、《简•爱》、《呼啸山庄》、《一位女士的画像》、《儿子与情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了不起的盖茨比》、《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等文学经典的创作与欣赏,既有创作上的指导,又有助于培养读者以作家和批评家的角度欣赏作品。
  • 梁羽生闲说《金瓶梅》

    作者:梁羽生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属于最有争议的古典小说。一代“武侠大师”梁羽生先生在小说创作“封笔”后,转而以持续五百多天的专栏,点评《金瓶梅》,其史识、学识、文学观及审美意识,就在这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挥洒出来。例如,梁先生细致分析了武松杀人的变态心理与行为,认为武松也还是有“阴暗面”的“英雄”,即属发人之所未见;虽然《金瓶梅》终场诗曰,“楼(孟玉楼)月(吴月娘)善良终有寿”,但梁先生分析,吴也不是正面人物,识破作者的反讽手段。继鲁迅、毛泽东之后,梁羽生对《金瓶梅》在世道人心上多有阐发,评弹有据,条分缕析,时有令人豁然之见解。
  •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作者:陈平原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本书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文学”走进大学课堂,到底该如何“教育”?文学史并非“不证自明的知识体系”,从古已有之的“文章流别论”,转化为今日通行于学界的“文学史”,应归功于西学东渐的大潮。本书涉及晚清以降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证,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在20世纪中国学界,“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其确立以及演进,始终与大学教育密不可分。本书不只将文学史作为学术观念来描述,更作为一种教育宗旨、管理体制、课堂建设、师生关系来把握,文笔生动,思虑深邃。
  • 布洛克的小说学堂

    作者:[美]劳伦斯·布洛克

    《布洛克的小说学堂》以劳伦斯·布洛克在《作者文摘》最叫座的专栏,集结成为这本非看不可的作品,深入观察创作脉络,告诉你小说是一门怎样的专业,如何发挥书写技艺。他的建议,都是身经百战的经验之谈,让写作者可以住创作游戏中,避开陷阱,悠游自在。从分析市场开始,到如何自我要求、“创意拖延”,再到处理退稿的失望落寞,《布洛克的小说学堂》是一本无价的实战宝典,提供扎实可行的写作守则,让读者与作家都能掌握小说写作的关键所在。
  • 抒情与史诗

    作者:[捷克] 亚罗斯拉夫·普实克 编,李欧梵

    本书是欧洲最负盛名的汉学家普实克的名著,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李欧梵教授编选,汇集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九篇经典之作。普实克描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显著传统,既洞见了中国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多样性、自发性、艺术创造性和生生不息的活力,又充分注意到了士大夫文化的遗产,看到了其语言的准确、精巧以及表达的微妙,通过勾勒史诗的/客观的与抒情的/主观的这两支传统的相互交融,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重要联系。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欧洲文学中与之对应的现实主义与抒情思潮,在此脉络下,普实克相当深入地讨论了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及其与西方文学的关系。最后一篇是普实克与著名学者夏志清之间著名的学术交锋,反映了两者研究方法和文学评价标准的不同。
  • 乱世书写

    作者:[美] 黄心村

    乱世佳人斯佳丽·奥哈拉姗姗降临一九四〇年炮火隆隆的上海,由一位典型的美国南方佳人摇身一变成为战时上海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公众偶像。这一跨国传奇的成功转型集中体现了这座城市中层文化的韧性与弹性,而上海完全沦陷后为这一文化持续注入崭新的生命力的恰是刚开始写作生涯的一代年轻女作者。年仅二十出头的张爱玲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才华盖世如张爱玲,她在沦陷上海的出现并非偶然,她的成名也不是什么奇迹。她的周围是一群与她一样在战争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女性作家,她们显然不以民族自救的代言者自封,时代的号召仿佛离她们很遥远,然而她们笔下记录的却是穿越战争与占领的个人旅程。在政治高压环境里巧妙地占据了一席空间之后,她们巩固并发展了一个中层读者群,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化舞台,延续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端的现代都市文化反思,也维护了上海这座饱受战争蹂躏的大都市中的文化生活。 《乱世书写》不仅重点论述张爱玲,更将视野投向同时期的苏青、潘柳黛、施济美等女性作家,第一次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这批女性作家如何以各自的书写穿越战争与占领,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舞台,延续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端的现代都市文化反思。《乱世书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沦陷时期上海文 学及通俗文化的细腻体认,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 诗性正义

    作者:玛莎·努斯鲍姆

    努斯鲍姆教授在本书中论证了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使人们对于异于自己的他者生活的体味与同情,扩展勒那种有助于公共生活决策的想象力。本书传达的核心观念是,对于适当的公共话语和一个民主社会来说,文学想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特别强调了文学与人文教育对于公共生活和国家的重要性。
  • The Western Canon

    作者:Harold Bloom

    Discussed and debated, revered and reviled, Bloom's tome reinvigorates and re-examines Western Literature, arguing against the politicization of reading. His erudite passion will encourage you to hurry and finish his book so you can pick up Shakespeare, Austen and Dickens once again to rediscover their original magic. In addition, his appendix listing of the "future" canon - the books today that will be timeless tomorrow - is sure to be the template for future debate.
  • 魏晋风度及其他

    作者:鲁迅

    本书收录了鲁迅一些虽无学术文章的形式,但实则有着深刻的理论见解,而且在现实中也的确起过重要作用的杂文、序跋和译文附记等。作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目,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鲁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
  • 从选择到反抗

    作者:柳鸣九

    法兰西是一个崇尚个性自由的民族,法国文学遵奉的最高准则是追求创作个性的自由。由此,世界上大多数新的思潮流派、新的艺术风格往往都发源于斯。法国文学领域从来都是各种风格纷竞自由的天地,尤其到了更适于个性化发展的20世纪,更是如此。因此,在20世纪法国文学中,卓尔不群、独来独往的才人比比皆是,对于文学史而言,虽然总有分门别类、归纳概括的需要,但法国21世纪文学中难以归类的作家为数实在很多,本书的第十部分就是一些难以归入固定门类的作家,他们之所以难以归类就在于他们创作个性的独特与张扬,而过,倒又成了他们的共同点,特别是他们都把自我个性、自我精神、自我状态张扬而毫无顾虑地升华为文学这样一个物特色,从拉迪兽、塞利纳、柯莱和持,到让・惹内、杜拉斯、萨冈,哪一位的作品中不有一个极为张扬的大写特写的“我”字?这倒使我们有可能在这里姑且反把他们统称为“自我个性张扬的才人”。
  • 红楼夺目红

    作者:周汝昌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新的一本红学随笔集。与以往的著作不同,是以短文讲“大旨”。全书一百三十余篇,从赏析雪芹“绝特”个性,提出湘云才是《红楼梦》全书主角,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以及红学研究者极少触及的红楼小人物的见解等观点,令人玩味领悟,大开眼界。可谓点面新、视角新、解说新,是红学界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周先生在本文后再记中,赋诗一首,抄录如下:百读红楼百动心,那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语,重上高山悦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徽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有书换万金。全书诗、文、图并茂,精美大气,印装讲究。
  •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研究

    作者:C.S.刘易斯,沃尔特·胡珀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研究》一书中收录了C.S.路易斯十三篇引人入胜的论文,其中一半是路易斯有生之年没有出版过的。书中前三篇论文对中世纪文学做了一个总体的介绍,其余转向研究渚如但丁(《神曲》)、马洛礼(《亚瑟王之死》)、斯宾塞(《仙后》)和弥尔顿(《科马斯》)等重要作家的作品。路易斯富有洞察力和亲切感的写作,足以吸引每位对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文学感兴趣的研究学者。
  • 丰富的痛苦

    作者:钱理群

    《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的任务仅在于描述:描述两个文学幽灵跨越几个世纪的门槛,从西方走到东方的故事;描述东、西方各国作家怎样出于对人类(首先是知识分子)某些重大精神命题的共同关怀,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特点,一面接受前人思想、艺术成果,一面又丰富与发展前人的思考,有如思想与艺术接力棒的相互传递,共同创造了两个世界文学的不朽典型的故事。
  • 现代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现代中国文学史》作者将当时的文学分为二类:一为古文学,以王闿运、章太炎、刘师培、陈衍、王国维、吴梅村等为代表;一为新文学,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张士钊、胡适为代表。断代文学史以这一时期文学作为内容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是唯一的一部名著。作者对于这些代表人物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等有深层次的挖掘。此书《编首》叙述上古、中古、近古、近代,下接现代文学,这正是为了通古今之变。书中所谈的,“起于王闿运,终于胡适之”,主要还是近代文学,及进入二十世纪后的所谓“旧文学”。但此书仍有极可观之处:一是谈近代作家的创作时,十分注重他们与古典文学的传承关系,如谈王闿运,归在“魏晋文”的名目下;二是在艺术分析上,注重一己之感受,多有画龙点睛之笔;三是作者的文言,实在精粹漂亮。
  • 如何现代,怎样文学

    作者:王德威

    本書增訂版新收入王德威重要文論〈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説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歷史文化的建構發生空前裂變。因應這一「千年未有」的變局,「如何現代」成為學者文人念茲在茲的課題。而「怎樣文學」往往被視為通往現代的主要門徑之一。現代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大自國家神話與意識形態圖騰的形成,小至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搬演,在在可見端倪。時序到了另一個世紀初,由文學所銘刻、體現的各種現代及後現代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本書以小說為重點,探討現代及後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清末以降,小說成為文學現代化最重要的表徵,不僅形式實驗推陳出新,更憑敘事虛構見證或介入公私領域的蛻變。藉著研讀十九、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本書所集結的21篇論文,觸及了下列議題: .「被壓抑的」現代性 .小說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辯證 .文學的現代「性」之路 .歷史的空間想像 .流派、典律及典範間的互動關係 .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 所徵引的作品則包括清末的《品花寶鑑》、《三俠五義》以迄當代的《秧歌》、《赤地之戀》、《長恨歌》、《豐乳肥臀》、《饑餓的女兒》、《狂城亂馬》等。
  • 神游

    作者:田晓菲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外部世界(异域)的频繁遭遇,进而相互影响并导致剧烈的文化转型。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而导致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发现”,求道的僧人如法显等等远行印度求法,居外十四年,途径三十余国,归国后除带回经文外,还有记录个人经历的游记《佛国记》传世;而当时还被北方高门显贵视为化外蛮夷之地的长江之南,随着东晋被迫南渡后精英士大夫的重新“观看”,变成了陌生又新鲜的“风景”,王羲之等的“兰亭雅集”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应运而生。 另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晚清,西方的船坚炮利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也让国人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出无穷的遐想和行动,进而开启了一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巨变,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
  • 《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

    作者:余国藩,李奭學編譯

    《〈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内容简介:余国藩先生既以精研西方文学与宗教而称美西方学界,又以对《西游记》、《红楼梦》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饮誉汉学界。本书为其三十余年的研究心得,无论是花十年之功对《红楼梦》中情欲与虚构问题的重审,还是对《西游记》的版本、寓言特质及史诗面向的考察,均见解独到,论证严密,为其建基于“人文学问”的传统之上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