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研究
-
陈寅恪丛考
陈寅恪丛考,ISBN:9787308100687,作者:张求会 -
唐代诗人丛考
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
记忆张爱玲
本书为纪念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逝世十周年而编选。作者有夏志清,李君维,高克毅,刘绍铭,水晶,郑树森,张错,高全之,陈子善,吴福辉,周芬伶等海内外名家。通过他们的回忆,访谈和钩沉,张爱玲的一些佚文得到发掘,张爱玲作品的一些疑问得到澄清,张爱玲文学理念的一些谜团得到解答。新的史料和新的见解组成了这部新的改可能避免与其他同类编选重复的《记忆张爱玲》,展示了一个曾被遮蔽的列为真实的张爱玲。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内容简介:新文化运动还没有火热展开的时候,林纾、苏曼殊已经为中国现代文学播撒下浪漫的种子。做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还是做维特似的多愁善感的才子,这样的情感始终纠结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派身上,无论是郁达夫、徐志摩,还是郭沫若、蒋光慈、萧军都没有摆脱这种心结。李欧梵先生出文入史,复原了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地图,树立了几个显著的地标,作家本人私生活之零珠碎玉也串缀其间,于杳然逝去的浪漫风声中泠泠作响。 -
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
本书是国内研究艾丽丝•门罗的第一部专著。从门罗的少女时期写起,一直写到她折桂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成长及创作经历进行了精心梳理,并选取门罗的代表作《男孩与女孩》《乞女》《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好女人的爱》《脸》等5篇小说进行深度赏析,以帮助读者贴近与读懂这位细腻独特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本书作者既是学者又是门罗的超级“金粉”, 数年前即对门罗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其成果深得门罗首肯,并曾获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颁发的“加拿大研究专项奖”;是目前国内对于艾丽丝•门罗研究最为成熟的学者。其博士论文《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加拿大性研究》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篇关于门罗的博士论文。她还是门罗小说的超级“金粉”,除了冷静的研究,她还疯狂地迷恋门罗加拿大式的叙述性语言,以深情优美的文笔书写门罗研究文章,令全书弥漫着一个年轻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相知及欣赏,可读性极强。本书得到门罗传记作者、美国圣劳伦斯大学Robert Thacker教授独家授权,书中所有图片在国内为首次出现,非常珍贵。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主人公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
当年游侠人
作者以随笔形式,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分别缕述过去佰余年间活跃于思想、文化与学术领域,如辜鸿铭、康有为、丘逢甲、章太炎、刘师培、黄侃、蔡元培、许寿裳、陈寅恪、胡适21位名家与大师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趣味及人格魅力。 -
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鲁迅一样,周作人曾经是一个让许多青年景仰的名字,但在四十年代初出任侵华日军卵翼之下的伪华北教育督办后,周作人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并在抗战胜利后一度以“汉奸罪”身陷囹圄。1967年5月,周作人在身边无一人的境况下凄然离世。与此相对照,自周氏殁后至今的几十年间,其作品多次翻印、重印,编入选集者不计其数,坊间关于周氏的论著亦已不鲜。 周作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本书在对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发掘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周作人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全面总结了周作人在文学与文化研究诸方面的贡献,对周作人与章太炎、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郭沫若、郁达夫、茅盾、郑振铎、梁实秋、俞平伯、废名等同时代著名学者、文人之间的交往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并对日本侵华期间周作人“落水”一事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与解剖,为了解、透视周作人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清晰的线索与开阔的视野。 本书采取讲座的形式,搭配多幅书影与人物图片,一改案头论著严肃刻板的面目,并以同情与冷俊兼而有之的笔墨,引导读者审视历史、贴近人物,是一部非常耐读的著作。 -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道教徒的诗人李日及其痛苦》主要内容:学问乃天下公器,这是一条绵延而义无反顾地河流,在这序文的河流之上,一些有作为的学者,孜孜以求,记述下他们长年累积的学术思想,有的虽未中期研究,但已经发出璀璨之光芒,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长久以来,由于社会环境或自身性格的原因,这些有作为的学者被隐藏起来,有的学蝉,神龙见首不见尾,有的隐忍,敢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有的泰国纯洁,被世俗所容,有的遭遇不宽容的时代,被压倒下去,仅仅因为说了“犯忌”的话,而遭罪一辈子,因而学术的话语也被腌仰。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史记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以章节体全面评介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对司马迁的评述,讨论了他处的时代,追溯了他的家学渊源,勾勒了他的生平、思想;对《史记》的评述,推测了各篇的创作顺序及缺补,内容分析从哲学、史学、美学、文学各个角度全面分析其内涵和价值。李氏对《史记》艺术的分析,独树一帜,获得了许多创见。他用统一律、内外谐和律、对照律、对称律、上升律、奇兵律、减轻律、建筑结构与韵律等美学律则分析《史记》的艺术成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李氏尤其强调《史记》的抒情性,称司马迁是一个不朽的抒情诗人,称《史记》既是史学,又是一部绝好的史诗和个人传记。它鲜明的表现了评论者的个性的一家之言,对读者深入体会司马迁的思想、风格也是有启发的。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其中很有一些敏锐的观察,并且作了专题的阐发。书中特别发扬李白的浪漫精神,他的狂与梦、他的寂寞与痛苦、他的一住情深……这一方面固是诗人生命异彩的真实呈现,另一方面也未始不是作者的主观渲染。比较《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或许本书少一些严整细密,却更有激情:这里边有学问,但更醒目的是才情。可以说,本书是作者的心灵与诗人的生命交会的结晶,而这交会处就在诗人的那些诗行间。所以作者在《序》里要求读者:"引的诗更要看。"毕竟,"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是一切有真生命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质素。 -
沈从文九讲
把沈从文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巨大变动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理解他的文学,理解一个“得其自”的文学家,如何转变为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下成为处于时代边缘却深入历史文化深处的实践者。 本书开篇,以对话突破既有印象,为讨论沈从文打开空间;第一至九讲,则沿着沈从文的作品展开,透过字里行间,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并进而探讨他身后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 -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
《冯至未完成的自我》通过展现冯至与中德精神传统和思想人物的对话关系,来探究这位学者型诗人不断否定自我的精神历程。作者试图借反思冯至敏锐颖悟现代精神又无法规避其深刻问题的—生,揭示他对现代性危机的天才预见与其迷失自我的人生选择之间的巨大反差。全书从分析冯至的四则自传和五部传记入手,以较全面地鸟瞰诗人“在否定里生活”的生命故事。接着,集中考察德国浪漫传统对冯至生命早期自我发现的意义,并进而关注里尔克与冯至第—次重大精神转变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十四行集》和《伍子胥》为中心,讨论冯至另—次尝试由“个我”走向“大我”的心路历程。继而,以冯至的歌德研究和《杜甫传》为重要个案,探求冯至走向政治自我所面临的困境。 -
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与周作人》出版以后,孙郁沿着研究新文学一文化先驱者的思路,以鲁迅为参照,不断拓展领域,现在鲁迅,周作人,胡适和陈独秀都研究一过;又拓展到苦雨斋里的人物,成绩斐然,领域既已扩大,对于“人”的认识随即加深。他反过来又深入“人”内心,心性与性格,探究鲁迅与周作人的不同特质。这次再版,就增加了新研究的成果。并不是“炒冷饭”。责编希望保留我的原序,作一点改动。我觉得已经写出的东西,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也是“历史”的东西,带着“过去”的痕迹是无所谓的:不必后悔,惭愧就可以了。因此,重读旧序以后增补几句,作为新序。又因为原序印在书上时,不知道原先的责编出于什么考虑,删掉了其中的一段,那是我对孙郁运用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微辞。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我还愿意保留这点批评。 -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其中很有一些敏锐的观察,并且作了专题的阐发。比如用两章的文字勾勒了李白的求仙学道及与道教思想的密切关系,比如专章探析谢 与李白间的诗学脉络,都是以往语焉不详而后来的学人们乐道的话题。至少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专列了《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一节。书中特别发扬李白的浪漫精神,他的狂与梦、他 -
从普鲁斯特到萨特
本书应是莫洛亚写的《从普鲁斯特到加缪》、《从纪德到萨特》、《从阿拉贡到蒙泰朗》等三本同时代作家评论集中前两本的合集。 -
波德莱尔
西方文艺思潮和流派名目繁多,兴衰更迭,文艺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影响深远的文艺理论家。既为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及至主宰着当时的文坛。 -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本书系鲁迅元配夫人朱安的传记,作者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等,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
沈从文传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八十余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主要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由美国著名汉学家金介甫教授创作的《沈从文传》,是公认的沈从文研究中的重要作品。作者以谨慎的治传态度,花费极大精力搜集史料,仅资料卡片就多达六千余张;作者还数次来华探访沈从文本人,得到很多第一手资料,并与传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于沈从文创作的评述,作者秉笔直书,忠于作品本身,虽推崇却不盲目;对于沈从文的个人生活,一切以史实为证,不猎奇亦不回避。全书行文严谨、观点深刻、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史价值。 这部以沈从文创作历程及作品阐释为重点的评传,聚焦沈从文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上的“地方主义”立场,以及创作中的地域色彩,以客观审慎的论述,使读者加深对沈从文充满湘西特色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并见证这位备受争议的文学大师是如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步步走上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道路,真切感受传主所经受的充满苦难的心路历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