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研究

  • 歌德与托尔斯泰

    作者:(德)托马斯·曼

    《歌德与托尔斯泰》作者托马斯•曼说瓦格纳的作品“不是让人娱乐的,而是促使人进行思考的”,他的作品亦然。《歌德与托尔斯泰》书如其名,托马斯•曼中对歌德、托尔斯泰、席勒等几位伟大文学家及其作品进行了阐释,如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席勒的《华伦斯坦》等,通过比较他们思想与性格的异同,为这些文学巨匠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学与思想肖像。
  •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

    本书发表于1960年,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本书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作者着重分析指出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化的机会。
  • 俄罗斯文学讲稿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文学评论经典。《俄罗斯文学讲稿(读者期待已久的书)》是在俄裔美籍大作家纳博科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授俄罗斯文学课程时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分别对俄罗斯的七位重要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及其重要作品作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学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价值。
  • 欧美情色文学史

    作者:刘文荣

    《欧美情色文学史》主要内容:在中国,《红楼梦》、《金瓶梅》和“三言”一问世就有争议,因为它们是情色文学。然而,正因为有争议,它们才引出了那么多话题,吸引了那么多人注意,有那么多人借它们著书立说。同样,在欧美,历代情色文学也是人们争论和研究得最多的一个课题。遗憾的是,这一课题在中国还没有被较深入地加以研究。《欧美情色文学史》的写作,就旨在于填补这一空白。
  • 世俗的经典

    作者:【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

    本书为弗莱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成书,探讨的核心是传奇故事的结构。作者一直将文学视为一个整体——“神话的世界或者想像的宇宙”,擅于从最古老的文学——神话原型入手,把握文学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弗莱对传奇故事文本的精妙分析,读者将会发现,那些美妙的传奇故事其实都可以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到它们的原初形态。 传奇故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古老的形式和意涵。它起源早、指称广,包括古希腊散文体传奇、11世纪骑士传奇、哥特式浪漫小说、当代浪漫小说等。它钟情于描述荡气回肠的爱情,命悬一线的历险,光怪陆离的奇遇。传奇故事和推理小说、间谍小说、科幻小说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大众文学或通俗读物,是世俗的经典。 在这里,诺思洛普•弗莱像一位经验丰富、洞察精准的老侦探,兴致盎然地为你揭示传奇故事的秘密来源。每一部传奇作品都有一个原型主题,都遵循某种既定模式,归根结蒂,传奇故事是古老神话的再生与衍伸,组合与变异。传奇,止于神话。
  • 她们自己的文学

    作者:伊莱恩·肖瓦尔特

    伊莱恩·肖瓦尔特所著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路来的批判性断代文学史著作,为20世纪80年代起女作家和女性作品研究的爆炸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提到近200名当时湮没无闻或不入文学史的女作家;除了公认的文学大家勃朗特、爱略特和伍尔夫仍得到极为详尽的分析之外,《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中还以相当的篇幅叙述和评论了19世纪的盖斯凯尔、克雷克、朱斯伯里、林顿、奥利芬特、布雷登、布劳顿、伍德、休厄尔、扬、罗宾斯、格兰德、施赖纳、埃杰顿、沃德及20世纪的曼斯菲尔德、理查森、莱辛、德拉布尔、拜厄特和卡特等二三十位女作家的创作。1999年的增补版在原书的前后各增加一章,回首20年问女性文学批评领域的巨大变化,回应对此书的各种批评,并把论述的下线拉到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
  • 《堂吉诃德》讲稿

    作者:纳博科夫

    作为一位大师级的导师、批评家和小说家,纳博科夫在对这部西班牙经典名著作了逐章概要讲解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极为严谨的讲稿,充分展示了他对《堂吉诃德》的一系列洞见。一般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温和的讽刺作品,但纳博科夫认为这种解释纯属陈词滥调,他将《堂吉诃德》视作这样一部作品:描述那位著名的骨瘦如柴的骑士经历一系列残酷事件,却仍葆有荣誉和天真。如同《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本书让读者跟随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真正富原创力的文学思考者聚焦于西方文学名著的目光,经历一场对经典文本颠覆性解读的冒险。 对幻想主题的精心阐述,多么有力,富有批评性和戏剧性。它是想象力反观自身的洞见。 ——V.S.Pritchett,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这些充满奇妙活力的、特别古怪而可疑的讨论……将引领更多的读者回到《堂吉诃德》。 ——Ronald De Feo,The Nation
  • 阁楼上的疯女人

    作者:[美] S.M.吉尔伯特,[美] 苏珊·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作者:徐葆耕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文化心理视角系统描述西方文学发展历 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以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为指导线 索,展现了西方世界流动不已的生命现象、复杂变幻的内心世世 界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奇观。本书作者属作家兼学者型,全书行文富 于诗意和哲理,引人入胜。著名文艺心理学家吕俊华教授为本书 作了序。 本书也可供大专院校中文系作教材,供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 文艺爱好者阅读。
  • 独抒己见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还是一位眼界开阔、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文学批评家。本书绝对是喜欢《洛丽塔》的读者解读作者的一把钥匙。在这本集子里,纳博科夫谈及了生活、艺术、教育、政治、电影,以及其他种种近现代主题。他那些尖锐的、机智的、让人着迷的想法——从俄国大革命到“洛丽塔”的正确读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体现在这里。该书的访谈不少是围绕《洛丽塔》一书的,作者披露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纳博科夫从不人云亦云,因而在这本书中,他还本能地对名人宣战,如弗洛伊德、海明威等就不如他的法眼。纳博科夫亦是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提倡的“新批评”观念的先驱。他的“新批评”观念不时渗透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 写作的女人危险

    作者:(德) 博尔曼

    内页欣赏: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5416822/ 女人的写作有什么不同?单从外界条件来说,她们所经受的压力就比男性作家多得多。著名的男爵夫人玛丽•冯•埃布纳–埃申巴赫就曾说过:“女人学会阅读,世上便出现了妇女问题。”更别说这些女人提起笔写作会带来多么大的改变。较之男性,女人在更长一段历史时期处于半文盲的状态:尽管她们可以读,却不能写。具备超越她们的阅读材料、拥有自由写作的能力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历时最久的莫过于赢得社会对于女性作家的承认。无论在过去和现在,写作对于男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巧合大于实力。在今天,妇女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或许它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西蒙娜•德•波伏娃认为女性是第二性,是男性之外的另一个性别。她最著名的研究历史和现代女性社会地位与自我意识的著作出版于一九四九年。当时她就提醒女性不要走上老路,不应该放任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旁观者,仅靠自发行动来反抗旧秩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勇气和持久耐力,女人的种种努力还是得不到结果,最终成为浮华的幻影。而“热爱文学或艺术的女人”组成一个军团,恐怕也很难实现。“即使是那些冲破了第一道防线的人,往往会在自我陶醉和妄自菲薄之间摇摆不定,”西蒙娜•德•波伏娃悲观地预言。 今天,在两代人之后,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以写作为职业,她们还会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的对待。她们首先要学会女作家的军规,正如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自嘲时说:她们应该学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放弃自己的女作家身份,前提条件是她们能够当上作家——因为再知名的女作家也不过是个女的而已。正如上面所说,男性是否能够成为作家,性别在其中并没有太大作用,起码不会造成阻碍,但是女性受到的阻力却很大,这就要求她们在作品中以细微的差别取得更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结果。我理解不少女性认为这也是一种歧视,她们原本准备将女性的特点和偏爱抛在脑后,在写作中忽略自己的性别所带有的独特视角,可是却被要求“像个女人那样写作”,这种特殊优待提前为她们贴上了另类的标签。一切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大背景出发,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差异:比如我生长在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一个在自由、独立、具有批判精神的西方国家的女作家,两人对于“妇女问题”的理解就不一样。写作的女人活得危险,这句话对于德国或美国的女性作家来说,可能是身为自由工作者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地位,以及写作带来的归属迷失感。但是对于伊朗或巴基斯坦的女作家来说,它首先是一种“生存的危险性”,在灵魂和生活都高度压抑的国度,女人无权要求与男人平起平坐、更别提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了。 除了最后一章中出现了七位代表世界文学的女性作家,本书记述的多是过去二百五十年中对同时代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欧美女性作家。她们及其作品所引起的文化碰撞与论战不仅在当时,对于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她们以历史的眼光解读不同的文化、超越阶段性的战争与繁荣,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这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考,因为历史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镜子。
  • 为什么读经典

    作者:[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本书36篇文章,论及31位经典作家及其作品,是进入经典世界最好的入门书。在这里,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娓娓道来他的理想藏书。凭着热枕和智慧,卡尔维诺让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千姿百态的魅力。没有学院术语和新闻报道的油嘴滑舌,博学而非炫学,充满了对文学真正的热情。正因为此,这本书打动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他们是首次阅读,还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读。
  • 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鲁迅

    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建立了中国小说史的体系。该书搜罗资料宏富,采辑审慎,并脉络清晰地描画出数千年来中国小说的发展线索。作者分析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言简意赅,评断允当。此书不仅是鲁迅学术著述的代表作,而且是中国古代小说史方面最权威的著作。
  •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作者:[美] 托马斯·福斯特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发条橙》) “达洛维夫人说她会自己买花。”(《达洛维夫人》) “这是我听过的最悲伤的故事。”(《好兵》) “有一条真理举世公认:拥有大笔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个妻子。”(《傲慢与偏见》)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 …… 一部小说从第一句话开始,就在告诉我们,它们愿意被怎样阅读,在暗示我们可以寻觅到什么。我们也是从这里开始,决定是否读下去、怎样去读。
  • 三岛由纪夫,或空的幻景

    作者:(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三岛由纪夫或空的幻景》是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代表作之一,此书发表于日本现代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1970)剖腹自戕后十一年,即1981年。这部篇幅不长的评论作品以才华横溢而又极富争议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为对象,从三岛的生活背景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自传体小说《假面的告白》起笔,大致按照其创作年代顺序,依次介绍分析《禁色》、《金阁寺》、《潮骚》、《萨德侯爵夫人》、《忧国》等三岛主要的小说、戏剧和电影作品,尤其在四卷本小说《丰饶之海》上挥洒了浓墨重彩,同时探讨导致三岛不懈锻造体魄的深层原因、他的政治思想和行动,以及他对“切腹”的执迷,勾画出三岛由纪夫从少年得志走向最终归途的过程。如作者在分析中所点明,这本书并不是一篇叙述作家生平轶事的传记,而是以作品为基石和导向,探寻作家的精神历程的尝试。
  •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作者:陈世骧 著,张晖 编

    中国的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一个抒情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史诗和戏剧传统。陈世骧率先提出的“抒情传统”论,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本书是陈世骧相关论著的翻译、结集,首次完整地呈现了抒情传统论的全貌,将为中国文学和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 席勒经典美学文论(注释本)

    作者:(德) 席勒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首先是一位剧作家,早期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和晚期作品《华伦斯坦》都是德国戏剧作品中的经典;其次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和叙事谣曲一直被人们传诵,《欢乐颂》更因贝多芬将之作为《第九交响乐》的合唱词而享誉 世界。同时也是一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美学著作则是美学领域的经典。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席勒和歌德的友谊。从1795年到1805年,席勒和歌德结成友谊同 盟,由此创造了德国的古典文学,将德国文学推向高峰。
  • 全新的但丁

    作者:[英]芭芭拉·雷诺兹(Barbara R

    但丁,文艺复兴的开拓者,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为神秘的文学巨匠之一,其动荡的一生充满了令人费解的谜团。此书中揭示和挖掘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但丁的故事……不同于薄伽丘撰写的《但丁传》,全球最权威的但丁研究学者芭芭拉?雷诺兹根据但丁的作品中散落的神秘线索,写出这本但丁传记,描绘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全新但丁:…… 
  • 小说政治学

    作者:王建刚

    本书从“现世性”角度来解读西方现代小说经典,重新审视文学经典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作者这些年来对“政治美学”问题的思考。本书基本观点可以表述为:在现代社会,政治几乎无所不在,它对文学的介入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并不认为政治狭义地决定了文学,但也不认为文学是超越政治的;就艺术性而言,文学涉入政治未必是件好事,但是,就人类文化的发展而言,文学涉入政治并非就是坏事。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值得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
  • 爱情小说史

    作者:[法]皮埃尔·勒帕普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一直费心为爱情下定义,而小说家们则舍弃了这种形式,致力于对爱情做出最为完整的描绘。小说家们悉心考察爱情产生的条件与机遇、其变幻莫测的持续时间、其表面的效果与深处的变动、其物理与化学性质,还有其历史与地理条件;他们用越来越大胆的技巧,记录着爱情风景的变化。然而最优秀的小说不满足于再现现实,而是阐明它,把它表现成人们从未见过的样子。郑克鲁先生翻译的《爱情小说史》本书是第一部介绍西方爱情小说的著作,作者对这些作品作了自成体系的介绍和分类,深入分析了西方爱情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各种类型,给人一个完整的全貌,带您欣赏缠绵凄美的古今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