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研究

  • 卞之琳-在混乱中寻求秩序

    作者:刘祥安

    乐黛云主编“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之一。 本书在现代中国历史语境中评述了卞之琳的秩序追求之路,在中外文学交互影响的视野中讨论了卞之琳新诗探索中对于艾略特诗路的借鉴与姜夔词学道路的继承关系,并且系统梳理了卞之琳小说探索的历程及其意义。
  • 左翼文学的时代

    作者:王风,【日】白井重范 编

    本书汇编中日两国有关左翼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关左翼文学的研究,日本战后在丸山升先生领导下的研究会做出了卓越贡献,研究成果近年有所引入。中国八九十年代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弱,进入本世纪,一批年轻的学术精英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合作了一个学术会议。本书选编其中部分文章并兼收另外一些代表性论文,具有代际、国际对话的特点。文章的作者包括丸山升、丸尾常喜、近藤龙哉、芦田肇、钱理群、萨支山、贺桂梅、程凯等。
  •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

    作者:王德威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重要領軍人物、國際著名學者王德威,特別以《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揭開序幕。 ◆關心臺灣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者不可錯過的好書,中文系、歷史系、臺文系所師生必讀! ◆臺大出版中心年度「重量出版」! 江文也──留日背景的臺灣作曲家兼詩人,在抗日前後生涯不斷的轉折…… 臺靜農──五四一輩的知識分子文人,曾因政治因素三度入獄,遷台後任臺大中文系主任二十年…… 胡蘭成──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在於中日戰爭期間他與汪精衛政權的關係,以及與張愛玲和其他女性間的愛恨情仇…… 王德威以文學與歷史觀點為讀者反思文學敘事與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不同的向度,同時探討現代的抒情傳統。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首論〈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縱論多年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王德威提出獨特的見解。另外三篇,〈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國家不幸書家幸〉、〈抒情與背叛〉則分別以三位現代文學史與文化史人物——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王德威讓抒情的「傳統」不僅見諸文本和文論,也落實在人間煙火之中,惟有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才更加耐人回味。 一九七一年,旅美的陳世驤先生發表〈中國抒情傳統〉,指出中國文學的精華無他,就是「抒情傳統」。陳先生論抒情「傳統」,理念與方法卻深深立足於現代語境。「抒情」一義來源很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生,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面貌。 第一章〈「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第一個部分描述陳世驤、沈從文、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ůšek)論「抒情傳統」的語境;第二部分從比較文學的脈絡討論普實克、陳世驤的貢獻,以及二者與世紀中期西方其他抒情學說的關係;第三部分檢討晚清、五四以來,傳統定義的「抒情」與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下的抒情論述間的種種對話;第四部分回到陳、沈、普三人的論述,並思考「抒情傳統」所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學開發出的新課題。 第二章〈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討論江文也在生涯的轉折點上,如何對「聲音」的現代性作出選擇,以及所必須承受的美學與政治後果。準此,本章以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作和理論文章為例證,探問以下的議題: 江文也的現代感性如何凸顯了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江文也在戰爭時代對儒家音樂和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主義間,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對話;以及更重要的,歷史的機遇如何激發也局限了江文也的抒情視野。 第三章〈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論臺靜農在二十世紀四、五○年代的蛻變。面對家國動亂,臺在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然而臺靜農不再追求文學的微言大義,轉而呈現文字的「表面文章」。臺靜農早年雖享有文名,但書法才真正顯現其人的性情。而臺靜農的書法更必須置於千百年來世變之際,文人「南渡」的歷史創傷和審美實踐上,才更見深意。王德威以下三項議題深入發揮。一: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二: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三: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 第四章〈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胡蘭成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胡蘭成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與汪精衛政權的分和關係,和與張愛玲以及其他女性的浪漫情史,使其形象一直充滿負面色彩。另一方面,胡蘭成的文采見識,以及晚年對臺灣文學的影響,堪稱為傳奇人物。王德威以胡蘭成戰爭和戰後期間(1939-1959)的作品和行止為重點,探討胡的詩學和政治、歷史觀點如何形成複雜的戰爭與文學論述。
  • 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

    作者:朱崇科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跨学科方法与文本细读法的巧妙结合,力图考察鲁迅小说中不同层次的话语形构。 比如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书写无论是立足身体局部(头发、眼睛等),考察其政治、文化传统的谱系和奴隶性的生成,还是考察身体整体上与精神的复杂纠葛,抑或是身体的狂欢,鲁迅在小说中的确表现出对身体相当深邃又独特的观照,而此中身体话语的形成更不是一句精神压倒肉体所能解决和概括的。恰恰是在其复杂张力中,身体的话语运作得以顺利展开。 本书将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置于中西方文化交接的平台上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其实和西方话语有着神交的一面,但同时,鲁迅对这些话语却又有更具化和丰富的一面。癫狂话语的形构既是对传统文化逻辑暴力结构的批判,同时又是对被压抑的可能性和新的现代性的称羡。而耐人寻味的是,如果重新审视“狂人”形象,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形成中的吊诡之处,它既是反传统的传统主义者和拿来主义者,又是对西方话语进行改编的本土进化论的先知先觉者。
  • 瓶梅闲笔砚

    作者:梅节

    《金瓶梅》是中国著名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也是最具争论性的小说。本书收录著名学者、金学家梅节数十年间研究《金瓶梅》的经典文章十余篇,系统而集中的展示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积累,贯穿其中的不少观点和方法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目录 牟言 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前言 《金瓶梅》成书的上限 《金瓶梅词话》成书于万历的新材料 《金瓶梅》词话本与说散本关系考校 从套用、窜改《怀春雅集》诗文看《金瓶梅词话》的作者 论《金瓶梅词话》的叙述结构 《金瓶梅词话》的“全壁”与成书下限——今本词话第五十三一五十七回证伪 沪、津、京图书馆藏崇祯本《金瓶梅》观后琐记 《新刻金瓶梅词话》后出考 《金瓶梅词话》的版本与文本 关于《金瓶梅》作者的问与答 说缅铃 附录一 “金学”海洋的历险者 附录二 《金瓶梅》成书再探
  • 《儒林外史》人物论

    作者:陈美林

    本套书内容更充实、更丰富,不仅容纳《文史知识》已经刊发过的较好的内容,还要容纳《文史知识》未能刊发的好内容。本书深入浅出地、重点而又系统地介绍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丰硕成果。
  • 晚清稀见小说经眼录

    作者:习斌

    《晚清稀见小说经眼录》共计60篇小文,收有近百部晚清稀见小说,前后收集,历时近二十载。《晚清稀见小说经眼录》收录的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未见书目著录的小说,二是书目著录为未见或是已佚的小说,三是难得一见的珍稀小说版本。作为明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小说不仅在数量上最多,而且在思想上、创作表达形式上,也最为复杂,很值得深入研究。
  • 张说——初唐渐盛文学转型关键人物论

    作者:周睿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初唐渐盛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在礼乐建设、文化事业、文学创作、提携后进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政治史与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通过对这位作家的个案研究,既可以对其生平、交游、思想及诗文创作做一全面清理,对其地位和价值重新评估,凸显作家的独特魅力;同时,以对个体研究为契入点,对初唐文学向盛唐文学的过渡作具体的深层次的探讨。 第一章考察张说的生平世系及政治功绩。第一节简述张说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第二节对张说的籍贯归属:范阳说、洛阳说、河东说详加考辨,以列表形式勾勒出张说的谱系递传与大事年表,全面再现作家生平;第三节对张说的文治武功综合评价,通过国史监修与大型图书编撰、对丽正书院的文化贡献、“吏治与文治之争”、文儒的文治主张、三度从戎经历、贬谪原因及心态、对后进的诱掖奖劝等若干专题的分析,概述其政治功绩。 第二章有重点地考察张说的交游情况,将其交游对象分为皇帝、文士、文士集团三种类型,与近五十名文士的交流,又分别按照其活跃在武后、中宗、睿宗、玄宗的具体时期,分别列为一节单独探讨,以图通过此章,勾画出初唐渐盛之际以张说为中心,文人与文人集团所具有的各自面貌及共同倾向,以及张说在当时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考察张说的思想。第一节论述张说的儒家思想,着重探讨儒家思想所包涵的人文礼乐、和谐中和精神在张说思想中的体现;第二节分析张说的佛家思想,从宗派归属、僧侣交往、佛事活动、禅学文艺四个方面予以阐述;第三节论析张说的道家思想,在道学素养、道士交往、玄道文艺三个方面加以申发;第四节对张说的文艺思想进行考察,针对初唐渐盛的文风转变,张说提出重风雅气骨、推滋味辞采、评古论今兼容并蓄、文质并重等主张,代表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召唤盛唐风神的到来,文章都一一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全面考察张说诗歌的创作。张说作为初唐渐盛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从“初唐遗味”到“盛唐新风”的过渡性。第一节,对张说诗歌的创作历程、特点及唐诗史地位进行概述,对诗歌创作的背景、内容作了分析;然后按照诗歌类型分为应制诗、山水诗、送别诗及其他题材如边塞诗、感怀诗、闲适诗、咏史诗、怀古诗等,分别在第二节至第五节详细论述,基于作品对张说的诗歌创作的题材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清理;第六节则从体裁、格律、修辞等诗歌形式方面对张说的诗歌艺术加以概括;最后的第七节浅析张说对唐代诗作影响,重点探讨了其对杜甫诗的影响。 第五章考察张说的韵文、散文、传奇创作。第一节是对张说文章创作进行整体评说,探讨其骈散相间、运散于骈的创新意识,于宏丽之中洋溢雄浑之大手笔,对于确定其文学史地位是很有帮助的。接着对张说的韵文、散文作大略考述,第二节对张说创作的抒情文体、叙事文体和议论文体分类阐述,对其赋文、颂赞、哀祭、序记、书简、策问、表奏等文体做了全面的梳理和论述;第三节则是对张说久负盛名的碑铭、墓志做专题研究,突出其大手笔特征,并概括出碑志的时代特征;第四节对系名张说的五篇传奇详加讨论,以论证张说撰写传奇之可能。 结语在正文对张说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简要总结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充分肯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对于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评价偏低、偏颇的看法作了辨析与修正。附论是对张说的补充研究。附论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勾勒出张说诗文集结集与版本流传、递藏的线索。
  • 人物、角色与心灵

    作者:[美]吕立亭

    呂立亭(Tina Lu) 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研究。作品除本書外,還有《明清文學中的意外亂倫、割骨療親以及其他奇遇》(Accidental Incest,Filial Cannibalism,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Harvard,2008)、《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卷第二章《晚明文學文化》(「The Literature Culture of Late Ming(1573—1644)」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Cambridge,2009)。
  • 张爱玲的世界

    作者:胡亭亭

    本书从不同角度探究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不仅对小主人物进行细致、独到的分析,而且对小说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她的意象艺术及讽刺笔法,探索其小说“新与旧”、“雅与俗”的奥秘,提示张爱玲传奇身世与小说“传奇”的因果关系,力图从宏观到微观勾画出清晰的线索,从而走进张爱玲的小说世界,走近张爱玲的世界。
  • 易代之悲

    作者:张晖

  •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

    作者:王德威

    王德威编著的《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通过对域内、海外及东南亚等地域种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华文写作,铺陈出有关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和编写的种种现象及思考,对构成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多种新元素和新角度,有深入的探讨。
  • 初唐诗

    作者:(美)宇文所安

    本书为宇文所安的成名作,1977年初版以来便在汉学界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很大,至今仍是一本独树一帜的断代文学史。作者率先将初唐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并开掘了此后唐诗研究的一个方向,而其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启发良多。 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系统性地处理了从南朝宫廷诗到盛唐诗之间近百年(618年-约713年)的初唐诗歌,它的历史定位,它的经验、规律与轨迹。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沈佺期、宋之问;从宫廷诗的惯例到律诗、古体诗的逐步成熟;从时代氛围、宫廷政治到文化生活对诗歌写作的影响,作者一一细梳了夹处于强大的宫廷诗传统和潮流下的初唐诗人们如何既利用、完善又对立与突破既有的诗歌规范,从而缓慢地向盛唐诗过渡与迈进。
  •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作者:刘绪源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运用新的方法进行儿童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打破了体裁、题材、风格、流派这些通常的划分类别的界限,富于创意地将儿童文学作品划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深入阐释了这三类“元主题”的美学特征,开辟了一种言说儿童文学的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既有完整的理论框架,又有对作家和作品的深切的体验与阐发,现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界公认的重要论著,是儿童文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更是许多年轻学者一读再读的好书。
  • 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荣格文集(第七卷)

    作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荣格文集(第7卷)》是荣格文集的第七卷,其中的文章主要包括荣格对帕拉赛尔苏斯医生、弗洛伊德、汉学家魏尔海姆和毕加索的评价,以及对名著《尤利西斯》的评论,此外还包括论述心理学与文学、分析心理学与诗歌之间关系的文章。这些文章中,荣格阐述了文学艺术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并从原型理论出发,对文学艺术创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 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

    作者:戴岚

    《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立足于文艺民俗学的视角,追溯女性与童话之间的必然关联、女性书写的童话思维模式、叙事方式等问题。经由发生、叙事、主题、结构形态以及审美等方面入手,深化我们对19世纪女性作家小说之童话性特征的认识。 19世纪前后,英国女性作家文学创作兴起,并渐渐进入男性话语统治的文坛。维多利亚时代,“一批出色的小说家”解开了女性创作小说的新篇章。
  • 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作者:牟学苑

    《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内容简介: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的著名作家。他原是英国人,后加入日本国籍,取日本名为“小泉八云”。赫恩的作品及其传播与接受涉及多重文化语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绝佳素材。《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以“比较文学发生学”为理论基础,对赫恩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赫恩文学发生的多元文化语境及赫恩文学本身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赫恩文学的“实像”,探索了赫恩文学的发生轨迹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并进而引出对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 道德·上帝与人

    作者:何怀宏

    《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内容简介:由于作者深深的问题意识,当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扑朔迷离的众多作品和浩如烟海的有关资料中,集中提取了那些最具有挑战性的、纯粹是思想性的问题时,最终给出的却是有关中国当下复杂语境的一个清晰轮廓;在他指出的所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难题的背后,潜伏着中国思想界过去没有解决至今仍然潜伏的种种危机;……因此,与其说作者在清理这些问题和给出它们的答案,毋宁说他是通过承担起全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把这些艰难复杂的思考变为自己的思考,而承担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种种困惑和发出一种邀请: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种思考中来。
  •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

    作者:陈晓明

    今天我们面临的电子化、数字化的影像、声音与互联网传播时代,可能真的是另一个文明时代,我们不妨称之为“视听文明”的时代,这是与传统的口传文明、书写文明不同的另一个文明时代。如果说口传文字对应的是农耕、游牧时代,书写文字对应的是机械工业化时代,视听文明对应的则是电子化的后工业时代。文学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在“视听文明”时代如何生存下去?“视听文明”时代的挑战不应该成为我们抛弃或逃离文学的理由,相反,正因为要面对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文明的挑战,我们要困守文学和文字,要守望“剩余的文学性”——这是我们维系传统记忆,警惕视听文明可能灾变的一项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