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当代文学

  • 围城

    作者:钱钟书

    《围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版,一九四八年再版,一九四九年三版,以后国内没有重印过。偶然碰见它的新版,那都是香港的“盗印”本。没有看到台湾的“盗印”本,据说在那里它是禁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里对它作了过高的评价,导致了一些西方语言的译本。日本京都大学荒井健教授很久以前就通知我他要翻译,近年来也陆续在刊物上发表了译文。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建议重新排印,以便原著在国内较易找着,我感到意外和忻幸。 我写完《围城》,就对它不很满意。出版了我现在更不满意的一本文学批评以后,我抽空又写长篇小说,命名《百合心》,也脱胎于法文成语,中心人物是一个女角。大约已写成了两万字。一九四九年夏天,全家从上海迁居北京,手忙脚乱中,我把一叠看来像乱纸的草稿扔到不知哪里去了。兴致大扫,一直没有再鼓起来,倒也从此省心省事。年复一年,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也许两者根本上是一回事,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 苏童精选集

    作者:苏童

    本书收录了苏童的代表作品中短篇小说《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红粉》等,长篇小说《米》,并附有关专家撰写的研究性序言、作者的创作要目。
  • 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余华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里永久而宽广地荡漾着,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 通向蜘蛛巢的小径

    作者:[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经典: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内容简介:动荡不安的1947年,23岁的卡尔维诺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卡尔维诺经典: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通过顽童皮恩的眼睛来描述的:战争、性、英雄主义、历史……作者在序言中写到:“这是一个写在游击战争边缘的故事,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无关,却传达了它的色彩、节奏以及那辛酸的味道。”
  • 小团圆

    作者:张爱玲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信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本书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二○○九年二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
  • 红高粱

    作者:莫言

    摘录:我根据爷爷的恋爱历史、根据我父亲的爱情狂澜、根据我自己的苍白的爱情沙漠,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一家三代爱情的钢铁纪律:构成狂热爱情的第一要素是锥心的痛苦,被刺穿的心脏淅淅沥沥的滴答着松胶般的液体,因爱情痛苦而付出的鲜血从胃里流出来,流经小肠、大肠,变成板油般的大便排出体外;构成残酷的爱情的第二要素是无情的批判,互爱着的双方都恨不得剥掉对方的皮,生理的皮和心理的皮,精神的皮和物质的皮,剥出血管、肌肉、蠢蠢欲动的内脏,黑色的或者红色的心,然后双方都把心向对方掷去,两颗心在空中碰撞粉碎;构成冰凉的爱情的第三要素是持久的沉默,寒冷的感情把恋爱者冻成冰棍,先在寒风中冻,又在雪地里冻,又扔进冰河里冻,最后放在现代文明的冰柜里冻,挂在冷藏猪肉黄花鱼的冷藏室里冻。所以真正的恋爱者都面如白霜,体温二十五度,只会打牙巴鼓,根本不会说话,他们不是不想说话,而是已经不会说话,别人以为他们装哑巴。 所以,狂热的、残酷的、冰凉的爱情=胃出血+活剥皮+装哑巴。如此循环往复,以至不息

  • 红高粱

    作者:莫言

    《红高粱》内容简介: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红高粱》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这部《红高梁》同时收入题材或主题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强读者对作家莫言的主要的中篇小说,或某一方面的创作思想的了解。 莫言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自此引起文坛关注。小说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孩子,他坚忍地活在苦痛的现实中,以一种自虐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强大。作品成功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外部世界。
  • 怨女

    作者:张爱玲

    她生于贫穷之家,因世俗虚荣的压力,嫁给一个半残废的富家少爷,虽有锦衣玉食,精神上确实茫然无依。 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女主角的愤懑与刻薄,被张爱玲描写的几近变态,却又凄凉无比。——根据《金锁记》改写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张爱玲也许不是时下“正确”定义里的女性主义者,但在《怨女》中,她从未停止对女性命运的严肃思考。——王德威
  • 边城

    作者:沈从文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抒发乡土情怀的优秀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茶峒为背景,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用田园牧歌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翠翠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心灵的澄澈。小说寄托了沈从文的美学理想,通过描绘青年男女的纯洁情爱、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邻里之间的善良互助,突出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风情之美和人性之美。小说以其纯净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也被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选入大学课本。
  • 寂寞的十七岁

    作者:白先勇

    《寂寞的十七岁》收入白先勇早期、中期的短篇小说多篇。白先勇早期小说可分两类 :一类是或多或少凭借自己切身经验改头换面写成的小说:《金大奶奶 、《我们看菊花去》、《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多少表露出作者童年、少年时代的自己。第二类, 幻想(fantasy)的成分较重,最显著的例子是《青春》,此外,《闷雷》、《黑虹》、《小阳春》、《藏在裤袋里的手》,也多少是幻想的产物。夏志清认为白先勇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 空山

    作者:阿来

    《空山》描写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发生在一个叫机村的藏族村庄里的6个故事,主要人物有近三十个。《空山》由《随风飘散》和《天火》两部分组成,《随风飘散》写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天火》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巫师多吉看到文革中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
  • 刀背藏身

    作者:徐皓峰

    《刀背藏身:徐皓峰武侠短篇集》收入徐皓峰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间完成的三个短篇新作:《师父》《国士》《刀背藏身》。 《师父》已获《人民文学》杂志短篇金奖。 另外三篇小说《倭寇的踪迹》《柳白猿别传》《民国刺客柳白猿》创作于2003至2005年,已 由作者改编成电影作品。 十年武侠短篇创作的轨迹和变化已经呈现在这里了。 武侠小说是中国很长的一条脉,从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到明清的志怪小说,到金庸古龙。司马迁写的为什么档次高,它写失败。以前诸如还珠楼主这样的大家,武侠小说都是写现实生活。徐皓峰的武侠小说,一个是写失败,一个是写当代。把武侠小说移植到当代生活里,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的解决之道是,描写上简化武功招式,更多是集中在两个人为什么要出手,加大了人物的心理,重点放在了练武人的心态上。以前的武侠小说,写的抗争是一个是非,朝廷坏、武侠对。但是现实生活是更复杂的问题,它很多不是好坏,而是一个无奈。
  • 汪曾祺小说经典

    作者:汪曾祺

    本书精选出汪曾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小说作品,使读者能集中体味他“京派小说”的独特艺术风韵。本书包括《复仇》、《受戒》、《异秉》、《八千岁》、《七里茶坊》、《故里三陈》等经典短篇。
  • 作者:莫言

    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在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变动都震荡着它的内在结构:打乱了再恢复,恢复了再打乱,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陈忠实先生在这里,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以至人、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时空,在我们眼前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 新版《白鹿原》特色: 1、完整呈现了1993年最原始版本。 2、全新精装本。内附多幅彩插,包括作者旧照、手稿影印件。更有电影《白鹿原》的美术设计师创作的精美插图首次面世。 3、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4、本书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 孽子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以同性恋为题材,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白先勇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其中父子冲突的主题,亦令人印象深刻。
  • 废都

    作者:贾平凹

    贾平凹是《红楼》解人,他在《废都》中的艺术雄心就是达到那种《红楼梦》式的境界:无限地实,也无限地虚,越实越虚,愈虚愈实。 一部《废都》是一张关系之网。《废都》一个隐蔽的成就,是让广义的、日常生活层面的社会结构进入了中国当代小说。 贾平凹复活了传统中一系列基本的人生情景,基本的情感模式,复活了传统中人感受世界与人生的眼光和修辞,它们不再仅仅属于古人,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些其实一直在我们心里,我们的基因里就睡着古人,我们无名的酸楚与喜乐与牢骚在《废都》中有名了,却原来是古今同慨。比如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红火与冷清、浮名与浮名之累…… ——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此即《废都》。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

    作者:路遥

    《平凡的世界(套装全3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 原谅我红尘颠倒

    作者:慕容雪村

    一位来自穷困乡村、穷困家庭的小男孩,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考上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之后又在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开放城市当上了颇有名气的律师,并且经常在当地的电视节目频频上镜,是著名法律栏目的主讲嘉宾,要么讲授法律知识,要么解答观众提出的的种种法律疑难,成为该城市的公众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事业蒸蒸日上、金钱名利俱全的律师,最后却走上了厌世悲观以致杀人灭尸的犯罪之路…… 这是慕容雪村的长篇小说《原谅我红尘颠倒》所叙说的一场“红尘大梦”,是一个令人颤栗的故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罪恶、阴谋、堕落、势利、虚伪、凶残、歹毒、肮脏、矜持、善良、固执……各色人物性格形象万千,栩栩如生;律师、法官、干警、老板、艺人、电视节目主持人、原告、被告、监狱看守甚至寺庙僧人等等,都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里活灵活现。他们形象生动,性格迥异。尤其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其德行与嘴脸描绘得是那么地令人憎恶,司法界某些行尸走肉的人性堕落与道德腐化是那样地令人震颤。
  • 台北人

    作者:白先勇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