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当代文学
-
鲁迅的最后10年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思想的书。尽管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鲁迅的最后10年》,但与众多关于某某名人的最后10年20年的传记类书籍是不一样的。看一看本书7个章节的题目,你就知道一个大概:一、国民党“一党专政”;二、反文学:“革命文学”;三、自由与人权;四、书报审查制度;五、专制与改革;六、知识分子的内战;七、国家、民族、统一问题。这里的事情发生在鲁迅的最后10年(1927―1936),但“10年”无非是一个时间的外壳。内在的理性的思考,在这本书里,鲁迅常常成为引发作者思想飞扬的一个由头,很多文字的片段,单独来看,你是看不出它是存在于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中的。 -
文学讲稿
《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史研究”探讨“8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概念是如何生成的,它的历史属性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第二部分“文学思潮和批评研究”选取发生在80年代七个重要的思潮现象进行分析,勾勒80年代的历史深层线条;第三部分“文学作品的文化研究”通过对五个重要文学文本的“重评”,描画隐含在80年代细节处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图景。 -
姹紫嫣红开遍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赞誉白先勇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也因如此,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 本书《姹紫嫣红开遍》(散文卷)是白先勇经典散文自选集,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用心、周到的白先勇散文精选版本。 -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内容简介:研究文学制度,或者说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门课题,其理论根据,还是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从作家的视角研究文学偏重于“知人”,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则属“论世”。这种研究文学的方法,在西方属于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范畴,也是很传统的。当然,一些后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涉及文学问题时,也会谈到一些与制度有关的问题,如福柯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等。“知人论世”或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学文本以外的一些环境因素,而不是文本本身。这种研究方法,以前习惯于谈论一些诸如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经济基础、社会变迁之类的问题,失之于泛,如今集中到具体的制度问题上,得之于专,所以近些年来,颇为一部分学者所喜好。 -
徐訏文集(全16册)
《徐訏文集(共16册)》共分16册,包括小说8卷、散文4卷、诗歌3卷、戏剧1卷。徐訏(1908—1980)是中国新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锋人物,20世纪40年代以《风萧萧》、《鬼恋》等文学作品享誉文坛,50年代以后赴香港生活,创作生涯延续到70年代。徐訏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样样都来,其文学成就得到海内外华人文坛与读者的广泛赞誉。 -
师友文章
全书分四辑:“大师友”、“小文章”、“还是小文章 或者更小”和“回忆录之类”,内容分别如题。其中回忆师友的第一辑,分别回忆了陈通伯、章沦清、夏济安、陈世骧等五人,除章沦清先生之外,均为文坛、学界或政界名流,作者由于和几人均有密切的接触,关系非比寻常,所获得的资料就非一般人可比,在资料性和可读性方面都有可观之处。二、三两辑是作者的学术随笔和生活杂谈,沿袭了作者一贯的娓娓道来的口吻,虽然态度亲切,内容上却颇多引人思考之处。至于第四辑,则是作者对自己的阶段性回忆。 甲辑:大师友 器吾师陈通伯先生 记吾师章沦清先生 记夏济安之“趣”及其他 记与世骧的最后一聚 记道藩先生战后文化交流的构想 乙辑:小文章 小说死也未? “眉批”美国文“市” 眉批美国的黑人文学 《维吉利亚·吴尔芙传》读后记 丙辑:还是小文章或者更小 博士和博士衔 数字人生 丁辑:回忆录之类 “马戏生涯”一年 我的“误人”与“误己”生活 “两句三年得”的“票写”生涯 “细心读者”的补遗 跋 骑脚踏车的时代 -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编者认为,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这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着的“人”的观念,而构成着,丰富着,发展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种或多种“人的”观念、“人”的声音的对话、交流、对抗、激荡、交融。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描绘了自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的变革历程,力图阐释现代性激进化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去呈现中国当代文学艰苦卓绝的自我创造;揭示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视野开阔,以论带史而富有整体气势,语言清峻而犀利,展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 -
与大师约会
《莫言短篇小说全集之二:与大师约会》内容简介: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的世界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十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有剧作、散文多部。 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海内外众多奖项,主要有:1988年获得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获得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获得法国“Laure Bataillin外国文学奖”;2001年获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2002年获得首届“鼎钧文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2年获得台湾联合报评选“2001年十大好书奖”;2004年获得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夭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2004年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2004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得第十三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2006年获得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7年获得“‘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入围“茅盾文学奖”。 《与大师约会》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二,收入他从1990年至2005年创作发表的四十余篇作品。 二十多年来,莫言不仅在长篇小说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短篇小说方面也同样显示了丰富的创造力,并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他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如同从肥沃而复杂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朵朵奇葩,既有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人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其中的《月光斩》获得2005年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2007年“《人民文学》奖”。 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对莫言的文学成就给出高度评价,认为他“在西欧文学压倒性的影响下和历史传统的重压下,展示了带领亚洲文学走向未来的精神;并且盛赞他“不但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
人.历史.家园
《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里的文字,收入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到近期,作者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在国内外期刊书报上发表过的一些作品,既有偏向历史和过去的题材,比如从晚清甚至十八世纪到文革乃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主题,又有冷战后或全球化以来的文化现象。全书各篇文章的风格不一,既有枯燥堆积材料的学术研究,摆“争论脸”的文化和历史批评,又有缺少注脚任意发挥的文学电影评论和随感式的小文。 不过,全书有一个主题思想要阐述,那就是对于“家园”的寻求和渴望。作者所说的这个“家园”有点像是对人类世界一切理想和梦想的组合,比如是“好社会”、欢乐、“自由世界”、“大同世界”、“博爱”,乃至“净土”和“涅槃”的组合。虽然说起来虚虚的,还有点酸,但作者相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文化的家园,人和他人以及所有生命和谐共处的家园,也是个人的家园。 由于命运和经历,作者这一代人可以说生活在比个体生命长得多的历史时段、来往于比故乡宽广得多的不同地域。从十八世纪的世界景观、帝国主义的临门、晚清的现代、“五四”的新、社会主义改造、后“文革”,到如今的全球化,都是他们的当前时代;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洋彼岸到此岸,都既是又不是他们的近邻。于是,若一定要为“家园”划个范围,那将是整个世界,若一定要为“家园”找个源头,那么她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正因了“家”的广大,作为文化研究者,作者认为,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中国文本中那些热爱大同、执著生命的理想本可以完善一个关于“家”的想象;然而,中国语境进行的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资源的耗损却造成了对于”家园”的威胁。更有几人愿意承认,这遭受威胁的“家园”不仅是欧洲人、美国人、拉美人、非洲人或东欧人、印度人的财产,也是自己的和子孙后代的过去与未来? 此书便体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探索。 -
穆旦诗文集(全二册)
《穆旦诗文集(共2册)》分为两卷,第一卷收入1934年至1976年间创作的诗歌166首,其中包括以前未发表过的作品。编排上,凡曾独立结集出版过的,按原集重排( 重复收入不同集子的作品,只见于首次出现的集子中);未曾结集出版的诗作,列入“集外诗存”,按写作年代排序。第一卷的卷末,附录“穆旦自选诗集存目”和“穆旦晚期诗作遗目”。 第二卷收入1924年至1963年发表过的各类散文、随笔、评论共16篇; 1943年至1977年致亲友书信69封,以及1959年至1977年断断续续所写下的日记;本卷内容均为首次结集出版,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方便读者,书后附有《穆旦(查良铮)年谱》。 -
中国当代新诗史
本书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的状况:勾勒新诗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诸种因素推动、制约下的整体演化轨迹,描述不同阶段新诗在题材、主题、艺术方法上的变化与特征;考察诗歌潮流、诗歌秩序生成及构造的条件与方式;具体诗人的写作和重要诗歌群体、流派,是本书评述的重点。对于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的当代诗歌,本书采用分别处理的方式,但在具体论述中,也会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关联。 -
杂色
《杂色 秋之雾》选录了王蒙先生的《杂色》和《秋之雾》这两篇中篇小说。其中《杂色》却又是道道地地的国货,是一篇既幽默又深沉的相声。相声也是可以写出精品的。《杂色》是相声的精品。王蒙把相声引进了文学,这是王蒙的一大功绩。这篇小说中处处是引人入胜的包袱,一经甩掉,每每令人发笑。而《秋之雾》写的是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叶夏莽应邀到故乡桃花镇听民间文艺抢救组织安排的桃花调演唱,勾起儿时的回忆的故事,主题有些沉重。这两篇文章反映了王蒙先生的的不同写作风格,很值得一读! -
死水
本书为闻一多诗集,提供的是1933年的原版本,收录诗歌有:《口供》、《狼狈》、《末日》、《死水》、《夜歌》等。 -
论小说十家
这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虽名为《论小说十家》,却是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十几位作家。作者将思想史研究、历史与社会批判及文体分析融为一体,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的内,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兴趣又是她所有文学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并贯穿始终。 -
重返八十年代
“80年代”不仅是个人记忆,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本书选取洪子诚、李陀、程光炜、王尧、李杨等人撰写的14篇研究80年代文学的文章,雕刻集体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肌理,对80年代有一个前沿、多面而深入的展示。 -
茅盾,老舍,沈從文
從魯迅以降,茅盾、老舍、沈從文等開拓了現代中文小說中的寫實主義精神,他們的文學成就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當代中國的汪曾祺、賈平凹、戴厚英、劉賓雁、馮驥才、阿城、韓少功、古華、余華、莫言等作家,甚至台灣的司馬中原、王文興、黃春明、王禎和、黃凡、林雙不、李喬、宋澤萊、李永平等,編造成現當代中文小說的最大規模寫實文學地圖。 本書是是王德威重要的論著之一,提出現代中國寫實主義體現了六個讀者耳熟能詳的敘事模式:歷史演義、政治小說、煽情悲喜劇、鬧劇、抒情表述、鄉土寫作。 中國現代小說流派紛呈,但以內容的繁複和影響的深遠而言,首推寫實主義。本書對1930年代寫實主義小說全盛時期的三位作者茅盾、老舍、沈從文做出研究。茅盾參與共產革命,對一代革命者獻身和陷身政治有深刻的體驗;老舍從庶民生活裡看出傳統和現代價值的劇烈交錯;沈從文則刻意藉城與鄉的對比投射烏托邦式的心靈圖景。 這三位作者的不同不僅在於風格和題材的差異,更在於他們對「寫實」和「小說」的意義和功能各有獨到的解釋。茅盾藉小說和官方「大敘事」抗衡,並且探索書寫和革命相輔相成的關係。老舍的作品儘管幽默動人,卻總也不能隱藏對生命深處最虛無的惶惑。而在沈從文的原鄉寫作盡頭,是對歷史暴力的感喟,和對「抒情」做爲一種救贖形式的召喚。 由此本書指出寫實或現實主義不只意味單純的觀察生命百態、模擬世路人情而已。比起其他文學流派,寫實主義更訴諸書寫形式與情境的自覺,也同時提醒我們所謂現實,其實包括了文學典律的轉換、文化場域的變遷、政治信念、道德信條、審美技巧的取捨,還有更重要的,認識論上對知識和權力,真實和虛構的持續思考辯難。 2009年是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後的90週年紀念,在白話文運動發起迄今,除了魯迅的名字,最讓讀者難以忘記的,就是寫作《子夜》的茅盾、《駱駝祥子》的老舍和《邊城》的沈從文。 1999年《亞洲週刊》舉辦「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茅盾的《子夜》高踞榜上的第二、第三及第六名。沈從文和老舍的成就遠勝於第四名的張愛玲之《傳奇》,甚至老舍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原擬頒獎的得主,沈從文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之一。 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研究、重新閱讀這些重要的現代中國小說。 王德威獨具洞見指出,茅盾、老舍和沈從文的小說為中國現代小說開發全新的閱讀視野;他們的影響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都還在現代小說界發揮力量。茅盾、老舍、沈從文的成就證明了在魯迅「之後」,為二十世紀中國的寫實主義,下了全新的定義,也為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拓開燦爛多姿的廣闊視野。 本書提出各種強而有力的論述辯證,引經據典,例如膾炙人口的《蝕》、《子夜》、《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湘行散記》、《湘西》、《邊城》等,顯示出作者的批評視野寬闊深度;不是理論狂想或文學史空談,而是注重與文學對象之間的對話,為批評如何重返文學現場建立了有效的典範。 更重要的是,本書提出茅盾、老舍和沈從文的獨特影響在中國文壇上仍在在可見,他們的寫實模式仍主導著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作家的寫實觀念;1970、80年代以來的中國作家如何承續這三位作家的成就,形成新舊世代之間,文學精神上的相互對話。 -
朱自清散文集精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很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编辑,从而形成本书出版。本书已被教育部指定为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在正文之前有导读,介绍本书的基本情况,内容附有详细的注释,所以特别适合中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