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旅行

  • 山丘上的修道院

    作者:范毅舜

    半世紀前,一位自稱為無神論者的西方建築泰斗,為西歐培育神職人員的古老宗教團體設計修道院,他們之間會擦撞出什麼火花? 幾十年後,一位來自東方的教徒兼攝影家,在這座世界知名的建築物裡恣意徜徉,他如何藉由這座經院建築整合自己,端詳出背後更龐大的生命故事? 國際知名攝影家范毅舜,繼廣受好評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及《逐光獵影》後,再度以獨特的攝影及文字,分享一則建築與宗教的傳奇。 范毅舜以駐院藝術家身份,帶著相機深入廊香教堂與拉圖雷特修道院,書中收錄的上百幅精彩影像,幾乎全都是世界首次得見的取景與角度,中文讀者有幸得以搶先感受這兩座建築的美與偉大。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以獨特方式訴說建築與宗教的故事,世所罕見。 范毅舜傾20餘年的攝影功力,沉澱長達3年,終於完成本書,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 东方之旅

    作者:杰拉尔·德·奈瓦尔

    杰拉尔·德·奈瓦尔的这部巨著,被公认的东方文化研究权威爱德华·W.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援引、提及达四十余处,可见这部巨著对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作者眼里,神秘的东方是浪漫之地、幻美之地、救赎之地,他将自己的生活信念与艺术灵感寄托在了自己的东方之旅上。但他亲历的东方却与他理想中的不一样,希望的破灭加剧了他精神的幻灭。《东方之旅》出版四年后的一个寒冷冬夜,奈瓦尔用母亲留下的裙带,吊死在巴黎老路灯街的街头。当第二天人们发现他的尸体的时候,满地积雪,寒风凌厉。
  • 他城

    作者:梁启超,朱自清 等

    本书收集了中国现代著名文人在“他城”的游历之作。梁启超、朱自清、徐志摩这些一代大家游历在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这些国际名城,讲述了有关“他城”的:宗教、制度、政治、经济、法律、民俗和日常生活在内的知识和文化。 书中散文包含着有关民族文化、自然景观、城市社区和人文心理的信息,同时,映衬了一个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文化名人的历史文化观念,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和形象思维特点。 城市游记散文是城市的一面镜子。何况,它们来自文学大家,来自跨国游历,来自“他者世界”。因此,作为精华荟萃,本书的“镜像”功能,亦非同一般。我们当然可以读到“他城”的“文物价值”,它的历史年轮,它的时代变迁,它的“城市病”,它的种种弊端。 本书收集了那些文化名人撰写于近百年来的游历国外著名城市的散文,相信这本叫做《他城》的典雅温煦的文学图书,能给喧嚣惶恐的城市街区,带来了些许悠闲、些许惬意、些许怀旧和些许引力。
  • 去他的巴西

    作者:胡续冬

    巴西被社会学大师吉尔伯托·弗菜里称为“热带中国”,但却是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遥远国度。在本书中,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巴西游记,不如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作者没有预先的想象、崇敬和批判,只任自已浸淫于巴西的风情美 食、人情世故之中,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堪称是以自己的肉身遭遇做榔头,为读者砸开了一扇了解巴西的窗户。
  • 正午的喀什-张承志新疆题材作品选

    作者:张承志

    绿荫遮映的曲径小巷里,幽静深沉的气息不仅抑止了可怕的曝晒,而且平息了人心中的躁戾之气;热闹的世俗生活的开始紧紧衔接上肃穆的宗教礼仪的结束。是的,的确如此—“宗教成熟了,变成了和谐的文化。简洁的圣行,化入了每天的生计和日常的习惯,渗进了音乐和体质,变成了姑娘和男子头上的花帽,演化成饭前的洗手和饭后的感恩。”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关于新疆题材的散文和小说精品若干篇。
  • 火车记

    作者:于坚

    中国散文档案:先锋文丛 目录: 火车记 治病记 住房记 装修记 城市记 看画记 绳子记 运动记 一日记 翠湖记 山洞记 高原上的高原 大地记 看见斯布炯神山 梧桐树在周围 滇东北雄狮大峡谷 高原上的葡萄 虎跳峡记 癸未三峡记 谈散文 ……这就是结婚的好处,便于互相监督。而单身呢,那就难说了,谁也不知道你会把什么藏起来,无法监督。所以要求住集体宿舍,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但夫妻二人在床上两个人互相监督,比起八个人隔着蚊帐互相监督来,毕竟要舒服多了,一日夫妻百日恩,互相监督,但相亲相爱,互相信任的时候还是多数。就是他或她是睡在你身边的定时炸弹,也比和八只老虎睡在集体宿舍要好。在集体宿舍,你真是翻朝在怕小王听见,翻朝右又担心睡心不睡,在假寐。呆在宿舍里要考怎么说话才能和同舍的和睦相处,不在宿舍又怕别人翻看你的日记……
  •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作者:Paul Theroux

    Starting off on the Eurostar from London, Paul Theroux once again sets out on a railway journey through the East, travelling overland through Eastern Europe, and eventually reaching India and Asia. Infused with the changes that have shaped the exterior landscape and enriched with developments to his own perceptions and psychology,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is an absorbing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follow-up to The Great Railway Bazaar. Full of life and impeccably evoked,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is Paul Theroux at his very best.
  • 驴车上的龟兹

    作者:刘亮程

    《驴车上的龟兹》主要内容: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飘忽,一阵风一样没有着落。 也许为弥补那次行旅的急促,梦中我又沿那条长路走过无数次。 刘亮程以一个乡村哲人的眼光,带你步入古朴宁静的历史上的名城龟兹。让你亲历般感受着他把所见所闻所感信手拈来,编织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这里有热闹得如节日般的“逛巴扎”,有让人吃惊的千佛洞和古城遗址,有昏黄的暮色中沉静的老街巷,有祖传十三代还最后坚守着的铁匠,还有传嫁古代与现代的古董商人……他们过得生活像驴车一样缓慢悠长,这里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噪,“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长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它依然按着自己的节律,享受着天赐地赏。刘亮程的不凡之处,也就在于他没有替这座老城发表见解,正如他说的“我希望听到这座城市自己的声音。那些沉默的嘴,迟早会说话……我宁愿做一个虔诚的倾听者,而不是代言人。”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作者:(苏)阿尔谢尼耶夫

    弗·克 阿尔谢尼耶夫考察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时,遇到了一位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请他做向导。流浪猎人乌扎拉譬觉灵敏 对山林无比熟悉 能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两个男人在森林探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年以后,阿尔谢尼耶夫把德尔苏带到生活无虞的城市居住。可老猎人处处与现代化的社会发生冲突。最后,属于大自然的德尔苏·乌扎拉返回莽林中,不幸死于盗贼之手。 本书是对一个善良朴实平凡的人的终极关怀,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命的挽歌。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二十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绿色文学经典,全书分为《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原名《乌苏里地区之行》)和《德尔苏·乌扎拉》两部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 《德尔苏·乌扎拉》引起国际影坛轰动,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旅行人信札

    作者:陈嘉映

    这些是1981年旅行时寄给北京亲友的信。我哥哥嘉曜极喜欢这些信,说要发表。他不是出版家,说说罢了。1993年回国,住在嘉曜留给我的房子里,收拾房间时发现了这些旧信,用心捆扎在一个盒子里。有朋友读了些片断,愿帮我出版,于是我请妹输入电脑,作了些修整,删除了纯属家务事的部分,给了这位朋友。不知怎么就搁下了。此后几年,有朋友约稿时,曾把其中的一些段落裁下来充数。
  • 偶遇

    作者:陈丹燕

    收录“我的飞毯从慕尼黑来”,“慕尼黑的蓝天”,“鱼喷泉”,“满地残红”,“这就是重逢”,“幸福的意思”,“皮克夫人”,“维也纳教士精舍”等散文作品。
  • 漫游随录图记

    作者:王韬

    本书作者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清道光年间生于书香门第。毕读群经,博学多才,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著书四十馀种,如《弢园文录外编》。《漫游随录》、《法国志略》、《普法战纪》、《蘅华馆诗录》等。《漫游随录》是王韬的一部游记集。以时间为序,追忆一生游踪,既有在乡里时的雅集游观,又有赴昆山县试时的登山,赴金陵乡试时的冶游,篇幅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欧洲之行。他从香港南下,经新加坡、槟榔屿、锡兰,入红海亚丁湾,至苏伊士运河,然后乘火车至埃及、意大利、法国,在英国居住了两年。每至一地,他总要“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他当时就将自己的见闻观感笔录下来,十几年后再整理成《漫游随录》。本书详细记载了他的欧洲之行,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且行文生动,描摹细致。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今重印《漫游随录图记》。影印点石斋本原图五十幅;以点石斋本为底本,参校钞稿本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标点排印全书文字,并据钞稿本补入《屡开盛宴》一篇。以窥全貌。
  • 驴行天下

    作者:多人

    本书介绍:自助游记集,选自国内最大的自助背包论坛——新浪旅游论坛精品库之精华篇,每篇游记记述一个地方、一条线路,所到之地包括西藏、云南、新疆、四川、湖南、福建……,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古老乡村、奇风异俗、神秘民族宗教和尚未开发的美丽风景,文后的小提示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线路、景点、交通和食宿信息。游记的作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的背包客们,读者可以由他们富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行文风格,感受他们真诚率直的个性、颇为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为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而感动。 目录 西藏,我的思念(非烟) 旅途人物(黄安妮) 信步拉萨(师嫣) 日喀则,我只是路人(非一郎) 平民视角——我眼中的丽江(任点) 德钦茨中村传教士(稻糠木) 泸沽湖里格村第25号户新村民(绿色花朵) 兴安不见鄂伦春(炮弹) 新疆艳遇(稻糠木) 住在佛学院的日子(泥土) 在夜巷听琴(师嫣) 下梅古村进行时(狡兔) 洒意西塘(我是冬虫) 又见凤凰(理想国) 经行北邙去洛阳(同乡北) 背包走中东(可可可可)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闲适人生) 瑞士黄金通道(木马007) 芬兰女子苏珊娜(免佳佳) 红海夜航船(可可可可) 当一头辛苦的好驴(班卓) 头重脚轻的长城(非一郎) 寻找犹太人的天堂(依然)
  • 边走边爱

    作者:蔡苗

    牢牢地记住路途上的每一次相遇吧。   如果下一步有一百种可能,那么这一刻的遇见,   就是用放弃另外九十九种的代价换回来的。   牢牢地,像一棵与土地厮守百年的老树一样,   与记忆来一场根深蒂固的纠缠。   因为……我们都是善忘的人。 [看更多]
  • 英国风情

    作者:亨利·詹姆斯

    英国,是亨利·詹姆斯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十几篇游记是作者在1888到1897年间写不的,他以这部作品被一些英国人称为当时伟大的游记作家之一。这里展示的是一幅充满激情的伦敦肖像画,因为他喜爱英国,而且最爱伦敦。 作者用文字带我们到英国经历春天的复活节和阴雨的仲夏,还有难得的秋阳和新年;走过伦敦、沃里克、北德文郡……参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参加没有本科生参加的牛津大学毕业典礼;在雾中的泰晤士河畔漫步,在古朴的修道院和古城堡中沉思…… 这本书不是旅游手册,可是它能帮助所有到过和没有到过英国的人认识伦敦文化和文化的伦敦。
  • 上了建筑旅行的瘾

    作者:陈世良

    旅行,是建筑人甘冒身心劳顿之苦却又乐此不疲的宿命。近年来,建筑旅行的风潮在台湾逐渐传开,越来越多人随团远赴世界各大城市朝圣,一心只为体验历来大师呕心沥血的旷世巨作。建筑旅行,俨然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自认上了建筑旅行的瘾的陈世良,对建筑的热情如痴如狂,数十年如一日。不改一贯乐天幽默的直率本性,五年级的他活像是静不下来的调皮大男孩。在他眼里,高科技建筑好比童年时期玩的吹泡泡游戏,令人神采飞扬﹔解构建筑成了耍宝逗趣的跳梁小丑,极尽夸张之能事﹔极简建筑犹如布袋戏迷雾森林般的神秘场景,予人无限遐想﹔后现代建筑就像是抛到空中转一转的魔术方块,怎么看,怎么俏。继《建筑变成明信片》后,2004年陈世良再度出发,继续追逐他充满无尽好奇与想象的建筑梦。在明查暗访各地不同建筑风情后,陈世良以纤细的心及动人的笔再度飨宴读者,数十篇风趣生动的建筑随笔循序引介当代建筑的丰富面貌﹔而后时序向前急速翻转,将读者带到中古世纪现场,以看图说故事的方式细述哥德大教堂的传奇身世﹔而后又深入东亚及南亚几个最重要的古文明区,从京都、万里长城长途跋涉来到吴哥窟、吕宋岛……,不仅把旅行视同生活,也懂得尽情玩味建筑的神韵与大师创作的精髓,一路读来令人大呼过瘾,惊喜不绝。
  • 宋词地图

    作者:姚颖

    一本写在路上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旅行中寻找宋词在今日中国地理上的美丽与精致!如果说跟随唐诗上路是一种“梦回大国”的冲动,跟随宋词上路则是一种寻找我们文化中的“细节”之旅。跟着宋词去旅行,是一次“唯美”的旅行。人生的最好的时光,应该浪费在最美好的事情上。品词、赏山、悦山,人生何不乐哉! 宋词不但美在情感,还美在意境。一首首词中展示出了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一个个不羁的灵魂。我们在品读的同时,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读词,神游,品茗,叙谈,人生的几大美事,如果可以同时进行,是美哉乐哉的享受了。现在,让我们跟随宋代先贤的情感脉络,去品味山水人情中所散发出的缕幽备与艺术魅力吧!
  • 出走十五年

    作者:余秋雨

    《出走十五年》收录了我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十五年间写下的小部分文章。我的考察,路虽不少,但主要还是在寻找各大文明的“经络系统”和相关“穴位”,因此一路上所遇到的艰难是双重的:行旅的艰难和思考的艰难。  其实还有一项更隐秘的艰难,那就是表述的艰难。我不能把行旅者独特的精神悖论展示给读者,也不能把路上已经解决了的艰难说得危言耸听,更不能把思考中尚未获得晓达的障碍丢给读者,以上这重重叠叠的表述的艰难,几乎贯穿了我十五年的全部时日。因此,读者看到的这些文章,不管表面上如何轻松洒脱,字字句句都伴随着生命的全方位煎熬。我历来非常珍惜自己的文字,这是读者能理解的。我考察中国文化的篇什被选编和转载得较多,这次选择主要偏向于我考察世界文化的部分。
  • 欧游杂记(彩图本)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定居于扬州。著名作家、学者。早年热心于倡导写作新诗,1921年春参加文学研究会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文字之美,被认为标志了白话文系统里美文的最高成就。 本书收录了以下篇章: 威尼斯 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佛罗伦司 正像看达文齐的《摩那丽沙》(Mona Lisa)像,她在你上头,可也在你里头。这不独是线形温和平静的缘故,那三色的大理石,带着它们的光泽,互相显映,也给你鲜明稳定的感觉。 罗马 罗马(Rome)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象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现在它的光荣虽然早过去了,但是从七零八落的废墟里,后人还可仿佛于百一。这些废墟,旧有的加上新发掘的,几乎随处可见,像特意点缀这座古城的一般。 滂卑故城 纪元七十九年,维苏威初次喷火。喷出的熔岩倒没有什么;可是那崩裂的灰土,山一般压下来,到底将一座繁华的滂卑城活活地埋在底下,不透一丝风儿。那时是半夜里。 瑞士 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着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一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颦眉的西子。 荷兰 红的黄的颜色,在那从从的背景上,越显得鲜明照眼。那尖屋顶原是三角形的底子,但左右两边近底处各折了一折,便多出两个角来;机伶里透着老实,像个小胖子,又像个小老头儿。 柏林 在这儿走路,尽可以从容自在地呼吸空气,不用张张望望躲躲闪闪。找路也顶容易,因为街道大概是纵横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 德瑞司登 站在原上,易北河的风光便都到了眼里。这是一个阴天,不时地下着小雨;望过去清淡极了,水与天亮闪闪的,山只剩一些轮廓,人家的屋子和田地都黑黑儿的。 莱茵河 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 巴黎 我们不妨说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
  • 一路走来一路读

    作者:林達

    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不僅讓讀者深刻"閱讀"巴黎的歷史,更使得雨果的《九三年》一書再現風潮。同樣延續從旅行中重新審視旅行地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的創作風格,作者的最新作品《一路走來一路讀》,走遍美國幾十個城市與鄉鎮,以歷史為主軸,將相關人物與事件串連起來;每走過一個城市或鄉鎮,便如同走過一段歷史、一則感人的陳年故事。林達在「後記」寫道:「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開拓初期的日子裡,又惟求能速速安頓,因而村鎮都因陋就簡,也就始終少有東方和歐洲的巍峨古跡。可是,逛得多了,覺得美國有它特別的韻味。它的開拓者中有著一批來自歐洲的思想者。他們從歐洲傳承了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卻有了實實在在的精神。我們隨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在樸素的土地上行走,閱讀他們留下的紙頁發黃的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