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文化

  • 文化地理学

    作者:【英】迈克・克朗

    本书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且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
  • 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

    作者:[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

    本书考察了发达工业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科技及社会政治的转变带来的文化转型,包括:宗教信仰的转变,工作动机的转变,政治冲突议题的变化,家庭和育儿观的变化,以及对离婚、堕胎、同性恋的态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发达工业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运用大量 的经验证据表明,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人们的价值观正在彻底的变化,该价值观转变是一场更为广泛的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而且这场文化转型正在逐步改造这些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 “英格尔哈特的新书涉猎极广,是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政治文化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展示和拓展。这本书将极大地推动当前正在兴起的论战。” ——哈佛大学 罗伯特•普特南 “英格尔哈特的作品是政治学科中少数几个能成功作出预测的实例之一。他的第一篇文章发现了较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龄群体的态度转变并预测随着这几代人的成长这种转变会引发一系列新政治议题的兴起,而且这种转变会带来民主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政党体系的转型。 这个预测已得到事实上的确认。英格尔哈特还对民主稳定的理论以及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文化的总体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斯坦福大学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对社会科学家尤其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专家来说,这本著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如此之多的领域里,以至于任何不计篇幅和细节想要列选其优点的尝试都不足以完全涵盖它所蕴含的价值......它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作者通过对浩繁可观而且独一无二的数据进行了精辟分析并揭示出文化转型的理论,也在于作者对该数据的成功演示及阐释。” ——马里兰大学 马丁•海斯勒
  • 非常日本

    作者:孙秀萍 著

    日本拥有十分独特的民族性,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日本式”,酿就了地道的“和”文化。他们诚心诚意地推崇“职人精神”,制造出精巧无比的电器。全民皆爱“画”的风俗让日本拥有了风靡世界的动漫。
  • BOBO族

    作者:DAVID BROOKS,徐子超譯

    •《哈佛企管評論》2000年度十大好書 過去要區分資本主義的布爾喬亞世界和波希米亞反叛文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現在布爾喬亞人和波希米亞人已經混合在一起了,就像大衛.布魯克斯在這本描寫美國高層文化的趣味著作裡面所提到的一樣。現在要把啜飲著義式濃縮咖啡的教授和猛灌卡布其諾的銀行家分門別類已經沒那麼簡單了。讓你隨著閱讀資訊時代經濟的新主導階級而微笑或啜泣吧;你將會訝異於這些人對道德、性愛、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態度,以及這個新菁英階級身上的特質是如何結合了反叛文化的六Ο年代,和努力進取的八Ο年代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是為你和這個社會建立典範的人,他們是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當中的波希米亞人,我們稱他們叫作布波族(Bobos)。
  • 身边的日本文化

    作者:多田道太郎

    《身边的日本文化》从身边的各种现象,诸如餐具的使用、建筑形式、插花及园林艺术、生活习惯、语言和人际交往方式等等,深入剖析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从日本人生活的表象窥见日本文化的神髓。内容包罗万象,语言幽默谐谑。
  • 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美]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指某种巨大到不可能被忽视的真相,而事实上如此巨大的大象常常被集体忽略。关于集体沉默最耳熟能详的故事是《皇帝的新衣》,众目睽睽下的真相只有一个孩子敢说出来。为何集体沉默这个怪相能将所有的人压迫这么久,我们又该如何勇敢地指出“国王的裸露”,将“房间 里的大象”牵到光明之处……泽鲁巴维尔将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深度指引我们思考的方向。 ★刘瑜重点推荐——本书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崔卫平、谢泳、熊培云联袂推荐阅读。 ★本书是社会文化领域内,关于集体沉默的第一本完整研究著作。 房间里的大象:英语谚语,大象被用来比拟某种巨大、因而不可能被忽视的真相。房间里的大象则表明,尽管人们无法否认该事实确凿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依然刻意回避,故作不知。 本书从 “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作者:[美] 卡伦·霍妮

    本书系统阐述了霍妮文化神经症理论的基本主张,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霍妮认为:“深入探讨有效地导致神经症的各种动力,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所共有的基本因素,这就是焦虑……无论神经症的结构多么复杂,这种焦虑始终都是引发神经症过程,并维持其运转的动力。”本书是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的彻底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其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开始形成。 本书以语言平实、清晰明了著称,在简单易懂中蕴涵深刻意义,在出版之初就受到学界的好评和重视,之后多次再版、重印,成为心理学界的畅销书。 本书的重点在于强调神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冲突和他为解决这些冲突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神经患者实际存在的焦虑和他为对抗这些焦虑所建立起来的防御系统。这种对真实处境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我放弃关于神经症的形成是来自童年的早期经验这一观念。
  • 古希腊生活

    作者:纳撒尼尔·哈里斯

    《古希腊生活》是一册感性、生动且别开生面的古希腊历史读本。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绕开司空见惯的庄严体例或崇高语调,避免了对其他希腊史图书的内容重复,不再将视线一味投射在国家、上层建筑、重大事件和政治名流身上,而把更多的焦点分散到广阔的民间生活中去,细腻且饶有趣味地勾勒出古代希腊人在游牧、农耕、奴役、拓殖、捕捞、酿造、航海、营建、匠艺、买卖、生计、移民、旅行、交际、婚恋、性事、生殖、起居、饮食、时尚、装扮、美容、治疗、殡葬、竞技、节庆、游乐、演艺、巫术、祭祀、立法、刑罚、市政、动乱、求助等等众多生活领域中的行为方式与观念,以期为读者还原出一个立体的、真切的、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古希腊世界。
  • 培养精英

    作者:薛涌

    美国社会是由公民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所以,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布什当年在清华讲“大学不仅是培养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公民”,正好道出了美国教育的精神,对那些在苏联模式下被当零件锻造而又自以为是的“精英”,是很恰当的一课。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如何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而不是在一种高度专业化权威主义教育体制和哲学下,掌握别人需要他们掌握的技能。教育与训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不仅传授着知识,更孕育着一种源源不绝的人文资源。
  • 恶俗

    作者:(美)保罗・福塞尔

    在《恶俗》这本新作中,《格调》的作者福塞尔以其特有的机智和尖刻的文笔,淋漓尽 致地向人们展示美国人的感知和品味的不可救药。整个社会都被浮华的空虚和美丽的垃圾所 淤塞。恶俗无所不在,从广告、银行、餐厅、交通,到思想、文学和高等院校,到处都是俗 艳、伪善、愚昧、无知和外强中干。恶俗在游荡,而人们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 刻,以愚昧为智慧,这就是大众社会的文化景观。你无可逃避,因为你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假 的年代。
  • 他们的中国

    作者:席越

    《他们的中国》 柴静、刘瑜、黄章晋推荐 从中外交流之门打开以来,我们在阅读历史中几乎一直是“被他者观察”的对象,这种被动的角色,对一个当代的记者来说显然是不满足的,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带着这种不满,扭转身躯试图观察他者,却又忍不住要探求对方眼中的自己时,那种强烈到几近痛苦的欲望。 ——柴静 读《他们的中国》,让我想起毛姆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流落东方的西方人,他们鲜有宏大历史叙事中西方征服者来到落后世界的轻狂和自得,更多的是孤舟漂流于大海之上的惊惧与茫然。身后的故乡已模糊,神秘的新世界却始终神秘。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老外”这个边缘群体的书,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本关于每个人的书:就我们偶然坠入的这个世界之不可适应不可深入不可征服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异国他乡。 ——刘瑜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那些外国人在中国独特的生活经历,而在于,从他们那里,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中国。 ——黄章晋 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老公的户口本上没有我的名字。他是已婚,但是户口本上没有老婆,只有他自己和孩子。——Kim(韩国,到中国8年) 我认为所有保持目前轨道的政策是最好的造福于民的理由。——Dr Uwe Weber(德国,到中国4年) 虽然北京人太多,我还是很喜欢中国,我就准备老死中国。——James Learnard(美国,到中国6个月) 也许正是应了那句“生活在别处”,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选择生活在异乡。如今在北京市中心任何地方一站,都会看见很多外国人,有人一脸行色匆匆,有人像在自己家的街头行走……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故事。 作者席越自2010年起,采访了三十余名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将采访录编辑成本书。 书中的主人公来自世界各地: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巴西、以色列……他们到中国的时间长则二十年,自己的故乡反倒成了“回不去的远方”。短则几个月,脑海中的中国印象每天都在刷新。在中国的身份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将中国名家作品翻译介绍到母国的翻译家,有的是到中国交流访问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满怀憧憬到中国创业的热血青年。在他们眼中,中国又是怎样一番不一样的图景呢?
  • 民国范儿

    作者:民国文林

    《民国范儿:是真名士自风流》内容简介:辜鸿铭:在北大讲辫子哲学,陈独秀:不甩章士钊的无罪辩护,苏曼殊:月光族的鼻祖“日光族”,蒋梦麟:被杀头可以减少一个人口,闻一多:学生游行遭遇“天洗兵”告诉你真正的民国范儿。
  • 丰子恺漫画全集(全九卷)

    作者:丰子恺 绘,丰陈宝 丰一吟 编

    全集以内容分为“儿童相”、“学生相”、“社会诗歌”、“绘画相”、“护生画集”、“绘画小说”、“封面插图”、“彩色画卷(精品画集)”九卷。丰子恺的女儿丰陈宝、丰一吟担任编者。
  •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

    作者:[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

    本书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一书研究工作的继续,论证了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把经济和物质安全放在第一位)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优先目标(强调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逐渐转变这一宏大主题。本书全面论述了经济发展、文化转型及政治转变这三者在时间上的复杂关系,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变迁是如何发生的,并且会对政治生活带来何种影响。英格尔哈特指出,现代化的进程与工业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政治越发可能。它带来了文化转型,也就是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型,而这种转型使得民众愈发渴求民主制度并在民主制度建立时予以支持。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从事研究当代社会的文化转变长达30年之久,而这本最新著作代表了他在该领域中的又一创新性突破。没有几个学者能像英格尔哈特一样,如此娴熟地将历史转变的广博视野与细致入微的调查分析结合在一起,描绘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内在联系的世界变迁。” ——《让民主运作起来》的作者 罗伯特•普特南 “为了评估政治和经济变迁的理论,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在这本新书的分析中采用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政治价值观和倾向数据。英格尔哈特版本的现代化理论很易于理解(而且经过了精妙的重新诠释),与其前期著作的做法一样,他旁征博引了诸多评论家的评述。但是,他所提供的依据与文化发展的逻辑丝丝入扣,这一点即便是最严苛的评论家也无法忽视。” ——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 赫伯特•基奇特
  • 吉卜赛人

    作者:王云龙 主编,郭海明 [等]撰稿

    《吉卜赛人》主要内容:从人氏血脉上讲,吉卜赛人是居住在古印度北部地区(今巴基斯坦中南部的印度河口一带)的古罗姆人(Rom)的后裔。他们的身体发肤、语言风俗,更多地呈现印度人的特征;操一口包含有大量印度语词汇的语言,保留着至今在印度常见的民情风物。《吉卜赛人》全面介绍了吉卜赛人的民族起源,民族性格,民俗风情,民族艺术,道德信仰,与人交往的禁忌,并配以精美图片,通俗易懂,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 跟陈丹青聊天

    作者:凤凰书品

    ◆《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陈丹青与窦文涛、梁文道奇妙畅谈! ◆这本对话录直接收录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中与主持人嘉宾的对话,话题广泛,谈及国事、家事、风物、人间温情,幽默而深刻。 ◆话题抢先看: 在中国,围观是不会变的·没见过比《非诚勿扰》更真实的节目·今天的年轻人真苍凉·真正的贵族单纯得一塌糊涂·中国人是更进化的美·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鼓励虚荣·我们没有上流社会·到处都在拆·怀旧与觉悟无关·记忆是会报复的·这个社会缺乏让人成熟的机制·连“不相信”都不相信·教养就是要克制·衰老是个被剥夺的过程·像大自然一样只接受不抗拒……
  • 给理想一点时间

    作者:刘瑜,闾丘露薇,杨恒均,柴静,鄢烈山,加

    《给理想一点时间》一书,是凤凰网博报2011年度博文精选集,书中精选两岸三地、海内外近70位博主的佳作,是凤凰网博报编辑部从近万篇推荐博文中精选出,根据文章观点质量和网友点击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优中选优。书中文章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得博文选集。
  • 锵锵三人行·文化圈

    作者:凤凰书品 编,窦文涛 主持

    ◆放胆!放言!放松!伪君子不如真小人! ◆王蒙、陈丹青、王朔、刘震云、张承志、白先勇、傅佩荣。 ◆文化名流的崎岖心路,百年中国的精神样本。 ◆目录 ◇王蒙:对“形而下”我愿意磕个头 ◇陈丹青:我们都活在“五四”的后果里 ◇王朔:文学语言你让我“规范”什么呀 ◇许子东:张爱玲一生连“小团圆”也没做到 ◇刘震云:好作家对生活要有不同“见识” ◇张承志: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坚持批判” ◇白先勇:念过大学没有理由看不懂昆曲 ◇傅佩荣:儒学热满足了国人的文化乡愁 ◆从五四精神到共和国记忆,从传统文化复兴到多元文化共存,从生命起伏到文学创作…… ◆《锵锵三人行》,锵锵文化圈! ◇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三把椅子、三个人,秉承平民视角的清谈态度,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发表极具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拥有浓厚的人文价值取向。 ◆刘长乐——《锵锵三人行》到了窦文涛手里,伪君子不如真小人,大俗即大雅。观众将这个栏目比作老舍笔下的《茶馆》。 ◆窦文涛——《锵锵三人行》的十年就是窦文涛这个涉世不深的小混混一步步被社会化的过程。 ◆程鹤麟——文涛和文道长期合作,至今还在合作,不论他们真实情况如何,至少表面看上去颇为相投,算是凤凰的文武双煞。
  • 沉重的肉身

    作者:刘小枫

    《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
  • 切·格瓦拉反响与争鸣

    作者:刘智峰 主编

    书中首次公开发表《切·格瓦拉》的完整演出剧本,首次披露创作的背景和过程,如实记录该剧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巨大反响和思想上的激烈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