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
-
給自己的筆進補
本系列書原名《英華沉浮錄》,共10輯。係董橋於1995年至1997年於香港《明報》所撰寫的專欄文字,後由明窗出版社結集出版。 本次出版,配合台灣情況,於每篇文後附加發表時間,並依內容重新編輯為閱讀(作品集1、2)、文物及政治文化(作品集3)、語文(作品集4、5)以及人物交遊(作品集6)五類,提供讀者背景想像,分別為《天氣是文字的顏色》、《紅了文化、綠了文明》、《竹雕筆筒辯證法》、《鍛句鍊字是禮貌》、《給自己的筆進補》、《酒肉歲月太匆匆》,原書之序則移於《酒肉歲月太匆匆》書後以為〈附錄〉。 -
花样女人
活灵活现的花 马振骋 花像女人,女人像花。人间的珠宝都只是对花草的模仿,钻石是晶莹纯洁的露水,花朵是香气扑鼻的活宝石……花还怀有颗忠诚的心,它们在灼热的阳光下萎靡,在强劲的秋风中凋零,你可以相信明年某月某日,它们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再向你露出美丽芬芳的微笑。 “花样女人”,从微妙的汉语运用与排列来说,可以有两个含义,一是花像女人,二是女人像花。把女人比做花,把花比做女人,这不算新奇;不但从模样上去比,更从内心上去比,这样,《花样女人》便成了一部非常有趣的书。 这部书的原名 Les Fleurs Animées,意即“富有生气的花”,或“活灵活现的花”,是十九世纪插图画家 J.J. 格兰维尔的传世之作,恰恰出版于他逝世的那年,也可算作遗著。 格兰维尔(1803—1847)出身于艺术世家,青年时为几家讽刺刊物画漫画。七月王朝(1830—1848)路易·菲列普统治时期,巴黎报刊的漫画极尽讥讽揶揄之能事,杜米埃、乔阿诺兄弟、莫尼埃都是那个时代的名家。 格兰维尔以其版画集《白日变形记》(1829)而闻名。这是一册针对巴黎风情的社会讽刺画,动物穿了人的服装扮演人世中的各种角色,刻画入微,使格兰维尔置身于十九世纪大插图画家的行列。他还模仿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创作了一组风俗画《动物的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出版社有一个插图委员会,为巴尔扎克、缪塞、朱尔·雅南、夏尔·诺迪埃等人的作品做插图,而《动物的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则与此相反,以图像为主,再配以文字。 1844年,格兰维尔又发表《另一个世界》,引起波德莱尔的注意,不久又获得超现实主义者的青睐,作为他们学派的一部样板作品。其中一章篇名为《花的节日》,从动物变形到了植物变形,用一名批评家的话来说,从“人·动物变化”过渡到“人·植物变化”。这也是格兰维尔最后创作《花样女人》的思路的全过程。 《花样女人》还是秉承作者的一贯做法,就是格兰维尔画图,再由作家撰文。这次由塔克西尔·德洛尔、阿尔方斯·卡尔、弗里克斯伯爵三位作家执笔,分别负责各自的部分。文字作者都承认,“鹅毛笔只是书的饶舌者,画笔才是真正的诗人”。书中收有法国庭院培育的名种花本,外国的奇花异卉,以及野地上的花草。 以往,格兰维尔在漫画中表现的是尖刻的嘲讽、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在《花样女人》中则是温柔雅致的诗意。他运用细腻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用花去显示女性的思想感情,去挖掘前人忽视的花的情愫,开拓了一个新世界。 格兰维尔并不追求科学的精密,他是艺术家,不是生物学家,只是在巴黎植物园里研究花草的习性,赋予它们奇幻的阐述,他要求文字作者也沿着这条思路去表现花草的精神。这三位作家确也摆脱了生物学家正襟危坐的态度,枯燥无味的说明,着重体验大自然质朴怡人的乐趣,精妙处独具匠心,稚拙时确也反映了十九世纪人的社会观。 阿尔方斯·卡尔是小说家、记者和园艺爱好者,他留下一句名言:“愈变愈是这么一回事。”他说有三种爱花的方式。一种是生物学家的爱好,他们把花压扁,干燥,埋入他们称为标本集的坟墓里,最后用一种谁也看不懂的文字起个怪名,写上墓志铭——说明。一种是收藏家的爱好,他们只关心稀有品种,收藏不是为了观赏和嗅闻,而是向人炫耀,他们爱的是其他人看不到的花。 第三种是普通人的爱好,他们在二月的早晨,蓦然发现草丛中开的第一朵报春花,欣喜万分,把它看作是春天的第一个微笑。他们爱花只因为它是花,有美丽的颜色与幽雅的香味,以及人们为花付出的辛苦。 他们还看到人间的珠宝都只是对花草的模仿,钻石是晶莹纯洁的露水,花朵是香气扑鼻的活宝石……花还怀有一颗忠诚的心,它们在灼热的阳光下萎靡,在强劲的秋风中凋零,但是你可以相信明年某月某日,它们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再向你露出美丽芬芳的微笑。 本文原刊《译文》杂志。 -
喜欢 一个人
这是一本完全为了描写年轻女子的闲然而写下的书,画下的图画,经过这种闲然的女子,忍不住 本书是都市女子心情的图文书,由林忆莲MTV绘者张晓萍绘图并文。图画风格粉色浪漫,文字幽微清新,深切地表达了一个都市女子在爱情、生活中的种种遐思。文字为中英文对照,英文翻译得相当贴切、优美动人。 张晓萍是国际著名的ELLE、《时尚》等杂志的特约插图作者,曾经替NOKIA各款手机设计过时尚女子形象,插图风格相当独特。 本书的画风独一无二,文字时尚都市。开本小巧,全彩色印刷,相当吸引读者眼球。著名音乐人姚谦为本书作序,姚谦在港台流行音乐制作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所合作的艺人有林忆莲、王菲、萧亚轩等。 -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
本书是女画家巴荒四次深入西藏考察后写下的系列文化散文。依据其独行荒原的传奇经历而写下的这部书稿,最早成稿于1990年。此后经过六年多的时间积淀,才于1996年正式定稿。 全书从一个富有激情的生命体验出发,试图通过语言的方式,以寻求人类文明的起源,重蹈人类生存发展的艰难旅程。全书十六篇散文,其中有《古格的诱惑》《巡游艺术与秘史》《象雄古国风景线》等名篇,它们的内在基点,在于通过对西藏独特的自然风貌、灿烂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丰富而又悲壮的人文景观,以及风俗人情等生活细节的真实描述,揭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文明的渗透性和脆弱性。而《穿越秘境》则是以似梦似幻的手法,在远古与现实的更替之中,完成了一次生命对历史的永恒追问。 全书融入了理性思考,并又以感性的语言释放出超越个体生命意义的人文关怀,就构成了本书特有的文化价值。 -
峰青夕陽紅
時事評論不一定要嚴肅枯燥,也不一定只是中產知識階層的精神食糧。陶傑的夢想之一,是把時事評論寫得輕鬆清淺,屬於市民、中學生、主婦,有別於學者的娛少數人和自賞。 收在本集中的文字,見證了兩三件以來的香海寰球。有的預測很快變成事實,有的言詞當時或版偏激者指為惑眾之言,很有日更月造之後,這些人情緒化的指摘成為謊話,預言反而成為真相。 -
為彼此的鄉愁
这是一本散文集,大致分成三部分∶辑一是「山与海」,是教课之馀,因些小事所引起的大故事。小事多是在香港身边发生,而故事则是古往今来,天南地北。辑二是「时与事」,多是在美或在欧不期然而碰到的话题,比如在义大利围著的梵蒂冈内与神父们吃饭,又如在美国塞伦听猎巫的传奇。辑三是由每月一篇的「思与花开」专栏搜集而来,内容从剑桥的朋友,到维根斯坦的一句话;有忽而想到母亲的笑与泪。 -
紅燜廚娘
全書共五十二篇,從鮮啖、煮炒、蒸熬、燜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詳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與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而蔡珠兒不僅以音樂佐伴、以氣氛增味、以文字追索美味,她更不忘料理文字,料理生活心之所繫,在她的字裡行間,文學故事裡的主角化身為一道道的美饌佳餚。 -
on the road* 在途上
與其獨寫獨彈獨唱,倒不如集思廣益眾樂樂? 以"on the road - memories, love and things that matters"這題目出發,邀請不同專業不同年紀的作者借題發揮,以自己選擇的形式寫出自己「在途上」的一些反思、一些體驗、一些熱愛,結集成為另類「集體回憶」,戀人戀物戀地戀回憶...... -
尋找失落的菠蘿油
這本不是一本講飲講食的書,它將我對食的文化,尤其是術頭平民食制,展示出另一層的面貌。我也嘗試將飲食和管理的哲學理出異曲同工的齊源。這是三年我在《都市日報》三十篇專欄文章的結集,我透過文字結識了很多朋友,各位也可以從文字中,自己尋找平素飲食生活中常被忽視的情懷,或者捉回稍縱即,美味以外的感覺,令生活更多色彩。 -
中國化的魚眼睛
陶傑散文向以情文並茂,見解精闢著稱。他筆下的香港政情、國際大事、生活百景,都別具風貌。希望拓闊眼界的你,豈可不讀。 -
香港家書
一九九七年七月初,我私心許下諾言,要寫一封長信給你們,大概有點總結報告的意思……怎料,一場臨門大雨,沖得我心情歷亂。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號,我做了一件極笨的事,搭巴士由中環去堅尼地城,由堅尼地城去中環轉車去跑馬地,再由跑馬地轉車去筲箕灣,也就是說香港北岸主要幹道上,由西到東遊了一次車河。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五號,我到中環海傍政府大樓去拿「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在那小公務員面前,流著淚,感動而興奮,然後一邊走一邊流淚。回到家,拿著深藍色封面熨金字的小冊子,傻里傻氣笑著拍了一張照片:「立 此存照」。一個從沒拿過BNO,每次出外旅遊,在外國海關入境紙條上十分委屈填上「British Subject by Birth」〔英籍(香港)〕幾個字的香港人,這幾滴淚,一個笑容,盡在不言中了。 二○○二年七月一號晚上,朋友安排下,我會在灣仔會展中心看煙花。自那年煙花特別多之後,對海上發放的璀璨,又一下子復歸沉寂的場景,我已經感到膩了。 每一次我們通長途電話,你們總會問:「幾點呀,香港?」在多倫多,電視上天天都可看到香港新聞,香港怎樣?你們問的是我的感覺多於實情現況。我的答案往往是:「好熱囉」、「好濕呀」、「係銅鑼灣過馬路要捂住個鼻」……長途電話費便宜得叫人愈來愈不寫信,再沒紙短情長這回事,無聊話講多了不心痛。 這本《香港家書》,作者說:盡說些不相干的事,卻不是憑空製造出來的,雖沒有總結報告的重量,但算並不多摻水份。 -
南方绛雪
蔡襄《荔枝谱》中言道:“剥之凝如水晶,食之消如绛雪”。一如仙果般灵透曼妙的奇女子蔡珠儿,在本书中以其发达的知性治名物之学,出入历史,勾勒花草禽鱼的身世,为它们找回时间脉络里的痕迹、记忆与身份;加之浑然天成的幽默感与同情心,交揉出知感交融的独特文体。此外,诸多篇章更添加了人间烟火,美食佳肴出自她口,每每简短数语,便能召唤其香魂,具现其形色,招人垂涎,成就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文章。 -
这些人,这些书
收录在这部学术随笔集中的文字,写作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完成于1984年,最近的则是今年的新作(其中部分篇章选自作者的旧著,但都依据新的资料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大都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回忆作者所接触过的前辈作家、学者,记录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二是讨论作者所阅读和编选的一些书和若干相关话题,评说读书藏书的方方面面。 本书作者是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研究的,因此,在撰写本书中的文字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人、这些书置于文学史的视野之下加以考量、加以探讨,虽然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并非全面的评价;虽然可能感性的描述多了些,理性的分析少了些。事实上,本书上辑和下辑前半部分谈论的人和书,大都早已进入文学史了。尽管本书并非学术专著,并非高头讲章,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自以为还是提供了新史料,提出了新看法。于是,本书就命名为《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 -
十二月花神
《十二月花神》介绍了十二月令的代表花和花神,观赏花姿花容,品读花画花诗,进而引出与十二花神相关的民俗,如九月代表花为菊花,花神相传为陶渊明,每逢九九重阳,人们赏菊、簪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可见十二月令花和十二花神,不仅作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玩味的对象,入诗入画,更是融入中国的民俗文化,入口入心了。 中国的农历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百花荣枯,生生不息。古人浪漫风雅,生出许多趣闻雅事,以十二月令的代表花和掌管十二月令的花神的传说最让人神往。 -
對照記@1963
一個時代.三地人.三種對照 台灣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大陸的胡洪俠 他們仨,唱出了時代的記憶,也唱出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 三個說故事的高手,以50年來最常用的22個日常詞彙 共同書寫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 從初戀、青春欲望到成長記事 譜出兩岸三地的共有記憶 時而感性陶醉、時而傷懷、時而驚奇、時而捧腹大笑…… 台灣、香港、大陸開放後,彼此交流已密不可分。但在同樣的華人外表下,因文化歷史、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思想觀念或生活行為上又有什麼異同? 透過台灣楊照、香港馬家輝、大陸胡洪俠這三位「五年二班」的嚴格「寫文」對照,精挑細選兩岸三地五十年來,22個日常生活詞彙,大至談台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或是尋常生活一定會接觸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 這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寫作」,對作者是考驗,對讀者卻是趣味恆生的閱讀經驗。三人連袂完成(或說彼此較勁)一個通過記憶互相對照的寫作,道出自己生命中種種的喜悅、疑惑或不堪,有私密的、社會的、國家的……我們將看到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 …… -
辯證法的黃昏
出版說明 1 '親愛的爸爸……' 1 '馬克思先生不在樓上!' 21 辯證法的黃昏 35 櫻桃樹和階級 55 '魅力'問題眉批 71 藏書和意識形態 91 '神話'的'樂趣' 101 結構主義風波 129 中世紀之戀 139 藏書票史話 155 旅行叢話 177 槍,開槍,槍聲 189 夜讀浮想 199 '語絲'的語絲 205 陀山鸚鵡的情懷 215 創新與反調 221 讀今人的舊詩 227 舊詩與政治 239 說不上巧合 247 滋味 253 一點領會 257 就是這麼回事 261 元旦的消息 265 '咖啡或茶' 269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