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崑曲

  • 粟庐曲譜

    作者:俞振飞

    昆曲曲谱。俞振飞辑,1953年出版。全书两册,收录了昆曲《琵琶记》、《红梨记》、《玉簪记》、《邯郸梦》、《牡丹亭》、《紫钗记》、《疗妒羹》、《西厢记》、《铁冠图》、《金雀记》、《千钟禄》、《西楼记》、《长生殿》、《渔家乐》、《牧羊记》、《慈悲愿》、《雷峰塔》、《孽海记》等传统剧目29出,是根据俞粟庐生前口授唱法,由其子俞振飞加以校订,手写工尺谱影印。末附《度曲一隅》,则是粟庐75岁时灌录13面唱片手书的曲谱。《粟庐曲谱》准确而细致地体现了昆曲的俞派唱法,举凡啜、叠、擞、嚯、豁、断、撮、带、垫各腔,以及曲中换气所在,符号精审详备。卷首有俞振飞所著《习曲要解》一篇,对于昆曲15种腔格的谱式和运用方法,阐述详明。
  • 曲苑缀英

    作者:王正来

    王正來先生遺著——《曲苑綴英》崑曲譜(工尺譜)出版消息。 我國著名崑曲研究學者、曲家王正來先生,於零三年年底仙逝,曲壇英才隕落,遺下不少曲學研究資料。先生曾以一人之力,費數年之功,完成【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註】,為我國古典文學音樂研究及實踐留下珍貴遺產,可惜至今仍未有機會出版面世,廣惠曲壇。先生生前除致力鑽研曲學外,亦以崑曲曲唱藝術承傳為己任,得他親炙的曲友遍及海外。先生為使曲友習曲時,能得曲譜之助,以臻崑曲正宗之境,曾整理及親自抄訂【曲苑綴英】*曲譜。書中除工尺譜外,又附習曲要旨,俾曲友習曲之餘,研探曲道。惟未及編校付梓,先生遽然而逝。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崑曲推廣及研究委員會曾受先生委託,斥資出版;先生去後,中心遵囑處理編印事宜,並負責輯校,以圓先生遺願。 曲譜收劇曲共一百二十二支、唐宋詞十四支、元散曲二支,分南北曲上、下兩冊。全部曲文標註陰陽四聲,大部份曲文後附唱法講解。凡例中詳解唱腔口法,習曲要旨中又闡論字韻、及演唱技巧,對曲友至為實用。 曲譜以宣紙精印線裝,每套訂價港幣一百元,已於二零零四年四月正式出版,歡迎曲社、曲友訂購。
  • 词乐曲唱

    作者:洛地

    本书是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形成并至今尚存在于昆剧的“唱”中的“曲唱”,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上编,标名《曲唱》,横向剖析曲唱的构成;下编,标句《词乐》,纵向阐述从词唱到曲唱的衍进历程,纵横互补,自成体系,读后,深感其构思完整,脉络清晰,学风谨严,观点鲜明。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先述说“今”‘曲唱’即“昆”中的“曲唱”的状况和构成,为《上编》;   第二部分,试探索、论说“词乐”与“曲唱”的演化及其构成为《下编》。
  • 中国昆剧大辞典

    作者:吴新雷

    中国昆剧大辞典,ISBN:9787305038181,作者:吴新雷主编
  • 请君试唱前朝曲

    作者:钱仁康

    词的兴起,萌芽于隋唐,极盛于宋代,是一种可以歌唱的音乐文学体裁。到了南宋以后,渐渐脱离音乐,变成一种纯文字体裁。古代词谱,能够传到现在的,只有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十七道旁谱还硕果仅存。后世用南北曲唱词,词谱的传承,始见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但《九宫》谱所收词调仅一百七十余阕,比起《碎金词谱》所收的八百余阕词调来,不啻小巫见大巫。《碎金词谱》是传承用南北曲唱词的重要典籍,可异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有这部词谱。我今选择(从工尺谱译为简谱)书中歌唱唐宋以来著名厨房和少量唐诗与元曲的95个曲调,按词作者的年代先后排列,取名《请君试唱前朝曲》,以贡献于读者之前。刘禹锡的《杨柳枝词》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之句。我基于“温故知新”和“推陈出新”的观点,认为“请君试唱前朝曲”是大有助于“新翻《杨柳枝》”的。 本书收录了阳关曲、忆江南、长命女、长相思、荔枝香等碎金词谱. 本书副题为“《碎金词谱》选译”。词原本是古老的音乐文学,但旧时的古谱大多亡佚,后世用南北曲来唱词,清代谢元淮所编《碎金词谱》收录八百余阙词调的词谱,保存了元明以来唱词的珍贵音乐材料。本书选择原谱中唐宋词、唐诗和元曲近百首,将工尺谱转译为现代简谱,其中包括李白、王维、柳永、苏轼等名家名作,为研究音乐史以及诗词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便。
  • 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

    作者:[清]和碩親王允祿,周祥鈺,鄒金生,徐興

    清宮廷於乾隆六年(1742)建《律呂正義》後編館,後編館樂工在周祥鈺等人領導下,以工尺譜記錄了四千四百多首唐宋詞、宋元諸宮調、元明散曲、南戲及雜劇之旋律,乾隆十一年(1746)成書,是為八十二卷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實乃歷代聲樂總集、民間俗樂大全。然原著工尺譜所記,板眼只標頭板及中眼,留給每個唱者一定的演繹空間。這是崑曲全盛時期文人清唱的共識。若按譜照翻,其旋律僅得其框架,一般唱者,亦未能按譜演唱。王正來老師把原工尺譜譯成全國通行的簡譜,並依曲律,對潤腔及前奏作更細緻的處理,又於每一曲牌之後,加以注釋,實有助於今日曲唱的普及、承傳。 自乾隆初年至解放後八十年代,二百年有餘,王老師之譯譜,憑其專精之崑曲體驗,依字行腔,推敲演繹,自有某程度之重構及再創造,但絕非憑空或自由創作,而是以其熟悉的崑曲音樂語言風格為依歸的解讀,故名為《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以崑曲音樂語言及風格演繹《九宮大成》,從記錄二十世紀崑曲演唱之角度視之,當為王老師一家之言,甚具參考價值。
  • 中国昆曲衣箱

    作者:刘月美

    《中国昆曲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化妆箱、角色家门七章,以图带文,逐箱介绍昆曲行头,并结合角色家门,展示绚丽多姿的昆曲舞台服饰。 全书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对各类行头的主要用途、尺寸比例、质料、式样、色彩、纹样到工艺制作提示等均有说明,图片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资料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 昆剧演出史稿

    作者:陆萼庭

    修订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一个新剧种的产生 一、十六世纪初叶的剧坛 二、昆腔的产生 三、魏良辅和昆腔流派 四、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 五、昆剧的萌芽时期 第二章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一、新声从江南到了北京 二、虎丘山曲会 三、新剧的创作和演出 四、舞台艺术述例 五、艺人、串客、清曲家 第三章 竞演新戏的时代 一、且看一张戏单 二、全本戏的演出特点 三、家乐的发展 四、民间职业戏班与艺人 五、关于女戏 1、女伶 2、娼兼优 3、女乐 六、玉熙宫与南府 第四章 折子戏的光芒 一、问题的提出 二、折子戏的形成 三、折子戏的艺术特点 四、苏州集秀班的影响 五、扬州剧坛和七大内班 六、清宫南府的扩建 七、北京的昆剧活动 八、女戏的演化 九、清曲家叶堂与钮树玉 十、全本戏的新貌 第五章 近代昆剧的馀势 一、进入近代的特点 二、从北京的集芳班谈起 三、升平署始末 四、昆剧活动的新基地---上海 1、戏园与建前的上海昆剧 2、三雅园的创建 3、上海昆剧的前期活动 4、前期活动的第一阶段 5、前期活动的第二阶段 6、前期活动的第三阶段 7、上海昆剧的后期活动 五、四大老班在苏州的活动 六、清唱与[清客串] 附录: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 第六章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文全福班的报散 二、从昆剧传习所到仙霓社 三、结束语 编校后记
  • 昆剧发展史

    作者:胡忌,刘致中

  • 缀白裘(全六册)

    作者:[清] 钱德苍 编选,汪协如 校点

    《缀白裘》是清代乾隆苏州人钱德苍编选的戏曲选集,所选为当时戏班演出的最热门的剧目,其曲文和说白都是以演出本为依据,所以深受读者欢迎。此书1931年由汪协如点校整理,1940年和1955年两次再版,但此后再无刊印。此次应学术界急需,重刊出版。 清代刊印的戲曲劇本選集﹐收錄當時劇場經常演出的崑曲和花部亂彈的零折戲。書名《綴白裘》﹐是“取百狐之腋﹐聚而成裘”(李宸序)的意思。全書12編(集)48集(卷)﹐由錢德蒼根據玩花主人的舊編本增刪改訂﹐自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763~1774)陸續編成﹐並由他在蘇州開設的寶仁堂刊行。明代末年已有題為《綴白裘》的戲曲選本。據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翼聖堂補刻﹑郁崗樵隱和積金山人同輯的《綴白裘合選》序言中記載﹐它最早是由“醒齋”編選的﹐以後出現過多種同名的選本。錢德蒼編印的《綴白裘》(新集)發行後﹐深受讀者歡迎﹐各地書坊不斷翻印﹐其他《綴白裘》刊本便逐漸被它代替﹐很少流行。 錢德蒼字沛思﹐號鏡心居士﹐生卒年不詳﹐曾應科舉不第。他性格豪放不羈﹐常流連於酒旗歌扇之場。王公貴人愛慕他的才華﹐欲延為幕賓﹐都被謝絕。他自稱“生計蕭條﹐窮愁益甚”﹐編選《綴白裘》是作為“口”之計(《求作白裘序啟》﹐寶仁堂刊《綴白裘》8編)。他在編輯本書時﹐常常自歌自詠﹐若醉若狂。由於他對戲曲的愛好和熟悉﹐使得這個選本具有演出腳本的特點。如第 7集(編)序言的作者朱祿建所說:“其間節奏高下﹐斗筍緩急﹐腳色勞逸﹐誠有深得乎場上之痛癢者。” 《綴白裘》收錄的主要是崑曲劇目﹐有80餘部作品的 400多個選出。每劇所選多寡不等﹐有多至26齣的﹐如《琵琶記》﹔也有僅收一齣的。明﹑清時期﹐蘇州戲曲活動極盛﹐從《綴白裘》中﹐可以看出當時這個地區崑曲演出劇目是相當豐富的。它以摺子戲為主﹐包括南戲和明﹑清傳奇作家的創作﹐有些在明代稱為“諸腔”(弋陽﹑青陽﹑太平﹑四平等腔)﹑“北腔”的劇目﹐也被崑曲吸收了。有些整本失傳了的作品﹐在這裡保存了零出。《綴白裘》還收錄總題為“梆子腔”的劇本30餘種﹐50餘折﹐所用曲調包羅很廣﹐有〔梆子腔〕﹑〔亂彈腔〕﹑〔西秦腔〕﹑〔吹調〕﹑〔批子〕﹑〔西調〕﹑〔秦腔〕﹑〔京腔〕以及時尚小曲等。當時這些“梆子腔”劇目已與“時調崑腔”同台演出﹐稱為“文武雙班”或“文武合班”。清初花部諸腔盛行﹐但劇本很少刻印流傳﹐幸賴《綴白裘》的收錄﹐才使今人得見部分曲文﹐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 中国昆曲二十讲

    作者:骆正

    《中国昆曲二十讲》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动皆温文尔雅。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 身为心理学教授,作者在欣赏昆曲时,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概念,深具启发意义。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
  • 昆曲古调

    作者:周瑞深 编

    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后来发展为“家家莫提起,户户不提防”的状态,真正活在大众心上,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微言轻的推荐,奋战两年,邀请昆曲最后也是最大的专家周瑞深先生在91至93岁的高齡,总结漫长一生中有关编、演、作曲、说戏(中国戏曲导演方式)的经验,勉力完成了呈献给读者的这部由奇缘造就的奇书,盒装七部,包括汤显祖创作的《桃花扇》、《冬青树》全剧生旦净末的曲谱六种,附以周老自作自行谱曲的短剧三折及自作诗词曲集一册。保存古剧资料,供来哲研究排演参证,让七百年来前修的心血延绵一线。捧读两千页手稿,曲谱上的小字只有一粒芝麻大,笔笔不茍。两年忆写太艰辛,正是:万种豪情吐不出,一腔热泪涌温泉,温泉磨墨成书稿,文脉重延几百年! 周瑞深先生年十四,拜事昆曲名宿朱丽泉、李受章,兼习诗词。1932年,散步时闲哼曲自娱,为杭州行家潘怀素所闻,以为有可塑性,介绍到杭州市立中学拜温州人陈竺同门下深造。1946年,识名家许雨香、项远村,同组梅社,任干事。项氏教以曲谱、曲韵,渐通昆曲音乐。名票殷振贤教演《寻梦》一折。1956年,表兄吴甲原见其学有所成,写信介绍给浙江文联主席宋云彬,要求安排至专业部门工作,但未能成行。1979年,传字辈老艺人郑传鉴推荐周先生入上海昆剧院,费尽心力,亦未能成行。郑君为此人才难得而垂涕。 周先生用岳飞题材草成昆曲,20世纪80年代初赵景深教授快读后,取名《东窗记》。前述许雨香、项远村解放后均在北京工作,为北京昆曲研习所发起前辈。二老曾将此剧送俞平伯先生审读,俞老倡议调先生入京,但未能如愿。王传渠、郑传鉴、倪传铖、薛传纲等上海、苏州名家对先生甚为敬佩,理由是:懂工尺谱者北京仅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付雪漪先生,知七弦谱者更少。先生节衣缩食,走访长者,会全剧及著名折子戏唱段较多,长于吹笛,懂曲牌数百,声腔得高人传授,戏在人身上,已属凤毛麟角,而能用典雅明代传奇形式,清初孔尚任、洪升等大师的文学语言撰写古剧者,更是孤例。当代能兼通案头及舞台双重绝学者尤为罕见。我在前几年去嘉兴市访问剧目学家庄一拂老人(时年93岁),请教岳西高腔、弋阳腔、青阳腔中保存明清剧目与昆曲唱法异同,他说此事只有问周先生,自己回答不了,又说“吴梅(霜崖先生)精案头之学,少舞台实践,作剧有文彩而剧场效果不尽如人意。周治昆曲是从舞台走向书斋,故无此弊。” 经地方热心文化人士顾国华先生努力,先将周老的诗词曲著作及附工尺谱剧本刊印百册。我有幸获得四套,分别赠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国家版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前二者都给周老颁发了证书。 书稿付印时,97岁老人吴祖刚题词《鹧鸪天》:杳渺幽思发浩歌,飞花舞影两婆娑,朱弦咽晚凌波怨,铁笛吹寒热血多。鸣鼓角,壮山河,扬清激浊费张罗,多君韶护钩沉手,沥血沤心挽坠波。 上海91岁老诗人周退密读毕拟绝句四首代序,今录其一:海宁一老鲁灵光,三割居然合魏梁,悱恻悲凉千古恨,《洛神》而后是《东窗》。 此书寄出十几套后,北京朱家缙、王世襄,天津陈宗枢,上海秦绿枝、龚明德,湖南钟叔河等文化名流纷纷致函周先生或翻印者致谢,评价甚高。 昆曲家、诗词家、书法国画大师、版本校勘学家等,都不能从国外引进。若干学科的高级专家不是没有不足与失误,用人是用其长而避其短,求全则无才。周老与浙江省、海宁市两级文化界,为戏曲遗产所做的一切,出版家无利重义,捍卫古曲的苦心,不能再作苛求了! 把此书印成国家级礼品书的水准,值得在当代出版史上大书一笔。(此文为周瑞深14卷本《昆曲古调》序言,有删减,题为编者所加。)
  • 卢前曲学四种

    作者:卢前

    本书内容包括《明清戏曲史》、《读曲小识》、《论曲绝句》、《饮虹曲话》。其中,《明清戏曲史》以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本为底本;《读曲小识》以1941年长沙商务印书馆再版本为底本;《论曲绝句》以1912年国立成都大学铅印本、1931年上海开明书店蜀刻影印本为底本,并参考了扬州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季国平的点校本。《饮虹曲话》以河南马集文斋民国间刻本为底本。书后附录张友鸾、赵景深回忆卢前的文章。
  • 昆曲日记

    作者:张允和

    《昆曲日记》主要内容:在这本被人誉为“奇人奇书”的日记里,记录着当年不少文化人所制作的构思奇巧、妙趣横生的曲谜,粗略算算,数十条之多。如谜面“酒阑人散”,谜底为剧名“罢宴”;谜面“老调子”,谜底为曲牌名“前腔”;“赤壁鏖战”的曲牌谜底是“满江红”;而唐诗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张允和制得谜底为两个戏剧人物“关羽、张飞”。日记记载,当年的吴祖光亦曾制谜一联,谜面是三国里的故事“辕门射戟,翼德低头”,而谜底就是故事的结局,竟是这本日记的主人“张允和”,这曲谜要细细琢磨,会让您豁然贯通,不能不感叹制谜人的智慧与幽默。绞尽脑汁去解读曲谜,大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昆曲日记》一书,不仅记载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还包括各地昆曲领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