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泉州

  • 作家笔下的泉州

    作者:洪辉煌

  • 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

    作者:吴文良

    本书汇集泉州地方遗存古代宗教建筑和坟墓的石刻遗物,分别属于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以及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信仰,以文物照片、拓本、文字说明、资料辑录、考证、专题论述及古阿拉伯文字的释译,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宗教、艺术、中外交通、中外古文字和宋元以来外国人在泉州一带的活动提供了极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泉州作为古代东方最大商港的特殊风采。
  • 泉州讲古

    作者:张帆

  • 泉州习俗

    作者:陈垂成

    本书资料来源,是作者拾取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遗存及其表现形式,综合作者的亲身经历、见闻、考察、调查、回忆,有的还是亲自践行过的。可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民间的纪录,有关文献资料仅作参考、核实之用,同时努力搜集有“存照”价值的文字资料予以印证。因此,本书也具有广集资料的特色。
    本书的内容采集自民间,方言俚语俗字出现不少,因为是本地特有的,难以用对应的规范化词语替代。一些名物事象,也具有地方
  • 泉州古城街坊摭谭

    作者:黄梅雨

    《泉州古城街坊摭谭》从组织人员着手编写到今日付梓,前后历经八年。初衷是编一本《百年泉州》,在世纪之交,图说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和民风世俗的承继与嬗变。也许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国弱民贫的缘故罢,虽经报纸宣传,收集到的清末民初的照片竟非常之少。那时泉州即便是富裕人家也几乎都没有照相机这种舶来品。结果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着重写城市面貌的过去和现在了。 古泉州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直到今天,人们还耳熟能详它是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城市。遗存和研究考证,说明这并非虚言。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郑重宣布,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公布的24个城市中,泉州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后,位列第九。“老九”自不简单,据说专家在研究排名榜时,对泉州的评价有“出类拔萃,当之无愧”之语。这当然颇值得泉人自豪。同时,也使历届市委、市政府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己责,不仅制定了古城保护控制详规,而且成立了名城保护总指挥部,确定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和重点。 上世纪泉州古城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第一次是拆毁城墙,陈万里1926年到泉州考古,看到古城还完整,只是南门已拆一角。到抗战时“坚壁清野”,就荡然无存了;第二次是从洲顶到顺济桥头辟建“大马路”,也即后来的中山路,其间为政局牵动,为豪强所阻,到四十年代才成街。始建时间在1923年。第三次是1925年开始的拓展东西向的两条街道,即涂门街、新门街(当时叫民国东路、民国西路)和东街、西街(称中华东路、中华西路)。这两条路大约一直建到30年代初。宋元时期的十字形街坊结构演变为一纵两横的城市格局,交通畅达,搭寮成市进化成以“五脚架”为建筑特色的商业街,只是子城肃清门、丽正门、行春门等著名建筑和不少明清时期的当街牌坊,也弃如瓦砾了。这当然是十分可惜的。我曾陪同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官员哈特考察南建筑博物馆,当他看到那些发黄的旧照片所显现的牌坊林立的景象时,十分惋惜地慨叹:如果保存至今,我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毫无疑义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令人庆幸的是,八十年后中山路成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修旧如旧的整治工作,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建国后,泉州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规划城西为工业区,1958年建了新华西路和北路。遗憾的是它从右侧与西塔擦肩而过,太逼近重要文物古迹开元寺,威胁到西塔的安全。1964年新建九一街,1984年再开辟东大路也即今日之温陵路,揭开了城市向东拓展的序幕,为老城压力的缓解创造了新的空间,这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手笔。这是第四次。 实行改革开放后,泉州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上世纪90年代初,“大泉州”的规划构想开始浮现。那时全国有股“旧城改造”之风,泉州适逢其会。继1992年泉秀路西展对义全街的改造,1995年动迁涂门街,拓宽道路。1996年又拓改东街;1997年动新门街;1998年南俊路、2001年北门街、2002年五堡街,古城经历了阵痛和更新。主要街道除西街外都“旧貌换新颜”了。这些执行《泉州古城控规》所进行的“旧城保护与建设”,采取“一层皮”改造的方式,尽量地保存原来的城市肌理,体现“闽中红城”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延续历史文脉。尽管如此,由于理念的差异、规划的滞后、思想准备的不足和资金的匮缺,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教训。而人们在接受似曾相识的新的城市意象时,陌生和怀旧也与之俱来。 城市是人民生活的载体。记录历史、承载文化,有战乱的灼痛,有经济的辉煌,有家庭乃至一代人的悲欢离合,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信息。而泉州自唐宋开始,就有着梯山航海的传统,泉人足迹随着节令的季风,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台湾为泉州南安人氏郑成功收复和开发,入清后初属泉州府管辖,至今有九百万的台湾同胞祖籍泉州。先人墓庐所在,祖地的信息世世代代牵动着他们的心。当一条无名的小巷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当一座残破的小寺香火熄灭,当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树为飘风所发,都会闪电般地从海峡西岸传到东岸,从大洋此岸传到彼岸,即使成了陈年记忆,故旧邂逅,班荆引觞,还时不时提及。便是一方被填掉的废塘,说不定也有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刻骨铭心的忆念呢。 《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记述了泉州古城街坊、山川、城郭、寺观等等的过去和现在,一册在手,上下千年,如在眼底。相信对于本乡本土的老大后生,对于祖籍泉州的游子,对于海峡彼岸的同胞,都足以作“枕友”而“备览”。黄梅雨同志文革前曾主持泉州报笔政,文革后撰写《话说泉州》连载于《泉州晚报》,颇受欢迎。我们请他主编《泉州古城街坊摭谭》,参撰人员也都是熟悉小城历史掌故的专家学者,有五个同志已经年逾古稀。老照片则经多方征集,一些上了岁数的人看了,无不觉得恍若隔世,顿发沧海桑田的慨叹。为系文而拍的城市各角落的照片,多出自青年摄影家之手,弓高趴低,早出晚归,其辛苦自不待言说。 如果《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能给亲爱的读者以愉悦、自豪和思考,从而更热爱我们的城市,珍惜文脉,保护风貌,那八年编撰过程的甘苦也都化为欣然一笑了。
  • 逝去的繁荣

    作者:王铭铭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考察并阐释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迅速发展,以及明清以来泉州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世界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 泉州古城踏勘

    作者:周焜民

    《泉州古城踏勘》是一本难得的图文并茂的泉州古城研究资料汇编,存储历史信息丰富,足供吾人浏览,以明变迁,知兴废,资借签也。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与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将民国以来和几处重要古城踏勘活动报告材料,连同零星散见其它刊物的方古散文特写,以及集中反映泉州历史文脉的水系、寺院、坊桥亭井、楼园祠肆、名人故居等专文,结集为《泉州古城踏勘》,并随文选配与记述内容相吻合的历史图片。
  • 刺桐梦华录

    作者:苏基朗

    本书旁征博引,涉猎引用古今中外史料,几乎将关乎中古闽南泉州的材料搜罗殆尽。作者将所有涉及闽南研究的文献划分为四大类:一是涉外关系资料,包括与闽南有关的涉外纪录、外交关系、外国人活动、居住区域、对外贸易等;二是高雅艺术资料,包括闽南地区的艺术理论、民间传说、文化遗产中的技术资料等;三是地方史资料,包括与闽南地方史有关的各种文献、当地学者的著述等;四是社会经济史资料,包括近期围绕宋元泉州社会经济、政治经济的各种研究成果。作者搜集和使用资料史料,完全超出了一般经济史或地方史研究的范畴,所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缜密,考证可信。此外,《刺桐梦华录》还绘制了不同历史时期与闽南泉州有关的数十幅资料表格和大小地图,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而直观的图例;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差不多成为研究宋元时期经济、社会、法律、建筑、中外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指南。
  • 泉州味道

    作者:

    《泉州味道》(古城廿四巷读册) 上册目录 三朝巷------------------------------------------1 旧馆驿------------------------------------------11 古榕巷------------------------------------------31 台魁巷------------------------------------------51 井亭巷------------------------------------------61 帽巷---------------------------------------------71 裴巷---------------------------------------------79 玉犀巷------------------------------------------87 新府口------------------------------------------101 奎霞巷------------------------------------------115 奎章巷------------------------------------------119 通政巷------------------------------------------129 《泉州味道》(古城廿四巷读册) 下册目录 镇抚巷------------------------------------------1 承天巷------------------------------------------13 金鱼巷------------------------------------------25 水门巷------------------------------------------39 万寿路------------------------------------------47 聚宝街------------------------------------------63 旧米铺巷---------------------------------------79 青龙巷------------------------------------------89 马坂巷------------------------------------------101 县后街------------------------------------------115 米仓巷------------------------------------------125 相公巷------------------------------------------133 《泉州味道》(古城廿四巷读册) 下册目录 镇抚巷------------------------------------------1 承天巷------------------------------------------13 金鱼巷------------------------------------------25 水门巷------------------------------------------39 万寿路------------------------------------------47 聚宝街------------------------------------------63 旧米铺巷---------------------------------------79 青龙巷------------------------------------------89 马坂巷------------------------------------------101 县后街------------------------------------------115 米仓巷------------------------------------------125 相公巷------------------------------------------133
  • 光明之城

    作者:[意] 雅各·德安科纳

    《光明之城》一书,是最近发现并整理出版的。全书洋洋30余万言,记述的是一位意大 利犹太商人雅各由海道前往“光明之城”亦即泉州经商的经过和见闻,时间是1271―1272年 。书中的描述,涉及泉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之丰富,远非同时代其他西方作者旅行 记所能及。如果此书内容真实,必将有助于泉州历史以及宋远史乃至中国海外交通史的研究 。此书经整理、翻译出版后,立即在欧美汉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学术界对此书的兴 趣,亦已开始。
  • 泉州古厝

    作者:许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