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国文学
-
有钱人和没钱人
海明威文集。 本书分为《春》、《秋》、《冬》三部分,形象地表现了哈里·摩 根这个“个人主义者”失败的一生。在《春》里,摩根从事出租钓鱼船的行当,迫于生计,为他人运送“活货”(偷渡者),为求自保,不惜以身试法,惹上了人命官司;在《秋》中,摩根从事走私烈酒的买卖,过着在“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到了《冬》,摩根已经山穷水尽,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甚至同意接受把一伙抢劫银行的古巴恐怖分子运回古巴的提议。虽然他在游艇上干掉了那伙恐怖分子,但是自己也中了枪弹,不幸身亡。这是海明威的一部引起评论家强烈争议的作品。 -
红字
《红字》被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列入“提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书目”。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在《书与你》一书中介绍了他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其中包括《红字》。 霍桑是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他的文学作品及其艺术成就对美国文学史上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诸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有人称其为“作家的作家”。 霍桑深为同时代的作家和后世作家所推崇,小说《白鲸》的作者麦尔维尔称霍桑与英国的莎士经亚不分轩轻。19世纪后期的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赞美霍桑说“他的作品将世代相传……他的名字将流芳百世”。 ">红字 英文版 >> -
拉格泰姆时代
文学大师E.L.多克托罗畅销不衰的美国当代文学经典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入选《时代周刊》“100部不朽的英文小说” 1906 年一个慵懒的星期天下午,纽约州新罗谢尔市。著名的逃脱术魔术师哈里胡迪尼驾驶的汽车一头撞在一个富足人家门口的电线杆上。故事开始了。 那是一个新事物带着变幻无常的面貌层出不穷的年代:移民蜂拥而至寻找机会和梦想;J.P. 摩根高高在上控制着美国金融世界;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沸腾的美国社会潜伏着种种的危机:劳资纠纷、种族争端、男女平等……战争的阴影也在逼近。 E.L. 多克托罗用极富创新精神的结构、神奇的叙事技巧,讲述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家庭的生活: 中产阶级白人“父亲”和他的妻子,犹太移民“爸爸” 和他的女儿,黑人钢琴家科尔豪斯和他的情侣萨拉。在他们命运的演变中,多克托罗穿插了美国历史上这一时代的真实事件和名人生活。于是我们看到,真实的人和事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糅合在了一起,他们彼此交织,互相影响。 最终,三条齐头并进、相互交叉的线索汇集到一个惊心动魄、悲怆低沉的复仇故事。这一切就像那个时代风靡的“拉格泰姆”这种以切分音节奏为特征的美国黑人音乐的风格:沉稳的低音伴奏是美国这列蒸汽火车在时代的车轨上行进的声音,那变幻无常的切分旋律则来自被历史的漩涡冲卷着消失了的人们。 《拉格泰姆时代》是E.L. 多克托罗用心弹奏的一支令人吃惊的曲子,又是一幅由许多明晰的画面和照片拼贴、连缀而成的二十世纪初叶美国社会的巨型风尘画。 -
亡者归来
如果死去的亲人复活了,你相信他们是奇迹,还是魔鬼? 1966年,哈格雷夫夫妇年仅8岁的儿子意外溺死,夫妇二人从此陷入无尽的悲伤与孤寂。然而,多年后的一天,他们亲手埋葬的儿子再一次站在了家门前,声音和样貌一如五十年前那个生机勃勃的小男孩。 越来越多的死者纷纷重返人间,世界各国陷入一片混乱,阿卡迪亚这个意为“世外桃源”的小镇 也不复往日的宁静和睦。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囚禁甚至杀害复生者们,哈格雷夫夫妇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失而复得的孩子与朋友。 从坟墓里归来的亡者们,究竟是久别归来的亲人,还是入侵人间的魔鬼? -
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最新作品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这是一个男人努力找回他的根和他男性的勇气担当的故事。——《奥普拉》 一本既美丽又残酷的书。——《出版人周刊》 《家》是关于治愈的可能性的充满希望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佐治亚的洛特斯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地方,比任何战场都糟糕。在战场上,你至少有目标,有令人激动的事,有勇气,有赢的机会,也大有输的可能。死亡是实实在在的,可活着的滋味也是真真切切的。问题在于你没法预知结果。在洛特斯,你倒是可以预知结果,因为在这里没有未来,只有无尽的待消磨的时光。除了呼吸,没有别的目标,没有要战胜的东西,活着的唯一价值是看着其他人无声无息地死去。 除了星空,关于那个地方我没什么想念的。如果不是听说妹妹遇到了麻烦,我连回家的念头都不会有。别把我描画成什么满腔热血的英雄。我不得不回去,但我害怕。 -
宠儿
★ 托妮·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代表作 ★ 普利策奖最佳小说 ★ 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纽约时报》“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1名! ★ 要么是爱,要么不是。不浓烈的爱根本就不是爱。 ★ 一部惊世之作,很难想象没有它的美国文学会是什么样子。——《洛杉矶时报》 黑人女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庄园逃到自由州俄亥俄,奴隶主一路循踪追来。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塞丝决然杀了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十八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同塞丝、塞丝的女儿,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向母亲索取爱,还纠缠和引诱保罗,甚至不择手段地要摧毁母亲的生活。 ☆ 宠儿是我的姐姐。我就着妈妈的奶水吞下了她的血。 ☆ 宠儿是我的女儿。我以前没有时间解释,因为那事必须当机立断。 ☆ 我是宠儿,她是我的。现在,我在这所房子里找到了她。我再也不会失去她了…… -
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
在开始教书的前两天,我两度差点被开除,此外我30年的职业生涯毫无引人注目之处。我常常拿不准自己是否应该做教师。后来,我想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了那么久。我不可能在学生们不反对的情况下教哪怕最简单的东西。所以我从不讲课,只讲故事,讲任何能让他们安静的事。他们伪造的假条是全美国最才华横溢的散文。我带他们去公园野餐以学习词汇,配乐朗诵菜谱以学习创造性写作,讨论格林童话的黑暗与恐怖。他们让我讲讲读高中时的事情。上帝!他们不知道我13岁就辍学了。 1976年,人们颁了个奖给我,说我是“全美最佳教师”。 -
掘墓人的女儿
纳粹党势力在德国迅速崛起的一九三六年,犹太人雅各布•施瓦特带着全家逃离德国,移居美国。做过中学教师的雅各布来到美国后,只能找到墓地管理员的工作,因此他的女儿在这个新国家被人们歧视性地叫做掘墓人的女儿。一家人在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压力下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最终两个儿子先后离家出走,雅各布开枪杀死妻子后也自杀了,只剩下小女儿丽贝卡寄人篱下。长大后的丽贝卡嫁给了啤酒销售员提格诺,并生下一子。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提格诺竟然是一个背负命案、遭警察通缉的罪犯,他性情暴戾,常常对妻儿拳脚相向。无法忍受的丽贝卡带着儿子踏上了逃亡之路,母子俩每到一地,都不敢停留太久,唯恐提格诺追来…… -
The Lovely Bones MTI可爱的骨头
This deluxe trade paperback edition of Alice Sebold's modern classic features French flaps and rough-cut pages. Once in a generation a novel comes along that taps a vein of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 resonating with readers of all ages. The Lovely Bones is such a book - a phenomenal #1 bestseller celebrated at once for its narrative artistry, its luminous clarity of emotion, and its astoniishing power to lay claim to the hearts of millions of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My name was Salmon, like the fish; first name, Susie. I was fourteen when I was murdered on December 6, 1973." So begins the story of Susie Salmon, who is adjusting to her new home in heaven, a place that is not at all what she expected, even as she is watching life on eath continue without her - her friends trading rumors about her disappearance, her killer trying to cover his tracks, her grief-stricken family unraveling. Out of unspeakable traged and loss, The Lovely Bones succeeds, miraculously, in building a tale filled with hope, humor, suspense, even joy "A stunning achievement." - The New Yorker "Deeply affecting. . . . A keenly observed portrait of familial love and how it endures and changes over time." - New York Times "A triumphant novel. . . . It's a knockout." - Time "Destined to become a classic in the vein of To Kill a Mockingbird. . . . I loved it." -Anna Quindlen "A novel that is painfully fine and accomplished." - Los Angeles Times "The Lovely Bones seems to be saying there are more important things in life on earth than retribution. Like forgiveness, like love." - Chicago Tribune -
烟树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CIA。越战炽热之际,军人世家出身的CIA新科特工斯基普被派到了东南亚,协助他那人称上校的叔叔对敌人开展心理战,同时整理、维护上校那数万张卡片组成的“烟树”情报库。 在东南亚丛林中,他遇到了未曾预料到的一切:屠戮,暗杀,无所不在的官僚政治,真假难辨的情报……最终,他选择了逃离。但是他始终无法真正逃出这场战争,直至死亡来临。 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图书 和《现代启示录》一样疯狂,和《全金属外壳》一样残酷 品钦通过《万有引力之虹》中的二战来写越南战争 约翰逊通过《烟树》中的越南战争来写伊拉克战争 读《烟树》就像在进入一场谋杀,或者说是被迷药控制……很惊讶作者能把战争的衍生元素放到小说里,并以如此高的原创性展示给我们,甚至近乎强制性地占领我们的思维。 ——《纽约时报》 约翰逊是一位诗人、一位具有冒险精神的记者。他的这本书你读到最后,会发现自己好像被一条蛇紧紧缠住,无法自拔。 ——《华盛顿邮报》 丹尼斯·约翰逊这部启示性的、充满宿命和优雅的越战小说颇具雄心壮志……如果说约翰逊在这部作品里有一个标志性的主题,那就是一种在深渊另一面的近乎神秘的救赎;他那优美的行文和深入探索的决心引领读者走过小说中可怖的无光走廊。 ——《波士顿环球报》 文风上,既有海明威式的简洁明快,又有普鲁斯特式的复杂叙事和细致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 约翰逊将一束光照到了人类灵魂最黑暗的角落,向我们展示,救赎真正在何处。 ——巴诺书店 三十年光阴,写就这部后现代启示录 然而 要用多久,才能看到一场战争的终结? 丹尼斯·约翰逊及其越战重写 ——《烟树》译序 丹尼斯·约翰逊何许人也?他可不是前NBA巨星丹尼斯·约翰逊(Dennis Johnson,1954—2007),而是美国作家丹尼斯·约翰逊(Denis Johnson),两个名字仅一字母之差。 假使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2007年未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那么,中国读者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他。可以说,他在中国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作家,事实上,《烟树》是他第一部译成中文的作品。 当然,业内人士知道,单凭一本小说是得不了美国全国图书奖的。丹尼斯·约翰逊1949年生于慕尼黑,他在东京、马尼拉和华盛顿长大成人,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后开始写作,作品涵盖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等几大门类。《烟树》之前,他已出版《天使》(Angels, 1983),《费斯卡多罗》(Fiskadoro,1985)、《正午的星星》(The Stars at Noon,1986)、《一个被绞死者的复苏》(of a Hanged Man,1991)、《耶稣之子》(Jesus Son,1992)、《死了:加利福尼亚哥特式小说》(Already Dead: A California Gothic,1998)、《世界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World, 2000)和《搜索:来自美国边缘及遥远地方的报告》(Seek: Reports from the Edges of America and Beyond,2002)等作品。《烟树》之后,又出版了《没人动》(Nobody Move,2009)。这里不难看出,丹尼斯·约翰逊是个勤奋的作家。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获得了文坛的肯定。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天使》在出版的第二年,就获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苏·考夫曼新人奖(The Sue Kaufman Prize for First Fiction)的殊荣和奖金五千美元。此外,在他获得的许多荣誉和奖励中,还包括“兰南基金会”的兰南小说奖(Lannan Fellowship in Fiction)和怀丁作家奖(Whiting Writers Award)。当然,2007年他描写越南战争的巨著《烟树》获全国图书奖,把他的写作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丹尼斯·约翰逊得知我们在翻译他的《烟树》时,非常高兴,表示愿意回答我们提出的有关翻译的任何问题,因为在他看来所有关于翻译的问题都是大问题,译事无小事,尤其是像《烟树》这种大部头(原书厚达614页),但是,等到我们请他为《烟树》中文版写序时,他却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从不对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评头论足,并希望我们理解。我们对他说,作为原作者,对读者特别是异国读者谈谈自己已被译成另一种文字的书,这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但是,除了热情回答问题外,他终究没有给予配合。 网上查到了一段丹尼斯·约翰逊的访谈: 问:是什么让你想到写这个故事的? DJ: 我不知道。 问:是你写《烟树》的时候,心里是否有一个听众或者理想读者?如果有,是谁? DJ:我为妻子、经纪人和编辑而写。 问: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否曾经担心这本书会不成功?如果担心过,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DJ:哦,这一点我以前倒从未想过。不过,既然现在你问了,我想说,对我的书是否会成功,我毫无兴趣。 DJ是丹尼斯·约翰逊名字Denis Johnson首字母的缩写。他跟我们说过,他喜欢别人叫他DJ,而不是丹尼斯或约翰逊什么的。不难看出,想要从这段文字了解丹尼斯·约翰逊或者他的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事。 《烟树》是一部越战小说。 想起越战,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联想到迈克·荷尔的《派遣》(Dispatches,1978)这本畅销越战小说;当然,很可能还会回想起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摄的越战经典影片《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熟悉美国战争文学的读者或许也会想起诺曼·梅勒之问:“为什么我们要去越南开战?”但是,翻译《烟树》之前,越战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张获普利策奖的照片。照片上是潘氏金福(Phan Thi·Kim Phúc,1963—),一个九岁的女孩,在遭遇南越凝固汽油弹的袭击后,背部严重烧伤,在街上裸奔的情景。据她后来在采访中讲,她记得当时自己正在大喊“好烫,好烫”。真的是骇人听闻! 然而,假如《烟树》也仅仅着力描写越战的惨烈和残酷,写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写美军的狂轰滥炸,那么,它就难脱窠臼,恐怕也不会引起人们多少注意,充其量不过是在越战小说写作方面徒增一本可有可无的作品罢了。丹尼斯·约翰逊很明智,他自己虽然没有上过越战战场,但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经常往返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又采访了许多战争亲历者,加上他父亲曾在美国国务院效力过,这种种因素,均大大有利于他的写作,使他得以另辟蹊径,在新世纪推出了他重写越战的《烟树》,着力展示越战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 《烟树》的主要情节其实很简单。它以越战为背景,讲述了中情局年轻特工斯基普·桑兹和他的上司同时也是他的叔叔弗朗西斯·桑兹上校的故事。上校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制成了一万九千多张卡片,把越共的人物和事件等统统汇编起来,并制定了他们自己的间谍计划,代号为“烟树”。上校希望通过一个名叫“皓”的越南本地人的关系,利用一个从北越返回的越南人(名叫“忠”)做双重间谍,摆下迷魂阵,让河内信以为真,以为美国正计划对北越实施毁灭性的打击。猜得出来,“烟树”也暗示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 考虑到读者要消化六百多页(中文读者则要对付七百余页),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勉强。读者不禁要问:这个故事撑得起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吗? 作为译者,在与小说原作和我们的译文打了两年交道后,我们深信,回答是肯定的。 《烟树》的场景主要置放在越南,在越南的丛林里,在西贡,在偏远的小村庄。同时,小说里的人物经常出没于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当然,也经常闪回到主要人物的美国老家所在的城市,包括菲尼克斯和明尼阿波利斯等。他们甚至还去香港、横须贺、横滨等地。小说人物众多,重点描写的就有三个家族,他们是上校和斯基普家族、来自美国亚利桑那的休斯敦一家,再加上越南人皓及其家人;不算重点但绝对不可缺少的人物包括双面间谍忠和与斯基普做了三周情人的加拿大护士凯茜·琼斯。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所占篇幅不多但一出场就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美国大兵、德国人、西贡本地的各色人等。上校的父辈是爱尔兰人,他们早年移民美洲,几代人所经历的坎坷人生;代表底层美国人和美国大兵的休斯敦兄弟,还有往返于越南河内和西贡的忠等等,这些不同人物又不断在交叉的场合合合分分,就此构成了一个个神秘而宽阔的活动空间。 《烟树》的主人公不妨说是上校和他的侄儿斯基普。上校是个人物。二战期间,他曾作为雇佣军,在陈纳德的“飞虎队”为中国空军作战;后来在另外的一次飞行返航中,遭到日本高炮连炮击坠落,为日本人所俘虏,后被关押在一艘开往曼谷的船舱里,但最终他还是死里逃生,到了澳大利亚,后又参加美国陆军航空兵,回缅甸作战。中情局成立后,上校由于有东南亚的丰富经历,被派往越南,就此达到他军旅生涯的巅峰。在西贡,他一度是呼风唤雨,专机往返各地,神气活现,信心十足,制定自己的心战计划。据说他在湄公河三角洲一个镇子有个老婆,尽管他在美国有家有女儿。也许是这些个原因吧,有书评认为,他类似于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里的库尔兹(Kurtz);后者是在非洲腹地堕落。可是,他终究也不过是越战的一个牺牲品。他后来痛苦地说:“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我们已经丧失了信心”,“天使都安慰不了我”。想当年,他一心希望炸飞北越军的脑袋,可现在他“一整天都在拼命不让自己的脑袋爆炸”。仗打输了,远在美国的妻子又提出离婚,这个失败的男人心寒了,他不再信教,最后死于非命。 斯基普受叔叔的影响,进入中情局,在他叔叔手下干活。他年轻单纯,开始还比较急功近利,因为其实他一直都不很清楚到底要他干什么,整理卡片的工作让他感觉空虚无聊,没个盼头。不过,他一直深信美国肯定能够打赢越战这场战争,他要亲眼目睹胜利的场面。他刚到西贡城外时,看到“大批战斗机和轰炸机着陆、起飞,像山一般巨大的运输机卸下房子大小的重型武器”。他自信地想,这场战争他们怎么可能打不赢呢?可后来他顿悟了:“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种疾病。一场瘟疫。”美国人在越战中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应验了一句越南老话:铁砧的寿命比锤子长。这也让我们联想起美国作家桑塔格在《河内之行》中提到的事情。在河内访问期间,有人告知桑塔格和她的同行人员,在轰炸密集的乡村,农民们很普遍的做法是,每天去稻田时都扛上棺材,如果有人死去,他可以被马上掩埋,而其他人可以继续劳作。这样的国民,美国人要使之屈服,可能吗? 丹尼斯·约翰逊在《烟树》里还详写了同样是战争牺牲品的休斯敦兄弟。他们离开老家,离开母亲和弟弟,先后深陷战争之中,身不由己;他们没有得到什么,却失去了很多很多。而因为这场战争,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都失去得太多了!粗粗一看,就能看到,作者在小说里所着力探讨的是战争及其造成的丧失的主题。在这场战争中,父母失去儿子,或者相反;妻子失去丈夫,或者相反。几乎每个人物都丧失了亲人,或是母亲,或是丈夫,或是其他亲人。有些是在战争中失去的,有些则是因为某些自然的原由。这部小说写到后半部才开始真正出现战斗场面。在这些战斗中,士兵们失去战友。路面上尸横遍地,都是战斗中无名的受害者!我们甚至只知道他们的绰号。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时刻在牵挂他们的家人。得知母亲去世后,斯基普悲痛万分,连回国奔丧都不可能;詹姆斯的母亲在圣诞节接到儿子的电话,痛苦呜咽:“我们都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收到你的信了。我都不知道你是活着呢还是已经死了!”这种遥远的惦记和牵挂,直叫人落泪。一个个壮丁离开家乡,远赴越南战场,撇下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斯基普的母亲、休斯敦的母亲),为生计劳累,为思念煎熬。读者从中看到了对战争无声的谴责。詹姆斯得过一枚紫心勋章,但在他看来,那也尽是胡扯的玩意儿。他当兵,一期完了,又续上一期,他已经无法过没有刺激的生活了,他刚到越南,未上战场就先入妓院,从此纵情声色,“只要是肉,什么颜色都行”。就此堕落了。后来,詹姆斯犯事“光荣退伍”后回到美国,依然磕磕绊绊,从监狱里进进出出。在很大的程度上,詹姆斯是丹尼斯·约翰逊笔下最普通的美国大兵的一个典型。很少几次对战场的描写也是颇具讽刺意味。几个尚未真正成年的孩子兵听到一阵炮声后,吓得惊慌失措,一阵乱打,分不清东南西北;还有一个中尉竟然被己方的曳光弹或炮弹打中,腹部被打成筛子,生命垂危…… 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丹尼斯·约翰逊谴责战争,呼唤和平。为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他可以说是笔下生风,纵横捭阖,将一系列横跨时空的场景拼接黏合,通过详略得当的人物塑造,运用包括大段的对话,特别是电话对话,以及小说叙事语言之外的书信,以快节奏迅速推进的笔法,同时穿插小说人物发表的关于战争的议论,将一部鸿篇巨制呈现到了世人的面前。《烟树》里除了写越战,也直接间接地写到或提到二战,特别是其中的太平洋战争(斯基普的父亲即死于珍珠港事件)、德累斯顿轰炸等,让读者联想到《五号屠场》等经典作品。《烟树》写越战,写越战给人们造成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更写所有的战争,写所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还有失去、失落……字里行间是一个正义作家在人类遭受的苦难面前所流露出的悲悯情怀,以及他对美国发动越战所表示的强烈谴责。 重写越战为丹尼斯·约翰逊赢得了荣誉。《烟树》获奖时,他正在伊拉克做新闻报道,所以,他妻子辛迪·约翰逊代为发表获奖演说。人们当时就猜测,《烟树》获奖,或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有关。对美国人而言,越战不啻一场噩梦。如果美国政府不吸取越战的教训而一意孤行,那么,就像美国人无法治愈越战的创伤一样,他们恐怕也难以走出伊拉克战争的阴影。2010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美军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撤出伊拉克。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呢?美国接下来有可能把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作为打击对象呢?最近,获封《时代》周刊“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的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1959—)言辞激烈地抨击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历史,并称美国“几乎就是个流氓国家”。而联系起到伊拉克采访的丹尼斯·约翰逊,他会不会以伊拉克战争为题材,推出他的新作呢?很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丹尼斯·约翰逊是个很喜欢写作的作家。相信,同时也祝愿他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好的作品。我们翘首以盼! 译 后 记 《烟树》终于译完了! 这部小说的翻译,前后长达整整两年的时间。因为原作厚达六百一十四页,而我们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所以,在征得出版社的同意后,我们进行了分工合作。姚望负责译出了原作1967年和1968年两部分,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其余由姚君伟完成。译出初稿后,我们对照原作,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对,随后又合力对全书进行了数次通稿、修改和润色。 为译好这部美国全国图书奖得奖作品,我们在动笔前,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包括阅读有关越战的小说和历史作品,观看经典战争影片等;当然,也包括细读这部小说和作者寄赠的相关作品,如长篇小说处女作《天使》(Angels, 1977)等。因为原作篇幅长,人物多,地点杂,为避免错误,我们做了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表,没曾想,此表经过不断的更新,最后条目超过八百多条。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大致说来,这些问题包括三大类。一是明显是作者搞错了(数处贯穿全书的人物关系大错,已在译注中注明);二是我们译者有疑问,也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要与作者核实,向他确认的;三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作者有时在显露他的学问和外语水平(法语、德语、越南语、菲律宾语等),方言和(军事)俚语更是遍布其中……要靠他来答疑。幸运的是,在丹尼斯·约翰逊的热情帮助下,这三类问题最终均得到圆满的解决。特此向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为我们答疑,和我们研讨问题,乃至为中译本进行必要的修订。 在翻译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越南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连作者本人也不太清楚。经李建波教授介绍,我们向中国越南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成汉平教授请教,并得到解决。在此,向成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一再告诫自己,翻译再细心也不为过,尽管如此,拙译恐怕仍然难免出错,敬请读者指正。 姚君伟 姚 望 2010年秋于中国南京—德国波鸿 -
天堂
小镇鲁比与世隔绝数十年,再也难以守护其纯洁与安宁:女儿将母亲推下楼梯,新娘在度蜜月时消失,亲兄弟互相开枪,年轻一代公然挑衅父辈传统…… 男人们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附近一座女修道院,其中住着一群特立独行的女人,或玩世不恭,或遭遇情变,或受到通缉,或孤苦无依。她们逃离各自困境来到这个庇护所,获得重生后自我而率性,却在无意间触怒了传统封闭的鲁比小镇。 -
阿图医生·第1季
一位年轻、出身医学世家、毕业于名门学院的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在那里,他将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试炼?硬着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的他,将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错误切开病人气管的时候,他如何面对从手边一丝丝逝去的生命?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者惊悚的病例故事的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 -
恶魔预知死亡
《恶魔预知死亡》主要内容:我是私家侦探,但没有执照;我爱漂亮女人,更爱烈酒波本;我不是正义的化身,更不想当救世主;我总会把用血换来的钱捐给教堂;但上帝始终把我抛弃;酒店关门之后,我无家可归;我叫马修,我是个酒鬼;今天,我无话可说。 -
本杰明·巴顿奇事
《本杰明•巴顿奇事:菲茨杰拉德中短篇小说选》内容简介:菲茨杰拉德塑造了一群在战后追求梦想而又梦想破灭的青年男女形象,其作品是诗人的敏感和戏剧家的想象力的结晶,是其艺术才能发挥至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菲茨杰拉德的魅力来自于他清晰的叙述,优雅的文风,多姿多彩、点铁成金的遗词造句,这种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曼谷的發條女孩
【得獎紀錄】 2009 年《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小說 2009 年《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年度科奇幻類推薦小說 2009 年《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年度科奇幻類推薦小說 2009 年《軌跡雜誌》(Locus)年度科奇幻類推薦小說 2009 年 Barnes & Noble 書店年度最佳科奇幻小說第二名 2009 年星雲獎(Nebula Award)最佳科奇幻小說得主 2010 年雨果獎(Hugo Award)最佳科奇幻小說得主 2010 年軌跡獎(Locus Award)最佳新人科幻小說得主 2010 年約翰.坎貝爾紀念獎(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得主 2010 年康普頓.庫克獎(Compton Crook Award)得主 2010 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參考及讀者服務學會」(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Association)書單推薦最佳科幻小說 2010 年科奇幻評論網站 SF Site年度讀者票選第二名 2011 年英國科幻協會獎(BSFA Award)最佳科幻小說入圍 在浩劫襲捲的世界中,泰國成為最後的人間樂園,諸神之城--曼谷半埋在海水當中… 安德森.雷克是一位外國熱量販子,藉彈簧工廠老闆的掩護身分,希望在泰國掘出泰國人抵擋變種疾病的祕方;他的祕書陳福成是馬來西亞華人難民,家人與事業於排華運動中毀於一旦,輾轉淪落至此,處心積慮想重建氏族;賈迪.羅傑納薩卡夏上尉是泰國環保部的「白襯衫」,人稱「曼谷之虎」,嚴厲執法取締非法貨物,不惜槓上勢力龐大的攝政王與貿易部部長;賈迪的副手坎雅是個面無笑容的女人,背負著無人知曉的「業」(註:即宗教名詞Karma),發現曼谷的命運終將落至她手中。 在權力風暴的外圍,有一位從日本來的「發條女孩」,她是出身京都的高科技產物,集合基因操縱與合成細胞技術而誕生的人造人--惠美子。像他們這樣的新人類可以解決年輕勞動力亟度缺乏的問題,有完美的視力、絕佳的皮膚,還有抗疾病跟癌症的基因,攬鏡自照時永遠不會驚覺青絲如雪。這樣一個女孩,又為什麼出現在曼谷、在眾多眼底灼燒著火焰的尋歡男子們之中徬徨? 一個寫實、維妙、瀕臨災難邊緣的未來曼谷,一群各異的角色,從政府高層到低賤庶民,都在這不宜居住的環境算計著如何生存。 ◎聯合推薦 《出版人週刊》 《圖書館期刊》 《美國圖書館協會》 《英國科幻協會》 台灣科幻小說書評家/林翰昌(貓昌) 「這部複雜、充滿文化與強烈動人的故事,同時令人想起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和伊恩‧麥克當諾(Ian MacDonald)最傑出的(異國文化)科幻作品,會使巴奇加盧比贏得評論者的重要注意,也絕對是年度最佳科幻小說之一。」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蕾丝占卜者
特尼家族的女性都有从蕾丝中预知未来的天赋。躲避痛苦过去的唐娜因最疼爱她的姨婆失踪,重返以女巫历史闻名的家乡塞勒姆。随着被压抑的记忆慢慢浮现,童年的隐痛,忧伤的爱情,以及家族的宿命,编织着迷人的咒语…… 当蕾丝占卜者卷开线轴,就在那现实与想象之间,一切被卷入谎言的漩涡。 -
美丽男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丽男孩》源自美国《纽约时报杂志》上的系列文章《我的毒瘾儿子》,该系列文章获得了读者的热烈反响,读者们万分感激谢夫道出了他们共同有过的毁灭性的经历。《美丽男孩》自2008年3月出版之后,连续数周位于《出版家周刊》及《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榜首,入选美国亚马逊网站2008年读者最喜爱的一百本书及编辑最喜爱的一百本书。 作为父亲,大卫·谢夫点点滴滴地回顾了尼克吸毒戒毒这反反复复的十年——尼克从吸毒前一个可爱健康的孩子到吸毒后一个全身颤抖的幽灵……谢夫为了帮助儿子摆脱毒瘾的困扰,走访了美国许多专业研究所的研究者、医院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吸毒控制中心的调研员、康复之家的医生…… 谢夫回顾了自己的痛苦经历,他的心声折射出与他有着相同经历的家长们的痛苦与煎熬,字里行间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著名作家周国平深有感触地说:“这本书传播了一个真理:毒品是地狱,一旦落入就难以生还,但爱和耐心仍可创造让落入者生还的奇迹。” 美国亚马逊五星级好书 ,连续数周位于《出版家周刊》及《纽约时报》图书畅销排行榜No.1,入选美国亚马逊网站2008年读者最喜爱的100本书及编辑最喜爱的100本书 这本书传播了一个真理:毒品是地狱,一旦落入就难以生还,但爱和耐心仍可创造让落入者生还的奇迹。 ——周国平 我真诚地希望中国的孩子们和父母们都能以作者之心、译者之心和责任编辑之心来读一读《美丽男孩》这本书。 ——刘云耕 这是一个使人痛苦、令人心碎、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充满着美丽的时刻和难得的智慧。这本书将拯救许多生命,愈合无数心灵。我根本无法放下它。 ——安妮·拉莫特(美国作家) 谢夫的故事诚实可信、发人深思、感人至深。令人悲痛的是,这个故事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紧密相连。一旦我们中间有人道出实情,他就使得我们所有人都更加容易敞开心灵面对自己以及他人的痛苦。这就是《美丽男孩》最终要讲述的:事实与治愈。 ——玛丽·派菲 (美国作家) 我们中间那些爱着某个瘾君子或是本人就是瘾君子的人会发现《美丽男孩》是一种启示。大卫·谢夫非常明白为了信念必须忍受什么,他这本不同寻常的书比我读过的任何东西都描述得更好。尽管坦率得令人痛苦,但《美丽男孩》同时也积极乐观,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马丁·西恩(美国演员) 这里隐藏着爱与悲、恐惧与信念、力量与屈服的谜,这是一个危险和拯救的读本:为任何父亲、任何父母、任何曾为坚持和放弃搏斗过的人撰写的一部课本。 ——汤姆斯·林奇 (美国作家) 这个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是一部杰作。谢夫描写毒瘾及其困惑的方式是直接的、令人心碎的。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充满悬念的故事。对那些与毒瘾打过交道或抚养过孩子的人们来说,它如此令人信服,并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苏珊·奇弗 (美国作家) 上海市“禁毒宣传月”主题用书 -
老谋深算
《老谋深算》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中2002年度美国文学入选作品。该书以环球猪肉皮公司的养猪选址员鲍勃・道乐主人公,以他出差选址过程中的经历为情节主线,串起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草原上独特的风土人情、牛仔传奇和印第安人的故事;展现了长条地美国而狂暴的自然风光;风车、牧场、沙尘和风暴光天气。为了守住这片家园,以老艾斯为首的长条地人与外来强势力量的侵蚀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抗争…… -
你不能再回家
故事讲述主人公乔治·韦伯(George Webbef)返回纽约后,与埃斯特·杰克(EstherJack)重修旧好。但时隔不久,舅舅拍来电报说姨妈病故,他便匆匆赶回利比亚希尔(Libya Hill)参加葬礼。同年主人公乔治·韦伯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由于他在小说中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家庭以及故乡父老乡亲的生活情景,因而受到亲朋好友的愤怒与责难。这一事件不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也使他明白了人们是多么害怕面对真相。这时,他与杰克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他决定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开始在各自的世界生活。在编辑爱德华多方面的帮助下,他在布鲁克林一间陋室里拼命写作。后来在欧洲他遇见了美国著名小说家麦克哈(Lloyd McHarg),从他身上乔治明白了名利的无益。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作者费较多笔墨描绘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普通人遭遇的困境与苦难,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德国及犹太人的态度:在这之前,乔治曾多次去过德国,对德国人及日耳曼文化颇有好感,但当他看到纳粹的邪恶本质,看到火车上那个犹太旅伴被德国警察带走时,他原来的想法彻底消解了。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新的看法,而这一顿悟对乔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书名中那一声呐喊‘不能再回家’并没有使他消沉,而是鼓舞他更努力地寻找心目中的美国。”在小说最后,乔治通过回顾过去,将他与爱德华分歧的原因作了说明,阐述了一些个人的思想与人生感悟,读起来既亲切又自然。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