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国文学

  • 嘉莉妹妹

    作者:德莱塞

    《嘉莉妹妹》故事中,嘉莉到芝加哥探亲,在火车上结识了推销员杜洛埃,她不堪工厂的艰苦生活,和杜洛埃同居,从而结识酒店经理赫斯渥。赫斯渥迷恋她的美色,竟盗用公款和她逃到纽约,过起同居生活。嘉莉因偶然的机会登台演出,渐渐获得成功,赫斯渥却逐步潦倒。两人分手,赫斯渥最后自杀。      《嘉莉妹妹》一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是赫斯渥偷了酒店的钱,将嘉莉骗上火车,开始了私奔的生活。这个情节的原型实际上是德莱塞妹妹埃玛的生活经历。当年一家酒店的出纳就曾经偷了店里的三千五百美元,带着埃玛私奔到蒙特利尔,然后又辗转去了纽约。一九00年三月德莱塞完成了《嘉莉妹妹》的初稿。   一个世纪以来,《嘉莉妹妹》尽管受到某些非议,但始终是读者爱不释手的一部名著。
  •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

    作者:(美)马克·吐温

    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籍以此验证各自的理论。 一个认为,这样一张钞票对穷人毫无价值;另一个认为,仅拥有这样一张钞票(不兑现),就可以过上上等人的生活。他们选中了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试验品。于是,这个小伙子经济上的突变,引起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人的种种误解,命运的重重转机,他将如何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全新生活呢?……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百万英镑》讲述的是一个落魄的青年意外得到一笔横财,于是他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这完美的一天

    作者:(美)艾拉·莱文

    《这完美的一天》以崭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科技治国论下的乌托邦”的社会生活图景:大家说同一种语言,吃一样的食物,喝一样的饮料,穿一样的衣服。没有名字,每个人都靠一个由九个字母数字组成的代码来区分彼此。人们被告知在哪儿住,吃什么,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生育,从事什么工作。所有人都会在62岁时死去。整个社会由一台电脑控制。人们每天都得接受注射,麻木是所有人的基本状态。大家都很满意这种生活。 数年后,由于一次未能预测到的大地震,“大家庭”成员们的常规性治疗被耽搁了数日,有些成员的知觉力得到复苏,头脑变得清醒,思维也活跃起来,开始质疑起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并策划逃离了“统一电脑”的束缚,奔向自由的马霍卡岛。然而,这座“自由之岛”并非真正的“天堂”,它是“统一电脑”专门为那些“无可救药的人”安排的……
  • 孤独天使

    作者:(美)杰克·凯鲁亚克

    “我独自来到孤独峰顶,将其他所有人抛诸脑后,将在这里独自面对上帝或者我佛如来,一劳永逸地找出所有存在和苦难的意义,在虚空中来去自如。” 凯鲁亚克在孤独峰上63天的孤绝世界里冥思沉吟,试图参悟生命的玄机,然而下山后他又不得不重新让自己淹没于生活的洪流。他用脚步丈量美利坚合众国的宽度和广度,他穿越不同的国度,然后再度出发。他以一个年轻人的目光审视二战后的美国,而他已经丧失了他的美国梦;为了去了解他的时代,他失去了所有的安全保障,将自己暴露于危险、困苦和生活的悲喜之中。 这是一部孤独天使的手记,孤独、迷狂、悲哀而充满质疑——正如金斯堡在《嚎叫》里曾经写道的:“每一天都是永恒,每个人都是天使。” 这是一部孤独天使的手记,孤独、迷狂、悲哀而充满质疑! 这是自海明威以来对美国浪漫文学传统的第一个清晰可见的发展,凯鲁亚克的写作充满了疯狂的性、滑稽的幽默感、淫邪、视野广泛的路上写作、对美国童年时代以及青春记忆永远的抒情呼唤。 凯鲁亚克在孤独峰上63天的孤绝世界里冥思沉吟,试图参悟生命的玄机,然而下山后他又不得不重新让自己淹没于生活的洪流。
  • 赫索格

    作者:[美]索尔·贝娄

    《赫索格》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作为“高级趣味”而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在作家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给予他一连串的打击,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端沮丧,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只能写许多不寄出的信以发泄内心的积郁,诉说个人的见解。他苦闷的中心是在他生活的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求与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
  • 革命之路

    作者:[美] 理查德·耶茨

    挣扎于婚姻樊篱中孤独男女的真实写照; 对生命、自由、爱情之真谛的痛苦拷问; 放下耶茨吧,因为你正在他的小说中缓慢、毫无痛苦地死去…… 小说主人公弗兰克和爱波·惠勒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郊外,他们所住的那条路叫“革命之路”。那还是1955年。弗兰克(又意“坦白”)一点都不直率,活泼动人的爱波(又意“四月”)也很快就会在秋日凋零。革命之路上的日子是富有戏剧性的。小说以表演开篇,亦以表演收尾,其间则是一场接一场的演出。 或许你认为这三百来页的小说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事情发生在两人身上,直到结尾,才让你大吃一惊。弗兰克和爱波直视对生活的不满与恐惧,设法在怀孕与雄心间取得平衡,梦想着逃脱一成不变的岁月。可是正如耶茨自己所述:“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 愤怒的葡萄

    作者:斯坦贝克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的代表作。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作家曾跟随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沿途所见,令他非常震惊,“有五千户人家即将饿死,问题十分尖锐……”他以深刻写实的笔触,在书中展现了当时美国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反抗的情景。作品出版后,引起各州统治阶层的恐慌,许多州禁止小说发行,甚至有一本名为《快乐的葡萄》的小说出版以示针锋相对。但一切都无法动摇《愤怒的葡萄》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悲喜边缘的旅馆

    作者:[美]杰米·福特,Jamie Ford

    《悲喜边缘的旅馆》内容简介:西雅图,1986年。巴拿马旅馆,唐人街与日本城的分界地标。昏暗的地下室,老亨利发现一本布满尘埃的速写本,缓缓打开,一幅落寞小男孩的素描映入眼帘,“那就是我!”一个在他心里深埋了一生的秘密逐渐浮出。 四十多年前,雷尼尔学校仅有的两名非白人学生,亨利和惠子,分别来自唐人街和日本城。 亨利父亲一心盼他成为地道的美国人,只许他说英语、上白人学校。惠子一家已极度西化,惠子也完全不懂日语,并认定自己就是美国人。但他们都是亚裔孩子眼中的“白鬼”,在学校还深受白人孩子的歧视与欺凌。同舟一命,惺惺相惜,一次令人万般伤感的怦然心动。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人在美国受到严重排挤,甚至羁押,亨利只能眼睁睁看着开往拘留营的列车带走惠子。雪上加霜的是,极度仇日的亨利父亲发现了惠子的存在,父子自此决裂。隔着高高的铁丝网,亨利向惠子许下诺言:要等多久就等多久。
  • A Single Man

    作者:Christopher Isherwoo

    When A Single Ma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t shocked many by its frank, sympathetic, and moving portrayal of a gay man in midlife. George, the protagonist, is adjusting to life on his own after the sudden death of his partner, and determines to persist in the routines of his daily life: the course of A Single Man spans twenty-four hours in an ordinary day. An Englishman and a professor living in suburban Southern California, he is an outsider in every way, and his internal reflections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reveal a man who loves being alive despite everyday injustices and loneliness. Wry, suddenly manic, constantly funny, surprisingly sad, this novel catches the texture of life itself.
  • 梦想之城(上)

    作者:(美)贝弗利·斯沃林

    《梦想之城(上)》是一个移民医药世家的故事,跨越了两个家族七代人,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美国纽约——世界上所有民众的梦想之城。哥哥卢卡斯,一个卑微的理发师学徒,同时也是个外科天才;妹妹莎莉,药剂师,对植物药理有着过人的天赋。兄妹俩漂洋过海,来到纽约,一心想靠专长挣得立足之地,未曾料想,实现梦想的代价,竟是要出卖自己的亲人。 从此,兄妹成为陌路;造化,却又几番弄人:妹妹的私生子竟然成为了哥哥唯一的养子。两大家族七代人的难解情仇,将会如何收场?血脉之亲间,又将上演怎样的虐人剧情? 一边是故事主人公们纷繁复杂的情感线,一边却是缝合断指、剖挖结石、割除乳房、堕胎、输血、裁肢等一幕幕鲜血淋漓的画面,让人读来直冒冷汗又欲罢不能,绝对满足大家对早期医学的好奇心。 《梦想之城》,一段亲族间世代难以磨灭的爱、欲、妒、仇,将给我们带来年度最新最“虐”的感受!
  • 老人与海

    作者:[美] 海明威 等

    编辑推荐: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大陆首次出版 张爱玲是中译《老人与海》第一人。据当时担任香港“美新处”主任的理查德•麦卡锡晚年回忆,《老人与海》中译本出版之后“立即被称许为经典”。——陈子善 “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张爱玲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张爱玲翻译的全部外国小说:《老人与海》(欧涅斯•海明威 著),《鹿苑长春》(玛乔丽•劳林斯 著),《睡谷传奇》(华盛顿•欧文 著)。 张爱玲是第一位将《老人与海》译成中文的译者。她说,“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译文呈现出张爱玲小说里难得一见的强劲的男性力道,更把原著如大海般的生命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鹿苑长春》是1939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讲述一位少年与小鹿之间的动人情谊,全书弥漫着幽默、温馨与感伤,对于少年的情绪转折写得尤其深刻,也因此奠定了作者在近代文学的不朽地位!张爱玲觉得这个故事有一种与东方心情特别接近的淡淡哀愁,而以充满诗意的“张腔”笔调译来,更恰如其份地散放出令人怅惘的气息! 《睡谷故事》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其中,好莱坞著名导演、悬念大师蒂姆•伯顿的1999年改编版本,毫无争议地跻身经典恐怖片之列。
  • 海狼

    作者:杰克·伦敦

    《海狼》(精)讲述了一艘渡船在旧金山海湾失事沉没,作家亨甫莱溺水后被猎捕海豹的帆船“魔鬼号”救起。“魔鬼号”船主绰号“海狼”,凶横残暴。他强迫亨甫莱留在船上做杂役。帆船航行途中,救起因邮船失事而漂流在海上的女作家莫德。她和亨甫莱一见如故。一天,两人驾一条舢舨逃走,登上一座冰封的小岛。不久,“魔鬼号”上的水手全部背叛“海狼”。“海狼”病发失明,随船漂流到岛上。亨甫莱和莫德修好损坏的“魔鬼号”,为病逝的“海狼”举行海葬,扬帆向故国驶去。
  • 大地

    作者:[美] 赛珍珠

    《大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小说叙述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而成的为一个富户的故事。王龙发迹后,娶了两个姨太太,他的“好”妻子帮他购置并保住地产,他的“坏”妻子则帮他挥霍并卖掉田地。王龙在一场动乱中浑水摸鱼发了财,买了许多土地,并住进了大户财的老宅……他老了,惟一的心愿就是守住家业。他告诫儿子们千万不能卖地,土地就是真正的命根子。
  • 押沙龙,押沙龙!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

    《押沙龙,押沙龙!》充分表达了福克纳的几个典型主题。他的人物融合在他们的历史之中。这里的历史并不单单是一系列事件,而且还包括通过这些事件显露出来的生机勃勃的精神冲突,福克纳在受奖演说中称之为人类精神。依仗着对想像力自我超越的运用,昆丁和施里夫沟通了。在人类精神的领域里亨利和查尔斯同样也是相互沟通的。在超出日常生活的平面上他们能够相互理解。在福克纳的所有作品中,想像力的自我超越使个体同群体连结在一起,同人类内心的真实连结在一起。福克纳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悲剧性磨难起源于他们对旁人内心世界的茫然无知,或者他们企图把短暂的超越永恒化。
  • 复制娇妻

    作者:[美] 艾拉·雷文

    艾拉·雷文是悬疑小说界的瑞士钟表匠,他的存在,令我们其余人看起来都像是杂货铺里的修表工。——美国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 沃尔特和乔安娜与两个孩子搬到斯泰普福德镇开始了新的生活,敏感的乔安娜察觉到女邻居身上的怪异之处:她们几乎个个性情温顺、貌美如花,却没有个性可言,除了一个名叫博比的女人。乔安娜与博比四处窥探并最终获知了残酷的真相:每一个迁往斯泰普福德的男人都有着不可告人的欲望和阴谋……
  • 大地惊雷

    作者:[美] 查尔斯·波蒂斯

    十九世纪下半叶,内战结束不久的美国南方,治安混乱,盗贼横行。十四岁的少女马蒂·罗斯生性倔强,因父亲被恶人钱妮杀害,决议为父寻仇。他找到当时威名赫赫的联邦执法官考伯恩双方达成交易,一起捉拿凶犯;再加上因钱妮的前科而从德克萨斯一路寻踪而来的骑警拉伯伊夫,三人共同踏上了一场前途未卜的追凶之路·····
  • 马人

    作者:【美】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

    《马人》是厄普代克确立其大师声誉的重要作品,他因此而第一次拿到国家图书奖,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它将神话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有象征的寓意与美感,又兼具现实的尖锐与残酷,以超现实主义与立体主义绘画的方式将一个父与子、爱与牺牲的故事讲述得优美、深刻、感人肺腑。 一部不折不扣的“杰作”。 “厄普代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不但是优秀的长篇短篇小说家,也是同样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他将和他的前辈、19世纪的霍桑一样永远成为美国文学的国宝。他的辞世是美国文学不可估量的损失。” ——菲利普·罗斯 “厄普代克的文学体系和巧妙构思直逼莎士比亚……他的逝世标志着20世纪下半叶美国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的终结。” ——伊恩·麦克尤恩 “《马人》无可企及,无法超越……自然、贴切、新鲜、微妙,而且极为优美。” ——《新闻周刊》 “与D·H·劳伦斯之后的任何作家相比,约翰·厄普代克肯定有着一种更纯粹的能量。” ——马丁·艾米斯 “一部光彩照人的杰作……而且厄普代克毫无疑义是一位语言的大师,只有最优美的诗歌能够跟他对语言的驾御相匹敌。” ——《星期六评论》 “(对许多年轻作家来说,厄普代克)几乎像圣经中的一位族长,一位亚伯拉罕或摩西那样的人物,他赫然耸立,而我们注定要生活在他的影子里”。 ——一位加拿大文化记者 “对十八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约翰·厄普代克的《马人》。”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 垂死的肉身

    作者:[美] 菲利普·罗斯

    “美国文学神话”菲利普·罗斯代表作,著名作家孙甘露倾力推荐并作序,奥斯卡影帝本·金斯利、最佳女配角佩尼洛普·克鲁兹携手出演小说改编电影《挽歌》
  • V.

    作者:品钦

    这是一部“世纪之书”。两个男人截然相反的生活,一个女人变幻莫测的身份,把我们带入二十世纪人类状况的浮光掠影之中。难以确切地说天才小说家托马斯·品钦究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以及他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但他那生动的想像力、精妙的语言以及荒诞的幽默感,却足以使我们透过种种历史与虚构事件的迷障,去领略后现代小说的非凡魅力。 《V.》显示了在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中清教理想的幻灭和清教主义的
  • 调琴师

    作者:(美)丹尼尔·梅森

    本书以第三次英缅战争为背景,在燃烧着火红木槿花的蒙蒙细雨中,在萨尔温江蜿蜒流过的寂静丛林中,在遥远东方的战场前哨,竟有遗落的钢琴声飘出…… 老伦敦的调琴师德雷克,被一封突如其来的军方来信派往缅甸。他的任务,是应英军驻缅甸前塞首领、军医少校卡罗尔之请,去修理一架在当地丛林里被打坏了的埃拉尔钢琴。调琴师走向东方,辗转漂流经过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军医少校卡罗尔的种种传奇始终萦绕于他的周围。迎接调琴师的,是一个会说英语、鬓边簪花的异域女子…… 缅甸似乎从舞台拉起的帘幕后面渐近渐浓,直落眼底:东方灼热的阳光照耀头顶,湿漉漉的树叶伸手可触,人偶戏的哀歌萦绕街头,大海和水乡无限壮阔,如烟似雾的丛林一直铺到天际。调琴师却始终无法参透,自己背着沉重的任务千里迢迢走近的,是一架同样背负沉重使命的古老钢琴,还是一片根本无法把捉的迷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