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叙事
-
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
风靡欧美的动漫画工作坊经典教科书,已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作者马特·马登因漫画创作成就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国内读者期待多年,漫画版《风格练习》简体中文版首度公开
.
汉化经典原版设计,呈现讲述同一个故事的99种灵感
动漫画作者、广告文案、影视编剧、故事写作者必备的案头书
由《小说机杼》《破格:论文学与信仰》译者黄远帆翻译
英文版在豆瓣有近500人标记,评分9.0
.
这是知名漫画家马特•马登基于雷蒙•格诺的名作《风格练习》创作的漫画,以99种不同的漫画风格或形式讲述同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开发了讲故事的诸多可能性,每一种风格都是一个独特的设定:多视角,视觉与语言戏仿,格式变换,对故事内容的彻底重组,等等。马登这些不可思议的讲故事的方法,将给面临困境的讲故事的人带来全新的思考,为他们拓宽风格的限度。阅读本书,将开启一趟充满哲思的故事世界之旅,富有趣味,暗藏惊喜。
.
《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由美国漫画界最具创造力的头脑之一创作,巧妙而富有趣味地探索了漫画创作的各个层面,带给人形式上的纯粹乐趣。
——斯科特·麦克劳德(美国著名漫画家、漫画理论家)
愉悦迷人,令人信服。这是一部幽默杰作,欣赏起来就像是罗伯特·斯蒂文森、伊塔洛·卡尔维诺以及动作漫画的结合体。
——哈里·马修斯(美国作家,第一位入选“乌力波”的美国人)
-
饥饿
★活在这个时代,安全感从何而来?身体上的饥饿,从来都和精神上的饥饿相关
★一场勇敢真诚的自白 书写当下最公开、最隐私的焦虑
★“直面自己,直面活在我身体里的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纽约时报》畅销榜好书
★美国《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英国《卫报》等十多家媒体公推“年度好书”
★获拉姆达文学奖、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
我的身体是破碎的。我是破碎的。
一部分已经死去,一部分沉默不语。
这里有丑陋、脆弱、赤裸的我。
写这本书,就是一场坦白。
我被迫去正视内心不堪的秘密。
----------------------------------------
我的身体是犯罪现场。那天之后,我被挖空了。十二岁,我的人生被分成了两半,边界被劈得参差不齐。
我一直吃啊吃,我想只要我的体形变大,身体就会很安全。我把我心中那个曾经的小女孩埋葬了。但她还在,在某个地方。她还是那么小,惊恐而羞愧。食物为我筑起逃避异性目光的堡垒,却令我曝于公众灼灼的视线中。
有人说思想和灵魂,可以像骨头一样干净利落地愈合。总有一天,我将不再感受到这种平静而持久的愤怒。我不会醒来再去回想自己遭受暴力的过去,哪怕只有一秒钟、一分钟或几个小时。
那一天从没有来过,那一天还没有来,而我也不再等待。我尝试与自己的身体和解。
------------------------------------
事实证明,当你以智慧和勇敢去直面一段扭曲痛苦的过去,结果可能是同情和启迪,无论是对于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还是对此毫无所知的读者。盖伊告诉我们如何得体地对待我们自己,以及得体地对待彼此。《饥饿》在我难以尽数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作家安·帕奇特
-
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
《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作者西村真志叶将“体裁”理解为一种地方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叙事分类“概念”。作者思考的问题是:在学术研究中如何实现研究者主体与被研究者(对象)主体之问的有效对话,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让”被研究对象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如其本然”的呈现。由此,《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得出的若干结论可归结为一个基本判断:从生活的层面看,燕家台村的“拉家”作为日常叙事的“体裁”概念在本质上是民众对正在自我实践着的、自由的生活形式的“命名的努力”。民众绝非丧失(价值)判断力的社会成员,他们正在毫无障碍地处理日常琐事,以自然的生活方式亲自构成和维持日常(道德)的社会秩序。作者还探讨了“体裁研究”本身同样作为“生活形式”的基本属性,讨论了民间文学—民俗学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新的可能性,为民间文学一民俗学重塑自身基本理念及其实践方式的学术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西村真志叶所著的《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将京西——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燕家台村的日常叙事“拉家”作为个案,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分析地方体裁在特定地域中的理解、实践以及运作过程。按照张紫晨的学科构思,本书属于民间文艺学原理的一支——体裁学的研究范畴。但本书的最终目的,不是对地方体裁的分析,也不是为体裁学添加新的个案,而是解构与重构传统的体裁学。换言之,本书通过一种被现有知识体系抛弃的地方体裁,在反思传统体裁学的同时,努力走向新的体裁研究。 -
隐形生产线
就职于英国《卫报》的华裔记者白晓红,以极大的个人勇气深入英国各个地下产业,暗访不为人知的隐形生产线。《隐形生产线》即是她暗访英国非法劳工生存状况的纪实文学,呈现了在英无证劳工的艰苦经历与种种遭遇。书中以李然、小玲、老张等几位劳工的打工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当下英国“血汗工厂”的真貌。从电子代工厂的装配流水线到农场蔬菜采集,从屠宰生肉到海边拾贝工作,以至按摩院内隐形的性产业,作者以文学的形式描绘了英国社会不为人知的地下产业现状,隐形产业的利益链条及其对无证劳工的种种盘剥。书中人物经历,均是作者暗访所得,故事感人至深。作者以跨越国界的视角客观叙述,真实纪录个人境遇与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同时反思资本世界中利益锁链对人性的扭曲与伤害。 -
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
脫北女冒死揭露極權黑幕與逃亡血淚史! 被歐普拉譽為「最受注目的TED演講」! 網路瀏覽人次已超過四百萬! 全球唯一中文版 厄運與危險咬著不放,稍微鬆懈立刻大難臨頭! 這樣的日子,我過了4000多個…… 出生時,我叫做金智惠;母親改嫁時,改名為朴敏英;為了隱藏身分,我又變成蔡美蘭、張順香,蔡尹希、朴順子。 李晛瑞,是我擁有的第七個、希望也是最後一個名字…… 我出生在北韓惠山市,和中國隔著一條鴨綠江。由於父母都擁有絕佳的「出身成分」,因此我們家過得算是很優渥。 從小,我深信祖國是最偉大的!但漸漸地,越來越多事件打擊這根深柢固的想法,並讓我對隔江的中國充滿好奇心──那裡似乎不像是學校所說的「地獄」。 1997年,即將18歲的我決定偷渡去中國見識一下,但作夢也沒想到從此沒了回頭路,我竟變成了背叛祖國的脫北者…… 日子開始充滿恐懼與焦慮,為了不被檢舉,我戴上厚厚的面具撒謊、防備周圍所有人;為了生存,我和黑幫、非法仲介打交道,甚至被囚禁,還差點被強暴。開始適應自由後,新的難題是要把家人也接出來,於是另一次驚心動魄的大逃亡之旅,再度讓我陷入夢魘。 但我拒絕放棄,靠著勇氣、毅力與貴人們的愛,終於撐過來了。現在,請聽我大聲告訴每一個你,關於北韓的真面目、一路走來的心酸與煎熬,希望大家都能更關注此議題,並讓脫北者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人的信念跟他們同在! 難以想像的北韓規則 ‧ 家家戶戶要掛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畫像,萬一失火不能先救財物,得先救畫像,不惜犧牲性命。 ‧ 禁止聽南韓流行音樂,傳聞違法者被送入拘留營。 ‧ 從小學時期開始參加「自我批評大會」,此後一生不間斷。神聖的日子要表演「團體操」,練習時校方不准學生去上廁所,逼得大家只好尿在褲子裡。 ‧ 金日成過世後的哀悼期,全體國民每天都要參加大型集會,以表達出自己悲慟萬分。眼淚流得不夠多的人會被批評、辱罵,並要遭受懲罰。 ‧ 到處都有祕密警察「保衛部」監視人民是否對政黨忠誠,人民也會互相告密,告密者能夠拿到額外的食物配給。 -
叙事的转向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剑桥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理论问题,并结合20世纪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探讨了在史学理论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学的客观性等问题的思路。 -
平壤冷麵
◎在北韓政權交替之際,作者以偽造身分去北韓旅遊的第一手記錄。 ◎除了親身的旅遊經歷、個人感觸與奇想之外,並深入淺出介紹北韓政經社會人文背景。 ◎在旅遊紀實上文字風格平實,在深思內省時文字細膩,風格流暢優美。是遊記,也是可讀性高的散文。 ◎用歐洲文明之眼審視北韓的意識型態與社會現況,針砭時弊。理性上體現出法國的自由精神,感性上充溢著法式浪漫與豐沛的情感。 ◎行李箱裡帶著梅爾維爾的南太平洋冒險小說踏上旅途,在北韓閱讀著金日成的「主體思想」。在小說、虛構神話與史觀之間,呈現北韓的現況。 北韓,地球上最神秘的國度。法國知名記者尚.路加計畫前往北韓撰寫報導,朋友克洛漢決定同行,前進這全世界最獨裁的政治實體。在北韓,外國記者沒有政府邀請不得進入國境。為了能夠合法入境,尚.路加隱瞞實際身分,冒充旅行社人員,假開發觀光市場之名取得簽證。 哪裡知道踏上北韓的土地以後半點不由人,作者並沒有因為考察的身分獲得更多探訪風土民情的機會。他們被迫得和大部分北韓人民一樣,抵達平壤的第一站就是要去萬壽台金氏父子的巨大銅像前獻花致敬。而且在出發前為既定行程所做的事前準備,這下幾乎全泡了湯,因為絕大部分都因故更改變動。在氣憤之餘,他還要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被敏感的北韓政府發現他的真實身分與目的。 他非常忠實地向讀者報導出他在北韓的所見所聞,同時也清楚描寫出這個國家特有的氣氛:當地人們臉上缺乏生氣的表情、和觀光客之間輕微緊張的關係、隨行導遊和遊客的制式互動、無處不在的領導人形象、隨處可見的軍人和警察。從作者對食衣住行的詳細描寫,我們可以徹底感受到北韓在物質上的困窘;雖然他有語言上的限制,內心卻為北韓人民發出最深的同情和哀愁。從偌大卻幾乎無人寄住的飯店、寬闊卻無車行駛的大道,作者帶領我們一步步地走進這個國家無所不在的各樣矛盾。 作者做足功課,因此在遊記中不時穿插對北韓政經史地的相關介紹,讓讀者更能身歷其境。他略帶詼諧的筆調,常能為平淡的景色和人物增加趣味。有時加入奇幻的筆法,將小說的情節帶入現實的處境。他那驚人的想像力,帶領讀者經歷一場心靈的旅遊。 【國外媒體好評】 「葛達廉作品的力量源自於近距離觀測北韓:人民好似玩具摩比人(Playmobil),─個個理著平頭並且穿著藍色制服,彼此嚴禁交談,甚至也無法交換眼神!一個大腦己經被切除的社會,沒有欲望,沒有商店,沒有咖啡廳,時時刻刻都受到飢荒的威脅,即便是觀光客都得忍受辦家家酒式麻雀般分量的供餐,擴音器整天不斷複誦播放黨的政策,一整天聽下來令人暈頭轉向,這是一個將自己封閉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之後的國家……到處都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結果就像是一個清醒的惡夢:『在這個沒有存在感的國家,無論我們去了那裡,其實什麼地方都沒去過。』」 ——傑侯.杜皮〈《快訊》雜誌《L’Express》〉 「作者長期於亞洲各地旅行並擅長『旅行文學』,為讀者呈現出金氏王朝版本的《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十分精采的遊記,呈現出北韓人六十年來所承受的痛苦。」 ——傑森.威爾〈《論點》週刊《Le Point》〉 「風格充滿諷刺挖苦的意味,令讀者會心一笑。」 ——提斯坦.薩馮〈《閱讀》雜誌《Lire》〉 「北韓具備發展觀光的絕佳潛力,很難相信這種說法嗎?本書作者葛達廉卻用這個理由取得北韓的入境簽證。假冒成旅行社經營者,卻是一位真正的旅行者,這位作家去年有機會踏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空蕩蕩的道路,在一群人簇擁下依著官方路線暢遊北韓,在兩位官方導遊(彼此互相監視)及一位司機(監視兩位官方導遊)的帶領下,執拗地找尋觀光景點,依著沒有任何理由的官方許可及禁令,由著時尚的藝術愛好者好友克洛漢陪同,開始在這個國家漂泊……字裡行間描述的現象有時會令讀者驚異、焦慮不安,覺得荒唐可笑。」北韓具備發展觀光的絕佳潛力,很難相信這種說法嗎?本書作者葛達廉卻用這個理由取得北韓的入境簽證。假冒成旅行社經營者,卻是一位真正的旅行者,這位作家去年有機會踏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空蕩蕩的道路,在一群人簇擁下依著官方路線暢遊北韓,在兩位官方導遊(彼此互相監視)及一位司機(監視兩位官方導遊)的帶領下,執拗地找尋觀光景點,依著沒有任何理由的官方許可及禁令,由著時尚的藝術愛好者好友克洛漢陪同,開始在這個國家漂泊……字裡行間描述的現象有時會令讀者驚異、焦慮不安,覺得荒唐可笑。 ——迪迪耶.普喀里(《世界報》《Le Monde》〉 「並非新聞記者的冰冷記實,而是作家的溫暖筆觸成就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尚─皮耶.柏瀚〈《解放報》《Liberation》〉 -
叙事心理治疗导论
《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对最近20年叙事研究和叙事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思想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评析。讨论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叙事”新思潮,利用许多成功的叙事心理治疗案例说明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念、叙事心理治疗的一般过程及特征,还涉及了心理治疗的价值评判。《叙事心理治疗导论》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叙事心理治疗和咨询会对人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有更好的帮助,还反思了这种治疗取向在理论上存在的困境、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及可能的出路。 -
故事的形成
在本书中,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探究了这一人类本质中难于捉摸但又是基础性的一面,追问我们如何利用故事来理解我们的生活。他提出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来审视叙事:理解我们如何讲述我们的故事,发现我们如何利用叙事来创建自我感和诠释他人的生活,认识到文学如何改变了故事是什么的观念,以及法律如何教给我们关于叙事的期待。结果是一个精湛的、令人兴奋的合成物——人类学、心理学、文学、法学以及哲学的合成物。 -
故事的语法
无论作者是否同意,本书在下面这一点上是最有用的:它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乔姆斯基语言学程序与那些周边研究领域间的遇合之下潜存的多种变形——乔姆斯基日益感觉语言学能够根本上“服务”于这些领域。 ——叙事学家、英国华威大学教授 克里斯托弗•纳什(Cristopher Nash) ……这些观察的解释与运用,最终取决于语法运用者的目标。无疑,未来的研究者们将会像普林斯建构可以为教师、编辑、批评家或教育心理学家等等所用的结构类型学。但看起来即便像我们这些忙碌的英文教师,也能够从叙事学理论中获益。 第一要务是知道至少一种比较好的理论,我要说,普林斯的理论就是(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它是唯一可选的)。第二要务就是去运用它。…… ——美国黑山州立大学文学教授加利•斯坦雷(Gary Steinley) 随着杰拉德•普林斯的《叙事学》、《叙述学词典》等几种著作陆续译介到中国,这个四十年来活跃于国际学坛的名字正日益为中国叙事学界所熟知。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出版于1973年。作者秉承现代叙事学“语言学模型”传统,在批判吸收普罗普、布雷蒙、托多罗夫等先贤的叙事结构研究精华的基础上,遵循当时方兴未艾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故事的语法做出了新的探索。 书除前言、导论外共有四章。导论指出了故事语法的性质、特征与标准。第一章提出了故事之基本单位——“最小故事”这一概念,并论述了最小故事的生成语法。第二章论述“核心简单故事”的特征与生成模式。第三、四章两章分别论述了“简单故事”和“复杂”的特征与转换生成方式。在“附录”中,作者以著名童话故事《小红帽》为标本,例示了简单故事的生成过程。全书内容富有新意,逻辑谨严,行文简约,对于理解故事之本质及结构有很大启发性。 中译本附录了作者三篇论文近作。有两篇涉及作者在本书出版30多年后关于故事问题的反思与拓展,另一篇涉及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区别。与本书合观,能够见出作者学术探索的进展轨迹。 -
西方叙事学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深入浅出地系统评介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评介叙事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学科定位,较为准确地把握有关概念和方法,注重介绍切实可行的叙事学研究方法,以及与叙事学方法构成互补关系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将对中国叙事作品的分析和对西方叙事作品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中外叙事作品的结构技巧均能有较好的了解。 -
空间叙事研究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空间叙事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该领域的专著,具有学科领域的开拓性、理论的系统性和观点的新颖性三大突出特点。 -
形式的内容
《形式的内容》是一部论文集,由8篇文章组成,是作者在1979—1986年间对叙事理论和历史再现问题的研究成果。怀特认为,叙事不只是历史再现的一种可用或不可用的话语形式,它还必然包含着意识形态。叙事不仅传达意义,也创造意义。一句话,叙事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我们无法对它们做出截然区分。因此,怀特将这部论文集定名为《形式的内容》。作者在书中对后结构主义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这是一部体现作者后现代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
故事与话语
法国人凭其新发现的词源学热情创造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一词语,用以指研究叙事结构的学问。英美知识界颇怀疑于“一0logy”的大胆运用,也许不无道理。不过,名称问题不应与话题的合法性相混淆。尽管关于长篇小说、史诗、短篇小说、民间传说、寓言等具体文类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从总体上讨论叙事学科的英语论著却极少。除体裁区别的分析以外,还有对于“叙事本质上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界定。文学批评家们太过倾向于单独地考虑文字媒介,尽管他们每天都通过电影、滑稽连环画、绘画、雕塑、舞剧与音乐来消费故事。在这些人工制品之间必定有某些亚层次是共同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睡美人》如何能被改编成电影、芭蕾舞剧或哑剧表演。 本书在有效综合俄国、法国、英美的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等各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广义“叙事”(包括各种媒介的叙事,尤其是小说与电影两大媒介),对“故事”与“话语”两大范畴进行了严格区分和细密论证,从而廓清了一般叙事之结构。导论部分由“表达/内容”与“质料/形式”的纵横交叉,区分出“表达的形式与质料”和“内容的形式与质料”,进而厘定了“故事(内容)”与“话语(表达)”各自的涵盖领域。第二、第三两章是关于“故事”的具体展开,分别对“事件”与“实存”两方面加以论证。第四、第五两章则是关于“话语”的具体展开,对“非叙述”与“叙述者”的若干形式进行了精细区别和论证。结语部分给出了“叙事结构示意图”。该书在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其中的“叙事一交流情境示意图”与“叙事结构示意图”被频繁征引、讨论。它对于叙事学、小说理论、影视美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圣经的叙事艺术
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教义,是整个西方文化长河的源流,当追索感性愉悦的希腊精神与崇尚理智谨严的基督价值交汇、碰撞后,一首和谐的灵魂之歌便由此生成,并一直在今天的西方文艺创作中幽幽作响。 在混沌的宇宙里,人们企盼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追寻更加澄明和本真的世界,《圣经》导引你向天穹仰望,也审视自己的内心,来考量生命的价值,所以它当然是哲学;一部书,也是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从上帝创世、摩西出埃及、约书亚建国,一直到南北朝分裂、巴比伦之囚,因此它当然也是历史。 哲学使人深刻、历史使人深沉,诚然如此,可是除却这深刻和深沉,你没有领受到其中的美吗?在诵读诗篇、箴言,吟唱雅歌的时刻,你没有为内里的精神力量所震撼而心生感喟吗?这般情怀,单是哲学和历史所力不能及的,而这,只能靠使人深情的文学感召,才能让我们在潜游《圣经》的精神之旅中还能体认到艺术、领略到美。 作为文学艺术品的《圣经》(主要指旧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由叙事构成,但在传统的研究中,对于《圣经》叙事的文学考查却仅仅处在边缘位置,以色列圣经学者巴埃弗拉特,以一部《圣经的叙事艺术》,让我们从叙事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幕幕曾经想当然的传说场景,获得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堪称“圣经文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创举”。 在这样一个“主义”、“流派”盛行的年月,巴埃弗拉特使用的不过是传统的细读法,他紧扣文本,从叙事人、人物塑造、情节、时空安排、语体等角度,做了颇有说服力的阐说,阅读此书,你似乎不是在上一堂人文课,而是在聆听一个个故事,回味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讲述”。于是乎,透过巴埃弗拉特磨出的这副眼镜,我们看到了大卫冷峻刚勇下的脆弱和伤感,押沙龙骄横佞巧下的率直性情,而每一个新鲜推论的背后,都有多方面的佐证。我很欣赏作者的这一点,立意的时候天马行空、无所羁束,落笔的时候则深思慎取、言必有据,颇有胡适先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遗风。 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世间万事均已在上帝的掌控之中,《圣经》里的恩怨因果实质上就是他在编故事、讲故事,人类的探索、奋争也就确实可笑。可是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在创造自己心中的故事,而万能的上帝也不过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而已,所以凭着巴埃弗拉特赠与的这把利器,上帝的笑,应该不是出于轻蔑,而是发自赞许。 -
论历史与故事
业已消逝的过往能否通过虚构的文字重获真实感?老去的故事如何在后世的写作中激发新的火花?A.S.拜厄特围绕“历史与故事”这一主题,辑录七篇与此相关的论文及演讲记录,既有对历史小说中的过往历史和远古自然的评析,又有对近来欧洲文学中复兴的神话、传说和童话元素的探讨,还有拜厄特通过亲身创作体验展现出的写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界限。《论历史与故事》以丰富的小说文本为立足点,凭借深厚的智识打通历史时空的层层阻隔,为读者勾勒出了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启发他们重新思考过去对于当下的意义。 -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威廉•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新大陆的发现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之前被奉为圭臬的事实纷纷坍塌,人生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充满悬念。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伦敦人会带着怎样的观念和预设去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在想什么?生活在一个和自己父辈迥然不同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感觉?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结合莎士比亚的经历和时代,讲述了20件文物背后引人入胜的故事,再现了莎翁的世界以及当时观众的所思所想。 这些文物既有萨尔科姆比宝藏中豪华炫目的金币,也有无名货郎素朴的破箱旧衣。主讲人为大英博物馆馆长麦克格雷格,每件物品分别涵盖一项莎士比亚时代的重要主题:全球化、宗教改革、海盗、伊斯兰教、法术及其他。麦克格雷格将莎剧原文融入讲述,通过小物件的历史探究了莎翁关于宗教、国家认同、英国和世界历史、人性等思想的成因。本书视角新颖别致,为莎士比亚身处的危机重重却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勾勒了一幅生动图景,读者从中将获得欣喜而意外的阅读体验。 -
叙事的本质
本书通过考察乔伊斯、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劳伦斯、福克纳及其他作家的作品,分析文学体裁的叙事本质。作为引领叙事研究的常青树,《叙事的本质》为叙事和叙事理论提供了独特而赋有价值的历史书写。《叙事的本质》在过去的四十年来,一直属于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书目,同时也是众多教师、作家及学者们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的作者斯科尔斯和凯洛格将古典时期以来直至20世纪的叙事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为读者梳理出一条令人信服的叙事发展史。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并分析叙事本质中所包含的重要元素:意义、人物、情节及视角。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
书面叙事·电影叙事
清晰易懂,无需铺垫 电影叙事学的上佳入门读本 本书提出一整套分析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的方法和步骤,对书面作品和影片作出区分,重点检视这两种表达手段如何以各自的特殊方式,将人物、时间性、视点、描写、对白等叙事的基本要素构思成型。 为研究上述问题,本书分析了大量作品或作品片段,文学方面有巴尔扎克至哈米特、莫泊桑至罗伯-格里耶的作品,电影方面有雷诺阿至希区柯克、布努埃尔至特吕弗的作品。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