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歷史

  • 大図解九龍城

    作者:九龍城探検隊

  • 情長同志

    作者:李偉儀、陳雅屏、梁偉怡、張錦雄

    香港性學會第一項研究出版計劃。香港的男同志社群缺乏詳細口述紀錄,本書透個12位人物的自述,詳細闡述他們在親情、愛情、友情等各方面的經歷,當中包括性身份的壓抑、不獲家人接納諒解、被「直」人仇視等等的難受與痛楚,但亦有快樂故事,如家人的支持、伴侶的深情義重、性的歡愉、奇情浪漫的情慾奇遇等。這些故事,也紀錄了數十年來男同志文化的多樣演變。12位被訪者,最年輕的19歲,最年長的超過 60歲,有離婚回復自由身的同志、愛滋病患者、大學生、社工、教徒等等。 《情長同志》獲民政事務局「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資助出版,本書可向香港性學會 (http://www.sexuality.hk/) 免費索取,請電郵:she@sexuality.hk查詢。
  • 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

    作者:鄭樹森

    親炙那一代知識份子的凜然與追尋 一九六○年代以降,為台灣各種文學刊物∕文化出版生氣蓬勃的奠基期。鄭樹森教授自一香港僑生的身分負笈台灣起,即深入參與台灣、香港兩地的重要人文刊物,如《大學雜誌》、《文學季刊》、《現代文學》、《聯合文學》、《八方》,以及環宇、晨鐘、允晨等多家出版社編務。其後往返台、港,陸續串連起兩岸三地的人文及思想交流。 本書追憶當年交往文友、師長間的文學因緣,以及「白色恐怖」環境下的艱辛歷程;而居間協調台、港、中三地文學交流,促成報章媒體與世界性文學的密切連結,是華文文學發展史上一位重要推手的精彩記述。 《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的出版,除了追憶、記錄精彩的知性年代之外,也期讓讀者重溫、重新認識到,當年那群充滿理想的文化人,是如何在壓抑、箝制的環境中,透過文字的力量奮力突圍,一點一滴傳遞自由的思潮與智識,實踐改善個人思維與群體社會的抱負。
  • 香港工程考

    作者:馬冠堯

    作者原是專業結構工程師,退休後愛上歷史,毅然到香港大學進修中國歷史碩士課程,本書乃是作者經多年努力,在浩如煙海的政府檔案及舊報章中查找與工程相關的資料,整理結集而成。書中闡述了11個與香港工程歷史有關的小故事,包括1841-1846年香港建築業花絮、聖約翰教堂工程合約的來龍去脈、執行第一部《建築物條例》的波折、香港早年的滅火特色、首位被革職的量地官、香港早年的颱風紀錄、開闢大潭水塘的故事、卜公碼頭的滄桑歲月、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的歷史、被遺忘的地震紀錄以及不同年代的塌樓慘劇。 本書資料翔實,分析到位,除了建築及工程歷史外,透過各個小故事,更可窺見香港開埠初年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生活面貌,是香港歷史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歷史著作。
  • 男男正傳

    作者:江紹祺,Travis Kong

    《男男正傳》,記錄了六十三歲到八十九歲的一群老年男同志的歲月故事, 在男同志似乎永遠青春澎湃慾望奔騰的形象外靜靜述說著具體生命的平凡與精彩。
  • 鄉土香港

    作者:華琛(James L. Watson),

    本書是一部對中國人類學華南研究具有啓發性意義的經典著作。 兩位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學者,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到香港元朗新田及厦村居住,近距離觀察文氏及鄧氏兩個宗族的文化傳統,從人類學角度探討當時兩個鄉村的社會結構、性別差異及宗教禮儀。他們分工合作,紀錄及研究鄉村中男女的性別地位及等級觀念。 隨着新市鎮的興建,新界地貌已變,書中提及的某些小村落也從此消失,許多傳統禮儀不再流行,本書通過資料搜集呈現當年鄉村生活的各種精神活動,如過繼習俗、祭祠、結婚儀式及葬禮禁忌等這些已漸被遺忘的廣東鄉村禮儀。本書是本地歷史的獨特紀錄,其中理論更啓導了不少後學。 書評 這是一本值得關注及讚賞的非凡著作。它概述了兩位世界級學者的成就……他們對本土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其研究的社區也充滿熱愛,這與強調全球流動性的新一代民族誌研究迥然不同……華琛及華若璧細膩又敏感地突顯了那些標誌着中國人類學重要時期的分析性議題及歷史證據。 ── 蕭鳳霞 (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作者大大超越鄉村的局限,在其有關命名或信仰與禮儀的相關性等經典文章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及社會的根本面向。本書不僅是了解新界鄉村社會的重要讀物,也令人深刻理解塑造這個鄉村社會的更廣闊的文化及歷史力量。 ── 孔邁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街邊有檔報紙檔

    作者:莊玉惜

    誰說研究報紙檔「小題大做」?且看有關業界之百年興衰: 1903年,《南華早報》創立,肩負「反清」重任。翌年,首個流動報紙檔在中環花園道開檔,開後世報紙檔之先河。 1930年,報紙仔及報紙妹穿街過巷兜售報章。 1955年,痲瘋病等傳染病康復者,給刻意安插在佐敦碼頭,經營報紙檔。 1956年,深水英籍警司,設計了首個標準報紙檔。 1960年,經改良後的設計規格,立此存照於1960年政府憲報。 1980年,報紙檔物料由木製改為鐵製。 1990年,贊助商贊助的報紙檔日漸大行其道。 2000年,報紙檔數量每況愈下…… 從首個流動報紙檔之誕生,到其如何充斥市面,還有報紙檔之設計顏色密碼與報販的生涯與身份確立,本書作者將一一道出。通過本書,讀者將發現報紙檔背後呈現的香港大歷史小歷史之進程,是不可小覷及必須保育的街頭重要文物。
  • 六七暴動

    作者:張家偉

    六七暴動堪稱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本書分析六七暴動的成因、經過及影響,詳細敘述騷亂的導火線及主要事件,包括沙頭角邊境衝突、炸彈浪潮及火燒英國駐北京代辦處等。 本書根據近年解封的英國政府機密檔案,披露英國政府當年處理騷亂及中英關係的策略。作者採訪了多位來自港英政府及左派陣營的當事人,包括負責鎮壓暴動的港督私人助理姬達、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梁上苑、目前擔任立法會主席的曾鈺成及民政事務局局長的曾德成。作者也敘述了多位響應左派號召參與反英抗爭,而付出沉重代價的參與者的遭遇。由於部分被訪者已相繼辭世,這些珍貴的訪問紀錄為這段歷史留下不可或缺的口述歷史資料。
  •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作者:呂大樂

    「七十年代香港」的確有着一種神話般的色彩。「麥理浩時代」是否就如此美好?是否就從此發展出香港的「光輝歲月」?197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影響深遠但又不為人知的事?國共之爭如何在當時的香港足球反映出來?當時的海運大廈原來已經不屬於香港人… … 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的傳奇故事。 呂大樂教授親臨書展現場,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故事。
  • 管治香港

    作者:李彭廣

    香港回歸即將十五週年,回歸前備受讚譽的公務員隊伍為甚麼回歸後不久便被認為表現欠佳呢?在英治期間一直被視為治港骨幹的政務官員,為何回歸後的執政表現未如理想? 香港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看在眼裏,感觸良多。五年前他開始查閱大量英國解密檔案文件,了解港英管治體制的精髓,發現回歸後的香港並沒有從知識上釐清港英管治系統的真實面貌,卻自以為延續了英治時期的政治體制,乃撰寫《管治香港》一書,書的副題為: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他期望能借此探索香港目前管治缺失的根源,並為改進提供思考線索。
  • 地文誌

    作者:陳智德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 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沉」── 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 生活體驗互為闡發。【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以及書店老闆、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裡,範疇橫跨文學、歷史、音樂,結合史料、詩作與圖片;他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 尤其是「香港的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2014年六月,《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被選為第七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之一。
  • 香港电影百年

    作者:《看电影》编辑部

    这是影人、影评家、影迷共同献给香港电影的一份厚礼,既有从上世纪到今天,电影工业每一年的忠实记录,也有邹文怀、徐克、许鞍华、王晶、王家卫等众多影人的私家记忆,更有名家力荐的百部最佳电影香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