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吴迪

  • 麻辣情医Q&A

    作者:吴迪

    最一针见血的分析, 最泼辣幽默的文字, 最前卫直率的两性观。
    吴迪,著名两性关系专栏作家,“ASK Wudi”在都市男女中风靡一时。美国MBA,曾任职爱德曼公关公司、智威汤逊广造公司、《ELLE》编辑部主任。曾为《时尚》、《南方周末》专栏作者,《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书城》等国内知名媒体撰稿人。2003年创建《消费者meimei》杂志,现任主编兼运营总监。著有《天天觉悟》一书(上
  • 中西风马牛(修订版)

    作者:启之(吴迪),微尘 供图

    “不可理喻”的中式电影课 一位“呆木”土教授VS四名“鬼精”洋学生 一个中国学者远渡重洋来到欧洲,给一群所谓的“中国通”讲电影与文化。面对着各种光怪陆离的问题、强词夺理的抬杠,他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这个过程中,中西两个阵营的文化差异以一种妙趣横生的论战风格被诠释出来。 《红河谷》如何成功让一个女人从黄河漂流到雅鲁藏布江;《地道战》《地雷战》靠什么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民族战争片;白毛女何以坐上了奶奶庙的神坛;八十年代的北漂是如何《混在北京》的;冯小刚电影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他不让自己显得高深一点。作者以自己的独特思维,对这些荒诞不羁、故作高深的问题一一作答,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蕴藏深意。 中国电影犹如一幅迷宫般的八阵图,吴迪的研究,就像迷宫的导游,不至于使我们误入歧途。他的研究,不仅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而且充满了学者式的智慧。 ——解玺璋(影视评论家,《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 如果书中描写的情景对话,都是吴迪本人亲身经历的话,那么他乃是天大的幸运之人,因为它们是如此的令人捧腹、妙趣横生。在这些精心绘制的故事背后,揭示出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的深刻危机——对于现代政治文化、法治文明和人际关系的愚蠢无知。 ——崔卫平(思想批评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北京人用语的活色生香,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王朔趣味低俗,但我不能不承认他的语言是当代小说家里最好的。王小波的语言若不好,即使趣味高雅也不可能让我违背艺术良心。吴迪的语言,则堪称中国学者里最好。至于趣味,不妨这么说,倘若吴迪的趣味不高、不佳、不妙,像我这么挑剔的人,早就把吴迪从我的朋友名单里挑出来——剔出去了。 ——张远山(学者,职业作家) 这是一本竭尽狡狯之能事的异书,叙述之洗练老到,台词之精彩尖新,均属骇人听闻。在国语的嗫嚅和洋言的无忌之间,是一片机锋洋溢的智性空间,读者能听到刀剑相交的声音。一卷读罢,我们见到大量战死的观点,它们化为尸骸,横陈于读者的眉峰之间,而在眉峰之上,新的观点又开始凝结。 ——周泽雄(文学评论家,作家) 看了这本书,除了生气和嫉妒,还有点奇怪。生气的是,他通篇比较着、显摆着、凸现着电影里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讲的东西又多又让我动脑子,就凭这些,他写出了这么漂亮的书;我呢,刚被一权威大报把我论述中国特色电影的一段文字删了。嫉妒的是,他居然能以这样笑嘻嘻的态度、幽默的语调、让人琢磨不透的倾向把事情说得那么有声有色。有些故事很像是他自己杜撰的,许多地方我读着读着总忍不住笑。除了生气和嫉妒,我还好生奇怪,他从哪儿趸来的这些奇谈怪论?我也到国外去跟人侃过中国的主旋律,怎么就剩下了学术脸孔?让我不明白的还有一点,他在书里把那些老外写的好生可爱,自己也跟他们处得万分友好,怎么序言的结尾说是“仅供批判”。难不成,吴迪写的不是自己的得意心声,而只是抄录点大批判材料给我们。 ——郝建(艺术评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机智俏皮,风趣幽默,同时又让人在忍俊不禁的阅读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鲜明落差、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韵味与内蕴,这是吴迪《中西风马牛》高于常见的“域外随笔”之处。这部作品的部分章节2004年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发表之后,备受读者,尤其是众多全国政协委员的好评,并被《新华文摘》转载,就是最好的明证。 ——杨晓升(报告文学作家,《北京文学》杂志执行主编)
  • 中西风马牛

    作者:吴迪

    原刊编者按:一位中国学者到瑞典隆德大学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电影》,经常听他的课的是四位洋学生,这“四大金刚”都在中国呆过,对中国国情一知半解,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什么焦裕禄说他是老贫农的儿子,他想继承人家的遗产吗?为什么孔繁森对司机说起自己老婆的时候,不说“我太太”,而说“你嫂子”?革命芭蕾舞剧让漂亮的大腿与野蛮的刀枪共舞,它在表现性与暴力的和谐吗?……在这些奇谈怪论的围攻下,中国学者孤军苦战,以口舌为刀枪,以脸皮为盾甲,使尽全身解数,时而节节败退,时而小有斩获……等待他的是凯旋还是败北?闭卷沉思,答案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