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电影

  • China on Screen

    作者:Christopher J. Berry

    In China on Screen, Chris Berry and Mary Farquhar, leader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film studies, explore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cinema and nation. Providing new perspectives on key movements, themes, and filmmakers, Berry and Farquhar analyze the films of a variety of directors and actors, including Chen Kaige, Zhang Yimou, Hou Hsiao Hsien, Bruce Lee, Jackie Chan, Maggie Cheung, Gong Li, Wong Kar-wai, and Ang Lee. They argue for the abandonment of "national cinema" as an analytic tool and propose "cinema and the national" as a more productive framework. With this approach, they show how movies from China, Hong Kong, Taiwan,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construct and contest different ideas of Chinese nation -- as empire, republic, or ethnicity, and complicated by gender, class, style, transnationalism, and more. Among the issues and themes covered are the tension between operatic and realist modes, male and female star images,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hinese films, the image of the good foreigner -- all related to different ways of imagining nation. Comprehensive and provocative, China on Screen is a crucial work of film analysis.

  • 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

    作者:焦雄屏

    八0年代一群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新導演,在沒有大片廠的限制和層層意識型態的包袱下,盡情發揮其創新理念,進而掀起了一場石破天驚的電影革命。一時之間,大陸電影由鎖國時期的陌生,演變到大小影展競相邀約,成就了全世界都知道的中國新電影。十多年來,雖多有挫折,但創作的熱情卻源源不絕,所累積下來的作品時而磅礡大氣,時而細膩幽遠,時而悲憫包容,時而又尖刻諷喻,為整個翻天覆地的時代做了完整的省思與紀錄。本書訪談了八、九0年代崛起的大陸導演及中堅演員,暢談他們的創作理念及其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他們是: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姜文、吳天明、謝飛、吳子牛、黃建新、張暖忻、李少紅、張元、何平、何建軍、王小帥、英若誠、劉曉慶、李保田、張瑜等。
  • 中国电影文化史

    作者:李道新

    本书以100年中国电影发展历程观照对象,力图整合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电影的整体面貌,深入阐发中国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蕴涵。按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将中国电影文化史划分为早年的道德图景,乱世的民族影像、分立的家国梦想与整合的文化阐发四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蕴的历史时段;并在具体的历史陈述中,把握住各时段具有特定文化内蕴的电影作者,电影文本或电影类型,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这样的中国电影文化史,将以其不同于传统电影政治史,电影艺术史的面貌出现,并以其相对厚重的文化感悟超越一般的电影美学史,电影类型史,是一部全面,丰富的电影文化史著作。
  • Postsocialist Modernity

    作者:Jason McGrath

    This book examines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age of market reforms. Beginning in the early 1990s and on into the new century,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film have been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by the forces of the market as China is integrated ever more closely into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 As a result, the formerly unifi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has been changed into a pluralized state that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in the reform era. New autonomous forms of culture that have arisen include avant-garde as well as commercial literature, and independent film as well as a new entertainment cinema. Chinese people find their experiences of postsocialist modernity reflected in all kinds of new cultural forms as well as critical debates that often question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midst of comprehensive and rapid change.
  • 华语电影十导演

    作者:杨远婴主编,罗艺军等著

  • Building a New China in Cinema

    作者:Laikwan Pang

  •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作者:Yingjin Zhang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hinese?" This controversial question has sparked off a never-ending process of image-making in Chinese and Chinese-speaking communities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written by a leading scholar, covers three "Chinas":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It traces the formation, negotiation and problematization of the national on the Chinese screen over ninety year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ring out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s in the three Chinas, while critical analysis explores thematic and stylistic changes over time. As well as exploring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ideological debates,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also emphasizes industry research and market analysi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despite the rigid censorship systems and the pressures on film makers,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has never succeeded in projecting a single unified picture, but rather portrays many Chinas.
  • The Chinese Cinema Book

    作者:Song Hwee Lim,Julian

  • 影三百(南方都市报中国电影百年专题策划)

    作者:钭江明 主编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对我来讲,中国电影百年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词。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中国电影百年就像座灰扑扑的老屋,里面有无数个格间,贸贸然闯进来的我会扫兴地掉头就走。 这时,有个白胡子老头拦住我,递给我一张在这间老屋寻宝的指示图。 于是,灰头土脸的大宅子放起光芒来,是这些宝贝使这整间房子着了魔,它们就是这间房子心灵深处隐藏的秘密。 就像小王子在沙漠里寻找的那一口井,那口令沙漠美丽并绽放光芒的井。 去年年末的时候,我在中国电影百年的面前呆住了。这座传说埋藏着很多宝藏的古老的房子,发着神秘的光芒。我和我的同事们、朋友们,发下宏愿,想绘制出那张藏宝图。 这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即使我们求助于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罗卡先生和舒琪先生,以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诸多评委。 今年3月,这张藏宝图终于绘制出来——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公布了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影片、百大导演和百大演员三个“一百”的名单。 接着香港金像奖评选出香港观点的中国电影百年百大影片;现在就等中国影协将在下半年评选出的百大影片名单了。 拿着三份藏宝图,在这间庞大的老屋里寻寻觅觅,是怎样的迷狂和令人眩晕的事情。 就已经出炉的两份百大名单,已明显的各有路向。金像奖的名单,香港电影占到六十多部,内地电影仅十余部,显然是一份香港视角的评选。传媒奖的名单,香港电影有近五十部,内地电影近三十部,对内地的视野拓宽。 两份名单也有相近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都差不多,台湾电影选得相对较少。如果能有一份来自台湾的藏宝图,在这方面有所侧重就好了。还有对内地的十七年电影,几乎都处于盲点。下半年即将出炉的中国影协的百大名单,事前已明确会以内地影片为主,限制港片比例,相信会在这方面有所弥补。 很欣赏金像奖的做法,不是指主办方用百名业内人士投票选举的方法,而是他们在公布百大名单的同时,也详详细细地开列了每个人各自的选择。 艺术评选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公平公正。艺术品不可以用天平称,不可以用秒表测,只可能是主观的评判,更何况现在要评选一百件艺术品。所以把每个人的选择都公布出来,令这张藏宝图上充满了个性的批注,才能使我们的中国电影百年不至于被民主选举这类政治游戏武断地盖戳。 很怕选举这类事情,它会令这间充满宝藏的房屋失去生趣。一开始我们就不想拿公平公正这种词来要求这份名单。我们想要的是,一张激动人心的藏宝图,而不是给经确认的一百份宝贝各发一张干巴巴的奖状。 既然要的是藏宝图,就完全不考虑论资排辈。 这样一份藏宝图,有别于一般的预期,是怀着对电影最原初、最天真的热情绘制出来的。“在选择上亦强调多元并举、兼收并蓄——文艺片、歌唱片、戏曲片、喜剧片、武侠片、功夫片、恐怖片、警匪片各类型都有,而不囿于某种主流,某种成见。”(罗卡语) 名单公布后,果然有质疑。某片地位远高于某片,为何某片入选某片却不入选。听来像是在先进劳模评选讨论会上的发言。有评论列出该名单的“八大遗珠”,但是按这样来看,我可以找出“百大遗珠”。记得名单出炉前,我们喋喋不休的追问都快要把舒琪和罗卡先生问烦了:为什么宁瀛的电影不选《民警故事》却选了《找乐》呢?为什么不选《大话西游》呢?为什么不选《武训传》呢? 在中国电影百年面前,老一辈电影文化工作者罗卡先生说,他只看到“中国电影整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那部分”。何况只有一百个名字。这张藏宝图太小了,不足以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中国电影百年的浩瀚光影。 但这张藏宝图,却令这间老房子发起光来,吸引我们走进去,在一些我们不曾注意的角落,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或笑或泣,或痴或狂。 确实如此。在参与了这张藏宝图绘制的全过程之后,我开始喜欢这间灰扑扑的老房子。恍如自己就住在它的里面,虽然许多间藏有珍宝的房屋被锁住了,要打开它还有很多困难,但仍然感到心满意足。 宝藏在昏暗的房间里唱着歌。是一张张藏宝图唤醒了它们,让它们开始歌唱。那些经过多少年还在跳动的影子,唤醒了我们的心灵。 是的,我们一起醒来,一起哼唱。
  • 中国电影百年(下编)1977-2005

    作者:孙献韬

    中国电影诞生已经整整一百个年头了。一百年前,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当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每一季搏动的时候,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中国电影人的热血和信念。正是他们的赤诚、智慧和创造,才使中国电影毫无愧色地融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进的奔涌之河,绘就了波澜壮阔、憾人心弦的史诗,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本书收集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点点滴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典籍,它让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
  • 大片时代

    作者:秋原

    《大片时代: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以冯小刚和华谊兄弟这一电影界最为成功的组合延展中国电影近年的发展历程,围绕着商业电影、票房、档期、大片制作以及“冯王 组合”等来勾勒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局面。基于对电影的深刻理解、对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多年的细心关注,作者用有别于以往商业炒作和娱乐宣传的文字深度分析了 冯氏电影与华谊兄弟之间丝丝缕缕的紧密关联,除定格聚焦于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之外,还与我们共同分享了其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独到见解。
  •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

    作者:程季华 编,李少白,邢祖文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2卷)》是第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它就目前所可能搜集到的材料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 影像中国

    作者:[美] 张英进

    随着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各大国际影节上屡获殊荣,西方批评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西方中国电影研究表面的兴旺繁荣之下,其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集中考察中国电影以影像来展示中国的众多文本和批评层面,纵观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体制化的历史,提议一种自省性对话式批评的范例以代替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并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语境中研究了一系列影片类型:少数民族电影,战争电影,民俗电影,怀旧电影以及都市电影。全书始终贯穿跨国文化政治的问题,指出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在跨国文化生产领域里正在进行的全球性/本土性构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 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

    作者:歐陽江河

  • 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一卷

    作者:程季华 编,李少白,邢祖文

    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 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 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