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關於電影

  • 塔可夫斯基父子

    作者:[俄]马克西姆·古列耶夫

    关于塔可夫斯基父子关系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电影的绝佳素材。它既可以拍成一部家长里短的大众情节剧,也可以拍成一部深沉的、给观众带来启迪的艺术电影。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风暴、个人命运、创伤记忆的故事,是一个寻找父亲、不断渴望父亲认可的儿子与一个总是不想成为父亲的父亲之间的故事。故事里的父与子是两条平行线,他们分别在二十世纪诗歌与电影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他们却保持着精神维度的平行线的状态。对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生活来说这无疑是个悲剧,但这种平行运动却成就了他的艺术。

    通过本书作者巧妙的蒙太奇式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电影里向父亲的征询,与父亲的对话,对父亲精神的承继 ,从而为我们理解他的电影打开一扇窗户。

  •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

    作者:愛蜜莉.畢克頓(Emilie Bicke

    告別平庸的電影、謹慎的批評、與呆滯的大眾! 一群為現代電影戰鬥的先鋒,與一本開創電影史的影癡雜誌之故事 《電影筆記》——史上最具前瞻性的電影書寫與行動,更是孕育與啟發歷代電影大師的搖籃。 《四百擊》裡,年輕的尚—皮耶˙李奧桀驁不馴地凝視攝影機;《斷了氣》中,楊—波‧貝蒙與珍˙茜寶走在巴黎香榭大道的跳接剪接;《死刑台與電梯》中,邁爾士.戴維斯的爵士樂敘說電梯裡的戲劇……這些經典畫面的出現,都要追溯至《電影筆記》這本電影雜誌的誕生與美學主張! 一九五一年創刊的《電影筆記》,是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全球影癡奉為聖經的電影雜誌。《電影筆記》打造電影「第七藝術」的美學基礎,率先提出「攝影機鋼筆論」、「作者論」、「場面調度」等今日朗朗上口的批評概念;首批編輯團隊更一手寫影評一手拍電影,孕育出電影大師楚浮、高達、侯麥、夏布洛等,寫下二十世紀電影史最輝煌的「新浪潮」。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細節,鮮明的觀點,清晰地呈現《電影筆記》六十多年來走過的破壞與重生。以黃色封面登場的《電影筆記》,曾是真正的「戰鬥刊物」,編輯團隊高舉推翻舊品味霸權、攻擊主流的好戰精神,交出有想像力且犀利的電影書寫,改變了全世界製作電影的方向與觀看電影的方法。 在不同階段裡,《電影筆記》深入思考電影產製的本質,並以獨特的觀點與品味拓展電影的全球地景,一度還投身政治活動。《電影筆記》全力追尋新電影,探索美國文化的影響,大眾喜好與菁英主義之間的平衡,影評人與電影工作者的關係等議題。《電影筆記》所採取的批評工具,都構成了我們認識電影文化與理論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 如果有電影值得熱愛與推崇,如果有電影讓你相信,並教你認識人生,或教你如何拍攝人生,你就該拿起你的攝影機鋼筆寫這些電影的事——這就是《電影筆記》的先鋒大師,用滿腔熱血為我們做的見證。 本書特色 ※首度完整呈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誌,六十年來的大破大立 一本30頁的月刊能有如何的爆炸力?在歷史上,《電影筆記》既代表了其時代,也是時代中的麻煩製造者…… ※認識新浪潮大師創作面的新角度,探究現代電影美學內涵的絕佳參考書 楚浮、高達、侯麥、夏布洛等人一手寫影評,一手拍電影;巴贊、希維特等人引入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等理論賦與電影美學;新寫實主義、民族誌電影如何成為新經典…… ※搭配十八張經典黑白劇照,包括: 高達《斷了氣》《賴活》、比利懷德《日落大道》、約翰˙卡薩維蒂《面孔》、法斯賓達《瘟疫之神》、侯麥《春天的故事》、約翰˙休士頓,《亂點鴛鴦譜》等…… 名人推薦 除了專家之外,我們誰都不尊敬、不跟隨、不閱讀、不感興趣、不喜歡。——楚浮 我們已經勝利,因為以下原則已經被大眾接受:希區考克的電影就跟阿拉貢的書一樣重要。因為我們,電影的作者已經確定進入了藝術史。——高達。 我們都是黑格爾派。我們相信我們對電影的評斷具有歷史性——侯麥 黃建業(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孫松榮(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專文導讀 焦雄屏(電影監製)、鴻鴻(導演)、譚家明(導演) 聯合推薦 媒體評論 • 電影在書頁間誕生與死亡,這本充滿智慧、聚焦清晰的小書,在這麼短的篇幅內帶我們認識《電影筆記》這本雜誌的地位和困境,十分出色。——麥克.伍德(Michael Wood) • 一部極具價值,資料精彩豐富的作品。 ——Philip French,《觀察家報》 • 法國新浪潮導演都出自《電影筆記》編輯團隊。這本電影雜誌在一九五○年代翻轉了電影評論的面貌。這本書細膩地描繪《電影筆記》眾多睿智的主張,也感嘆近年這本雜誌內容趨於平庸的發展。——Nigel Andrews,《金融時報》年度之書 • 畢克頓書寫時的肯定與大膽令人激賞……畢克頓做了徹底研究、並交出這部優秀的作品。——Nick James,《視與聽》 • 令人注目之作……這本書提醒我們,當代電影評論應當能如此肆意地聰慧,而且可以更獨創、論辯、更法國精神一點。——Jonathan Romney,《倫敦書評》 • 這本書有不少驚悚小說會出現的元素……畢克頓充滿警示的書寫,企圖傳達《電影筆記》的戲劇性發展,充滿熱情的內部理念衝突。畢克頓在文字之間,敏銳地以各種細節來傳達。——《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 kieslowski 奇斯洛夫斯基

    作者:楊秀慧 編輯

    1996年,奇斯洛夫斯基逝世。舉世影迷震驚。 2006年,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影迷同悼念。 晃眼十年,我們只好從他遺下的光影,追憶這位當代歐洲電影大師。不管是他學生時期的質樸無華、初期長片的世事無奈、紀錄片的人文關懷、《十誡》的人性剖析,還是後期令人神魂顛倒的《兩生花》、《藍白紅三部曲》,奇斯洛夫斯基都看準了人性的灰色地帶與弱點,觸動我們的心靈深處。 適逢十周年,百老匯電影中心策劃「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影展,出版這本書,無非是讓一眾新舊影迷,一次過欣賞他所有作品,進一步了解他的電影世界。十種角度,十位作家,從音樂、文學、命運機緣、波蘭政局、電影美學、女性感觸、紀錄片態度和生活哲學等方面,提供閱讀奇斯洛夫斯基作品的十個方向,希望藉此將他的電影,延續另一個十年。
  • 最好的時光

    作者:朱天文

    長期為侯孝賢導演編寫劇本的朱天文,肯定是台灣電影新浪潮中最重要的一位編劇。《最好的時光》為朱天文電影創作首次完整出版,收錄二十餘年來的電影劇本及創作過程評析。【上卷:電影本事、分場劇本】,包含《小畢的故事》、《悲情城市》、《咖啡時光》至《最好的時光》等十部電影劇本。【中卷: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以《戀戀風塵》為例,記述電影創作從編劇、拍攝、剪接、出片等各環節的激盪過程,以及台灣和國際環境帶給電影創作者的諸多挑戰,阿城說:「你找到了限制,就找到了自由」,正可形容電影創作過程的辛苦與成就感。【下卷:關於電影】收錄朱天文多年來的電影評論與散文,讀者可從中窺知編劇與導演精采的互動方式,以及對《悲情城市》、《海上花》的梁朝偉、《好男好女》的伊能靜、《青梅竹馬》的蔡琴等演員的敏銳觀察。
  • 再見楊德昌

    作者:王昀燕

    2007年,台灣新電影重要旗手楊德昌因癌症病逝於洛杉磯,迄今五年,台灣始終未有企劃完善的專書詳實剖析其創作梗概。兼之,自1982年起始的「台灣新電影」至今恰屆滿三十年,近年台灣電影重又發光,於此之際,更有必要對於影響新一代電影人甚巨的影史浪潮做一回顧。 過去,楊德昌相關專文多從評論的角度切入,有別於此,本專書計畫深度專訪曾與楊德昌共事的若干電影人,藉由口述歷史,深入台灣電影的創作現場,留下可貴紀錄。這些原始素材一方面可作為社會大眾親近楊德昌作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史料。 本書共計專訪下列曾與楊導共事之台灣電影專業人士:小野、吳念真、柯一正、余為彥、舒國治、杜篤之、廖慶松、陳博文、張惠恭、鴻鴻、陳以文、王維明、陳駿霖、金燕玲、張震、柯宇綸。訪問內容除以楊德昌電影為主軸,更旁及多位資深影人的從影小史,並從各自的專業出發,談及對電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