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寻找茶马古道

    作者:先燕云 著,高志强 [等]摄影

    三国时期是一个惊心动魄且精彩百出的时代。三国遗迹多处于崇山野岭和偏僻的乡镇。踏上“三国”之旅,寻觅“三国”遗迹,饱览一路的风景名胜,在怀古之中,另有一番情趣。 一场饥民大暴动,引出了争夺天下的旷日血战。你死我活的逐杀,阴险毒辣的算计,欲擒先纵的权术,敦厚老诚的伪善……不论是群雄群氓的混战,还是三国鼎立之后的角逐,人性之恶在这个充满血火和死亡的时代都表现得格外淋漓尽致!然而,当历史嬗变为演义和传说之后,一切暴力和阴谋都成为了供人欣赏的故事。于是有了“桃园结义”、“虎牢关”、“长坂坡”、“群英会”、“火烧赤壁”、“失街亭”和“五丈厚”……而当历史流逝千年至今,所有的古战场又都嬗变为让人们悠然怀古、舒展筋骨的旅游胜地。
  • 西方死亡哲学

    作者:段德智

    《西方死亡哲学》从理论层面上阐释了西方人心中的死亡之谜和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意涵,而后具体地考察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一般哲学一样,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西方死亡哲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死亡的诧异”、“ 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和“死亡的直面”这样几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阶段的发展过程。
  • 计较,是贫穷的开始

    作者:周春明

    《计较,是贫穷的开始》内容简介:计较,是人性的缺点,它让我们失去太多宝贵的东西。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很少去计较;一个事事都计较的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更珍贵的东西。特别是对于金钱的计较,当一个人和钱斤斤计较的时候,钱也会和你斤斤计较,所以我看得很开。当你不是为了钱而活着的时候,你才可能获得更多的钱,金钱仅仅是成功的附带品罢了。与之相反,不计较,则可能让人拥有许多宝贵的东西,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做人不要太计较,努力改变自己,努力喜欢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对于每个人来讲,如何让别人喜欢你,这非常重要。我强迫我自己喜欢我周围所有的人,这个很难。因为过去我不喜欢他,现在让我去喜欢他,刚开始我心里承受不了;但是我强迫自己去寻找对方有些什么优点,慢慢地就变成一种习惯,看到一个人就先去发现他的优点,只看他的闪光点,我们就会变得不再计较。
  • 心灵书

    作者:托马斯.摩尔

    本书包括婚姻与亲密、普通生活、居所与家庭等等。在此,我们聆听伟大导师、圣贤先哲们的教诲,他们是将我们引向更具内涵、更注重精神与灵魂生活的导师。这些文章,或来自希腊悲剧;或来自古魔法书;或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这些人都曾在摩尔的早期著作中提及,如马西利奥・费西诺、C・G・荣格、詹姆斯・希尔曼等等。摩尔收集这些篇章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涉及到了灵魂的美丽,也因为它们优美的文字。 正如摩尔在《前言》中所说:“沉浸在书中,大声诵读,做笔记以为日后参考,将书中的内容告诉你的朋友,牢记于心,凡此种种,都是进行心灵教育的方式。”
  • 聆听

    作者:[美]罗德尼•史密斯

    生命的消逝,是人类文明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亦是我们一直奋力顽抗的恐惧。从事多年临终关怀工作的罗德尼却发现,那些身处死亡阴影的人们,往往比健康的人更能敏锐洞察生命的真谛。从这个视角出发,他记录下患者在弥留之际的心路历程,并引领读者进行内观省思,勇敢地直面死神、理解死亡。透过这一视角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生命中那些熙来攘往的迷失、纷扰和苦痛,将得到清晰的解答和温柔的抚慰。
  • 上帝之肋

    作者:罗伯特·布莱

    《上帝之肋》是一部非凡的作品,作者用诗人般的洞察力和情感,精彩地描绘了一幅男人的情感蓝图。他用一种被压抑和筋骨的情感,引领我们走上了一段与众不同的旅程,帮助我们发现或重新发现什么才是最真实的、最基本的男人世界。 一个不同寻常的命题,它阐述了我们人类文明的一个保守挫折的、进退两难的抉择;阐述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以及年轻人与老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到远古时代,维持无意识的集体生活这一手法,阐述了作者苦苦追寻的答案。
  •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

    作者:托马斯•霍尔卡,Thomas Hurka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托马斯•霍尔卡奉献给当下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既简洁活泼吸引初学者,又精妙复杂适用于专业人士细致研究。所有的读者都会感谢霍尔卡,他对每个人从摇篮到死亡将面对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和分析。 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中,当代杰出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尔卡,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再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对它们进行了新颖的论述。当宗教、文学、大众心理学以及日常的智慧和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哲学比任何其他学科都更好地使用了论理的方法,对它们做出了重要而深刻的辨析与划分,去除了不相关联的内容,将这些问题的精髓提炼出来。霍尔卡认为,如果我们要过良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哪些活动和经历会最有可能将我们引向幸福,而哪些又会使我们远离幸福?同时他提醒我们,幸福并不是唯一的使生活变好的事物。 围绕如何寻求生命中好的事物,霍尔卡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例如,就快乐这一问题,作者指出,快乐固然是人生一重大好处,但是人生只有快乐并不一定会完好无缺,有很多类型的快乐,并不值得拥有,如,纯粹身体的快乐、无知的快乐、不道德的快乐,等等,而痛苦和快乐对于人生活的影响度,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结论是,快乐程度越高,它对人的影响愈低,而痛苦则与之相反;霍尔卡还敏锐分析、解释了人类关系如何改变和丰富我们,思考信仰怎样改变生命和死亡。通过这些论述,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通向良好生活所需要追寻与拥有的东西。而究竟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禀赋进行主动地选择和辨识。 这是一本论理清晰而令人愉悦的读物,在回答“怎样才能过好的生活”这个我们任何人都会问及的最重要的问题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及时的引导。 醒人耳目的著作,能让我们在新年伊始就将自己的注意力就聚焦在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上。 ——法里德•扎卡利亚 (Fareed Zakaria《新闻周刊》专栏作者,《时代周刊》自由撰稿人,CNN主播) 托马斯•霍尔卡的《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那种罕见的书:一部既简洁活泼,吸引初学者,又精妙复杂,适用于专业人士细致研究的哲学作品。它是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诺特尔•戴姆 (Notre Dame 著名哲学家,著有《哲学研究》) 这本书充满了常识和实用智慧,它就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这一问题,给了一般读者和哲学爱好者以现实的指导。有关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的伦理写作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自己为其儿子尼克阿奎斯所写的关于什么最重要的指导,而《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就是这一写作传统有价值的现代代表作。我非常赞赏这本书。 ——罗伯特•凯恩( Rorbet Kane,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著有《伦理学》) 大多数人都知道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幸福、快乐、友谊、爱情、成就、知识、德行。但少有人知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它们究竟为何这么宝贵。霍尔卡的价值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他的著作《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对我们生活中诸多最要紧问题的一个哲学指南,观点原创而清新,文笔迷人而煽心。当然,表面上看,算不上一个实用指南,它不告诉我们如何去发现爱情,如何做个有德行的人,怎样取得成功,但是,它给我们一个方向,一个感觉,指引我们该去寻找什么和为什么。 ——谢利•卡根(Shelly Kagan,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开设著名的耶鲁大学 “死亡”公开课) 当诗人菲利普•拉金说“追求幸福”时,他所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生命用在追求幸福上呢,还是应该代之以培养道德和知识?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托马斯•霍尔卡全面考察了人类好的事物,研究了善于思考的人们通过培养这些好处,而在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时会有的方式。霍尔卡否定了享乐主义者快乐即是好处的观念,也反驳了斯多葛派和古希腊传统哲学家们对快乐的正统的狭窄定义,而认为好的生活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形式。一个充满竞争性的运动员也许和一个充满热情的医生一样享有充实的人生。霍尔卡的敏锐分析,解释了人类关系如何改变和丰富我们,宗教读者也许希望霍尔卡投入同样多的努力来思考信仰怎样改变生命和死亡。但是所有的读者都会感谢霍尔卡,他对每个人从摇篮到死亡都会面对的基本的挑战性问题,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 —— 布赖斯•克里斯蒂森(Bryce Christensen 作家、诗人,著有小说《胜利》)
  • 人性七论

    作者:[英]莱斯利·史蒂文森,Leslie S

    尽管这是由一位哲学家所著,但它对一些从学术上讲并不属于哲学范畴的某些作家和主题,也进行了探讨。同时,虽然本书讨论了某些心理学理论,然而很难将它当成一本心理学的普通入门读物,本书甚至还旁及生物学、社会学、政治、神学等方面的问题,跨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这些学科之间的通常界限。如果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来说,本书是“跨学科的”。把它当作作者曾称之为“应用科学”的扩充练习,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其含义是,用理性分析法来解剖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应当做什么,信仰和意识形态对之有着影响。纯哲学的问题不可避免提到了,但是未作解答。
  • 心理学和我们

    作者:约翰·W·桑特罗克

    本书是“经典”大学人文社科读本中的一种,本套丛书精选国内外大学人文社科经典教材,涵盖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众多领域。这些图书都由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撰写,为该领域的名作,深受读者以及专家的推崇。 本书可以满足一个学期就可授完的教学需求。新版保留了这本教材一贯的鲜明特色,大观念和小细节,宽度和深度,研究和应用的平衡。全书的结构安排便于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的主要概念。每章开始都列出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也作为该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支撑材料。丰富的应用和前沿研究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要的心理学概念,而不仅是罗列材料。第二版(修订版)提供了新的多媒体教学方案、新的教辅材料包,以及新锐的研究。 ------- 目录 第1章 心理科学 第2章 脑与行为 第3章 人类发展 第4章 感觉和知觉 第5章 意识 第6章 学习 第7章 记忆 第8章 思维、言语与智力 第9章 动机和情绪 第10章 人格 第11章 心理障碍 第12章 治疗 第13章 健康和幸福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 参考文献
  • 爱的艺术

    作者:[美] 艾里希·弗洛姆

    《爱的艺术》作者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他对于爱是否是艺术的问题做了说明,将学习艺术的程序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二是实践。在爱的理论方面,作者由人类生存的关键来谈爱,并将生活中可能的爱的形式做了区分探讨,意图指出在形式之下,爱的本质是相同的;包含了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而关于实践,爱与一般艺术没有两样,必须能自律、专注、耐心,能察觉到爱对己身的重要性。《爱的艺术》中,作者仍不免对现今西方现代社会做了批判,批判西方社会中爱的瓦解;而此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来判读。因此,弗洛姆是一个对现代社会高度关怀的学者,由其一系列著作中可体会他对自由与爱——这些人类的生存条件的重视与强调。弗洛姆认为。应该使得人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拜新偶像——国家、权力、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 思维的版图

    作者:理查德.尼斯贝特

    这是一本探究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经典之作,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倾情作序!从风水说到宇宙哲学,从比较语言学到经济史,一道文化上的鸿沟横亘在亚里士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后代之间。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之间跨文化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本书通过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为东西方的人们在文化上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桥梁。   消除东西方文化鸿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求同存异,共享一个平台,就是本书出版的初衷。   为何中国人长于算术而几何偏弱,而欧几里德时代的希腊人却相反?为何西方人的婴儿学起名词来比动词要快,而东亚人却截然不同?这些感知上的不同会对未来的国际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福山的“历史的终结”或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哪一个更有道理呢?   尼斯贝特教授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试验,得出了一些令人讶异的结论,东方人重视背景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西方人聚焦于具体物体而忽略与背景的联系,用简短的话概括:“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如此迥异,如何在沟通中想他人所想,本书中的试验结果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从风水说到宇宙哲学,从比较语言学到经济史,一道文化上的鸿沟横亘在亚里士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后代之间。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之间跨文化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本书通过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为东西方的人们在文化上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桥梁。
  • 心理学的邀请

    作者:卡萝尔·韦德,卡萝尔·塔佛瑞斯

    不懂心理学的人,很难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心理学是一门最贴近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无所不包,从先天的基因遗传到后天的环境改变,涉及人的所有;它的研究跨度更是无所不容,从胎儿期到老年期,横贯人的一生,可谓是与人的毕生发展息息相关。 本书按照个人成长经历的六个方面——自我、身体、心理、环境、心理健康、生活——通过独特的组织方式、引人人胜的生动叙述、给人启迪的鲜活案例,展示了心理科学的方方面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行为的构架,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心理学研究领域,深入了解我们的身体与心灵和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 本书易读、易学、易入,科学性、严谨性、趣味性兼容,尤其注重培养你的批判性和科学思维,这也是本书有别于同类书籍的最大特点。本书适用于寻求心理学入门的人、有兴趣深入探索自身内在工作秘密的人。如果你想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实现自我,就请接受我们的邀请,进人心理学为你开启的这扇大门。
  • 重读南京

    作者:叶皓

    重读南京,ISBN:9787807186861,作者:叶皓 著
  • 大学精神档案・近代卷(下)

    作者:何光沪,秦晖,任不寐,袁伟时

    当下,中国的大学日益壮大。然而,我们的大学生及至我们的知识阶层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重大事件面前并没有保持应有的清醒与个人的尊严。这种精神状况恐怕是基于对人类文明的知识匮乏或者误解……有鉴于此,这套书对人类有史以来的经典的思想文献进行了选择性的汇集,以期为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大学教育提供一些基本的精神,为中国知识界尤其是大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观念和知识,以达致中国公民精神境域的提升。
  • 面子

    作者:黄光国,胡先缙 等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本书所描述的社会行为,正是在儒家伦理的影响之下,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使人在不同社会制度中表现出“人情和面子”问题。这种以“人情和面子”问题为核心的关系学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在中国历代官僚体制中尤为突显。本书作者运用“人情面子”这一理论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官场运作规则给出了更透彻和深入的阐释,提示了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本书中讨论“脸”和“面子”的篇幅居多: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成为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的基本概念。如果你读完这本精彩的《面子》,你会对《厚黑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当然,也正是这样一本书,方可使你了解一个全面的华人内心世界。
  • 全景玛雅

    作者:[美]西尔瓦纳斯.G.莫莱/著

    作者序 有奇迹可循的玛雅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事实上,从公元4世纪早期开始,古代玛雅人就已经开始在纪念碑上雕刻原始符号了。 用这种方式,玛雅人记录了自己1200年的历史(公无320-1541年)。尽管只有很少的可以破译的原始符号存留下来,但,雕刻在石碑上的玛雅象形文字还是为我们提供了精确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从这里获取的材料比在北美任何其它地方获取的材料都准确很多。 贯穿西班牙征服时期(1550-1650年),无数的土著或西班牙作家为我们记录了发生在玛雅的故事。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教玛雅人用西班牙字符来记录玛雅语言。传教士的初衷是用这种方法来方便传教,但与此同时,玛雅人也应用这种方法,简要地记录下了自己的历史。这种简要的记录也可能是玛雅幸存的象形文字的直接翻译。 除了上文提到的在玛雅本土发现的历史文献外,一些圣方济会的传教士也留下了不少关于玛雅的记录,那些记录大多是发生在16世纪中期的故事。这些记录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迪戈·德·兰达主教叙事体实录。兰达是尤卡坦地区的第二任总督。他的《尤卡坦风物志》写于1566年。在本书的编著中大量引用了该书的史实。兰达的著作是在玛雅考古学界无可争议的权威之作。 在此后的200年里(1650-1840年)玛雅考古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从1839年到1841年,约翰·洛德·斯蒂芬斯和费莱德里克·凯瑟伍德两次游历了玛雅地区。斯蒂芬斯是一位美国旅行家、大使和考古爱好者。两次游历之后,他把自己对玛雅的印象写成了两部著作:《游中关注、恰帕斯和尤卡坦纪闻》(1841年出版)和《尤卡坦纪闻》(出版于1843年)。凯瑟伍德是一位英国艺术家。他为斯蒂芬斯的两部杰作画了精美的插图。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这两部书仍然是玛雅考古学界最“漂亮”的图书。 斯蒂芬斯的著作的贡献在于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斯蒂芬斯的两部著作问世以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没人知道这些城市的存在。但是,自从这两部著作问世以来,关于玛雅的知识就传遍太平洋两岸。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美洲本土自生自长的高度文明。斯蒂芬斯的著作同时也开始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 从斯蒂芬斯时代开始,若干学术团体或学者个有开始致力于拼凑玛雅神秘拼图。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能对所有研究成果一一论述。但是有三个方面,我们不得不提:(1)英国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P·莫斯莱先生在玛雅地区潜心研究15年(1881-1894年),最终出版了《中美洲生物研究》。这是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科学出版物。(2)哈佛大学的考古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在1888年到1915年之间向玛雅地区派出了若干探险队。每支探险队都由业内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带领。(3)华盛顿的卡耐基协会曾经在玛雅地区作了30年周密研究。每年都有25支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探险队奔赴玛雅各地。同时,各种新发现-考古学、人类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医药学、流行病学-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从上文不难看出,各类专家都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玛雅现象,这些研究综合融汇,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玛雅研究格局。在这里,我特别要向华盛顿卡耐基历史协会分会的同仁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他们经常在精疲力尽,乃至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玛雅问题。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这本书就不可能顺利出版。 本书涉及的玛雅问题包括: 1、玛雅人居住情况的描述,玛雅民族的分支,玛雅人的身体及心理特征…… 2、玛雅历史-玛雅文明的起源、发展、第一次全盛,第一次衰败…… 3、古代及现代玛雅的风俗礼仪-农业耕作、政府、社会组织、平民生活、宗教、神灵、象形文字、算术、天文、大事纪年、城市、建筑、雕塑、模型、陶器、丝织品、草席、画、珠宝艺术、马赛克、羽毛和金属制品、打火石…… 4、对玛雅文明的评价,及其与其他玛雅文明的比较。 最后,如果我们能真正抓到了玛雅历史的精髓和核心的话,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意识到: 玛雅农业是世界上最值得研究的农业之一。换言之,玛雅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其农业基础之上的,一切都随农业的转移而转移。没有什么比玉米和印第安稻谷在玛雅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影响更大了,它们的影响流传至今。
  • 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

    作者:孟慧英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萨满文化处于一个濒于消亡的过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仍旧存活的萨满、还是萨满文化知情人,无论他们对那个即将逝去的文化抱有怎样的情感,他们都很习惯地生活在现在的时空中,虽然他们的生活角色是各种各样的。本书不打算作普遍意义的理论研讨,只想介绍我在调查中所见到的事实,它们既有给予本人以巨大启发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事件,也有使我感动和震撼的那些生活场景和现场述说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能在毫无感觉、麻木不仁的状态下进行工作,他接触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事实。他所调查的每个人都处在现实人际关系之中,处在社会具体生活需求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自我的持续与完整,追求与外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均衡。一种文化的命运是通过许多个人的故事和现实场景来展示的,这些对于我们理解目前所处的社会进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想要感悟中国当代社会历史进展的面貌,或许从本书的介绍中可见一斑。
  • 厚黑学全集

    作者:李宗吾

    《厚黑学全集》内容简介:《厚黑学》自诞生以来,多次再版重印,畅销数千万册,成为中国文化界一大奇观,20世纪80年代又成为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的畅销书。“厚黑学”的奇妙就在于能教会你在风云变换的人生舞台上掌握先机、抓住制胜要点的智慧。作者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白成一家,使人不能不佩服其对传统文化的切肤感受与妙悟能力。《厚黑学》就像一面镜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丑陋的中国人》等一系列抨击落后国民性著作的先河之作。 《厚黑学全集》以1935年成都《华西日报》社出版的《厚黑丛话》、《社会问题之研究》、1936年成都晨钟书局出版的《中国学术之趋势》为底本,广泛收集李宗吾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精心编撰而成,是历年来最详细、最权威的厚黑学版本。
  • 老钱

    作者: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

    这部亦庄亦谐的作品就上层社会的形成和意义所做出的深刻思考,是可读性与社会启示意义的完美结合。——施瓦辛格   对于美国上层社会,《老钱》是继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之后,由其成员所创作的最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大西洋月刊》   本书对美国上层阶级文化的解读和美国财富内涵的揭示,充满着煽动性,十分引人入胜。——《纽约时报》   一部思维缜密,论述详尽的学术报告。——《时尚》杂志   对美国贵族心理的深刻描绘。——《洛杉矶时报》   依靠自身奋斗而挣得的财富被视为“新钱”,继承而得的财富被称作“老钱”;拥有“新钱”者被视作财富新贵,而拥有“老钱”者才可成为上层阶级。那么,财富新贵与上层阶段之间的区别是否只在于财富新旧的差异? 与此类似,暴发、富有、昂贵……这些曾一度风光的赞誉之言,今天正在变得越来越暗淡无光,可见“富有”和“富贵”之间并非只是存在着发音和书写上的差异。虽然在财富的物质累积上并无送别,但“富贵”却额外地拥有了深深镌刻于骨子里的高贵气质与生活品位。   本书作者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出身贵族之家,他通过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和众多显赫家族的史事轶闻的叙述,阐释了富贵阶层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独特品位,分析了这样的价值观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不同于自我奋斗的成功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并展示出这种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了个人生活和社会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