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神话的历史
《神话的历史》主要内容:用一册书的有限篇幅而将世界各国神话囊括其中。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神话知识,还要有便利读者的用心以及合适的编排技巧。在大量引人入胜的图片的支持下,《神话的历史》运用独特的体例。一方面广泛收入包括美索不达米亚、迦南、埃及、希伯莱、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希腊、罗马、斯堪的那维亚、波里尼西亚、黑非洲、凯尔特、阿兹特克、玛雅等不同文化体系的神话精华,一方面将这些不同神话中相近的内容按创世、混乱、英雄、女神、生殖、征服、跋涉、考验、战斗、欢情、惩罚、鬼怪、灾难、末日、轮回、地狱等专题加以分类。横向排列。相映成趣。令读者在鲜活的比较和简明的叙述中充分享受阅读的愉悦。 “如果你解释不了世界,那就创造一个世界吧。”神话试图用简单易懂的形式来解释世界——包括生、死、万物和命运,赋予各种存在以缘由,而另外一些并不企图解释世界的神话则宣泄着人类的激情或恐惧。上古人类构造的神话世界里保存着对人性的基本解读:生存、创造、繁衍、情欲、嫉妒、争斗、破坏、毁灭……从大量离奇古怪的情节和缤纷缭乱的角色背后,我们可以读到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逻辑与审美。正像自己应当了解自己的童年一样,阅读人类社会的童年故事,深入人类行为的原始密码。其结果是将令我们对人类自身宿命的观察更为真切而睿智。 -
中国流氓史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民国以前流氓群体及其活动的历史专著。什么是流氓?流氓的称呼出现在何时?在历史上流氓都有哪些名目?流氓究竟从事一些什么活动?流氓的手段有哪些?流氓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如何?流氓的社会影响是怎样的?等等。本书都有生动的回答。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极富可读性。 -
不该存在的文物
为什么会有不应存在的文物? 看看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那些惊人的收藏就知道了: 钳有子弹的穴居人头骨化石,数十万年以前古人类脚印的化石,伊拉克的史前电池,埃及法老陵寝里的飞机模型陪葬品,公元前1100前的电灯…… 这些有争议的文物在主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或许不过是一种误读,但在本书作者的深入研究下,它们代表的却是以史前外星文明为主导的人类上一次文明。作者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星球还有许多非常秘密的知识,它“不是来自我们的地球”。由此,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历史维度的方式。 -
老不死的传统
《老不死的传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作者黎鸣秉承一贯的学术风格,以其犀利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现代化发展的种种方面进行了剖析。作者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试图在中西方近现代化发展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从而找出一条适合未来发展的道路。 -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調皮搗蛋當然不是什麼值得誇讚的正面特質,但卻也不是十惡不赦。年輕朋友若問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與研究題材,我猜是與自己調皮的個性有關。調皮搗蛋以及不受傳統拘束的性格,經常會想出人意表、別出心裁,這或許就是點子與創新的源頭。 有一本英文字典,把研究二字定義為study or investigation of facts not readily available,譯成中文就是「對未知事實的探索與檢證」。所有的法則、規矩,都是代表已知世界劃定的範疇。越是調皮的人,越傾向將這些法則與規矩視為無物,也就越有可能另闢蹊徑,想出一些與傳統思維不同的見解。 自然與生命科學尋找新的題材,可能是要研讀文獻、觀察實驗、電腦模擬、紙上推演;但由於社會學門的知識是源自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所以點子一定是由社會觀察而來。如何從觀察紛亂無緒的日常生活中激發知識創新的構思,我無以名狀其過程,只能列舉一些實例,由讀者自己去體會。例中所謂的觀察,未必是自己日常生活之體驗,也包括雜誌閱讀、期刊檢索之所見。 站在進入大學等嚴肅學術體制前,許多年輕人惶恐無助。成為一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是許多大學生曾經想過的生涯。看著台上教授展露著豐富學識涵養及精湛的觀點,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一位為社會盡力的學術研究人,進入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選擇。《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絕對足以成為畢生目標為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準則手冊。 什麼是研究?社會科學的知識探索是什麼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由國內著名經濟學家,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朱敬一院士來解釋學術這個生涯,成為引導此一生涯方向的重要指標。針對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都有直接並且詳細的探討,例如如何爭取教職、如何面對國際論文評論壓力、如何找到研究方向……等。 「在這本書中,朱教授帶我們走到後台,讓我們分享做學問的『秘訣』。」 --林南(美國杜克大學社會系正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顯現了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學者治學之外,最應該有的行動力和好奇心。」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是一本分享研究過程中的第一手經驗與有趣故事的觀點行書籍!」 --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朱院士的文章一向犀利、風趣,帶有一點調皮,很扼要也很吸引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院士) 「這十封信對一位稍有年資的研究者仍是很有助益的。」 --陳東升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台大社會系教授) -
碎碎念
從上一代那裡聽來的文革口述. 詩經三百篇,收集民歌而成."碎碎念"這本書也一樣,收集的是民間的回憶.彭浩翔利用自己的人氣,在網上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結成這本書,證明互聯網除了傳播色情暴力,允許許多毒男宅女吐白沫打手槍,難得也可以做一件好事. 陶傑<白骨四野,拼湊十年>(導讀) -
生命的尋路人
「人生在世,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是生而為人最大的叩問。 世上有各種文化以七千種聲音回應了這個問題,共同彙整成一套人類的劇目, 讓我們得以共同面對人類此一物種在未來的各種挑戰。 世界不應該是平的,因為生命不應該只有一種出路。當未來越艱難,我們越需要多樣的智慧,幫助我們找出生存的答案,這便是我們保存瀕絕文明的理由。 《生命的尋路人》引領我們展開一趟與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作者深入消失中的文化,傾聽冰冷的河水從英屬哥倫比亞流到阿拉斯加,足跡從海洋延伸到沙漠,從一朵雲的色澤或一道彎曲的水流中,讀出人類複雜的生存智慧: ◎尼泊爾的石子路 隱居四十五年的比丘尼,希冀眾生達到解脫,並且花費一生去準備迎接我們用盡大多數時間假裝它不存在的一刻,也就是死亡。 ◎隨著犀鳥潛入婆羅洲的雨林 本南族沒有「謝謝」一詞,因為分享是義務,沒人知道誰會是下一個帶回食物的人。在他們的文化裡,最大的罪過是「無法分享」。 ◎太平洋群島 玻里尼西亞年輕世代的偶像不是足球員,而是海上尋路人。航海大師光是聆聽海浪拍打獨木舟的回聲,就能知道海平面的何方有座環礁島。他們的故事讓世人看到貨真價實的探險所展現的十足勇氣,以及人類可以擁有多麼卓越的適應力。 ◎澳洲的白千層森林 木棉樹開花就代表袋鼠寶寶能在媽媽死後繼續生存、樹上開出黃紅色的花讓獵人知道獵捕長頸龜的時間……先民的智識匯聚在「歌之路」中,未來的後人亦依此生存。 當移動的民族定居下來,大自然的子民成了工業文明的後代…… 學校的氛圍與教育教導他們蔑視自己的父親和傳統。年輕人被困在兩個世界之間,無法回頭,前方也沒有明確的道路。而本南族人正在用吹箭筒對抗推土機,樹木全被壓倒在森林地上。 《生命的尋路人》為我們尋回一條嶄新而古老的道路,說明新的時代已然來臨。十多年前,「生物多樣性」是少數科學家的術語,現在則成了學童的字彙。瑞秋?卡森寫作《寂靜的春天》之時,大眾尚未開始關注環境,但今日我們已經注意到文化多樣性的危機,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議題。 當人類不再將科學奉為唯一的準則,這是文化優先次序的重新洗牌,不僅在歷史上有重大意義,也為地球的未來帶來樂觀的希望。 -
自由诗篇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从人类的自由出发,选编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数十位诗人富有人文精神的诗作百余首。编者的视野十分开阔,选入的诗人涉及20多个国家,时间跨度达400余年。其中既有普希金、雨果、弥尔顿、拜伦、惠特曼、雪莱等近代大家的名篇;也有多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的代表作——希腊的塞菲里斯、意大利的瓜西莫多、波兰的米沃什、希姆博尔斯卡、俄罗斯的帕斯捷尔纳克、法国的佩斯、爱尔兰的希尼、西班牙的阿莱克桑德雷、瑞典的萨克斯、美国的布罗茨基、智利的聂鲁达、墨西哥的帕斯;还有一些在中国译介传播得不那么广的诗人的作品,如叙利亚的格巴尼、荷兰的高尔纳尔、丹麦的诺德布兰德、圣卢西亚的沃尔科特、尼加拉瓜的科尔德纳尔等。编者在诗篇前为每位诗人都配写了简明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评介,寥寥数语,却对引导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十分有益。 -
历史镜像
《历史镜像》是“人文经典”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所选篇目约30篇,均是有关20世纪以来重大的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包括托洛斯基的《十月革命》、纪德的《访苏归来》、茨威格的《希特勒的“新秩序”》、赫鲁晓夫的《斯大林之死》、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林顿·米勒的《拆毁柏林墙》等,这些案例都颇具经典性,作者均为历史现场的见证者,而非单纯的叙述者,因此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编者的独特视角也通过选目得以体现。 -
建筑与现代性-批判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
感知艺术
【内容简介】 《感知艺术》是一本单纯地教读者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 我们房间墙上挂着绘画作品或明星海报,我们每天都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枕边的小说、周末的电影,这一切都显示了艺术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学会欣赏这些艺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某些观点认为,艺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和创作。不同于此,《感知艺术》以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并不神秘,而是触手可及的。这本书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形式,向读者提出3个问题:它是什么?(形式问题)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问题)它如何触动直觉?(体验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读者与艺术之间建立了联系,能从容地面对艺术作品并对其做出评价,与其他欣赏艺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学会欣赏艺术,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愿这一切从本书开始。 -------------------------------------- 【编辑推荐】 1、《感知艺术》是一本来自美国的艺术普及读物,英文版已经出到第11版,是一本影响深远、读者众多的经典之作。 2、本书从人人都有的感知能力出发,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对象,抛弃晦涩的理论和繁琐的叙述。读者只要有兴趣,就可以通过本书的引导,了解、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抵达艺术的世界。 3、作者丹尼斯•J•斯波勒,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或系主任,有多部著作是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自身也擅长创作舞台设计作品。 4、本书系统简明,结构很清晰,用3个问题贯串全书。通过对3个问题的回应,读者就可以建立与艺术的联系,最终能自如地面对、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并与其他人交流沟通。 5、《感知艺术》的内容丰富,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艺术门类。这8种门类是艺术的基础分类,涵盖了艺术所有内容。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对艺术与艺术作品有全面的了解。 6、本书装帧精美,采用锁线精装,彩色印刷,附有大量插图,每一章用不同的色调标示。 -------------------------------------- 【精彩文摘】 我们应当如何感知和应对(艺术)? 我们如何应对或者研究艺术,这一问题带来了另一个挑战。我们必须从现有的无数种方法中选取一种来实施。我们假定对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对艺术了解有限。因此我们选取的研究方法可以充当跳板,帮助读者进入艺术和文学的世界,作为从熟悉领域进入未知领域的渠道。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事实和数字、重量和测量的世界中,符合逻辑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特征来开始研究。换言之,从最为理智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在艺术和文学中看到和听到什么? 再换言之,我们如何才能使美学感知更加敏锐? 首先,我们必须识别那些能够在艺术和文学中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其次,我们必须学习关于这些内容的术语,就如同学习其他科目 一样。 再次,我们必须理解感知联系反应的原因和途径。 毕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反应引起了我们最大的兴趣。我们能够感知一件物体,我们选择以美学术语来回应它。 在从一个艺术学科过渡到另一个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前后一致的方法。我们会提出三个问题:(1)它是什么?(2)它是如何形成的?(3)它是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的?我们将会在艺术的每一个学科中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会看到,这也是在研究艺术作品时提出的问题。 当我们回答“它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我们意识到,我们能感知到图画的二维空间、雕塑或建筑的三维空间,或者音乐中的时间,或者舞蹈中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也能意识到艺术的各种形式,比如静物、人体、悲剧、芭蕾舞、交响乐、故事片、公园和居民楼。“形式”一词含义宽泛:包括“艺术形式”“艺术的形式”以及“艺术中的形式”。 当我们回答“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我们能认识并反应出艺术作品中的技术元素。例如,我们能认识并反应出一幅画作是用油彩绘制的,还是版画印刷的,还是水彩绘制的。我们也能认识并反应出组成艺术作品的元素,即构成作品的内容—线条、图形或形状、物质、颜色、反复、和弦—及所有内容的统一。使用了什么工具?各部分之间又是如何联系才形成这一整体?一部交响乐包括旋律、和弦、音色、音调以及其他元素;一部悲剧使用语言、场景调度、提示、冲突和结局;芭蕾拥有形式化的动作、场景调度、线条和思想内容等元素。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问题,我们思考艺术作品“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及其原因。换句话说,特定形式和技巧的安排(不论艺术家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是如何激起我们的反应的?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生理和心理特性。比如,我们对于雕塑的反应可能是生理性的。我们可以触摸一件雕塑作品,感觉它的光滑或坚硬。同时,我们也会产生心理感受。比如,直立的三角形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当我们看到绿色和蓝色的时候,我们会说它们“冷静”,红色和黄色则会给人“温暖”的感觉。主要由水平线条或者平缓曲线构成的画作会产生“柔软”或温和的感受。角、斜线或短促、不连贯的线条会带来动感。运用了波浪形旋律轮廓的音乐听来“缓和”,而高度使用和声的音乐听来“温暖”或“丰富”。上述这些及其他感受是共通的,大多数人的反应都相似。 对于艺术作品,我们也可以提出第四个问题:作品有什么意义?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个人化的。比如,一幅油画可能让我们想起一些个人经历。然而,我们不能认为“它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的依据来自纯粹的个人经历,艺术作品的意义要深远得多。对一件艺术作品最终极的反应、意义和体会可以超出个人见解,包含了想要了解背景信息的尝试。以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的《长颈圣母》为例,对其进行背景了解可以揭示艺术和文化环境,给我们对于画作外表的丰富理解,大大超出了个人经历。有时,艺术作品的意义来自文化或历史背景,包括画家生平。有时,艺术作品只是单纯出自美学需要。有时,很难判定是上述哪种情况,或是二者兼有。 -
塞尔伯恩博物志
英国18世纪“富闲绅士”、博物学家怀特,以书信体描绘家乡的自然风物,以其闲适的心境、严谨科学的态度,观察并记录了塞尔伯恩的鸟兽鱼虫。怀特质朴、率性的行文,将塞尔伯恩描绘得宛如画卷,同时展现了18世纪的英国乡绅生活,充满了牧歌般的趣味。 塞尔伯恩更因此成为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
Re:没有代表作
本书是台湾最重要的新世代平面设计师聂永真七年设计生涯唯一代表作品集。收录聂永真目前为止最满意的唱片、书籍、艺术展演作品,经过他亲自操刀重新演绎,放进书里,每个作品都借由不同的LAYOUT重新解构处理,获得了全新的设计生命。除了收录聂永真这些年重要、精彩的作品,书中也收录了14篇聂永真的文字创作,中英对照。完整呈现了身为最受年轻一代欢迎的设计师生活中种种的感想体验与触发。这些广受许多文青喜爱的“永真流”文字,看似轻松却又尖锐地直指人心,文字与他的影像一样具有剧烈爆发力。 简字体版更特别收录: 1金曲奖最佳专辑包装奖得奖作品:林宥嘉《感官世界》设计案 2金曲奖最佳专辑包装奖提名作品:陶喆《六九乐章》设计案 3文字创作《这里/Here》:聂永真以淡淡笔触记录金曲奖得奖作品《感官世界》设计案诞生过程。 -
黄金时代:民国心史
《民国心史》是一段从显微镜下观看的历史,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只关注历史人物的内心,可谓一部人物心灵史。胡适、蔡元培、赵元任、王国维、林徽因、鲁迅……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这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这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因此而成为民族的脊梁,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学术的顶天大柱,并且如鲁迅说的那样,为我们‘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当我们触摸这些人物的内心时,我们的情感会随着他们的情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
影像中的国
这是一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当代中国无数瞬间细节的著作,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经典之作的“列传”。20余位摄影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激荡变革的时代和随着历史颠簸起伏的个体命运,见证了这个国家的伤痛和辉煌,体察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变革,解读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带你观看未曾体味的历史细节,带你重回历史的现场。他们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融于一体,形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家国影像。我们仿佛可以穿透厚重的历史看到未来…… 【编辑推荐】 26位中国当代著名影像记录者的独家口述。 99幅经典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珍贵记忆。 70年来中国重要时刻历史细节的现场重回。 以镜头见证时代;用影像理解中国。 宏观视角和微观白描并存,展现中国社会的脉搏跳动。 中国国家地理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袂打造。 本书用一幅幅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珍贵照片呈现中国无法忘却的历史细节,26为大师级影像工作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将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中国图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 【名家推荐】 鲍昆(著名摄影批评家、策展人): 当影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叙事手段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时,摄影就更清楚地说明自己不是一门单一的艺术了,虽然许多以摄影的名义开始自己生涯的人仍然认为摄影是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影像中的国》这本书,以众多与历史一起走来的摄影人的讲述,证明了这一历史轨迹。虽然本书采访对象的口述未必绝对准确,但它毕竟给公众开启了一扇回望时光之门,让人们反思今天的由来。 翁乃强(著名摄影家): 这本书介绍了二十多位影像工作者的实践心得,也反映出历史的留痕,希望读者们能喜欢。 王景春(《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编委): 这份文本以一种平和随性的笔调展现了作品背后的诸多故事,以及摄影家的心路变化与思考,这些故事与思考更多的并非关于摄影本体,而是关于历史、时代、个人成长的微妙互动。 -
中国人的家当
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后,加速了社会肌体的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面貌全非。这样的语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它要求于当下艺术的,不单单是形式的跟进,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场域变迁的感应和心理体验,也就是本真的生活呼唤着一种思考型的艺术。 《家当》系列影像作品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转换,去捕捉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本身,以物的形态去透射寄 寓其中的人的内在属性。这样,《家当》系列作品就成为检视中国生活情境的视觉图景。它们不仅是解读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在场的图像文本,也昭示了影像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这个拍摄题材介乎于摄影艺术和装置艺术之间,并且兼有田野人类学调查的意味。所以毋庸置疑,在题材的选择上是很有时代特点和社会、经济研究史料的。本书的结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0家中国人的家底展示;第二部分是摄影师的拍摄手记和更加细致的介绍,以及与这个拍摄项目相关的信息。 -
中国文化导读
由香港城市大学组织两岸三地学术精英一同规划专题,按照专题的设计,邀请北京大学及港、台的专家学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分别撰写专章,论述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作为修习中国文化课程的基本读物。如此编排,打破了过去按朝代或年代堆砌资料的框架,对浩如烟海的材料做了抉择,有取有舍,有详有略,是一部可供广大青年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参考并自修的中国文化基础读本。 本书分两部分构成:《中国历史概要》主要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化导读》则涉及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的文化现象与派别,涉及中国文化史上主要的经典之作。 -
梁思成谈建筑
梁思成谈建筑,ISBN:9787509000403,作者:梁思成 著 -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一百多年间,北大清华历经风雨,他们在国耻中诞生,在民族危亡的抗战中浴血成长,在新时代的召唤中肩负起新中国事业的梦想。在中国的大学里,还也没有哪所大学,能像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一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如此紧密的关联与交织。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命运又交织着多少北大清华基因?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北大清华?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