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当代中国人文观察
与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的初版本相比,北大“增订版”的最大差异是,减少了《“五方杂处”说北京》与《“通俗小说”在中国》二文,增加了《“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重建“文学史”》、《中国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中文系的自我定位》、《校友与大学文化》等六文,另外,还有十六则议论当下的“学术随感录”。为何加一括号,以“续”相称?那是对于“八十年代”青春激情的呼应。1988年,我曾放下手头的研究,为《嘹望》周刊及《人民日报》撰写《关于“学术语法”》等六则“学术随感录”。这组短文,收入《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书,在学界影响颇大。不同于昔日的一鼓作气,这回的写作,断断续续,只是表达了一介书生对于“当代中国学术”的持续关注。 -
在藏地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出版所得归云南德钦普利藏文学校所有 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东西。 ——苏格拉底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不是文字,是蓝天白云和孩子们的脸。读它的时候,铅字隐去,我仿佛在看一本手写的日记,真诚而动人。 ——田原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历时一年在云南藏区支教时所写的随笔。用一种朴素、真诚、平和的笔调,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生活。通过书中的这些片段,我们或许能够拔开云雾看见世界真实的面目: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箪食,一瓢饮。简单,却快乐。 “当我远离这些奢侈品,我没有感到自己少了什么。我的世界,反而复原到了它原本的面目:快乐、清平、原始,像一棵巨树的树皮那样,虽然粗糙,却纯朴: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盘菜、一碟汤、一碗饭就足以填饱我的肚子,并使我感到心满意足,快乐安宁?” -
麦客
本书为纸上纪录片·在路上系列之一种。本系列通过作者的行历,以真实的影像和文字记录讲述了1985—1995年之间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表现了当时时代赋于人们的想像、思索、困惑与争辨。 -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An essential and incisive discussion on China today - a country on an environmental precipice that will affect the entire world.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tells the story of China’s – and the world’s – biggest crisis. With foul air, filthy water, rising temperatures and encroaching deserts, China is already suffering an environmental disaster. Now it faces a stark choice: either accept catastrophe, or make radical changes. Traveling the vast country to witness thi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Jonathan Watts moves from mountain paradises to industrial wastelands, examining the responses of those at the top of society to the problems and hopes of those below. At heart his book is not a call for panic, but a demonstration that – even with the crisis so severe, and the political scope so limited –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 Consistently attentive to human detail, Watts vividly portrays individual lives in a country all too often viewed from outside as a faceless state. No reader of his book – no consumer in the world – can be unaffected by what he presents.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tells the story of China’s – and the world’s – greatest crisis. With filthy water, choking emissions and an unsustainable appetite for resources, China’s development has taken our planet to the environmental edge. Now it faces a stark choice that will affect us all: accept catastrophe or make radical change.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award-winning correspondent Jonathan Watts travels from mountain paradise to blasted desert, through eco-cities, coal mines and industrial wastelands, examining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ose at the top of society and the problems and hopes of those below. His travelogue will interest anyone concern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ecurity, globalisation or climate activism. At heart, it is not a call for panic, but an expression of hope that – despite political constraints – individual choices can make a difference. Consistently attentive to human detail, Watts vividly portrays the diversity of a country too often viewed as a faceless machine. No reader of his book – no consumer in the world – can be unaffected by what he presents. -
洋婆婆在中国
本书介绍了洋婆婆安妮的中国之行,在盛林的精心安排下,洋婆婆的中国之行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盛林的灵和静在生动的文字叙述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和美国婆婆的生活纪实足以引人深思。只要友善接触和真诚相待,民族歧视或政治偏见终将消失于无形,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中西不同文化之间,也可以消除隔阂、增进了解。 -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的总结,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植物与文学这一主题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植物名称的辨析与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国画中表达画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礼仪植物及文学植物引进史均有涉及,可以说是作者近半个世纪研究成果的最为系统、最为集中的展现,可以满足读者对该主题的阅读需求。第二版借鉴、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修订内容达一百余处,置换图片二十余幅。 你相不相信植物会解决文学史上的公案?它们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红楼梦》前80回平均每回出现植物11种,后40回每回3.8种。 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潘富俊先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学的科学家,他业余时间乐于沉浸在诗文歌赋,在书房中遨游于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将古文中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学体系中的植物相比对,追根溯源,考订名目,分辨其中虚实,考评植物所在地的自然生态,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以科学印证文学,以文学丰富科学的维度。他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摸索潜行,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妙细致美好的中国古典场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面亲近古诗词,一面认识大千植物世界。 -
壹周悦读
《一周悦读(爱的视觉史上海1842-2010)》主要内容:随着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浦江两岸华丽上演,2010注定是个难忘的上海年。本期特辑献给上海和所有爱上海的人们。其中,特别介绍以下内容:《上海1842-2010:爱的视觉史》——23页大型专题,唯美呈现170年间人们奋斗在此,悲欢在此,爱在此的视觉历史;《外滩传奇》——专访大型纪录片《外滩》总导演周兵、著名摄影师尔冬强;《罗永浩×姬十三:我们的奋斗》——二位白手创业的理想主义者给彪悍的人生一个解释;《伊斯坦布尔,谁解你的忧伤》——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的前世与今生。特别赠送——“上海指南系列”之《最不能错过的上海小店(2010版)》试读本。 -
中国古都北京
《中国古都北京》是一部文图并茂的北京历史文化的实录。它以翔实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片,记述了北京50万年以来发生、发展,特别是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演变过程,及其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重要地位。本书在对北京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商贸、宗教等阐述的同时,重点介绍了每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园林、建筑及宫廷生活和市井民俗。本书既有全面系统的内容,又有文化艺术的价值,既有历史表述,又有国际视角,重现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景象。 序言 引言 自然环境 石器初晖 青铜文明 燕都蓟城 北方重镇 三燕建都 辽代南京 金代中都 元代大都 明代北京 清代京师 民国北京 元、明、清年代表 北京历史大事年表 图版目录 后记 “自秦始皇到清宣统,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史,前一千年,政治中心在西安,其间东西摆动——秦都咸阳,两汉在西安、洛阳,唐在西安,北宋在开封;后一千年,政治中心在北京,其间南北摆动——辽上京在临潢(内蒙古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区)、后在中都(北京),明都先在金陵(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两千年中国政治中心,先东西摆动,后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中国古都北京》的言说“主角”自然是北京,但阎崇年先生却先从两千年来中国政治中心的“十字”摆动说起,抑扬顿挫,尽显名家风范。 -
彷徨的帝国
这是一个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晕眩感的民族,一个在迅速变化中失去了方向感的国度。 不幸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是世界经济的龙头,它是文化的输出者。失去了方向,它会成为所有人的心腹之患。 两处战争废墟,一场金融危机。心理分裂的国家,挑战四起的世界。十万进退两难的士兵,千万失去保障的中产。满怀狐疑的盟友,周围遍布的暗敌。进再难恣意挥洒帝国的荣光,退无以从容安顿破碎的市场。 这便是奥巴马和他的美国歧路。这便是罗马之后最伟大西方帝国的彷徨。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他对西方传媒的实地考察,对美国选情的即时报道,以及由此带来对“9·11”之后全球化浪潮的深入思考。他已经进入政治学和历史学的领域,突破了国内传媒界青年记者的狭隘眼界。如此进步,让我感到欣喜。”——朱学勤,著名学者,上海大学历史教授 “连清川赴美三年,正是经历了“9·11”袭击之后的三年,也是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大选的三年,一个中国记者,能够于斯时斯地作近距离的观察,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机缘。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者对国家权力、公民社会、新闻伦理等的思考,不仅清醒,而且独到。”——江艺平,南方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方周末》前总编辑 “多年以来,美国是一个不断被我们谈论,而我们却仍对其知之甚少的国家,它既让我们心生渴望,也带来不断的焦虑。很多时刻,我们不正是通过观察别人来了解自己的吗?年轻作家连清川不断继续他的观察与谈论,为我们增添了一种清新、独特的声音。”——许知远,知名作家,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连清川,一个新媒体人,他曾供职于中国最出色的南方报业;他仔细观察过广州、纽约、上海;他用中文写作、思考,也用英文交流、阅读;他纵论国际事务,也描述春天的第一枚绿芽;他知道《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的新闻,也明了《大西洋月刊》与《纽约书评》的议论;他走,他看,他写,于是有了这本书,它可以向你展示新一代媒体人的功力与眼界。”——连岳,《南方周末》等多家主流媒体专栏作家 -
格老子四川人
《格老子四川人》简介: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人格独立、自成一体是四川文化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一个群体永远保留着他们生活的地方的痕迹,在最自由和最危急的两种极端时刻。其文化的特性总是表露无遗。四川人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坚韧、达观、幽默。对个体生命的仰视与尊重,就是四川人几千年来养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人格的外化。 -
举全村之力
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本书书名“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mage)即来源于此。 1996年,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公众人物之一,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的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阐述了要动员大家的力量来使社会成为一个地球村,以此来帮助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本书是“一本关于关爱的教科书……充满了值得一读再读的真理”。 在超过38年的时间里,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对孩子们投入了持之以恒的热情,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事业。她走遍全世界,观察到了各个国家在培养儿童方面的举措。希拉里长期以来的经验——不仅仅是身为母亲、女儿、姐妹和妻子,而且是作为律师、法律专家和政治家——巩固了她内心的信念:孩子们如何发展、他们需要什么才能取得成功,这一切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以及社会如何支持、帮助家庭和个人密不可分。换言之,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在为本书写作的新序言中,希拉里反思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十年间发生的变化,从互联网的影响到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新研究。她探讨了美国日益关注的问题,如安全、环境和国债,审视了美国所取得的进步及有待完成的工作。 《举全村之力》已然成为经典,十周年版以丰富的资料阐明:我们今天所做的如何抚养孩子、如何支持家庭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 -
我还是喜欢东京
很多人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不喜欢日本的人,到了东京之后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呢?是啊,为什么喜欢东京?喜欢东京的什么?看了这本书,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本书主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800多张细节图片及相应配文构成,分为垃圾分类、残疾人和母婴关怀、超市购物、洗手间、城市生活、道路交通、微笑服务、医院看病、责任制、图书馆、公共安全、料理文化、人性化设计共13个主题,全面丰富地展示了东京这座城市让人感觉温暖和便利的各种细节。第二部分 “在日华人大家谈”,邀请了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在日华人作家,李长声、蒋丰、姜建强、莫邦富、张石、刘拧、唐辛子、亦夫、万景路等,以专栏文章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对于东京这座城市细节的感受。 本书图文并茂,视角独特,形式新颖,对东京城市细节进行了最全面客观的呈现。一方面可作为想要了解日本文化的读者或游客的休闲读物,另一方面也希望帮助读者朋友从细节知日,理性对比反思,学习、借鉴、改变、超越,让我们自己的城市生活也更加美好。 -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
1539年,在奥拉斯 • 马格努斯绘制的《海图》中, 这里还是一片海上巨怪频出的边陲之境,沉睡近500年之后,一跃成为地球上幸福感最为强烈的地区,仅剩天堂可以与之媲美。 “北欧迷团”逐渐演变成为今日世界最令人沉醉的神话之一, 极光照耀之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里的秘密 ,连距离最近的邻居也未闻其详,据直线到达距离最短的欧洲人明确表示,其实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了解亚马孙雨林。 终于, 一位自认幽默、 勇敢又较真的英国人, 大胆走入这块披着面纱的传奇地域,径自推开神秘芳邻的窗扉, 苛求真相,一探究竟,为卷裹全球的现象级“北欧热潮”还原一段最为忠于原貌的解读。 假如幸福背后真的有迹可寻,这将是一场再值得不过的旅行。 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詹代法则”,那么以下是在阅读本书前作者以丹麦语给出的提示: “Slap af(放松)。” “Rolig nu(放宽心)。” “Deter lige meget(其实没关系的)。” “Glem det(把它忘了吧)。” ------------------------------------------------------------------------- 随书附赠史上最早手绘北欧地图Carta Marina ——1539年拉丁文版《海图》 ------------------------------------------------------------------------- 世界媒体评论 《纽约客》: 布斯这本书观察深刻;我们姑且把它归入带点漫景味道的欧洲幽默作品。这种体裁早在马克•吐温1869年出版《傻子出国记》(The Innocents Abroad )的时候便已成熟,又由S•J•皮尔曼和彼得•梅尔等作家一路把它传承到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布斯这本书既写出了北欧方式,也写出了英美人的力度。 《书单》: 假如你和大家一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丹麦、冰岛、挪威、芬兰或者瑞典,看这本书就对了,跟着布斯这位向导去走一趟吧。他好相处,爱尝新鲜,谈吐风趣,观察细致。而且,他讲的全是实情…… 《沙龙》: 太有意思了……这五个国家就像一家人,外表惊人地相似,却各有各的性格,布斯真心想把他们彼此的差别讲给你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把趣味性和启迪性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 《芝加哥论坛报》: 布斯涉猎民族志研究,结果写出了这本别有见地、娱乐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布斯正好也成了北欧人的出色的使节——北欧人通常略嫌孤立保守,他们的做派有时令人费解……民族志研究还没见过有这么好玩的。 《观察家报》 : 我大笑起来……生动而亲切地描绘了我们北方的朋友,他们完美平衡的社会为全世界称道,可是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至少只是近乎完美罢了。 《娱乐周刊》: 迈克尔•布斯这本书半是游记,半是文化史,他讲述的北欧各国的奇闻异事让人大开眼界。 《出版商周刊》 : (布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贯穿全书……他切身体验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并对它做了独具慧眼的、有时颇为诙谐的审视和描绘。 《赫芬顿邮报》: 据说多数人分不清这几个北欧国家。或许吧。不过,人们却都知道,这几个国家很特殊。它们共同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迈克尔•布斯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他用风雅的文笔,虽然讽刺、但终归饱含着深情描写了他的第二故乡丹麦。 -
四季小品
《四季小品》以时令节气为时间顺序,在自然风物的季节变换中品读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生活智慧。作者朱伟先生是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一辈子用笔来表达,《四季小品》以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作者对四季变化的细腻感受,并以传统文化深层次角度进行解读,既有生活情趣,又富于知识性。 -
我们的中国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历经多年遍访中国上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遗迹等,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写作《我们的中国》。书中从禹贡九州,讲到周秦的两次大一统;从寻访孔子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足迹,到中国的山水形胜、岳镇海渎;最后还论述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地理问题。 经由此书,中国自上古以来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大地上的维度。《我们的中国》是李零在《我们的经典》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的巨制。 -
大声的自由
香港明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集散地,在知识份子中影响极大,大陆没有公开发行。1966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创办《明报月刊》之后,刊物的历届主编均为华语文学界的大师,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将刊物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打造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本书是王蒙、余秋雨、莫言、二月河、王安忆 、董桥、李欧梵七位文学名家从未在大陆发表过的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文学和生活,对于兴趣爱好和所处环境,对于创作的原则和方向,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生命的注释
《生命的注释(套装上下册)》为克里希那穆提亲自书写的笔记,是他所开创的优美文体的唯一名作。《生命的注释(套装上下册)》内容主要由克氏和印度、欧洲、美国等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们进行对话的记录所构成。记录中所展现的对话双方的交流交锋,篇篇都是紧张认真而又极富启发性的。克氏用他那清净无染的慧眼观照、细腻优美的抒情描述,将那种把握世界的智慧真髓直接传输给读者。这种精神能量的传递与契合,正是《生命的注释(套装上下册)》魅力所在。 -
访问时代
余英时、金庸、袁伟时、江平、张灏、金耀基、陈方正、刘笑敢、梁其姿、孙康宜、张信刚、郑培凯,华语世界十二位殿堂级知识人,与您聊聊这个时代和世界。 本书是李怀宇先生近年来对余英时、金庸、袁伟时、江平、张灏、金耀基、陈方正、刘笑敢、梁其姿、孙康宜、张信刚、郑培凯,这十二位华语世界知识人进行的访谈的结集。受访的学者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内,而是从所学专业出发,包含了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时代的关怀和理解。他们的关怀和理解烛照深远,有些论断切中时弊。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具有跨越大洋的知识背景和思想维度,闪现着智者的光辉。聆听这些知识名宿的教诲,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留给自己一个享受思考的角落。 -
天堂美术馆
最能体现建筑师美学态度,把建筑对人心影响发挥极致的,正是新世纪“美术馆”! 洁白亮丽的空间好似天堂一般圣洁,所有人进到美术馆,都有如进入一处奇幻异境,在美的环境中得到心灵的疗愈,如同置身天堂。 作者走访十五位殿堂级建筑师设计的美术馆,从安藤忠雄、妹岛和世到贝聿铭,写出一部关于全新的旅行,关于美术馆探险,关于建筑对人最亲昵安慰的建筑旅行随笔。 -
设计的图谋
《设计的图谋:改变世界的80个日常创意阴谋》内容简介:一直以来,身为一名设计师,我很少会用文字来解释我在创作作品时的创意和心思,因为我总认为“百闻不如一见”,只需一张照片,或许就能表达我想说的千言万语。然而,在写这个专栏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我有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向那些不能谋面的人传达我的设计理念?只要以文章的方式把那些暧昧不明的设计理念明确地表达出来,即使是不能谋面的人应该也能了解我所呈现的世界。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