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一路钟情
《中国国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贡献奖获得者聂作平文字集结。全书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城风光六个部分。文字具有深度和细节的双重特点,是目前国内能够把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文学情感融会贯通的少数精品之作,能轻易同走马观花的旅游文章区别开来。 -
阿来文集
《阿来文集:大地的阶梯》讲了阿来是一名藏族作家,他的创作从诗歌开始。阿来的诗歌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表现了追风流云而又辽阔寂静的高原生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阿来尝试着用叙事的方式表现他眼中的藏族人生活。他超脱了用牧歌写作的方式,用纯粹的、流畅的汉语表现农耕地区藏族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他们的自尊和困惑。阿来不是以代言人的姿态呼号呐喊,而是静听一个民族跳动的心脏,并把这个声音扩大出来。这种“跨族别的写作”显示出了异样灿烂的色彩。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写于2000年,阿来把从成都平原开始一级级走向青藏高原顶端的一列列山脉看成大地的阶梯,他的文字与景色一样气象万千。 -
凝固历史
本书的目的绝不是猎奇和把这些题材“异国情调”化,这些经过慎重选择的文化“孤本”,眼下仍然以其原有的方式顽强地生存着。在一个日益物质化、浮面化的躁动者的中国,本书所提示的生存方式,仿佛是历史的凝固,它提供给我们一种以更为复合的眼光看待现实的方式,以更为沉潜的心境面对现实的态度。 -
范曾散文三十三篇
《范曾散文三十三篇》(新编)收录范曾先生的散文三十三篇。这些散文,如同范曾先生的画一样,立意深远,秉承“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之大纛,探求和打通天下之“文心”、“诗心”。范曾先生的散文有奇特的运思方式,他“用诗人之心观物,用诗人之舌言情”,置驿中西文化的畛域,穿透文史哲艺的壁垒,使诸学科磨砺互证,建构了一个色彩瑰丽、气势恢弘的思想圣境。 -
法律人的救赎
“独角札丛”丛书作者以国内法学界卓有名望的法学家和崭露头角并颇具人望的青年法律学者组成,集中体现了法律人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或庄重,或深刻,或诙谐,或睿敏,淋漓尽致地揭橥了法学者对于置身其中的法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解与省思,各有千秋,别具情致,字里行间彰显着严谨而活跃的风度与气象,堪为当代法律人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之精神图绘。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充满人文气息的法学随笔评论集,内容包括“影像中的自由与制度”、“书香中的法意与人生”、“备忘录:法制的话语和实践”、“诗性正义:法律人的情感与关怀”、“自由交流:荒漠甘泉与丰盛生命”五个部分,收入的许多篇章曾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它们忠实记录了作者对当下法治状况的个人体验和反思,以及对中国法学教育和知识使命的实践和思考。 本书的视角既是制度的,也是个人的,作者相信制度对于人心的好坏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也相信如果没有健全、自由而理性的公民精神作为支撑,法治的理想终究无法落实。作者因此指出,对于法律人而言,“认识和改变自我,或者说自我的觉醒,才是人生的最大目标,也是奉献社会的真正起点。因此,以自我救赎为标志的独立,不仅是一种姿态,简直就是严峻的生存法则,它是拓展生命空间的最为紧迫的行动。” 作者把这些文字看成是自我救赎的片段,它们反映了作者在法律事业的各个不同方向上的奋斗,也反映了作者从低处向高处的挣扎。无论是影评、书评和时评,还是法边余墨式的文字和与学生读书交流的心得,它们都表达了作者一致的心境和关怀。这些法律人自我救赎的努力,并非盲目于自我的力量,而仅仅是在坚守自我的位置。 本书因此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一种完全的、纯粹个体化的公民姿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公共进路,值得广大关心中国制度建设和人心建设的读者共同关注,掩卷长思。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1]谌洪果,四川西昌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著有《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一种思想关系的视角》,译著《司法审查与宪法》、《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觉醒的自我:解放的实用主义》。作者长期从事法律与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领域的思考与研究,对当代法律和社会问题有深刻敏锐的理解和独到精当的阐释。 第一辑 影像中的自由与制度 第二辑 书香中的法意与人生 第三辑 备忘录:法制的话语与实践 第四辑 诗性正义:法律人的情感与关怀 第五辑 自由交流:荒漠甘泉与丰盛生命 博雅法律人兼通文史,智慧独角兽专触不直。 ——贺卫方 解读法理,抒发情怀,传播智慧,陶冶心灵,这里有的是佳作。 ——於兴中 “独角札丛”是一片生机勃发的法学园地。以青年法学家为主力军,在这片园地上所展现的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象征着中国法学的未来。 ——张千帆 -
话题2010
揭开少林寺、李一道长与“曹操墓”神秘的外衣,多层解读众声喧哗下的汪晖事件与韩寒现象,深度解析娱乐节目《非诚勿扰》和电影《孔子》,细读章子怡“诈捐门”和“蜗居”“蚁族”们的“N连跳”……已经成为历史的2010,依然留下这些余波难平、喧嚣难去的公众事件。一批年轻学人聚合起来的1217俱乐部,秉承独立个性、人文立场,对事件不判断是非,亦不提供所谓的真相。但是他们把这些事件嵌入历史的谱系,在其中进行思考、批判,和预测。 -
为人文教育辩护
想要过好日子其实不难。先上大学,然后再退学。白天学计算机科学,晚上编程。开一个科技公司,然后迅速上市。要是你不喜欢冒险,那就学电子工程。 在技术和全球化主导的时代,基于技能的学习为主流社会所推崇,而以开放的心态来追求知识,则被看作是没有前途。在无数人向着中产精英的道路奔跑时,本书作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却站起来挥起了人文教育的大旗。 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叫作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等。对于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相关的问题还有: 大学教育还有它的必要吗,职业学院是不是就已经够了? 把人文教育视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还是目的自身? 慕课(MOOC)能走多远,将最终取代课堂学习吗? 面对这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作者法里德并没有展开艰涩的学术探讨,而是由自己从印度到美国耶鲁读书的经历讲起,用对话式的口吻,平实幽默的语言,追溯人文教育的起源和演变,激辩人文教育的争议、困境和意义。 -
寻城记·南京
南京,历10朝49帝2总统450年,王气之城,享盛世之荣耀,历乱世之悲情。《寻城记:南京》循着历史的蛛丝马迹,探遍现今或风光、或失落的胜迹与残景。帝王的眷顾既招福,也致祸,今夕宫殿的基座,明朝战火的温床,此时彼时,争夺的嘴脸,总是狰狞。从东晋到大明,数朝曾不可一世的宫城遗址展示了南京城历史上的风起云涌,也写满了各代“国祚不永”的无奈。明盛时的南京一度是一座几乎牢不可破的城池,宏大繁华。其开国群英的墓冢今已大多隐匿于山林中,鲜为人知。南京也曾为佛教圣地,与杭州皆有“四百八十寺”之说,可惜其佛迹大多已在各朝战乱间毁于兵燹。江南一地,不仅城市富庶昌盛,文化也呈百花齐放之势。千百年来文气墨香不断,一脉相承。魏晋风度,萧梁石刻,南唐词韵,清代有言,“天下英才,半数出自江南”。王公权贵,富豪商贾,文人才子,皆汇金陵,留下豪门雅苑、传奇轶事无数。时至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来去骤然,却也轰轰烈烈。洋务派设厂办学,试图力挽狂澜,但封建制度已无药可医,消亡在即。步入民国,孙中山先生以南京作为首都,一时间,古城跻身世界舞台。可南京城依然难逃多事之秋,安享太平的愿望,再成奢求。恶敌入侵,古老的南京惨遭屠戮,生灵涂炭,悲扫全城。民族危亡时,万众一心,破釜沉舟。如今,终从福祸轮回中奋出的南京,看透宠辱,不疾不徐,不乱不惊。 -
岩松看台湾
本书取材于央视同名节目《岩松看台湾》,通过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专访十余位台湾知名人物的访谈纪实,报道台湾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两岸读者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 -
读库1000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和《读库0900》一样,《读库1000》是自《读库0900》至《读库09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
思想的时代
本书是《草原部落·名报名刊精品书系》之一,《思想的时代》忆旧文选,以及当代著名批评家论。书中作品在纷扰的世纪末,卓尔不群,各具风格,深受大学生和人文知识分子的喜爱,阅读它们,等于站在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文学界的前沿,例如,林贤治《“胡风集团”案》、伍宇《舒芜和“胡风集团”案件》、单世联《告别黑格尔》等等。 -
境界
《境界:冯友兰谈人生》境界,决定了人生的差异。冯友兰在书中不断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生的意义和境界;二是哲学问题,即哲学的终极目的。他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感悟有关人生的种种哲学思考,包括境界、命运、信仰、人性、情爱、幸福、道德修养、处世之道等等,他将深奥的哲学用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宛若与年轻人促膝谈心:个人需要对世界产生更深的觉解,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中国哲学的任务正是帮助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他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以哲人的睿智引导迷茫中的年轻人走出人生的困惑,获得智慧启迪。 -
发现人性
本书凝聚了萧淑贞在哈佛大学访学和回国后七八年间的思考,带领读者在历史、文化与教育中探寻通往文明和人文精神的人性的踪影,在人们容易忽视的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中体察社会进步的方向。 -
周作人讲解鲁迅
《周作人讲解鲁迅》实则为周作人解说鲁迅的《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作者本是基于原著的某一具体内容,凭了我所知道的和记得的说来、但这些“衍义”文字均收录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故家》,虽然各自出过几个版本,却始终是独立成书。读者读了周作人的解说,须得觅鲁逐著作对照:或者反过来,试了鲁迅的小说、散文,再另外看周作人如何讲法。这未免太麻烦了,无底洞计少有人实行。于是这些“衍义”的效用,就要打些折扣了。《周作人讲解鲁迅》把周作人的相关文字,附在《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各篇之后,更便于读者阅读。 -
中国文化的重建
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 碎片化时代,如何看清中国的未来 史学大家英时先生为今天的中国找灵魂 -
台灣娘子上涼山
張平宜曾經是《中國時報》的「美女記者」,「追求者不曾間斷」,不過她也不是只有美貌而已,她所做的新聞專題,曾得過吳舜文新聞採訪獎、新聞局金鼎獎,集所有光環於一身。1999年夏天,當時張平宜原本考慮辭去工作,專心當個全職媽媽,那時她正在做最後一個大專題,國際救援組織「偷渡」她進入與世隔絕的四川麻風村落。愛冒險的張平宜一如往常地衝鋒陷陣,探訪一個又一個麻風村,最後的腳步停在四川和雲南邊界的大地上,已經有兩個小孩的張平宜就在這次採訪麻風村的過程中,喚起她心底那個「奉獻者」的使命感,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和大報記者頭銜,走上社會工作的道路。 「在海拔二千多公尺以上的高地,孩子們全身光溜溜,而且每個人的臉都很髒,髒到只看得到兩顆眼珠子。」過去缺乏相關知識,中共將所有麻風病人隔離在一個個的管制村落,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孩子。這群人不被允許擁有身分證,也等於宣告他們是「社會隱形人」,一輩子無法翻身。這些麻風患者所生的孩子,雖然都很正常,但他們卻都沒有身分,一輩子注定被隔離在荒涼的四川高地上,活得比豬狗還不如。 麻風村與世隔絕、又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患者總是近親通婚,然後一生再生;官方統計的麻風患者有二十多萬人,他們的子女多得不計其數,正是這一張張無辜的小臉蛋,讓張平宜放下一切虛名,投入救援工作。她也決定為麻風病患的孩子爭取受教育的機會,為回歸常人社會做好準備。2000年,她協助成立中國麻風服務協會,投入兩岸麻風救援義工的工作。隨後在四川涼山州越西縣麻風村,興建大陸第一所麻風病人子女小學──大營盤小學。 2003年張平宜創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以打造麻風村的希望工程為首要目標。至今十年有成,張平宜希望分享這十年經營世間大愛的喜怒哀樂與酸甜苦辣…… -
梦里南洋知多少
《梦里南洋知多少》主要内容简介:南洋,通常泛指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承载了历代华人背井离乡的无奈和创业奋斗的辛酸。而如今那里已成为时尚旅游的圣地。作家叶永烈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流畅的笔触,记叙南洋旅行的所见所闻,充满南洋风土人情的细节和花絮。特别是作者深层次解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历史与文化,使读者能够真实地触摸与感知的它们的前世今生,呈现一派浓郁的南洋风情。 -
江南符号
《江南符号》主要内容:江南,是一个迷人的字眼。她秀丽而缠绵,雅致而妩媚;她秀丽而缠绵,雅致而妩媚,她眉清目秀且绰约多资,她旖旎多情又仪态万方。她孕育了吴越文化,那些绿水青山和锦绣诗文,让江南成了多少人一辈子梦萦缭绕的相思之地。 -
潮爆中国
这是一本香港人写的向非内地人介绍中国内地社会文化与时尚生态种种的书,还是不错的。当然,对内地读者而言,单薄了些,个别评论可能有些意思:“在中国的60年代人,并没有跟上一代有决裂的成长经验。60年代人如今40多岁,实力派大多在政府架构外工作,在私人企业中发挥影响力,因为他们正努力赶上时代的尖端,充当中国走向资本化的第一代。所以,这班60年代精英是不会走向政府的,他们通常会成为中国第一代民企老板、白领精英、专业人士,进占中国商界的头位。60年代人如果当上政府决策者,也不过是过渡角色。真正因为成长背景或文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执政视野的,将会是70年代后至80年代生的一代。那就是‘新新人类’掌管的中国,到时,或者要叫‘新新新中国’。” -
山河之书
中国国家地理全新图文修订版,最美的文字邂逅最美的光影,孕育出余秋雨作品最美的版本。 华人世界最温暖的的一支笔,20年的行走经历,28个中华民族的生命现场解读,80张顶级摄影师的精彩照片,恢弘再现中国最美文化山河,为您开启一场心灵与视觉的文化探寻之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