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思辨录

    作者:王元化

    目录 框架说明 甲辑 一 反思经历述略 二 说反思 三 文化传统构成四要素 四 封建文化析 五 大传统与小传统 六 游民与游民 七 传统道德与民族精神 八 道德继承 九 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 一○ 知识结构的整体 一一 抽象继承法 一二 中体西用 一三 “你要做世上的盐” 一四 毛泽东与文化传统 一五 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来源 一六 时代与理念 一七 态度与思想 ……
  • 人与世界

    作者:夏中义 主编

    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 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大学理应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 The Know-It-All

    作者:A. J. Jacobs

    在线阅读本书 33,000 PAGES 44 MILLION WORDS 10 BILLION YEARS OF HISTORY 1 OBSESSED MAN Part memoir and part education (or lack thereof), The Know-It-All chronicles NPR contributor A.J. Jacobs's hilarious, enlightening, and seemingly impossible quest to read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from A to Z. To fill the ever-widening gaps in his Ivy League education, A.J. Jacobs sets for himself the daunting task of reading all thirty-two volumes of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His wife, Julie, tells him it's a waste of time, his friends believe he is losing his mind, and his father, a brilliant attorney who had once attempted the same feat and quit somewhere around Borneo, is encouraging but unconvinced. With self-deprecating wit and a disarming frankness, The Know-It-All recounts the unexpected and comically disruptive effects Operation Encyclopedia has on every part of Jacobs's life -- from his newly minted marriage to hi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and the rest of his charmingly eccentric New York family to his day job as an editor at Esquire. Jacobs's project tests the outer limits of his stamina and forces him to explore the real meaning of intelligence as he endeavors to join Mensa, win a spot on Jeopardy!, and absorb 33,000 pages of learning. On his journey he stumbles upon some of the strangest, funniest, and most profound facts about every topic under the sun, all while battling fatigue, ridicule, and the paralyzing fear that attends his first real-life responsibility -- the impending birth of his first child. The Know-It-All is an ingenious, mightily entertaining memoir of one man's intellect, neuroses, and obsessions, and a struggle between the all-consuming quest for factual knowledge and the undeniable gift of hard-won wisdom.
  • 法国掠影

    作者:亨利·詹姆斯

    作者1882年到法国做了这次旅行。从北到南,走了近四十个地方。对法国,他褒贬参半,而且以自己的好恶和小说家的文笔尽情地评论着这些地方。南方的葡萄收获了,他不禁欣赏起披上十月的红装的葡萄园美景;卢瓦尔河浩浩荡荡,气象万千,转弯大南昌徐缓反射出了一半的天光。同时,他也用不少的篇幅记录了秽不堪言的饭店,充满霉味的博物馆,不够标准的教堂,枯燥乏味的文物名胜。 很多令大家注目的景色,他可能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时候为自己具有源源不断的情感而自豪的游客来说,这种心情随便得令人震惊。这并不奇怪,凡是能令他回想起英国风景的东西他会更感兴趣。 这本书不是旅游手册,也不一定助人游兴,它更多的是展示作者的风格和技巧,讲述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里,人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 说文解字

    作者:许慎

    《说文解字》亦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说文》是我国首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说解字义和辨识声读的字典。全书收字正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又重文一正篆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说解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说文解字》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字义以及考证字源的字典,收录了秦汉时期通行的篆文、古文、籀文等不同的字体,收字范围之广为我国古代首创。同时,《说文解字》在按部首编排文字的方式、分析文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也首开先河,为后世文字工具书的编撰提供了先例。《说文解字》因其广博的收录而记载了大量的古代词汇,并保存了许多字词的古义和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因此,这部书既是研究上古时期的文字发展和典籍文献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也是注释古籍、探讨古代文化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也正是由于《说文解字》丰富的内容以及文字释解、分析和部首编排等方面的首创,对我们今天从字形、字义区别上研究和了解汉字的结构及其笔画构造有着直接的帮助,也为我们研究甲骨文、金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说文解字》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会意字、形声字以及用字的假借等内容的认识和了解,都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
  • 精神在别处

    作者:渠岩

    布拉格以它的优美和浪漫闻名世界。这座城市保存了完美的古代建筑,有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称,它是欧洲唯一没有被战火毁坏的城市。这座城市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们中有哈谢克、卡夫卡、昆德拉、斯美坦那和德沃夏克等等。在欧洲历史上,布拉格无疑是一座艺术重镇。   当代艺术家渠岩在布拉格生活了4年。作为布拉格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对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该书决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的游记,而是艺术家对布拉格精神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文化的思考和艺术的追求,也是艺术家在异国他乡的心路历程。   本书以艺术家的角度和眼光,叙述了布拉格的建筑、历史、文化、音乐、摄影、当代艺术、文化交流、知识分子精神等等,并配有100多幅图片。图片包括艺术家在布拉格的生活照片,以及本人拍摄的建筑风光,还有布拉格摄影家、艺术家的作品。   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布拉格的书,特别是布拉格精神和艺术的书更是没有。随着东欧知识分子精神和东欧作家对中国读者的影响的不断扩大,更有必要了解他们的精神背景。本书对全面了解捷克和布拉格的历史与文化、思想与精神提供了全方位的展示角度。
  • 最后的知识分子

    作者:(美)拉塞尔·雅各比

    本书描述了上世纪短短几十年中,美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惊人变化:昔日,他们教化大众,挥斥方遒;如今,他们隐身业,闭门造车,疏于为社稷思考。本书作者,美国老派学者雅各比质问道:过去那种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群众引路人的知识分子哪里去了?
  • 中国城市性格

    作者:牛晓彦

    最大气的北京,最奢华的上海,最幽默的天津,最伤感的南京……本书细数了中国最具性格魅力的20个城市的点点滴滴。透过本书,您可以听到中国城市那有力的脉搏,那闪烁着性格魅力的心灵诉说,那充满个性的美丽传奇!她们是中华大地上盛开的奇葩,以其惊人的魅力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您,让我,让中国人,让所有的人为之惊叹,为之喝彩!
  • 致一位“愤青”的信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克林顿总统、特丽莎修女、基辛格博士、黛安娜王妃等人都曾经是希钦斯的批评对象。尤其是希钦斯于2002年推出的《审判基辛格》,以大量的调查性材料,揭露其在越南、柬埔寨等国犯下的战争罪,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公众声誉。他是记者,专栏政论作家,美国家喻户晓的公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称其为现代记者里最无与伦比和有力量的声音。他以自由思想、独立批评和担当社会责任立世,早年以奥威尔为偶像,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定的反对者、异议分子、国际主义者以及托洛茨基的忠实信徒(不过在9·11事件后他支持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怖战争,舆论说他转向了——由左派戏剧性地转向了右派)。 通俗点说,希钦斯其实就是个“愤青”,一位老“愤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巴黎‘五月风暴’精神的老头,成了最后一个可理解的、革命年代的幸存者。”是够激进的了。他还想通过《致一位“愤青”的信》,为跟他一样躁动不安的小“愤青”提供建议,帮助他们避免生活的幻灭。这任务委实不轻。他效法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这种经典而又通俗的小册子书写形式,一方面便于提炼自己的精神气质,同时寄望自己坚持日久的激进形象能够引导别人并传诸长远。但是很不凑巧,这本八万字的小册子看上去太像面子工程,一项他自己的伟业。好在他不是个道德家,没有沦落到枯燥说教的地步——他倒是善于结合自己的经历,向世人款款输出关于“愤青”的诸多经验、知识。 但显然,一个想充当人生导师的人,即便是说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虚构跟年轻人通信的方式也还算亲切。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类写作会让人想起欧洲古典哲理作家帕斯卡、蒙田、培根等的劝谕风格和精神。希钦斯可是个现代人,又是个多有历练的实战家,他熟练而又热情地展开自身,并不惮于不谦虚,不惮于言辞的不优雅、不精致、不宽厚、不蕴藉。他的18封信,可以看作是“愤青”通行证的注脚么?我感觉“愤青”得还不够,反叛得还不够,油滑倒是真的。 好啊,大家都去做“愤青”吧,尽管不是说做就做得了的。对于生活中充斥的迷信、愚蠢、权威,这都是“愤青”们首先应该反对的。以怀疑一切的理性态度坚持思考:“愤青”,你能行吗?看看信的标题吧,“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面”、“谈谈青年人的献身目的”、“怎样对待墨守成规”、“如何理性地阅读”、“不要害怕孤独”……希钦斯就是这样向青年人答疑的,也不过是些大路货。我们还知道,《纽约时报》的理念是“所有适合刊发的新闻”,它天天印在头版报名下面,希钦斯认为再没有比这更愚不可及的行为了,他于是天天愤怒地盯着它看,而“每天这样给自己注入恼怒可以延长我的寿命”,这就是他对待所谓墨守成规的办法。在希钦斯看来,愤怒真是一种每时每刻迸发出的生命激情。希钦斯甚至还是个反神论者,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同一个谎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全部的宗教故事都只是一个邪恶的神话故事,“它使得自由思想这个整体概念退化了”。由此倒可以反推:自由思想乃是“愤青”的精神内核。 “……要为扩展普遍人权的概念而斗争,为正义和伦理共同标准的全球化而斗争——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相称。”看上去,希钦斯在为全球化时代的“愤青”画像。“但愿你能为了将来的战斗把你的火药保持干燥”——最后,希钦斯以这种充满革命激情的口号寄语这个时代的小“愤青”结束本书。最后,我也想说一句——我比作者更“愤青”:我很不喜欢这本书。希钦斯很看重“愤青”应该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但在我们原谅了他的那些大路货色、励志味道很浓的议题后,他自己反倒忘了在信中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于是读者看到的就尽是些装腔作势、倚老卖老和陈词滥调。不过这样的书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让你在阅读它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愤青”,就能及时动用自己干燥的火药。
  • 思想的盛宴

    作者:汉默顿

    H.G.韦尔斯曾经说过:“全部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历史。”时世之变迁令多少昔日的荣耀和辉煌随风而逝,只有思想,人类不懈探索的伟大思想傲然独立。它们如同山脉一样巍然相连,续写着人类历史。只有它们才是真正伟大的、自由的。它们是普照世界之光。是人类最大的光荣。 这些伟大的思想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面包,但是它们却能给我们带来高贵的尊严、深沉的力量和前行的勇气,能穿爱那些顽固的世俗之墙,让我们那蒙尘的心灵清新自然,光洁明亮。 本书用忠实于原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00部思想名著,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和思想随笔等领域。这是一次真正的思想的盛宴,在这里,读者可以静静地聆听近百位西方哲人的心声,触摸哲人的思想与灵魂,感受西方思想史中最深邃和最精彩的乐章。
  • 智慧历书

    作者:托尔斯泰

    《智慧历书》是托尔斯泰晚年投入很大心血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在书出版后,托尔斯泰曾三次修改书稿,接连出了三个修订版。   托尔斯泰收集这些思想的过程耗时超过15年。动笔时他已经接近80岁高龄,健康状况很差。当他终于把书送交给出版商后,他在日记上写着:“为我的‘阅读周期’编选思想时,阅读书籍让我和最优秀、最贤明的人士沟通,我觉得我也被提升到伟大的精神与道德高峰。”   通过整理全世界不同时代众多作家共同创造的智慧财产,托尔斯泰希望能把人类的理性智慧带给尽可能广大的人群,激发大众的思想与情操,让大家知道如何平和地面对自我,让思想带给人们内在的力量、宁静与快乐。   滋养生命灵魂的智慧箴言,在先哲的智慧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15年心血结晶,集人类几千年智慧于一书的生命历书。   在托尔斯泰看来,人们只有遵循理性的信仰而生活,才能摆脱困顿,发现生命的价值,过上充满善良、平静、满足与快乐的生活。   与伟大的思想家沟通,可以给人很大的内在力量、宁静与快乐。这本书奖和人们谈生命,以及生命的善行,告诉我们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与美德。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9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世界上最真诚的人。作为作家,他严肃地探索人生、追求真理,不休地跟自己的各种欲念作斗争。                           ——巴金
  • 文明的碎片

    作者:余秋雨

    布老虎丛书。 部分内容与作者的第一本散文《文化苦旅》重叠。
  • 读库0600

    作者:张立宪

    《读库0600》的扉页上,只有这么两行字,下面那行数字是该书的出版日期,也是俺的三十六岁生日。这是我在这本书上给自己留的一个小小的后门,要用流行的说法,该叫“彩蛋”吧,送给自己的小小生日礼物。 俺的第三个本命年,就这样悄悄关上了门。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喝酒到子夜过后,庆祝俺的生日。我说,人生最好的年月大概就是第三、第四个本命年,俺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一半。 在24-36岁之间,我经历了几次起伏和变迁,也曾经感觉自己是焦裕禄(焦急忧郁忙碌),在别人看来则是孔繁森(恐怖烦躁阴森),如今,平静了不少。 编书、出书、读书,都是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事情。好在,在迈向第四个本命年之际,我有了这种心境,也找到了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编辑出版这本《读库》,朋友们的热情回应和支持鼓励,更让我看到了这件事情的价值。接下来,我会用自己的耐心和想像力,把这件事情坚持住,做好。 请大家关注这本已经诞生,并开始成长的小书。
  • 到古代中国去旅行

    作者:伊永文

    本书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伎艺;二、中外文化交流;三、商业;四、民俗;五、科学技术;六、北方少数民族;七、饮食;八、官僚政治;九、刑法;十、文学艺术。 表面看来,这些方面的问题似多与古典文学研究无大关系,然而它们均是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作者认为:古典文学是过往的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应该容纳十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换言之,倘不能够从多视角对古典文学研究进行比照分析,也是很难揭示古典文学的本质的。所以,走出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面向其他学科,并与之交融、渗透、交叉、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的文章,目的就在于此。如《李开先与笑话》,实则探讨相声起源,而相声则是城市文学重要的样式。《迎神赛会》是为研究宋、明两代通俗文学何以兴旺而作的线索追寻。《辽金食俗》则是从另一方面证实辽金少数民族是如何模仿、吸取汉民族先进文化,以此而转于辽金文学与宋文学,其理一致。俨叶子戏”的演变》是为水浒文学的流传找一有力的支持与旁证,而《宋元玩具》则又是宋以来文学中不断出现的社会场景,将有助于对市民文学的认识。《烟火略谈》出于李约瑟先生提示而考据,以此文而证《金瓶梅》中描写烟火之盛不虚……
  • 温故之七

    作者:刘瑞琳 主编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本书表达了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人类的故事

    作者:房龙

    《人类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著名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对于我国广大读者来说,已不能算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房龙发表了一系列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的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尤为青年读者们所钟爱。房龙于1882年生于荷兰的鹿特丹,父母的分居导致他从小“逃避的过去之中”,从10岁起就沉溺于史学。房龙后来曾在德国和美国求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书斋里的学究。他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屡经漂泊,同时苦练写作,1921年写出的《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饮誉世界。对待学问和文字,房龙在坚持人文主义立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合’,而反它的鞋子上的泥土作肥料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以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于是,深入浅出地将艰深枯燥的学问化作轻松风趣的精神食粮呈现给读者,成了房龙作品的显著特征。房龙多才多艺,精通十种文字,拉得一手优美的小提琴,还亲自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配了稚拙可爱的插图。这一切都注定房龙会是一个“人民”的作家,将对广大读者产生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房龙的通俗历史著作曾打动过老一辈的中国读者,郁达夫在评价他的写作艺术时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80年代以来,房龙作品的中译本在我国再度走红,而且十几年来畅销不衰,这是我国文化市场繁荣、国际交流正常化的结果,也证明房龙作品的不朽魅力。 不言而喻,对于我 学习英语的广大读者来说,幽默、亲切、通俗的房龙作品原著更是绝佳的阅读文本。读他的书,既可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又能丰富历史、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借鉴和继承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填补我国出版界外语类通俗社会科学读物的空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陆续推出几种房龙作品的原版书,欢迎读者提出改进意见,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人类的故事》作者房龙1921年写出的《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饮誉世界。他深入浅出地将艰深枯燥地人类历史化作轻松风趣的精神食粮呈现给读者,并附有近150张图画。
  • 温故(之二)

    作者:刘瑞琳 编

    二十多年以前,关于读书应不应有“禁区”,曾有过疑惑,也有过一些讨论。李洪林先生后来刊登在《读书》上的那篇著名的“解惑”之文《读书无禁区》,算是为那些讨论作了一个总结。文章发表后,虽也招致某些方面的批评与指摘,但“读书不应有禁区”却从此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人的阅读乃至整个的精神生活,都因之发生了重大改观。重提这段旧事,盖因“温故”与“读书”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譬如;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学习。既然只有无禁忌的阅读,才便于我们在比较、鉴别中汲取丰富多元的知识与养分;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回望历史的时候也只有摈弃成见、放开视野,才有可能从繁复多变、声情并茂的历史活剧中,从人类以往的经验与教训里有所收获。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这样富有智慧的话,但同时,他老人家“成《春秋》,令乱臣贼子惧”,又是将“温故”服务于政治的始作俑者,开了根据现实政治需要编写历史的先河。就说一个“讳”字吧,几乎成了历代史官们的金科玉律,他们自觉地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更要为“当朝者”讳,讳来讳去,把一部历史“讳”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几成 “断烂朝报”…… 可见,真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就不能不从“讳”字当头的阴影里走出来,破除“温故”的种种禁忌,以开放的、从容的态度面对过去。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国的小阿瑟・施莱辛格在《美国的分裂》里说过的一句话:“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提高哪个群体的自尊。而是为了了解世界和明鉴过去……” 此种境界,亦《温故》心向往之矣。
  • 他们很无聊,我们很焦虑

    作者:蒋原伦 史建

    先锋艺术在今天已经成为时尚,先锋的命运也由过去的孤独,不被理解到今天的被迅速认同。想当初,社会对印象画派的接纳还颇费时日,而从杜尚将倒置的小便器送入展览厅做展品后,大半个世纪过去,现在还有谁会对各种创新的和以创造的名义做出的惊世骇俗的行为表示大惊小怪?现在的情形是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最豁达的恣态来接纳这些艺术品。但是,接纳归接纳,这种宽大为怀的接纳,并不能使人对艺术有更清晰的,更会心的把握,毋宁说是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庞杂,更加扑朔迷离。以至于如果今天有人来讨论“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会显得十分荒唐而困窘。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不可规范性部分地也正是由先锋艺术所揭示的。它使得以往任何划定精神生活可能性疆域的努力都显得徒劳。 本书精选了《今日先锋》第1辑到第12辑中的随笔,内容涉及电影、文学、音乐、先锋艺术等领域,是时下最为著名的前卫艺术家、理论家随笔的精选集。 郑大圣、张永和、胡吗个、张元、马六明、残雪等人与您共同探讨与电影、文学、音乐、先锋艺术等领域的各种问题。
  • 大问题

    作者:[美] 罗伯特·所罗门

    这是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大学本科哲学导论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它最大的优点是叙述生动,很吸引人,特别是能够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说法,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的。也就是说,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加了几篇附录,生动地讲解怎样写作哲学,哲学的规范、文体、风格是什么,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这对学术写作的规范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而著称,难怪本书写得那么善解人意,字里行间都能透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 本书作为一本简明哲学导论性的专著已经是第六版了,很受美国大学广大师生的欢迎。每一个迷恋大问题的哲学爱好者都无法拒绝作者顺畅的文字和对哲学正真的召唤!
  • 灵光乍现

    作者:沉睡

    本书一改沉闷繁臃的学术的陈旧表述俗套与定式,采用类似于古希腊与先秦时代的对话体灵思形式与后现代主义的大面积思片播撒方式,通过对八位目前在国内边缘思想与先锋艺术等领域颇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人物的思流追问,及对诸多占今大师思想精髓与诸多中西文化现象的铿锵有力的读解交锋,去罄力展示并勾现世纪之交与千年之交的世界文化――宗教、哲学、政治、法律、艺术、理论物理、语言等层面――的多维空间景观及其人文精神。恪守空间与时间的本真视角,在对西方文化基底进行独特阐释与反思的同时,亦给予了鲜明而猛烈的批判,井对东方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再发掘,进而在后现代的极夜与废墟上,创造性地预言了二十一世纪世界将是在旭日东升的中国照耀与领摄下而获得新生的一幅奇异图景。本书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带有一定论战性质的答辩集或雄辩集,在高知识信息量与语词进裂所交织的迷网中,不时使思羽辄为乍现之灵光所耀亮并浓染。作为一部跨学科的原创性论著,本书可供大学生群体、艺术爱好者群体、人文社科研究者及关注者群体与留学生等群体阅读或参考之用。藉助本书的图文,读者既可获得当下各界顶尖级人物的第一手思想肖像资料,亦可获得对西方天才思想的全新论识,又可获悉前沿思想论坛的崭新情形,及对许多权威性定论的革命性洞见。本书还是一部充满着强烈实验性色彩风貌的论著,惟其如此,一切过去的习惯性读解与领受原则,在此都将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