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哲学与人生
本书傅佩荣十数年之授课精华所成,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生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普通的知识背景,提供有人生死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慧”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此外,尚有“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等题材。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这已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不... -
100个理由
中国知识界对中日关系最富激情、理性和震撼力的思考 战争是各种关系最为激烈而又集中的呈现。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邻邦国家,在近二百年间,日本却数次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日本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伤害,都使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为什么? 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百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直面中日关系,深刻反思历史,全面剖析了战争的深层原因——一百个理由——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一百个或者更多的理由!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各种纪念活动、“央视的一系列节目,都使我们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战争的伤痛和残忍之上。 胡平的书却引领我们进一步深入到日本人的心灵、日本的民族性、中日文化差异等深层结构之中,一起去探求人类悲剧出现的深层原因。”(著名经济学家 赵晓)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庆典的讲话中说到那样“回忆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一百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对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罪性,避免悲剧的发生是更加重要的。” 《一百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将使我们更加 接 近 真 相 ! 这本书全面展现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在文化和地缘上相亲相近的两个国家长达千年的交往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走向,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众多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全面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复杂面貌,一方面,日本的侵略、扩张意识、武士道精神、残暴、偏执、心理阴暗是一种全民族的,根深蒂固的,是一种民族性;另外一方面,日本人忠诚、隐忍、坚韧、勤劳、自信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无比热爱。作者由此也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日本,甚至被日本侵略的深刻原因,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皇权造就的封闭、狭隘严重影响了变革与发展,这使得虽然中国和日本差不多同时进行"维新运动",但日本明治维新一下就将日本带入现代化的轨道,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无法避免地失败,随后的"辛亥革命"也没有取得成功;另外一方面,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国家观念的缺失也使得日本入侵中国长达十几年。日本侵华期间,虽然,中国组织了大规模的抵抗,但"伪军"、"汉奸"多如牛毛,日本在中国先后扶持了五个比较大的"伪政权":伪满洲国、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华北临时政府、伪德王蒙疆政权和伪汪精卫政权,组织了治安军、兴亚同盟军、蒙古军、剿共军、皇协军、防共军、绥靖自治军、联防救国军、和平建国军、绥蒙联军等等,甚至出现了像汪精卫、周作人这样的"卖国贼"。 作者由此深入分析了至今日本仍然对其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闪烁其辞的深刻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抗战的宣传与评价,以及相应的对日本侵华罪行的调查与清算,总显得有些低调与游移"。"中国从来没有对日本在华战争罪行进行过系统、全面、彻底的调查,以致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日军暴行未被曝光,许多暴行虽有记载也不够详尽确凿。中国人也从未像犹太人对纳粹那样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和手段将中国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和日本兽行的残暴有效地曝露于世界面前。"书中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至今死亡人数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在西方的一些有关"二战"的著作中,很少提及这场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屠杀,更谈不上对相关的资料和整个日本侵华的历史进行全面的清算。正因为这样,"便为日本的右翼势力日后不断地跳出来否定侵略战争提供了某种口实"。在相关的纪念活动上,"中国似乎从来没有像法国在去年6月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像俄罗斯今年5月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那样,请来世界有关各国元首参加恢宏气势的纪念活动,并隆重宣传我们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周年",大张旗鼓地对国民进行"胜利教育";也没有像犹太民族一样,从"二战"结束迄今,一刻都未曾停止过对纳粹德国罪行的揭露、控诉、索赔以及对纳粹罪犯的追缉。 作者还就中日关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针对国内发生的"抵制日货"和一些过激的游行活动,作者指出,真正的爱国,不是或不仅仅是网上、街头的激愤的宣泄,更应是冷静地将国内的事情做得更好,作者痛陈这些偏激的爱国主义情绪实际上是一种"伪悲情",并称他们为"爱国贼"。作者认为,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和日本都必须跨过对方这道门槛,所以"中国能找到100个理由谴责日本,中国更能找到100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 本书得到了思想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评价本书"既充满激愤,又富有理性,是理性与激情的'完美组合'。"《凤凰周刊》执行主编评价本书为我们找到"接近日本真相的一把钥匙"。著名的经济学家赵晓认为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对战争的伤痛和残忍的展示,而是"深入到日本人的心灵、日本的民族性、中日文化差异等深层结构之中,一起去探求人类悲剧出现的最深层的原因"。"这对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罪性,避免悲剧的重演是更加重要的。" 本书作者胡平为知名作家,曾有报告文学《中国的眸子》《千年沉重》和《禅机:苦难的祭坛》等作品较有影响,其写作以思辩性、思想性见长。现居南昌。 来源:搜狐读书 -
谈美
開場話 7 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13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21 三、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31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41 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49 六、“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考證、批評與欣賞 57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67 八、“依樣畫葫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77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遊戲 87 十、空中樓閣——創造的想像 97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創造與情感 107 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創造與格律 117 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與模倣 125 十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 133 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143 -
清水湾畔的臆语
本书是李欧梵先生近一两年内的文化随笔集,内容从非典时期的人文反思到对香港文化的种种思考,从当代文化名人的评论和回忆到音乐,电影和书籍的欣赏品评,均有涉猎。先生以学者的一双“热眼”察人观世,用温婉的文笔针砭时事,思想深沉,给人新的启发,是一部严肃学者论世俗文化的好作品。 -
帝国的回忆
《帝国的回忆》是《纽约时报》晚清时期对华报道的选编,起迄年代为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经历了蜕变,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生活、革命及华侨等方面。 -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作者收录了台湾著名作家南怀瑾先生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悟,分为诗话与人生、文化与文学,知命与立世、读书与论史、谈典与论人、人生精言六大章,以精辟的文句,独到的见解,谈古论今。寓情于理,适合广大读者参阅。 -
我们应有的文化
编辑推荐: ★在一个文化溃败的时代,如何延续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 ★“最后的人文主义者”、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凝结一生思索,将他对时代和文化的洞悉嘱托后世。 ★史诗巨著《从黎明到衰落》之后,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凝结毕生阅历、胆识、想象、智慧而成的文化卓见。 ★唐德刚、余英时、夏志清、李欧梵、甘阳、张闳等重要华人学者一致推崇。 终于,让我们感到慰藉的是:只要人类存在,文明及其所有成果都会以萌芽的状态存在。文明并不能等同于“我们”的文明。重建国家和文化,无论是现在还是其他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本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比渴望和悲叹更有吸引力。 ——雅克•巴尔赞 -------------------------------------------------------------------------- 内容简介: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真正价值?文化繁荣的源泉何在?现代文化正遭受哪些致命的威胁? 在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基于毕生的思考对此作出了振聋发聩的论述。他指出,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正在衰落之中。1500年之后,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或将成为过去。 从人文到艺术,从历史到哲学,巴尔赞全面考察了现代文化的衰颓迹象:在专业化的支配下,人文学科被学术研究侵蚀,丧失了其人文气质,沦为纯粹技术性的分析;文化被委托给专家,成为谋生手段,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不再是大众完善自己精神的财富;艺术成为功利性的收藏活动,人们没有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却为其疯狂飙升的价格而蠢蠢欲动;知识则转变可随时检索的信息洪流,人们专注于占有事实而不是领悟语境或者意义…… 将来,是新黑暗时代的到临,或者是新的理想、新的文化的创生?巴尔赞并没有售卖廉价的预言,而是努力让我们重新理解现代人和现代文化的境况。他坚信通过回顾过去500年“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过去,并且用它来创造一个新的现在”。 巴尔赞曾自称为一个“快乐的悲观主义者”。确实,在这些黯淡的语言之下,却饱含了炽热的激情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晰的判断、深邃的洞察,还有必不可少的典雅文字,让《我们应有的文化》成为雅克·巴尔赞这位“风趣、博学、大胆的人文主义者”的文化宣言,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对于任何希望理解文化或者对现有文化感到失望的读者而言,《我们应有的文化》无疑是必读之选。 -------------------------------------------------------------------------- 媒体评论: 巴尔赞不满足于谴责黑暗,他还不知疲倦地支持“文艺以及求真能够获得自由”这一信念。 ——托马斯·文奇盖拉(Thomas Vinciguerra,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 巴尔赞的文化研究和广博兴趣是无可匹敌的。就像其历史杰作《从黎明到衰落》中介绍的狄德罗一样,他对人类思想所触及的几乎任何领域都有所涉猎,了解最新的研究发展状况,能做出中肯在行的评论。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本书思想丰饶,启人深思,充满大量鲜为人知却又息息相关的细节。对评论者而言,很难对它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应有的文化》能解答你的所有疑问,甚至包括那些你未曾想到并提出的问题。而且,所有这些都以一种独特的叙述风格呈现出来,循循善诱而非信口开河,简洁明晰而非索然无味,温和开放而非狂妄独断。 ——《美国观察者》(The American Spectator) 巴尔赞支持对文化艺术的智性直观和自发创造,反对对艺术家的盲目崇拜和美化吹捧,反对对语言的轻率侵蚀……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巴尔赞的精巧散文……颂扬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的“敏感性精神”——面对文化时心灵的直觉或敏感。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
读库1203
“你如果无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残酷的真相告诉世界。” 《一辈子的战争》记述的是一场离我们时间最近的战争中的人与事。1985年,李玉谦二十三岁,是一名战地记者。这一年,中越边境防御作战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1985年11月25日晚,云南老山主峰脚下的磨刀石,他与战士们一起喝了出征酒,然后,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那次战斗。 二十七年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那场酒,那群人,那次战斗,那场战争,李玉谦有意回避。他从不看战争片、战争小说,从不跟七连的人联系。他希望忘了那一切。 《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是云从龙先生整理的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人的日记。如他所述: 庚寅年十二月十三(2011年1月16日),一位朋友与我闲聊,说起他新近收藏了一本日记,其中记叙了一个寻常家庭一年多的日常起居。出身社会学科班的我,立即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问他可否将日记本借我观瞻,他欣然允许,第二天便从家中带来了。那是一本三十二开淡黄色塑料封面的笔记本,看上去几乎全新,只是放得久了,略略散发出一点纸张的霉味。展开扉页,上面用毛笔写了一句赠词:“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落款为“采选科工委赠,一九六七年元月”。凭借这一点,我初步判断这是一本有些年头的笔记本,其本身的历史至少有半个世纪了。时隔这么久,尚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在难得。最为要紧的是,它是一本私人日记。窃喜之余,我立即翻开内容去看,想不到的是,日记并不是写于1967年,而是写于1991年,也就是说,这是一本用五十年前的笔记本在二十年前写下的日记。 朋友见我爱不释手,生怕我有夺人所爱的非分之想,连忙要收拾回去。我请他通融一下,借我将所有内容复印下来,原本一定会还给他。我用三天复印了所有的日记内容,自行装订成册,同时将原物奉还给主人。此后,只要得来闲暇,我都会翻翻这本写于二十年前的日记,仔细揣度日记主人当时的生活点滴和音容笑貌。 在我看来,这本日记所记载的内容虽然都是些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但比之现已出版的诸多名人日记来说,又有别样的价值。研究抑或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除了关注当时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心理脉络,更重要的是要摄取民间乃至市井百姓的心理切片。可惜的是,前者大都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而市井百姓对于世相人文的态度,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整体性淹没。我手上这本日记,正好能让我们看到二十年前一位普通公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体会她的喜怒哀乐,也是在体会1990年代整个社会的喜怒哀乐。 《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介绍日本画家藤田嗣治的生涯与艺术。 他留学法国,成为巴黎的宠儿。当日本一方面加快法西斯化步伐,一方面对中国大陆的渗透和侵略开始升级时,他回国,前卫艺术家成为“彩管报国”的代表人物。在军部所谓“画家当以画笔为战时做贡献”的号召已成既定国策的情况下,艺术界的“报国体制”瓜熟蒂落,甚嚣尘上的“彩管报国”口号,作为赤裸裸的战争意识形态被固化,嗣治开始创作战争画,获军国主义高度评价。 对战争画,他有自己的一套诠释: 绘画可直接有用于国家,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抚慰国民的绘画与使国民强健的绘画,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世间仍有人在说战争画不是艺术,或者持别样的看法。在战争画领域,做出出色的艺术品并非不可能,而这恰恰需要我等去努力创作。日本画中的战斗画素被认为是极难的技艺,可事实上正由日本画家的同仁们在努力进行到底。一定能出现卓越的日本画的战争画,我对此无比期待。 日本战败,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拉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罪犯公审的序幕。战犯追究不仅局限于军、政两届,迅速波及舆论和美术界,锁定并制裁战争协力者的声浪开始升级。舆论界展开了关于“美术家节操”的论战,一部分战时受到压制的画家及日共系的普罗艺术家走到前台,口诛笔伐,声讨“画坛战犯”。 最终,当局做出了藤田嗣治不属于战争责任者的判断——一千零六十七名战犯名单中,无一名画家。在战犯嫌疑问题上,嗣治终于平安“软着陆”。他就此永别日本,客居法国,皈依宗教。 临终的时日,画家田渊安一特意从巴黎赶到医院,开口问了他那个在内心盘桓已久的问题:为什么要画战争画? 画家并未正面回答“为什么”,嗣治断断续续地说:“战争确实是相当悲惨的事。你看一看那些画就会明白,那里面没画过一个将校。送死的士兵最可怜,我画的只有士兵。” 2010年2月8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施崴青小城在夜色中已沉寂多时,三十八岁的电台女主持人克劳迪娅终在寓所等到心上人的到访。在他们长达十一年的感情生活里,有过甜蜜与和美的时刻,也有过争吵与波折。这晚的共度时光似乎并不愉快,凌晨时分,男方拂袖而去,女方流泪报警,称遭到了男友的性侵。她述明:“当晚双方发生争吵,缘由在于她再次提及对方隐瞒的风流韵事。男方揪住她的头发,用一把切番茄的厨刀抵住她的颈项命她闭嘴,随即将她扔在床上实施了强奸。” 爱在顷刻间崩塌,诉讼战争旋即到来。 《德国的世纪诉讼》介绍的就是这一案件。风云变幻、迷雾重重、观者如潮、议论纷涌……两年间,围绕着卡赫曼涉嫌强奸案,德国媒体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追踪报道,德国各级法院也不得不一再对此发表意见,范围不仅涵盖刑事诉讼领域,而且也拓至人格权保障、司法公开与媒体自由等议题。 行使“第四权力”的媒体对刑事诉讼报道的最低界限何在,成为信息社会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
艺术:让人成为人
本书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学生藉由学习审慎的思考,以及对于创造性艺术的认知,也将会更好地了解自身。 本书叙述历史上人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尽管我们的方法是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但是历史语境仍然作为了解特定作品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感激过去了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并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的激励。 -
读库1005
《读库1005》主要内容简介: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重建视觉记忆、在世界的咽喉里、修复传奇、青春歌史、无可替代的失败者等。 -
不機車 很推車
人生何處不開花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換個腦袋想 關心生活、人生聯想、觸動回憶、政事、媒體輿論,書朝向層次拉高,用一種表面幽默,事實上是深思過,咀嚼過的談人生智慧。對生活有意義、也檢視自己,還能去刺激自己。希望透過偉忠哥風趣詼諧的笑語將一篇篇的生活文字、態度與智慧停留在你我的腦袋中。 本書分四個篇章,在每一個篇章開啟前,透過文字與照片傳達出想傳達的樂觀、單純 幽默、快樂正面的人生觀,透過本書裡的一些恢諧文字,與另一種角度想事情,看待事物,與康樂股長的形象,表面上可能是一種幽默,骨子裡卻是思考過後的智慧。 一、處處開花的人生 【主軸】:適逢在08年遇到金融海嘯,不管是中年遇到工作上的挫折、像星光大道裡的感情問題的艱難,傳達就算在危機裡、失意中,還是要樂觀。 二、說不完的光陰故事 【主軸】:逝去的青春歲月、兒時回憶,再壞也沒有以前物質缺乏,以前的人、以前的事,年紀尚小的以前,回歸那樣的單純與無負擔,在下一代埋下寶,讓他們未來有故事可講。 三、輪到我們寫歷史 【主軸】:如果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完成應做的任務,對一些事情敢言,如政事、媒體,那麼就是一種爽。 四、尋找,讓生活變濃 【主軸】:可能找同學找朋友、和親人之間的互動,從生活裡去發掘樂趣,而不是過的平淡,替日子增加味道。 -
读库1004
《读库(1004)》包括:中芭往事、父亲的一生、京东奇案、考工记、鲁兵和他的朋友们、“毛毛虫童书馆”选页、左派、英伦两生花、官妓、数字生产力等内容。 -
《新周刊》2009年度佳作
《<新周刊>2009年度佳作》内容简介:漓江版年选,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十三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
行者无疆
15年前余秋雨开始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他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这期间,他以《文化苦旅》和《山河之书》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 至此,余秋雨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进行了完整的关注和记录。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感叹道:“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目光悠长,山河无恙。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满、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 《行者无疆》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全新版的《行者无疆》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删,全新修订再度出版。 -
城殇
晚清民国,神州陆沉。国人意识中的“天下”,已经从九州、五湖、四海,变成张之洞的“亚欧”、袁世凯的“东西两洋,欧亚两洲”、梁启超的“环球”乃至胡适的“绕太阳的地球”。按照传统逻辑,当人们在现世找不到出路,往往会从上古的案例中寻求启迪。晚清以降,这一逻辑却被无情颠覆——从向过去寻找答案,到向外界寻找答案;从反求诸己,到问道于人——从中心滑向边缘的过程,最终摧毁了帝国,却造就了城市。 变局来临之际,城市首当其冲。由长安、洛阳、汴梁、杭州、金陵、北京历经千年构架起来的城市参照系统,终究土崩瓦解;由班固、张衡、左思和张择瑞、仇英、徐扬们用歌赋与笔画为中国的传奇都会编织起来的绵密意象,同样不堪一击。与此同时,国人以城市想象为支点,从市政、民主、金融、失业、军事、文化、宗教等角度所做的诸多探索,却撬动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在关于晚清民国的历史叙事中,城市的意义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本书富于独创性地从城市群视野出发,全面寻找它们在历史中的基因突变,藉此考察现代中国的历程。安庆、马尾、天津、香港、澳门、哈尔滨、长沙、上海、北京、南通、杭州、汉口、北碚、天水 南宁、康定……它们曾是现代中国的起源,终究化为理想年代的尘埃。 -
读库1205
《读库1205》共包含九篇文章。《父亲在工地》是一位步入中年的女儿记述自己年过六旬的父亲进城当农民工的几年中发生的各种事,都是些普通家庭经常会遇到的事。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日子还得往前过。这位“在工地”的父亲在他最好的年华时曾说过,希望孩子们还可以再长大,而自己和孩儿他妈不要再变老。然而父母终将老去,孩子担心父母,父母却止不住地为孩子们操心,想给他们减轻负担,“闹得动的时候就闹”,直到做不动为止。作为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可能就是把自己过好。“踉跄捉掐画西游,难尽人间神与怪。”画家吕欣用一种绘画(布面油画)加文字的方式对他心目中的《西游记》做了一些延伸性的阐述,希望既满足自己的趣味,同时给他的女儿,以及与他有着同样趣味和情结的人带来一些快乐。《学生右派》里作者王仁权回忆了他的堂兄王人瑞短暂的一生。一个原本有文化、有抱负的有为青年,却一生坎坷,劫难不断。死后三十年没有任何一位亲属或生前友好亲去墓地祭扫,生前孤单,死后也寂寞。文后抄录了一些王人瑞记叙自己的劳动生活,抒发心情的诗歌,可以说是一位右派人生的真实记录。从财经记者王安搜集的《五十句话》中可以管窥1977年至2011年的中国经济。文章最后提到:“所有急速发展的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中国都会遇到。” 《为了告别的聚会》记录的是1960年电影《不合时宜的人》拍摄前后的故事。在导演休斯顿看来,电影里的梦露已经不再是“表演”,她完全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表现自己的感情,投射自己的生命体验。此片由当时梦露的丈夫米勒编剧、筹备,他苦心操持的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场意图明确的聚会。休斯顿、梦露、盖博、克里夫特与马格南的摄影大师们,朋友,贵宾,一个个走来,一个个离开。只是已没人能够弄清这场聚会的目的,相聚,或者一种告别。1928年北伐成功之后,国民党宣告中国统一,随即在首都南京展开规模浩大的规划建设活动。其中的一个代表性规划文本《首都计划》,于1929年12月汇集成册。王军在《南京蓝图》里对其编制始末与实施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计划折射了肇始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潮的形形色色,还牵扯到一场规模同样可观的技术与政治之争。 -
读库0905
《读库0905》:1976年至1983年,刘香成先后以《时代》周刊常驻北京记者和美联社首位驻北京摄影师的身份,作为外国媒体唯一一位在北京的新闻摄影师,为当时的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剪影。他在那段时间的摄影汇集成为《毛以后的中国》,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先后再版四次,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日前出版中文版本《中国:1976-1983》,是作者在之前几个外文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未发表的照片,全新编辑而成。本辑《读库》也选刊了作者的两篇自序及部分摄影作品。 刘香成是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华裔记者。甘地夫人遇刺,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许多世界大事,他都用相机记录过。《读库0905》里,有他写的这么一段文字:“外交部新闻司的官员姚伟曾叫我参加过一个会议。他告诉我,他们调查了1979-1981年外国媒体的活动,发现西方发表的关于中国的照片有百分之六十五是由我拍摄的。对这个数字以及他们调查的认真性我很是惊讶。实际上,关于已发表的照片,这样一个数字并不难获得,因为在1978年到1980年间,我是北京唯一一个外籍新闻摄影师——1981年,合众国际社的迈克•提勒才加入进来。更让人惊讶的还是他们的反应:‘刘先生,以后请不要那么努力工作。’” 纪录片《西藏一年》的热播,引起巨大反响。片中的八位拍摄人物让我们对他们的生活、精神世界和藏民族文化多了一分了解,其中的冰雹喇嘛次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藏族人相信神灵鬼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他们需要一个媒介与神灵鬼魂沟通,传递他们的敬重、祈求和愿望。次旦法师就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 他的故事听起来也许陌生,甚至有些难以置信,但大多数的藏族人就是这样活着。《冰雹喇嘛》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荧幕之外,更为真实、更为丰富的人物。 胡适非常喜欢格言,他把格言说成是“金玉之言”,曾将诸多外国名著中的格言翻译过来,“以为我国人增一种座右铭云尔”。说到格言的重要性,胡适认为:“这些金玉之言是每一位世界级的伟人一生的所得,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的人也许就记住其中的一句‘格言’而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 胡适卷帙浩繁的著作里,散落大量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格言,这些格言为我们提供了一扇别致而独特的窗口。正如有人对尼采说:“谁走你的路,必通向地狱!”尼采回答:“好吧!我愿用好的格言为自己铺设通向地狱之路。”这当然是玩笑。其实,格言之路必将通向智慧之门。 《胡适的格言》一文,通过对胡适著作和演讲中的格言的整理,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思想的最好象征。 根据同名漫画拍摄的电影《守望者》一片令人惊艳不已,这不仅在于该片对原著漫画的高度还原,更在于影片中那不断给人惊喜的彩蛋。挖一挖《守望者》中的彩蛋,在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里体会到激动和趣味,这便是本片最大的魅力。 特别是该片那个超级变态的片头。在鲍勃•迪伦《时代变了》的歌声中,短短几分钟内,将守望者团队的成立到解散的历史和期间所发生的著名历史事件相结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不进行逐格分析,并提供相关背景,是很难看出其中门道的。 1980年12月8日,列侬在接受媒体的访问时说:“也许在六零年代时,我们都像小孩般的天真,然后各自走回自己的房间。我们终究没有得到一个花与和平的美好世界……但六零年代确实告诉了我们该具有的责任与可能性。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让我们可以一瞥事物的可能性。” 六个小时后,他在曼哈顿家中的门口被枪杀。 六零年代的精神会以如此暴力而黑暗的方式终结。列侬证明了摇滚乐如何可以撼动现实政治——至少,当权者是如此相信,所以才试图要遣送他出境。到了八零年代时,FBI仍然不愿意解密关于列侬的历史档案,因为他们说资料一旦公开,将会在英国造成“政治和经济不稳定,以及社会暴动”。但他们不知道的是,1980年那声枪响,虽然让列侬本人不会再威胁执政者,但是并不能让人们停止想象。 正如列侬说的,上个时代结束了,我们再重来一遍就是了。 是的,每一代的年轻人在重来,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想象属于他们的爱与和平。 列侬死了,那个六零年代试图追求爱与和平,试图反对战争机器、相信把权力还给人民的象征死了。但那又如何?我们重来一遍就是了。 纳粹德国的“复兴奇迹”,一直是第三帝国Fans津津乐道的题目。《希特勒的财神爷》一文,介绍的是帮助纳粹德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人物沙赫特。他像一个老巫师一样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纵横捭阖,原汤化原食,空手套白狼,一系列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德国欠你的钱越多,你就越想和它做生意”——沙赫特用魔术般的手段创造了信用。 二战结束后,沙赫特受审并无罪释放,他活到了九十三岁,然而包括他的孩子在内,几千万青年死于这场战争。他一生梦想着德国的强大复兴,在临死前,他看到的是自己帮助发动的战争制造出的一道柏林墙。 《读库0905》本辑藏书票仍由姬炤华先生绘制。这是该系列中最具设计感的一幅。整幅画面几乎是黑白的,有古旧照片的味道,既暗示着季节,也可理解为某种时代。画面中只有梅瓶、梅花和火盆中的点点炭火,闪烁着鲜明的色彩。梅花和炭火,两团温暖的红色,上下呼应。梅花的枝丫奋力向上伸展,仿佛欲飞升而去。所有的元素都在铆劲表达一个意思:冬天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自由的寓言与挽歌
访谈&口述 林夕谈诗词欣赏和歌词创作 陈庆浩谈中国古代小说 葛凯谈国货运动与民族主义 孙晓云谈当下书法 特稿&书评 宋高宗手敕岳飞《起复诏》的始末与真伪 西方中心论视野下的城市史 现象学家倪梁康译注唯识论典 伴娘何以总比新娘丑一点 故园风雨 谈论卡佛时我们谈论什么 也说汪曾祺 两种怀疑——从孔子之死想起的 村上春树的跑步修行 家是挂着你帽子的地方 民族的建构:亚洲民族内部的因素与主线 舞台虽大,中国何处容身? 章太炎并非一个新保守主义者纳粹焚书本事 恺撒:考证派的阻击 “长歌话旧游” ——忆“文革”版《新英汉词典》编写组 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一个关于“多数统治”的政治寓言 平庸的作品可以有多好 自由的寓言与挽歌 一部官商结合的企业史 为什么是浙江? 顾颉刚改日记 世纪大骗局 一部日本小说与两度世界经济危机 伯林论浪漫主义 ——纪念伯林诞辰一百周年 人类学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 从暗转明 “围城”内的中国考古 《梦苕阉诗文集》识小录 鼎革之际的陈洪绶 笔记&随笔 “国情”是法治缓行的理由? 以历史的方式……向真理迈进的旅程 又一些朵凋萎的郁金香 论交友 拉书单 从接生人到制作人 文宝峰的《中国新文学史》 树倒后的猢狲 谷林先生的最后一通来书 余嘉锡先一的谦虚 敦煌往事 香港价值 在阅读史中闪烁的……锐利而微茫的光亮 再说当代艺术品的红与黑 关于周弃子的讥胡适诗 你的明白? 陈定生小像别记 写什么,怎么写 这世界需要……更多的光 威利的心事 每个人都是一粒毛蚶 骨董好洗钱 后记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