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万古江河

    作者:许倬云

    ★ 与余英时、黄仁宇、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余英时、姚大力、葛兆光、王子今、许纪霖、白岩松一致推许

    余英时: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 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

    姚大力: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完全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

    葛兆光: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王子今: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

    许纪霖: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内容简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 简明大历史

    作者:[英] 伊恩·克夫顿 / [英] 杰里米·布莱克

    这是一本比尔•盖茨“大历史”计划的普及书本解读,由《吉尼斯百科全书》主编及英国高等学府研究团队倾力创作的极简大历史百科。

    ·

    138亿年前,宇宙诞生于一场爆炸。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在浩瀚的海洋中。20万年前,智人已经开始在非洲大陆上行走。公元前5500年,苏美尔文明闪耀在世界中央。1450年,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20世纪初,世界变革——繁华的城市建起,越来越多的机器产生,全球人口激增,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然而,在这个不安分的星球上生存的不安分的我们,却从未停止思考——我们从哪儿来?如今在哪儿?要到哪儿去?

    ·

    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诞生。这本书以大历史的学习方法,打破历史、天文、物理、生物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壁垒,精简地展现了宇宙、生命、文明社会诞生的过程,构建了一个没有学科界限的宏观历史框架,帮助我们清晰了解自宇宙大爆炸起每个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事件。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人类在浩瀚宇宙的时间线中,身处何处的漫游指南。

    ·

    对于那些喜欢大历史或者新涉足大历史领域的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精(精确)、简(简单)、速(快速)的大历史入门指南,更是一本结构清晰、信息丰富的实用类学习用书。无论何时何地,你想了解万年前、亿年前的宇宙和生命发生了什么,就请翻开这本书,跟随书中精心梳理的时间线,一起穿梭于历史的洪流中。

  •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Yuval Noah Harari

    In Sapiens, he explored our past. In Homo Deus, he looked to our future. Now,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thinkers on the planet turns to the present to make sense of today's most pressing issues.

    How do computers and robots change the meaning of being human? How do we deal with the epidemic of fake news? Are nations and religions still relevant? What should we teach our children?

    Yuval Noah Harari's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is a probing and visio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oday's most urgent issues as we move into the uncharted territory of the future. As technology advances faster than our understanding of it, hacking becomes a tactic of war, and the world feels more polarized than ever, Harari addresses the challenge of navigating life in the face of constant and disorienting change and raises the important questions we need to ask ourselves in order to survive.

    In twenty-one accessible chapters that are both provocative and profound, Harari builds on the ideas explored in his previous books, untangling political, technological, social, and existential issues and offering advice on how to prepare for a very different future from the world we now live in: How can we retain freedom of choice when Big Data is watching us? What will the future workforce look like, and how should we ready ourselves for it? How should we deal with the threat of terrorism? Why is liberal democracy in crisis?

    Harari's unique ability to make sense of where we have come from and where we are going has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s of millions of readers. Here he invites us to consider values, meaning, and personal engagement in a world full of noise and uncertainty. When we are deluged with irrelevant information, clarity is power. Presenting complex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clearly and accessibly,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is essential reading.

  • 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

    百年唯一见的知识分子楷模

    纪念梁漱溟先生辞世三十载

    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中国文化之特殊性与自信力,根源何在?

    探寻中国问题经典论著,七十年常销不衰

    -----------------

    《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

    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

    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

    -----------------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東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梁漱溟先生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梁漱溟所说的“中国文化”实有二义: 一是指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整体, 其核心为儒家文化; 一是指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路向。在后者的意义上, “中国文化”并没有中国性, 而是代表一种注重协调、平等、人性的文化路向与文化精神,它是可普遍化的。

    ——陈来

    《中国文化要义》此间流传不多,但有心之士皆争传阅。先生之闳识孤怀,人皆能不以世俗之政治眼光相看,且此等特和气平心流露行间,人读之当更易通彼我之情。

    ——唐君毅

    梁氏为一肯用心并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国以来,肯对国家根本问题用心,从而提出其主张如梁漱溟者,实在不多。

    ——胡秋原

  • 血液循环

    作者:[法]弗朗索瓦·布斯塔尼

    ☆法兰西学术院2017最佳法语作者奖得主倾力之作。荣获法语作家协会法国黎巴嫩文学奖、法国国家医药学会Jean-Charles Sournia奖、法国海外省科学院Louis Marin文化奖 。☆

    如同科学发展的历史一样,人类对于血液循环的认识也是经过了数个世纪的探索、前 进甚 至倒退。在了解它的道路上,古希腊、阿拉伯地区与西方基督教国家三个区域、三种智慧、三种语言、三种历史文化不断交汇。它的发展更加证明了这三个“世界”之间紧密联系的重要性:现代科学的诞生,正是因为阿 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的智慧,而南欧人将它进一步丰富并发扬光大。本书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克罗顿的阿尔克迈翁区分了静动脉谈到20世纪最前沿的成果,从古罗马哲学家盖伦谈到17世纪证实血液循环现象的英国人威廉·哈维,回顾了这一段医学发展史,同时也是科学发展史,更是文明与思想的发展史。字里行间激发了读者们去思考促进科学进步的条件,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书的最后谈到了心脏病学,这也是人类寿命大大增加的主要原因。

  • 乱世靡音

    作者:秋原

    明清到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冲击了中国正常社会,也强烈冲击了江湖世界,动乱时代在民间激荡起最复杂的世情。

    近代黑社会组织青帮,经过“粮船帮—盐枭—流民—毒枭”的演进过程,踏上历史舞台;西方国家的租界与帮会分子勾结,搭建起一套独有的江湖生态;江湖艺人与青帮共用生存空间,自古纠葛不断,时代的淘洗令其联系更加紧密。他们所构成的底层生态与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却极少被作为主体来书写。

    《清代旅蒙商述略》《茶馆之殇》作者秋原在新作《乱世靡音》中,试图用宏大的结构和丰富的线索来重现中国近现代的“江湖乱世”,从旧艺人江湖的世态人情,到民国时期的传媒发展和娱乐八卦;从私盐、鸦片生意的发展历程,到军阀、青帮与租界的款曲互通,再到乱世崛起的枭雄如黄金荣、杜月笙的发家史,构成一幅广阔而生动的底层江湖画卷。

  • 西南联大英文课

    作者:陈福田 (作者) / 胡晓凯 (编者, 丛书主编)

    一、品读八十年前民国英文课本,感受联大通识教育独特魅力。

    1 《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编者为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

    2 西南联大的大一英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因此,这本书也是联大八年办学中所有学生都学习过的。

    二、是西南联大大一英文课本首次完整呈现。

    1 全书荟集四十三篇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文章,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如赛珍珠、毛姆、林语堂、胡适、兰姆、梭罗、爱伦·坡等。

    2 文章具有跨学科、多层次的特色,体裁多样,篇篇经典,集中了体现了联大外文系“通识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时隔八十年,这一理念对今天的外语教学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多校英语名师联袂翻译,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首席推荐读物。

    原书为纯英文,本次出版,集结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校英语名师,联合翻译其中的英文课文,编辑成英汉双语读本,旨在 方便读者的阅读和自学。

  • 名人传

    作者:[法]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由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文艺巨匠的人生传记组成。

    贝多芬一生备受耳疾的折磨,他是如何用音乐来歌颂欢乐,并与命运斗争?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最后的巨星,但他一生舍弃欢乐,舍弃荣耀,甚至舍弃自由,只为了实现心中的艺术。

    托尔斯泰被称为俄罗斯最伟大的心魂,除了为人所熟知的文学巨著,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影响全世界的?

    传记中的三人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虽然各有各的园地,但他们在崎岖坎坷的人生征途中,为追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真、善、美的不朽杰作,都献出了毕生精力。

    ------

    编辑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传记代表作,已译成多国语言,畅销全球一百多年。

    ◆ 法语翻译大家傅雷经典译作,罗曼·罗兰曾写信感谢傅雷,把他的作品翻译为中文。

    ◆ 翻译过程历时十余年,认真打磨译稿,自一九四六年初版面世至今,影响了几代人。

    ------

    名人推荐

    傅雷翻译这几部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杨绛

    傅雷先生的译笔是忠实而流利的,这是传记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

    ——梁秋实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楼适夷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经让人分不清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了。我建议大家不妨读读傅雷,他的书就是好书,并且适合各个层次的人群阅读。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方方

    我是傅雷这一代翻译家前辈的忠实拥趸。不因为别的,而是以傅雷汉语的素养与对传统文化的精通,作为一个译者,恰恰在某些时候,他选择的也是“武装到牙齿”,而非汉语中现成的“全副武装”。

    —— 法语文学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袁筱一

  • 哈佛经典讲座(全新增补版)

    作者:[美]威廉•尼尔森/编

    哈佛大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在注重权威知识的传授之余,其通识教育的实践也影响了全球各大高校以及普通读者。哈佛大学的教育者们将极复杂的系统知识简明通俗化,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快速而全面地了解到未曾接触过的知识领域,尽可能地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哈佛经典讲座》就是这一理念和实践的典型代表。本书主编、哈佛大学校长尼尔森邀请35位顶尖教授,以通俗的语言,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历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宗教、教育、诗歌、小说与传记、评论与随笔、戏剧、旅行等10大知识领域,涵盖了3000年来人类智慧的精华,以期读者能从这一本书中,对人类知识的整体框架及各个部分有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培养起自己更加广阔的视野、更有深度的思考方式。

  • 寂静的春天

    作者:[美] 蕾切尔·卡森

    ⊙全新完整版译文,台湾知名译者黄中宪(《项塔兰》《天国之秋》译者)翻译。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力荐,全球销量超过两千万册的畅销书。

    ⊙本书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让人类真正开始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书中描述的问题,至今仍然对全世界有启发意义。

    -------------------------------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迅速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之一。

    书中以寓言故事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并从陆地到海洋、天空,多个角度展现和分析了化学农药的危害。

    这部作品不仅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而且文字优美细腻,充溢着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人文情怀。

    罹患癌症的卡森带病写完本书,两年后告别人世。她被视为全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她在书里留下的呼吁,她所提出的人应与自然合作、毒害大自然就是在毒害人类的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

    -------------------------------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蕾切尔·卡森以她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到现在都还没开始。

    ——阿尔·戈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

    -------------------------------

    如果我们顺应地球,以感激而非怀疑、专横的心态看待它,我们存活的概率会更高。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作者)

  • 夏日走过山间

    作者:[美]约翰·缪尔

    1869年,缪尔受朋友邀请前往约塞米蒂山谷的内华达山脉牧羊和考察,沿途写下《夏日走过山间》。在山间行走的3个月使他认识到自然放牧对山地草原的破坏是无法逆转的。1903年,他带领西奥多·罗斯福在山谷中进行了一次自然之旅,沿途向总统倾诉自己面对美景被侵蚀的痛心。罗斯福被缪尔所打动,也意识到只有通过联邦的力量才能将内华达山脉的美景长久的留存。1906年,缪尔以一己之力推动美国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的建立,罗斯福也受其影响在任期内批准创建了五十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十六个国家纪念保护区和六个国家公园。自此,缪尔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夏日走过山间》成为缪尔的初心所在,也以其优美、细腻的文风而被称为“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开启了20世纪自然文学创作的新方式。

  • 尤利西斯

    作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全书一共18个章节,讲述了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发生的故事。每个章节讲述一天中一个小时之内发生的故事,每个章节都具有独特叙事风格,且每一章都和《奥德修纪》的一个章节相对应。

    作者乔伊斯本人如此评论《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一部关于两个民族的史诗,是一次周游人体器官的旅行,是一个发生在一天(一生)之间的小故事……也是一种百科全书。

  • 底层人文

    作者:王林 编

    目录 1.市民浮世绘 2.西藏苦修者 3.乡村信徒 4.矿工·矿工 5.洗脚女的回答 6.干活的人 7.棒棒与画家 8.村民影像计划 9.村落史 10.移民录 11.小康图腾 12.布拖的彝人 13.王小六 14.吕家故事 15.不学书不能书者 16.小姐小说 17.高墙后的人生 18.伊拉克 19.画家村人物 20.记忆 21.展中展:中国人本 附录:展览方案 底层人文——当代艺术的21个案例展览方案
  • 走遍美国-全球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图说天下

    作者: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编委会

    《全球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走遍美国》内容为:这是一系列让你用眼睛去旅行的书。从遥远的上古传说,到一次次深刻而亲切的回忆,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过去到今天,浩如烟海的岁月里,多少地球与人类的奇迹被雕琢,被创造……以灵动的文字勾勒中国人的山水长卷,以焕彩的图片讲述东西方的地理传奇。《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最新作品,匠心独具的风光选美,热情洋溢的异国之旅,放纵自我的心灵远足……打破传统、全新演绎国家地理最鲜活灵动的一面,将地球与人类前所未有的顶级美景一一呈现。世界的极致之美在这里汇聚,碰撞出一首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
  • 身体的故事

    作者:阿夏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简介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The Pulizer Photography Prize)是美国普利策奖(由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发起)中的一部分,它代表了美国新闻摄影界成就的顶峰。首届普利策新闻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每年的获奖照片都构成了美国记忆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虽然它们大多反映的是美国生活,但其影响力己成为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简介 1955年创立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因每年在荷兰举行,又称“荷赛”。40年来,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到现在,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近万幅作品参赛,比赛项目发展到9类18项,是世界上参与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新闻摄影大赛。它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世界优秀人体摄影作品 人体摄影的历史几乎跟摄影技术的发展同步,而且早在19世纪中时人们就迫不及待地把他们认为美好的人体形象尽可能唯美地展现给世人。 在摄影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几个主要的流派中,人体摄影无一不占据其重要位置,它所给人们展示的美感也是其他物体所不能企及的。而且人体摄影对人体艺术、人体、人的关心的背后潜藏着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心。这种关心在现代人日益迷失自我的时代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 街拍,我的信仰

    作者:[日]森山大道,[日]仲本刚

    【内容提要】 从砂町、佃岛、银座、羽田等东京的街区,到闯遍北关东,本书收录了森山大道亲自挑选的百余幅街拍作品,还收录了他的多年好友仲本刚跟随他在日本各地拍摄时的对谈。在书中,他讲述了自己对抓拍的思考,以及对摄影师这门职业及其诀窍的认识。分享了他对人生、对事业、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感悟。本书既是摄影专业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必备的抓拍入门书,也是了解世界级摄影家森山大道的一把钥匙。 【作者的话】 摄影对我而言,并非旁观,更不是单纯为了制作一幅瑰丽的艺术品,而是透过切身经验,发现世界的某些片段和自身生命间的某种关联,进而寻求与那些片段事物在精神上的神游邂逅。——森山大道 【评论】 开创新摄影时代的男人。——荒木经惟 要想成为一个好摄影家,就要像森山大道那样,上街,不舍昼夜地上街。——顾铮(知名学者、视觉文化专家) 只有像他这样真正的艺术家,与时间的对峙才会被时间永恒的定格和记忆。——田原(旅日诗人、翻译家) 通过照片能感受到森山内心的激荡,通过这本书能感受到森山的大气和深度。——日本网友 在追求与众不同的路上拍呀拍,不断地拍,这是森山大道教给我的。这是一本满载着灵感的书。——日本亚马逊读者 【书摘】 在拍摄过程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森山注视取景器,像被定格了的动画人物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你问我刚才是不是在等待什么?嗯……我并没有等待什么。我不需要镜头和构图中必须出现某个人物或某种特别的东西,只要等待,肯定会有什么东西出现。 “我也从来不会刻意等待光线,因为我已经在眼前感受到了光。在拍摄过程中,我更愿意在一些瞬间思考,比如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拍成什么风格,靠近十字路口时应该转到哪个方向……在砂町,如果我很希望有人进入镜头中,也会停下来等待,只不过不会过于刻意。我更愿意思考,比如‘怎么拍比较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可拍摄对象’等。”
  • 小的是美好的

    作者:〔英〕E·F·舒马赫

    人们对社会进化有一种惯常的幻觉: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进步,从贫困到富裕,等等,总之,未来是一个无限增长的过程。七十年代初西方世界的一本畅销书《小的是美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种幻觉泼了一盆冷水,作者舒马赫认为以技术开发与大自然开发为基础的发展有它的极限界域,应当把重点从商品转移到人,“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源泉”;否则,人将受到惩罚:技术会从解放人的体力走向它的反面,而大自然的失衡更会使人丧失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
  • 性格与命运

    作者:张钧,等

    性格与命运:十九种性格特征及其命运,ISBN:9787538714968,作者:张钧,杨惠滨著
  • COLORS黑暗中的色彩

    作者:陈皎皎

    编辑推荐 期待!国际著名影像读物COLORS首次推出中文版!震撼!全球数十位盲人在黑暗中依然绚烂多彩的生活!海峡两岸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郝明义联袂推荐! 最可怕的是心灵上的盲从,纵然两眼目光如电,最终无非是为人犬马;最可爱的是心灵上的聪慧,纵然双目一无所见,却能洞观世界最奥秘。 ——沈昌文(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 拥有眼睛的人,很容易视而不见。这些人却不视而见,从另一个角度启动灵魂之窗。 ——郝明义(台湾大块文化公司董事长,《网络与书》发行人) 内容简介 这是意大利著名影像读物COLORS首次以黑白形式出版,谨此献给这个世界上的四千万盲人。 本辑COLORS发掘盲人世界的个个角落,探析在以健全人为主的生存规则中这一部分少数群体的感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失去了色彩却是非常丰富细腻的世界!丧失视力并不意味着失去对事物本意的了解。 例如,世界盲人游泳比赛冠军切奇利娅在比赛前如何做准备,对她来说,心情的变化会带来对水的不同感觉; 又比如米歇尔是一家大企业的经理,也是一位盲人,向我们描述了在9.11事件中,他和伙伴们如何跑下78层楼梯而躲过一劫; 还有南非盲人杰克逊拥有一间小面包作坊,五年来他为村子里的人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及美味的面包,于是那里所有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头儿”; 从南非把目光转到加纳,我们领略了阿托兄弟捕鱼的技艺,失明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出色的渔夫…… 在许多真实的故事之后,书中的黄页部分(迷你盲人信息薄)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新闻,包括科学领域的创新、突破性治疗、医学的最新发现以及国际预防宣传活动等。 本辑COLORS由2006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盲文无国界”组织创始人、西藏第一所盲人学校创办者萨白莉·坦伯坎(Sabriye Tenberken)作序。
  • 只爱咖啡

    作者:默非

    当咖啡馆和“现磨现煮的咖啡”成为时尚时,我很多次听到或见到时尚男女这样形容他闪对咖啡的爱或有品位——我只喝黑咖啡。越苦越喜欢。殊不知咖啡这东西毕竟不是黄连,苦从来都不是好咖啡的本意,苦是用业做衬底用的,用业衬托出好咖啡的香和甜的。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国度,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而成为时尚或曰时髦的玩意儿。“舶来品”一词就咖啡而言是否完全准确姑且不论,单就这个词汇本身而言,它是一个阶段性的短时间的词汇。因为纵观世界史,我们会发现全世界的文明在各自的历史中,都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交互影响着前进的,也就是说,“舶来”是始终不停地进行着的。就像18世纪法国贵族的餐桌上不仅有波尔多的红酒,还有来自阿拉伯的烟草,来自日本的瓷器,来自印度的大麻,来自俄罗斯的鱼子酱……当然还有咖啡,来自非洲的和南美洲的咖啡。人们会一再强调某种东西的品种、产地、渊源,因为这是所谓“品位”的一部分,或者说实现品位的诸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