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人类的故事

    作者:房龙,约翰·梅里曼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的故事从远古的时候讲起,讲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讲述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沿着宗教兴起的线索讲述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从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讲述到世界性的变革和各国的革命。在追溯到一些主要国家的历史线索时,也讲述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评述他们的功过。在这本书中,房龙展开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画卷,请读者站在一个高塔之上,俯瞰着奔腾不息的历史之河。
  • 西方文明史

    作者:[美] 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

    《西方文明史(第2版)(套装全2册)》是关于人类如何在变化着的环境中组织他们的生活,并维持他们的需求的连续不断的记述。我们在简短的叙述中,探讨了关于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且采用了大量彩色图片,以便尽可能使读者对我们文明的真实图景有一个鲜明的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力图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论。因为,一方面,这种空论没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想能用具体的叙述吸引并保持读者的兴趣。我们衷心希望以这部著作证明:即使不用鄙俗的方式,也可以写出令人思想激动,甚至是赏心悦目的“基础历史”。
  • 去趟民国

    作者:刘仰东 编著

    本书以笔记体的方式,记述了民国时期形形色色的个人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游、爱好、性格、恩怨等诸多方面。书稿依据回忆录、日记、书信等原始资料,通过大量个体实例和细节,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整体上反映出民国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情。当中有大量出自名家的鲜为人知的奇闻逸事,也不乏对各类人物生活细节或生活习惯的细致描写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本书采用笔记体,为作者搜集改写的读书笔记,分门别类一则则列为长编,涉及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婚姻恋爱,吃喝玩乐,交际举止等。故可采用鲁迅“花边文学”之语,言之为花边历史,亦显出其八卦性质。文字轻松幽默,颇为耐读。
  • 价值起源

    作者:威廉·N·戈兹曼,K·哥特·罗文霍斯特

    《价值起源》从美索不达米亚利息的发明、中国纸币的使用,到共同基金、通货膨胀指数债券及全球金融证券的创立……《价值起源》将带你纵览世界金融史上一系列重要的金融创新活动,正是这些金融创新改变了世界。 由罗伯特·希勒、尼尔·弗格森、瓦莱丽·汉森等世界上最杰出的专家撰写,并配以100多幅重要金融文件的彩色图片加以说明(包括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价值起源》研究了人类4000年的金融发展史。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贷款、利率、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公司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许多重要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古罗马如何发展了与现代公司非常相似的早期股份融资形式;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家现代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及其融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推动了欧洲人的全球探险和殖民扩张。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非凡的金融发明家,比如13世纪的意大利人斐波纳契,他在金融数学上的杰出贡献,成为西欧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后期西方的金融发展超过了东方。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今天仍在支付着利息的、荷兰理性时代发行的“永久年金”。 《价值起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金融创新的故事,剖析了人类金融史上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片段,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现代金融革命。
  • 七十年代

    作者:北島,李陀 主编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裏究竟發生了些甚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裏淹沒,它們竟然在這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裏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 统一与分裂

    作者:葛剑雄

    作者不偱惯例,不以王朝起讫为统一的始终,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反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 后望书

    作者:朱幼棣

    我们时常感叹: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淡漠中远去。然而在一些人的心中,人世沧桑,却总有些风景从不曾远去,甚至将永远存在。于是,我们选择回望。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一关——潼关。那里,曾是一片古战场,风云迭荡、苍茫遥远;那里,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那里,文物古迹遍地。 回望延承历史文脉,蕴涵古老深沉的中国城镇。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回望着,我们发觉,虽然往事已经如烟,但在那些穷街陋巷之中,仍有许多值得珍视的熠熠发光的瑰宝。 回望曾经的敦煌,祁连云重,远山雪飘,曾经的“塞外江南”如今发出了怎样的呼救; 从敦煌到罗布泊,跟随着作者的步履,踏寻过我国西北生态链条中最脆弱的这一段,历史的黄卷哗哗地翻得飞快。一切都如同眼前。 当人们已习惯于沉默,眼瞳已习惯高楼与大坝的“雄姿”时,作者用他的脚步和心,踏遍了书中提到的每一寸土地,抚摸着众多历史痕迹,追怀了无数的昔人旧事。 作者在后望书中从保护文化遗产加强人文关怀角度,以历史回眸的视角,对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三门峡水库、挽救敦煌月牙泉等重大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刻分析和反思,反映了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兴修水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两大重要课题,极具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作者:(英)贡布里希(Gombrich,E.H

    本书是贡布里希写的第一本书,也是他尤其珍爱的,甚至在老年时还对它予以修订润饰。若以风格论,它可谓《艺术的故事》的先声。 用不到20万字的篇幅,平易而生动地叙说数千年的人类历史,这不但需要渊博的知识,还需要体贴和爱。 “从前……”就像祖母开始讲一个童话故事一般,贡布里希将我们带入一个遥远又遥远的过去,一起俯瞰那历史的长河。全书240多幅精彩图片,呈现世界历史中那些激动人心的一个个瞬间。
  • 昨天的中国

    作者:袁伟时

    《昨天的中国》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近代中国的轨迹,回顾了晚清何以在立宪中走向灭亡,并分析了大国盛衰的五大枢机,在作者看来,一向被我们斥为晚清“假立宪”清末宪政,若用一个“假”字全盘否定清政府的立宪,未免过于简单。事实上,清政府的确为立宪做了不少准备,相反,最后导致清王朝的速灭,也与这场宪政有关。 下篇则是对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一些独特思考,作者眼里的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干材,若不是宋教任被刺后,革命党人断然发起二次革命,中国极有可能走上宪政之路,因为牵扯事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都被传唤到了上海审问,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司法机构作为正义的最后守护者的威力。 类似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观点在书中频频出现,虽谈不上石破天惊,但至少也能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切的了解昨天的中国,从而更清楚明天将要走的路。
  • 五百年来谁著史

    作者:韩毓海

    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 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 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 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 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 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大历史视角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 中国人史纲

    作者:柏杨

    《中国人史纲》(以下称《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著 作。此书有如下优点: 首先是文字生动,语言优美,富于文采,引人入胜。其次,在 章节安排上富于创造。全书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给人以 明快的感觉。这种明快来于作者使史事的时间变得比较醒目,而 分节的问题又多把握得比较适当。第三,在史料运用上也有独到 之处。这就是既忠于史实,又不受史书具体叙述的限制,是充分 理解史料精神实质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述。读其文,多少容易使 人联想到徐志摩译宋词。这样,处处显示了作者对史料的深入钻 研,和运用史料的高度技巧。第四,作者列了大量表格,简明扼要 地列举史事,既避免了繁冗的叙述,使史事显得明瞭,又大大增 加了史事的含量,使内容显得丰富。第五,每章最后设“东西方世 界”一节,可使人们对当时的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有一个概 略的了解,使人感到真正是从天空从其他星球上看中国历史,而 不是只从中国从地球上看中国历史。这既给人一种新鲜感,又给 人一种整体史观。这对读者是十分有益的。读者会明白,不限于 只从中国看中国历史,是多么重要。以后中国历史的研究若要取 得大的进步,对整个世界史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
  • 国史十六讲

    作者:樊树志

    一部大学课堂讲稿能在社会上受到普通读者如此热捧,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2005年到2006年是中国历史通俗读物的爆发时期,新书层出不穷,读者照单全收。而这本严肃地将学术性内容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国史十六讲》则显得尤为重要。《国史十六讲》不一味就史论史,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融合了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来揭示历史背后的意义。书中的观点既不固守传统,也不刻意标新立异,建立在各方面扎实研究基础上的论点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也能激发读者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 中国人史纲(上中下)

    作者:柏杨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皇皇巨著。说它是巨著,一是就篇幅而言,全书近八十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二十世纪叶满清王朝末期最不堪的那段屈辱岁月;二是就影响力来说,《史纲》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通史的首选书籍;还有第三,那就是《史纲》的成就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种高度,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方面,柏杨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中国人史纲》的写作特点包括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有鲜明的态度。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
  • 公主坟

    作者:张五毛

    我叫张五毛,住在北京郊外,一间离公交车站还有三公里路程的平房里。我很享受这里的时光,在这间有很多蜘蛛网的平房里,我抽廉价的中南海,用笨拙的台式电脑上网。冬天,我用纸箱子堵在门口抵御吱吱作响的寒风;夏天,我把自来水泼在地上消暑。白天在城里奔波穿梭,夜里躺在床上看蜘蛛爬行。有时会梦见自己变成了蜘蛛侠,在城市上空肆意地翱翔俯冲。事实上,我也确实有过这样的梦想,或者说是理想:有一天,以一种高昂的姿态进驻这个城市。我对这个城市充满欲望,像无数个蛰伏在地下室里的外地青年一样。
  • 闲情偶寄

    作者:李渔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的一部所谓寓“庄论”于“闲情”的“闲书”。作者在该书卷首《凡例七则·四期三戒》中自述道:“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又说:“劝惩之意,绝不明言,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芝者,即所谓正告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也。”我看,李渔的这段表白,半是矫情、半是真言。 所谓矫情者,是指李渔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故意说给当政者和正人君子者流听。因为李渔的著作文章在当时已经受到某些人的指责。
  • 菊花与刀

    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英汉对照),ISBN:9787224080193,作者:(美)本尼迪克特 著,苏勇强,费解 编译
  • 半农半X的生活

    作者:塩見直紀

    一定有一種生活 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 一定有一種人生 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社會 所謂「半農半X」,就是一方面親手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的糧食(農);另一方面從事能夠發揮天賦特長的工作,換得固定的收入,並且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X)。目的是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而回歸人類本質的平衡生活。 作者認為,現今社會面臨著環境(各種污染、溫室效應)、食物(安全性、食糧自給率)、心靈(人生意義的喪失、物質享樂主義)、教育(科學、感性、生存力)、醫療設施與社會福利(社會文明病、高齡社會的看護),以及社會不安定(經濟萎縮、失業)等種種問題,而半農半X的生活,是在這樣的時代中,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 中国人的性格

    作者:亚瑟·亨·史密斯

    编辑推荐: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有这难以计数的“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所著的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美国排行榜的畅销书,本书从作者理解中的中国人的性格入手,真实的、全面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作者:(法)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影响极大、流传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渗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本书由两篇文章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萨特此文的“目的是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而为它进行辩护”。同时指出它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异同,澄清了各种无意的误解和恶意的歪曲。后篇发表于1980年萨特去世前不认,在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注:【ISBN】7-5327-0004-6
  • 周作人论日本

    作者:周作人

    周作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对于日本的文化与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尤其是对日本文学的研究十分深入,翻译有大量日本文学名著。二十世纪初,日本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周作人成为当时中国较早认清日帝侵略真面目的知识分子之一,从开始的专注于纯日本文学研究,转向对日本国民性的探讨和深思,对日本的武土道精神、万世一系的神国观念、日本的民族宗教国家神道做了深刻的检视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前景提出了种种假设和建设性意见。虽然周作人在日本研究方面没有留下什么专著,没有成系统的理论,但他的文章处处包含着真知灼见,就是在今天读来,仍不无借鉴和警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