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 退步集续编

    作者:陈丹青

    这本书是《退步集》之后陈丹青的又一部杂文集。由近两年陈丹青所撰杂文、演讲、访谈汇编而成,内容涵盖绘画、艺术教育、城市文化诸领域,亦收录陈丹青论鲁迅及木心的文章数篇。
  • 于丹《庄子》心得

    作者:于丹

    这本书以作者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庄子何其人: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境界有大小: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感悟与超越:要想真正感悟“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薄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认识你自己: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又经常会被外部评价所影响,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总有路可走: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坚持与顺应:“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影响,“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本性与物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态与状态: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大道与自然:《庄子》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 退步集

    作者:陈丹青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 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 染启迪。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该版《傅雷家书》经重新编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原三联版《傅雷家书》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与原三联版《傅雷家书》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
  • 荒废集

    作者:陈丹青

    相较于《退步集》及其“续编”,《荒废集》依然显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自由谈”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尝试;三篇再谈鲁迅的讲演、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以及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分量较重,前者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后者重现了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
  • 心灵的智慧

    作者:亨利・米勒

    这是一本故事与随笔选,由《心灵的智慧》和《性的世界》两部著作构成,它展示了亨利·米勒作品惯有的基调、文风及题材范围的宽泛性。米勒的笔法率直、自由,令人快慰。亨利·米勒“发自内心”地写作。将读者直接引入他的思想世界。本书收录了米勒著名的篇章,其中有几篇随笔,分别谈电影明星雷米、哲学家布拉及精神分析家E·格雷海姆·豪。在《关于写作的反思》中,米勒考察了他本人作为一名作家的情况;在《赛拉菲达》及《巴尔扎克和他的另一个自我》中,他专门分析了其他作家的著作。此外,本书还选了《老酒鬼》、《创造性死亡》、《巨大的子宫》、《进行哲学探讨的哲学家》等。
  • 蒙田随笔

    作者:蒙田

    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蒙田随笔(新版插图本)》,由艺术大师达利亲自编选并绘制插图。蒙田是谁?百分之一百的古典作家,法国16世纪的思想家、散文家。达利是谁?百分之二百的现代派代表人物,20世纪西班牙艺术大师。新世纪的艺术似乎从不拒绝任何东西,请看达利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诠释蒙田的随笔名篇。
  • 碧河彼时

    作者:[英]格温•拉弗拉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的剑桥童年和对整个家族的回忆。她不采用编年史形式、而采用主题(topic)形式撰写这份回忆录,将全部内容纳入了13个主题:1、纽纳姆庄园(达尔文的剑桥宅邸),2、理论,3、教育,4、淑女,5、体统,6、艾蒂姑姑,7、唐恩府(达尔文的乡村宅邸),8、幽灵和恐怖,9、五位叔叔,10、宗教,11、娱乐,12、服装,13、社交。 作者由于家族关系,与剑桥社会水乳交融,这是其他剑桥回忆录作者难以具备的背景。她以画家为业,称本书为“我童年世界的一个画卷”,并亲手画了数十幅插图,这是其他回忆录难以具备的特色。她生活在一个“美好的老英格兰”余韵未绝的时代,她的家族又属于上中产阶级,即英国社会的脊梁或主流,因此,她的回忆录所贯穿的那种风格、情绪、品位,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令人回味无穷。
  • 十日谈

    作者:乔万尼·薄伽丘

    《十日谈》是世界古典文学名著, 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小说家乔万尼.卜伽丘(1313-1375年)。作品描述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斯流传瘟疫病时, 十个青年男女逃到郊外别墅居住,他们除了唱歌跳舞之外, 每人每天还要讲一个故事,住了十天,共讲一百个故事, 因此得名《十日谈》。卜伽丘把这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 使其既各自独立成篇,又互相联贯,组成一个整体, 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服从于统一的主题。 这部作品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和完宗教会的虚伪, 在中世纪欧洲反对封建道德和宗教权威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 这里选登其中一则故事,译文略作了删节。 《十日谈》故事来源广泛,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东方民间故事(特别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故事,如《一千零一夜》、《七哲人书》、《马可·波罗游记》等),传奇轶闻和街谈巷议兼收并蓄,熔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特点于一炉。《十日谈》的一百个故事塑造了大量人物,有王公贵族,骑士僧侣,也有贩夫走卒,市井平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角色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欧洲文学史中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如此广阔的生活画卷,薄伽丘可以说是第一人。意大利文艺理论家弗朗切斯科·德·桑克蒂斯(1817—1883)评论薄伽丘的《十日谈》时,把它和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称之为《人曲》。 《十日谈》里的人物林林总总,情节多姿多彩,但贯穿全书 的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是十三至十六世纪欧洲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和学术的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艺复兴以前的一千多年中,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对它称之为“异教”文化的古典文化进行残酷的摧残。古典文化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现世主义,主张人是一切事物的权衡,现世的幸福生活是“至善”;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内容则是神权中心和来世天国,主张人在尘世应禁 欲苦行。 资本主义生产在意大利发展较早,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阻碍它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宗教信条和中世纪意识形态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宣传以“人”为本,文艺复兴运动便应运而生。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三位意大利文学奠基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在《神曲》里把许多天主教的教皇和大主教打入地狱,让他喜爱的罗马“异教”诗人维吉尔引导他游历地狱和净界,让他青年时代钟情的贝雅特里齐引导他游历天堂,这充分表明他对天主教会的憎恨,对禁欲主义的反对,以及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肯定。彼特拉克在他最优秀的作品《歌集》里冲破中世纪禁欲主义和神学思想的束缚,表达了以人与现实生活为中心的新世界观和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薄伽丘的思想比彼特拉克更进一步,他在《十日谈》的许多故事里批判了天主教会,讽刺教会的罪恶和黑暗,抨击僧侣的奸诈和伪善,表达了当时平民阶级挣脱教会和宗教枷锁的要求;对封建贵族的腐化堕落也予以无情的暴露和鞭挞。 《十日谈》用不少篇幅描绘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谴责禁欲主义,赞美爱情是聪明才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赞赏平民、商人、新兴资产阶级的机智,宣扬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但薄伽丘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期,不可能完全摆脱中世纪思想意识的影响,作品中也有一些糟粕,有些故事渲染情欲,格调不高,反映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人生观;另一些故事则宣扬宽容顺 从,进行封建说教,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中世纪道德观念的让步和作家世界观的矛盾和动摇。 《十日谈》故事结构紧凑,文笔简练,语言谈谐,在心理刻画和性格塑造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意大利艺术散文奠定了基础,并开辟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马格里特·德·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摹仿《十日谈》之作。拉封丹、洛佩·德·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都曾在作品中引用过《十日谈》中的故事。
  • 金枝(上下册)

    作者:[英] J.G.弗雷泽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 美国语文(上下)

    作者:马浩岚 编

    《美国语文(12至18岁)》美国当代中学语文教程,选编的课文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取材于不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完整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及开放性,尤其课后问题的设置、编配极具趣味性、现实性,对学生文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教程很好地平衡了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强调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个性思维的独特经验,既是语文教程,也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 我们诚挚建议家长和教师不要把本书仅仅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那样无异于买椟还珠。我们要认真注意的是:他们的课文为什么这样编选?他们的习题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他们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样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 女人的历史

    作者:(英)罗莎琳德•迈尔斯,Rosalind

    迈尔斯将女性史置于巨幅时间╱空间脉络下,从宏观角度切入,其目的在于肯定女人对人类演化所做贡献的重要性,以及女人在所有层面与各种领域的杰出成就。本书是世界女人的历史,从太初有道的女神、父神开始,然后是婚姻、宰制与劳动,工人阶级与贵族女性的处境,到现在的职业妇女、女同性恋、性平等,兼及各种宗教中的女性、阳物的兴起、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压抑…… 传统的历史观照完全集中于男性。男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取得记录、定义、诠释事件的权力,却并未给予女性应有的关注与荣耀。对于女人,这个过程到十九世纪才开始。女性的声音被压制,女性被排除在历史之外。然而,女人是有历史的。我们的世界史充塞着数不清的女性故事,有亚马逊女战士、亚述女战士,有母神,有一跃为统治者的王朝嫔妃,有科学家、精神病患者、圣人、罪人……男人的历史已然完成,女人的历史才刚刚开始,需要所有女人共同努力创造。 为了抗衡权能兼备的男性人物,早期的女性史专以搜寻女皇、女修道院院长及女学者的纪事为主,因此我们看到的女性多是英雄形象的翻版:圣女贞德、南丁格尔、凯瑟琳女皇等。这般刻意标高女性形象的女性史,固然在肯定“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全能、强悍”方面有若干价值,却有两个问题:它加强了“历史是由男人主导、支配”的错误观念,因为男性统治者及“天才”比女性多了许多;且它无法道出大多数平凡女性的生活实相。 然则女人的历史应为何?答案是:它必须填补传统历史留下的罅隙,给予女性应有的关注与荣耀。恢复女性在历史中的位置绝非易事,任何女性史都必须留心空白、遗漏及似是而非的论调。它必须倾听静默,让静默发出声来。
  •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

    作者:康纳·葛瑞南

    29岁的主人公康纳原本只是想利用到尼泊尔做志愿者的机会开始他的环球旅行,但当他到尼泊尔一个名叫苟达哇力的村子的一家孤儿院做志愿者之后,他的初衷慢慢地改变了。在这所名叫“小王子儿童之家”的孤儿院里,他和另外几个志愿者一起照顾着这些被遗弃的孩子,教他们学习、和他们玩耍,彼此之间建立起非常好的感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孤儿院里一个孩子的妈妈的突然来访,让主人公得知了这里的孩子原来都不是孤儿,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受到人贩子欺骗,人贩子将他们带出来聚集到各地的。当他看到无数被人贩子拐卖出来的孩子悲惨的生存现状,尤其是其中七个孩子被再次拐卖后,他的内心深深地受到震动,他决心解救这些无辜的孩子。 他回到美国四处筹款,创办了“下一代尼泊尔”公益组织,致力于解救尼泊尔被拐卖的儿童。他联合加德满都当地政府的公益组织一起打击贩卖儿童的根源组织,并将解救出来的孩子集中安置在“小王子儿童之家”、“雨伞基金会”儿童之家和“下一代尼泊尔”下属的儿童之家。 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邮件认识了一位美国女孩——丽兹。丽兹和他有着同样的追求,经常前往一些贫困国家做志愿者,帮助那些可怜的儿童。通过几个月的邮件来往,他们互生情愫。 将所有的七个孩子全部找回之后,他仍然不满足目前的成绩,他的内心有了一个更美好的计划——找到孩子们的家人,并让他们重新团聚。于是,他请当地的几名向导协助,一同前往洪拉的山区,开始他的寻亲之旅。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之后,他们终于一个村一个村、一家一家地找到了大部分孩子的家人。 在与孩子的家人取得联系后,有些孩子很快就被接回家,有些也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家庭。而丽兹也终于答应了主人公的求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至此,包括“下一代尼泊尔”在内的各种公益组织仍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各地发挥着作用,救助着更多的被拐卖儿童,并为他们重新回到家人的怀抱做着不懈的努力。

  • 宽容

    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宽容》是美国著名学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代表作之一,曾被译为2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近百年。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 《宽容》(Tolerance)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主义经典之作,由荷兰裔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房龙著作而成。他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探寻两千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原因。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每个群体总是居住在壁垒森严的城堡里,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偏执和固执己见给人类带来了悲剧,致使众多杰出人物为了“宽容”的事业前仆后继。他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昕走过的艰辛历程,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让我们重新发现和更深入地认识两千年来政冶、宗教、文化、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
  •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 没有我们的世界

    作者:(美)Alan Weisman 艾伦·韦

    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艾伦·韦斯曼以全新的视角探讨我们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影响:他引导我们在脑海中勾勒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 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中,韦斯曼向我们阐述了以下内容:人类销声匿迹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终又如何消失殆尽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恳为什么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 《没有我们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图景,人类消失后没几天,在纽约地铁系统中泛滥的洪水将开始腐蚀城市的根基。此外,随着各个城市的分崩离析,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将让位于真正的丛林。它描述了充斥着化学物质的农场将如何退回原始状态,不计其数的鸟类将获得新生、兴旺繁盛,而蟑螂则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在没有我们的城市中再也没有供热系统。 他还告诉我们,人类的哪些破坏活动是永不磨灭的,我们最杰出的艺术和文明中哪些将留存最久。这是一部笔触细腻的叙述性写实文学,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使读者易于接受书中的现点。它深刻剖析了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影响,视角新颖独到,不同于其他作品。
  • 宽容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做着斗争。宽容意味着个性与自由,而发现个性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进步。房龙在书中曾感慨地说:“生命本来是一次光荣的冒险,结果却变成了一场可怕的经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存完全被恐惧所笼罩。”正因为《宽容》中满溢着这样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文情怀,它的中文版在上世纪80年代首度问世时,立即在中国掀起了热潮,极大地满足了整个时代充满激情的阅读品味。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同的版本接连而出,创造出难以想象的销售奇迹。2002年初,紫图首次推出《宽容》的全彩插图本,以适合21世纪的阅读方式,面向当代的眼光,赋予这本经典名著以新的面貌和气息。紫图的全彩插图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常销书,并被输出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5年后,紫图再次推出的这个全彩插图增修本,经过大量的编辑修订和增加插图,使这一版本更隽永、更超值,更适合家庭珍藏和全家共赏。
  • 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作者:Lewis Buzbee

    這是作者關於書店的回憶,也涉及到書與書店的歷史。閱讀這本書,就像在十一月落雨的黃昏,在溫暖柔和的燈光中,聽一位熟悉書店的愛書人,敘述他對書店的熱愛,回憶他第一次閱讀到史坦貝克作品的狂喜,讓讀者在這些動人文字的感染下,也回想起在自己心裡,似乎也有著一間讓你迷戀的黃色燈光書屋。 作者現為作家,並在大學教授寫作課程。但他曾在書店工作十七年,當過書店店員、出版社的銷售代表,在退出這個行業後,仍是不可救藥的書店常客。 他自述在十五歲已成為不可救藥的書癡,在高中的最後兩年,他發現住家騎車不遠就有個迷人的書店「狂妄的烏鴉」。這家書店在當時就設有咖啡座,牆上掛滿作家肖像,在營造書店氛圍上領先同行數十年,作者完全被這家書店迷住了,經過兩年不間斷的申請,他終於在上了大學後獲得這家書店的工讀機會,從此,也開展了他與書店的不解之緣。作者說,他從沒懷疑過,在書店工作是他一生的志願。 在這本書裡,作者不僅描繪了書店的氛圍,回憶起自己閱讀的啟蒙,準確的將人與書店的關係比喻成「在人群中獨處」。而且大半生與書和書店為伍的作者,還簡單敘說了書與書店的歷史,細數他所喜歡的位於世界各地的書店,還有許多跟書有關的動人故事。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如何請不懂英文的法國排字工人以手工排出有史以來最難懂的英語小說《尤利西斯》,並且在書的封面採用希臘國旗的顏色,以代表希臘城邦言論自由的傳統,最後日夜趕工,終於在喬伊斯四十歲生日時,收到這本書的初版本。 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一個愛書人對書始終不變的熱情,一個書店從業人員熱愛書店工作的初衷,並且在網路與電子媒介日新月異的發展下,對於書店未來的審思。這本書的魅力在於這裡:原本你以為自己在聽著作者個人的獨白,但他的熱情催動著你,不但讓你看到更多跟書、書店有關的歷史和故事,也讓你渴望走到書店去,流連在書店的氣氛,以及一本讓你沈迷的書中。
  •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这本茨威格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已经几十年了,我们这次重新翻译、约请历史学者撰写背景资料再重新出版,更多的意义是想透过文字让读者认识到:   一、茨威格眼中的英雄和决定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与我们脑海中的是多么多么不同。这也是东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   二、就同一段历史,我们的版本和茨威格的版本也是如此不同。这真正应验了“历史没有唯一的版本,不同的人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