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图像学

  • 图像理论

    作者:[美] W. J. T. 米切尔

    -编辑推荐-

    ★ 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W. J. T. 米切尔的经典代表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视觉艺术领域的必读书目,时隔15年重译出版。

    ☆ “图像转向”时代的理论宣言,为三个简单的问题提供多种答案: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引起任何实践或理论上的兴趣?

    ★ 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杰作,在从古至今的媒介和再现模式中打开“形象/文本总问题”。

    -内容简介-

    什么是形象?它们与语词有什么不同?更确切地说,W. J. T. 米切尔所追问的是,在20世纪后期,在人们普遍认为视觉力量空前强大、文化研究中“图像转向”已经取代了“语言学转向”的时候,图像(及图像理论)在起什么作用?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图像在关于文化、意识、再现的理论中的作用方式,并将理论自身视为一种图绘的形式。本书的目的不是要生产一种“图像理论”,而是要将理论图绘为再现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活动。借用当代有争议的电影,比如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和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以及媒体对国家新闻的报道,米切尔考察并说明了视觉形象在唤起或压制公开辩论、集体情感与政治暴力上的塑造性力量。

    作为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之一,本书作者为贯穿文化(从文学到视觉艺术再到大众媒体)的可见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解释。

    -媒体/名人推荐-

    这是最精彩的作品……米切尔分析和评论的深度及敏锐的洞察力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可以说,没有其他作者能够如此特别地切入形象与文本之间的缝隙,如此出色地使作品生机勃勃。

    ——爱德华•萨义德

    这本书十足是一个巧克力盒子,装满了成熟的思考……对外行读者来说容易理解,对研究者来说非常迷人,对课堂来说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图书馆杂志》

    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东西都消融在这场令人着迷的讨论中,这场讨论或者也可以被命名为“图像意欲何为?”它们是想与文本和平相处,还是要把文本推开?在这个能从微软公司获取全部艺术画廊作品、字母的多样书写不再是能指的必然选择的时代,米切尔“将威廉•布莱克、维特根斯坦与斯派克•李相联系”这一戏谑而广博的尝试正当其时。

    ——《村声•文学副刊》编辑精选

  • 哥特式图像

    作者:埃米尔·马勒

    图像学在1984年通过《美术译丛》引入中国,当时范景中先生约请几位学者翻译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几篇著名论文,后来在1990年出版的《象征的图像》里,又系统介绍了图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图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美术史的基础学科,也为人文学赢得了极大的光荣,即使是当今视觉文化潮流中的干将,也情愿打出新图像学的旗号,而不敢断然否决它。因此,图像学一直处在争论和改变当中。而它对中国美术史有何意义,则尤为我们所期待。现在上海师范美术学院打算以图像学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并以图像学的早期杰出学者马勒为介绍起点,这无疑是有益于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文即简介马勒的图像学研究,希望能激起图者细读原著的兴趣。
  • 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

    作者:宫治昭

    《涅磐和弥勒的图像学》接受了先行者各种研究的刺激和启迪,以涅槃和弥勒图像为基轴,试图运用图像解释学的方法,探索佛教美术从印度到中亚的传播及变化。涅槃和弥勒,乍一看两种意义不同的主题相组合也许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但以这两者为基轴是有原因的。因为生死——涅槃的问题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涅檗和弥勒的图像与此关系深厚。以佛教的根本概念涅槃为基础,以与其相关的“死”与“生(再生)”相联系的图像为主题,从结构上窥探佛教美术横跨印度、中亚的传播和发展变化的真实面貌。
  • 图像学

    作者:(法)马勒

    《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与文化创意理论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12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宗教艺术。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12世纪的宗教艺术、13世纪的宗教艺术、衰退中的中世纪宗教艺术和特林特议会的宗教艺术。
  • 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

    作者:詹姆斯.霍尔,等

    本书以540多幅绘画和详尽的文字解说,介绍了东西方的图形艺术象征。它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基督教和古典欧洲的艺术以外,还收入了埃及、古代西亚以及印度和东亚的艺术,其中包括我国的绘画、雕塑、古代西亚以及印度和东亚的艺术,其中包括我国的绘画、雕塑、陶瓷、纺织和宗教等艺术。本书的主要部分包括抽象符号、动物、人工制品、大地和天空、人体和服饰以及植物六章。这六章以绘画为主,这些绘画均附有详尽的文字
  • 图像学

    作者:【美】W.J.T. 米歇尔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 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教授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 作者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冈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 他解决了冈布里希的著作所激起的争议,即是否存在着对自然的一种客观经验,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是否存在着现实图像的一种特权位置。卓越地分析了使现实主义艺术得以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 本书最迷人的成就是最后一章,分析了暗箱,将其作为卡尔•马克思著述中意识形态的隐喻。
  • 图像学研究

    作者:(美) 潘诺夫斯基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主编冯俊)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之一,书中包括了皮耶罗两组绘画中的人类早期历史、盲目的丘比特、时间老人、佛罗伦萨与意大利北部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新柏拉图主义运动与米开朗琪罗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视觉研究

    作者:[美] 詹姆斯·埃尔金斯

    《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内容简介:视觉研究是个正在全世界飞速发展的学科。但这一领域是否提出了最有趣的问题?又是否过于简单了呢?在《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中,詹姆斯•埃尔金斯绘制了一张穿越视觉研究领域的“公路网”,描述了其关注的热点及主要理论根源。凭借在艺术和视觉方面的能力和眼光,埃尔金斯带领我们下到了一条可以让视觉研究变得更有趣的“次干道”。是啊,为什么要只关注一小撮彼此雷同的理论家呢?为什么要排除非西方艺术与科学图像的价值呢?作者用相当开放的观点介绍了正在茁壮成长的视觉研究领域,相信会令身处“读图时代”的您觉得耳目一新。
  • 视觉艺术的含义

    作者:潘诺夫斯基

  • 取消图像

    作者:(波兰)安妮·麦克拉纳,(美国)杰弗里·

    《取消图像:反偶像崇拜个案研究》是一部比较论文集,内容包括反偶像崇拜的各种原因与意义,以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社会所引起的图像功能的剧烈变化的七篇历史论文。前言中追溯了“反偶像崇拜”的词源学意义,并简要介绍后面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不同社会中所发生的偶像破坏行为的对比,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图像的破坏与创造,以及图像与文字的关系。随后依次讲述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埃赫纳顿的宗教革新举措;中世纪穆斯林军队毁坏印度的宗教建筑、掠夺与亵渎圣像;墨西哥革命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的反宗教运动,不仅破坏并焚毁圣像、十字架,甚至捣毁教堂、礼拜堂和天主教学校;中世纪期间对待古典雕塑的态度,异教与基督教间的斗争;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破坏偶像运动与《加洛林之书》;加尔文的新教运动与荷兰的反偶像崇拜;最后一节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与教训。艺术史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学者从中探索了艺术定义的不断变迁,以及在描绘不同形式的反偶像崇拜中的表现形式。
  • 见与不见

    作者:王新

    读图时代已然来临,我们却未必读得懂“图”:为什么蒙娜丽莎长着男人的脸部轮廓?为什么时尚杂志上多是女人的侧面全身照,而男人则是脸部照?宋徽宗的“瘦金体”中是否蕴含其命运秘密?朱元璋到底是丑是美?古典油画的裂纹里,有多大学问?近几年,视觉文化研究蔚然兴起,成为了文化、学术界的前沿热点。本书正是回应这一文化热点的产物,全书立足于缤纷图像,融通前沿学理,以博返约,教会大家读图,读懂图像背后看不见的“秘密”。
  • 象征的图像

    作者:E. H. 贡布里希

    书为作者的图像学专集,探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解释绘画作品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