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也斯

  • 剪紙

    作者:也斯

    香港文學的經典,最早於1977年小說在報紙連載,1982年素葉出版社首次出版單行本,到2012年牛津新版,屹立香港文壇三十多年。著名作家葉輝曾經五次細讀《剪紙》,他說,《剪紙》是一個不斷生長的故事,每讀一次都有不同形貌不同角度的新發現,它是一棵隨氣候季節和年齡變形的植物,生長出一些與現象和幻象相涉的想像。 董啟章則說閱讀《剪紙》的文本經驗不單來自剪紙的多重對立含義,也來自《剪紙》小說的寫法。
  • 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

    作者:也斯

    《記憶的城市 虛構的城市》是一部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自傳體的遊記回憶錄,一個充滿自省和比較的旅程。 寫香港成長的一代,到外面去,又再回來。寫他們與其他文化的接觸,反省其成長的背景,面對現實的劇變。 從一些比較熟悉的普通人物身上,看他們如何承受挫折、化解煩惱,在傾側 的時代自己探索標準,在混亂凝聚素質。
  • 在柏林走路

    作者:也斯

    香港诗人,散文家也斯于1998年应德国国际文化交流署之邀任驻柏林作家,之后又数度重游,从而得以观察这个国家在巨变中所发生的一场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置身于诞生了歌德、巴赫的国度,作者以学者的冷静,在自己的传统与异国文化之间不断思索分析,同时,又以诗人的灵动之笔,道尽了德国作为文化灿烂之地的斑斓多彩的一面。
  •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

    作者:也斯

    港最本土,也是最國際的聲音-- 2012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也斯,一生創作的初心與起點 絕版經典,夢幻逸品,《灰鴿早晨的話》全新增訂問世 我很喜歡法國電影,因為這些電影提供了一種理解自己生活的方法。1960年代的香港很壓抑,我正想用不同的方法去書寫香港;但也要調整,如何在喜歡那種電影美學的同時,又能觸及現實裡的生活。《灰鴿早晨的話》和我早期的詩,就是在類似的情況下寫成的。--本書作者也斯 本書特色 1.作者也斯(梁秉鈞)被公認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創作領域遍及詩歌、散文、小說、攝影、文學評論、文化研究與跨界藝術,並獲選為「2012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2.本書是也斯暌違多年後,再度於台灣印行的力作,且全書內容未收錄於簡體版或港版書中,值得愛書人蒐藏、擁有。 3.《灰鴿試飛:香港筆記》由絕版數十年的經典名著《灰鴿早晨的話》全新增訂而成,名作家□弦、廖偉棠全力推薦,葉輝、黃寶蓮專文導讀。
  • 也斯看香港

    作者:也斯

    本书是也斯眼中的香港,将他看到的香港和心中的香港呈现给读者,有别于一些介绍香港的书籍,也斯的文字和照片都比较“现代”,他着重描写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多元”和不同凡响,在书中他注意的是香港一些典型或不典型的人物和地方,以独特的角度传达时间的过往和城市的演
  • 《人間滋味》

    作者:也斯

    蘇軾寫出「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作家寫飲食,筆下色香味,道道是人生。 也斯好吃,更好餐桌菜餚與人情交會的滋味,他會寫留學時想念的一鍋明爐白粥、令自己健康起來的新鮮蔬菜與貼心字條、有歷史重量的柏林蕁麻菜湯、代表和平舒暢生活的山區手信、還有彷如宗教行列的法國電影的盛宴…… 也斯說:「我不會寫別人的食譜。」因為最好的食譜都得由自己體驗。但盛宴不能沒有人客,因為這一席滋味得有人分享才有意思。 人間好滋味 我喜歡對生命有好胃口的人! 旅途的爐灶 食物和文字不斷旅行,作客的變成主人,主人有一天又會變成客人。 食物的言語 寫作正如食物,要在讀者和食客方面產生反應才算完成的! 素菜有餘甘 生命中的種種重大的困擾和起伏,都是通過自己私隱的思考與寫作,自己明白過來。更好的食譜與藥方,我得自己體驗,自己選擇。
  • 雷聲與蟬鳴

    作者:梁秉鈞,也斯

    第一輯 未昇 夏日與煙 3 夜與歌 7 廢郵存底 10 猶疑 12 浪與書 15 雨之屋 18 裸街 21 缺席 24 繼續 26 青果 27 未昇 29 夜讀 31 午路 33 夜行 35 建築 37 雨痂 39 風與老人 41 車中 42 除夕 44 舊句 46 第二輯 突發性演出 突發性演出 51 寒山及其他 54 麵包店 59 某打字小姐 63 睡在沙灘上 66 寫一首詩的過程 69 遊˘ł 72 聽歌 75 抽奬 84 第三輯 香港 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 93 五月廿八日在柴灣墳場 96 北角汽車渡海碼頭 99 寒夜,電車廠 103 羅素街 107 拆建中的摩囉街 111 中午在鰂魚涌 115 新蒲崗的雨天 120 華爾登酒店 127 影城 129 第四輯 澳門 水翼船上 135 鬥牛場舊址 138 巴掌圍斜巷 142 避雨南灣小咖啡店 144 大三巴牌坊 148 海邊,造船廠旁 151 關閘 155 第五輯 廣州,肇慶 舊城 161 鐘乳岩 164 湖 167 尋瀑 172 第六輯 臺灣 高山上的小村 179 古城牆 181 排灣族的屋子 183 漁港 185 百香果 188 山 190 候車 192 樹 194 石 199 旅程 203 第七輯 浮苔 青晨 207 除夕 211 茶 214 青蛙與蝸牛 216 後窗 218 雷聲與蟬鳴 220 聾 224 秋林 226 未央 228 景變集 233 信 236 玻璃的寒冷 240 半途 242 瀉酒 245 花燈 251 送唐娜與唐納 257 浮苔 263 冬日船艙 269 初春二題 273 還差幾哩路才到新年 278 剝海膽 282 醃檸檬 285 盆栽 288
  •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作者:也斯

    是“食物”,所以有味道;是“爱情”,因此有各色人等谈情说爱。浪漫有之,冲突有之,当食物与爱情混为一谈,产生了甜蜜蜜的男女情事、酸酸涩涩的人事矛盾、人生中必然尝受到的挫败苦味,还有辛辣得叫人汗流浃背的不满控诉。一桌小说,原来是吃不完尝不尽的人生之体验。 这是也斯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有关“吃”的故事,顺着“食物”的线索,爱情的变故,求诸作者的后殖民立场。清新而有趣。
  • 雷聲與蟬鳴

    作者:梁秉鈞

    原版為大拇指半月刊出版之《雷聲與蟬鳴》。此書絕版三十載,見證香港文學發展,影響幾代香港作家。今召集各路與詩集同齡的創作人,為作者首本詩集重新設計,復刻重印,讓新生代讀者有機會閱讀第一本梁秉鈞,延續此書實體的生命力。 目錄 第一輯:未昇 第二輯:突發性演出 第三輯:香港 第四輯:澳門 第五輯:廣州,肇慶 第六輯:臺灣 第七輯:浮苔
  • 灰鸽试飞

    作者:也斯

    2012香港年度作家也斯经典成名作 简体中文版首度引进 ~~~~~~~~~~~~~~~~~~~~~~~~~~~~~~~~~~~~~~~~~~~~~~~~~~~~~~~~~~ ﹡作者超强,获奖无数! 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创作领域遍及诗歌、散文、小说、摄影、文学评论、文化 研究与跨界艺术,曾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大拇指》诗歌奖、艺盟香港作家年奖,并获选为“2012香港书展年度作家”。 ﹡文本 超强,绝对经典! 本书是也斯的成名之作,1972年首版,港台畅行40年。 ﹡完整修订,简体中文版首度推出,绝对重磅! 《灰鸽试飞:香港笔记》由绝版数十年的经典名著《灰鸽早晨的话》全新增订而成。也斯先生生前在初版的内容上有较大修订,完成这一版本。全书内容未收录于简体版或港版书中,值得爱书人搜藏、拥有。 ﹡超强推荐阵容,不容错过! 刘以鬯 瘂 弦 李欧梵 梁文道 陈冠中 马家辉 廖伟棠 叶 辉 许子东 黄宝莲 温儒敏 陈子善 全力推荐 ﹡叶辉、黄宝莲专文导读 ~~~~~~~~~~~~~~~~~~~~~~~~~~~~~~~~~~~~~~~~~~~~~~~~~~~~~~~~~~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华语作家也斯的成名作,成书于1972年。全书分“灰鸽早晨的话”“书与街道”两辑,集结了也斯16岁至21岁出头时的散文80余篇,记录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文学生涯的开始。全书善从细节处着笔,刻画出青春年少的细腻心思,而谈论文学与艺术,则天马行空,从时代焦点作家 凯鲁亚克谈到艺术先锋杜尚,从六七十年代才刚刚被西方认识的博尔赫斯谈到当时的文坛新秀大江健三郎(二十多年后,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视野之广阔,不得不佩服作者视野之广阔,文艺品味之超前,令人惊叹。著名作家叶辉与黄宝莲则在书的最后专文导读,谈及也斯作为同辈的先行者对于香港一代代年轻作家的影响之深远。诗人夏宇评价青年也斯的文字是难得的“明明青春却又干净”。 ~~~~~~~~~~~~~~~~~~~~~~~~~~~~~~~~~~~~~~~~~~~~~~~~~~~~~~~~~~ 名家推荐 瘂弦(诗人、《联合报》副刊传奇主编)—— 青年也斯从香港带来全新的文学语言,切入的方法也很特别,1972年经我编辑为《灰鸽早晨的话》在台北出版。我很高兴这本书四十年后重新问世,让新一代的读者能够认识现今已成为香港文学重镇的也斯。 黄宝莲(台湾旅港小说╱散文名家)—— 在近四十年后重读《灰鸽早晨的话》,才明白当年作者在思路视野的超前越界,是如何孤单寂寞的踽踽独行。许多年来《灰鸽早晨的话》一直伴随着自己羁旅四方。直到,终于也有了自己看世界的方法,那本书已经在几度飘洋过海的搬迁中失去踪迹。如今在作者生长的土地,重新阅读当年的心路轨迹,新版《灰鸽试飞:香港笔记》再度以英姿焕发的青春之姿,带我重临那青涩腆腼的懵懂岁月,以及当初阅读的初心与悸动。 叶辉(香港著名评论家) —— 我大概明白夏宇高中时代在幼狮书店翻揭《灰鸽早晨的话》的喜悦--她说其时在台北根本找不到「明明青春却又干净的语言」:「其实那时我还未开始(写作)耶。」然后,她又读到也斯翻译的外国文学(大概是在台湾陆续出版的《美国地下文学选》、《当代拉丁美洲小说选》、与郑臻合编的《当代法国短篇小说选》吧,都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翻译作品,她大概也不知道,译者只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青年):「多么、多么适合我的胃口。」 廖伟棠(摄影师、现代吟游诗人)—— 今日阅读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文学作品,依旧惊艷于它们的大胆超越。就看彼时方才二十左右的也斯一人便可知,散文《灰鸽早晨的话》、诗集《雷声与蝉鸣》、小说《养龙人师门》等等,均可媲美当时华语文学的最强,同时与世界前卫文学衔接,少年心气之勇之锐,莫过于此。
  • 香港文化十论

    作者:也斯

    《香港文化十论》属于文化评论类。通过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与流行文化等例证去探讨香港在中西文化冲击、严肃与商业文化交汇下所建立的独特文化身分。是对香港文化的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作者:也斯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評論與回應(摘錄) 「我欣賞故事跳躍流動描寫的速度和節奏,還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 「<尋路在京都>中我最喜愛的片語是「根深蒂固的距離」,用來描寫小說中所有的關係——人物之間、文化之間、羅傑的內在和外在生活之間——實在恰當不過。這令人感到難忍的憂傷。 「<愛美麗在屯門>令我開心發笑。這令我想起電影中快速連綿的蒙太奇——它幽默而不輕淺、機敏而不躁亂。」 ——林在山 「我坐在西雅圖候機室一口氣看完了<温哥華的私房菜>,很多地方高聲笑了出來(希望沒人聽到哩!)但最後不禁眼有點濕,肥薛真是個精彩角色!他叫你去笑他的自憐,却又讓你為他流淚,哈哈!我喜歡這些熟悉的細節:寶華街節,俊朗的「男仔頭」日本女子,魔術蘑菇朱古力,我想我在中文小說裏從沒讀過溫哥華這「另外」的一面──很高興你為我們把這兩個世界連繄起來。」 ——梁學思 「以食物為切入點,探討香港人後九七心態,清新而有趣。也斯在七十年代著作<找房子的人>,表述了香港人在香港建立家的困窘。九七後,<沿湄公河尋找杜哈絲>中的史提芬,找房子找到越南,內心依然有填不滿的空洞,箇中感受,絕對是香港人的同感;<濠江殺手鹹蝦醬>的殺手阿璋捉姦變姦夫,偷情的步伐令他與情人只能進食前菜,共晉正餐變成無法企及的奢望,充滿黑色幽默的荒誕感,是對香港黑幫電影的回應,同時是找房子心態的後九七變調之作。這本書雅俗共賞,十二道菜式不分中西,各具特色,學術文化與大眾趣味共冶一爐,這是入得中學大學、出得本土海外,香港後九七作品的不二之選。」 ——黃勁輝 <斯洛文尼亞故事> 「無法憑空想像一個九月的斯洛文尼亞,這“不容易抵達的地方”。當飛機落地,汽車引擎熄掉的那一刻,步出密閉的空間,不同於以往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中新鮮之地的氣味,黏在旅人的衣衫上,他/她似乎也變得和這個地方一樣陌生,如新生兒般,眼神裏同帶著疏離和好奇,探視這個新世界。在路上發現這裏和他/她的世界有太多不同之處,又有太多相同之處。不同的使旅人忍不住產生比對,相同的則觸發了他/她的回憶,這裏讓他想起以往到過的地方,遇見的人,黑暗中的夢……時間旅途中的一瞥,或觀照他者,或回望自身,這“凡人的奧德賽”。」 <艾布爾的夜宴> 「廚師是食物的媒人,對於各種形狀、材質、味道之間的關係,他們有自己的量度和掌握。 「廚師是科學家,總是不滿意食物本來的樣子和質地,他們有自己的目地和計畫。 廚師是魔術師,使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從味蕾到大腦再到神經末梢,他們有技術,所以有控制欲。 「而食物,當厭倦了被衡量,被拆解,被融合,最後進入一道菜的關係圈時,反叛心起,在尚帶一抹青蔥時,心裏構想一種毀滅後的完整。 「也許,和這個世界平行的,是另外一個世界,人們想到的卻沒做的事情,會在那裏發生。半夢半醒間偶爾得以瞥見另一個世界,熟悉的一幕,卻怎麼也想不起背景,時間和人物……就當它是一道小時候嘗過的菜,寫過的信,念過的詩好了。」 <濠江殺手鹹蝦醬> 「能在腦中拍出這樣一部電影。泳池裏搜尋的蒙太奇、夜行航船的閃回、殺手拿報紙的手指和女人垂在肩膀上的一縷散發的特寫、最後是長鏡頭裏的山路,人物從近到遠,然後消失,留下空鏡裏“燒剩了前門的大聖堂”。 「這是一個人的焦灼還是一座城的焦灼?幾聲之後電話接通?等的人最後會不會來?變還是不變?時間是過得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焦灼是“害怕將要經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經發生了。”人們寧可在吃完前菜後半饑半飽中急切而又充滿耐心地等待主菜,也不要明白這前菜亦即是主菜,而等待是什麼?能充饑嗎?」 ——樊星 「兩年前,也斯背起行囊走出學院,當個吟遊詩人向世界出發。去斯洛文尼亞的地下山洞喝烈酒聽無國界詩朗誦;在耶魯的女性之桌上品嚐「巴黎中國俱樂部的毛沙拉」看詩人伸出雙手扮天使的翅膀;到東京與來自各國的譯者展開一場尋找村上春樹的大冒險;五月在哈佛重新思索《萊茵河的新酒》的故事,又在芝加哥的晨光中吃印度來的苦瓜;後來再到尼斯的修道院裡過了一陣子苦行僧的生活……一路上的經歷,也斯都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來,遊蕩詩人「on the road」的記事簿上,有虛構的有記憶的有卡爾維諾式的故事,一切一切都盡是詩情(私情)。於是,以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示出來的是一種風貌;以散文的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風貌。就像書中提及到的el bulli的份子美食一樣:「鵪鶉、羊腦、螃蟹它都幻變出來了,只是未必以原來的形狀出現吧了!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當然艾布爾不是道家煉丹的丹爐,它是借重科學的精確,調弄色香味各種份子,為我們開發感官的新領域,重繪飲食的地圖。」啊,明白了!原來一開始詩人出走,為的其實是想做一次關於文學關於人生的實驗。」 ——鄧烱桐:The notebook of a troubadour 「特別喜歡<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兩篇。香港人喜歡吃,也懂得吃,但他們對食物的熱情隱藏著對生活其他範疇的失望。由於對政治和前途無能為力,被壓抑的活力與創造力只好流入飲食的領域裡。香港人在吃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吃虧吃緊和吃不消。到香港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也斯跟我說過,他很想「好好寫香港」,這一點他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之中已經做到了。」 ——林沛理 「小說中借美食約會靠好酒上床的”愛情”橋段其實只是副線,幾百種食品的排比羅列卻大有講究。在近幾年的香港文藝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以說是對”九七過渡’比較直接明顯的見證了。當然,見證方式,卻是婉轉曲折, ”食色,性也”。」 ——許子東 「不是殖民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混合、衝突、抗拒、容忍、共處,這種立場出自於香港特定的歷史位置。香港處於中英之間,混合著東西兩種文化,這種邊緣的地位和過渡的性質,既是香港的短處,也是長處,正如周蕾所說,『這種非香港人自選、而是被歷史所建構的邊緣化位置,帶來了一種特別的觀察能力。』自己既不足以成為根源文化,並受到排斥,它自然本能地排斥中心意識、本質主義,同時不排斥混合,注意在衝突中相處。也斯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這篇小說中經由食物和愛情,顯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獨特香港後殖民立場。 ——趙稀方 在九七後出現的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說是第一篇從題目到內容都處理後殖民問題的作品。作者透過有着混雜背景的小說人物,道出了香港後殖民處流的複雜性和弔詭性。……香港人具有多重身份的曖昧性,不是那麽黑白分明地說出好壞。作者不是用後殖民理論來規劃其小說,而是借小說來質疑後殖民理論闡釋香港的複雜性。 ——馮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