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梁秉鈞
-
普羅旺斯的漢詩
《普羅旺斯的漢詩》是梁秉鈞(也斯)今年最新出版的詩集,收錄由2006年至今未結集的新詩。詩集起源於作者2006年夏天應邀任阿爾卑斯山上沙可慈修道院(Saorge Monastery)駐院作家,以及2008年重訪故地及游歷普羅旺斯所寫的三輯詩作。 也斯表示,近兩年生病了,不能遠行。也寫了一些疾病的詩,但還是非常懷念近六、七年以來那輯從陽光下的沙可慈修道院(Monastère de Saorge)和花園開始的詩,那裏面有些東西給予我很大的安慰,在不安定的日子中令我舒懷。我自然便也用了些時間,把散亂的詩稿能找到的找出來,整理成書。希望這些零散的陽光和花瓣,也能為其他在逆境的人,帶來一點安慰。 -
半途
第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獲獎作品 -
東西
《東西》收作者近兩三年間最新作品七十首。作者在1998年應德國文化交流署之邀任駐柏林作家,在柏林開始了本書首三輯詩的寫作。 作者繼承詠物詩的傳統,詠寫現代事物尤其是食物的諸般特色,從不同東西寫出人情與世情;另一方面作者往來東西文化之間,回看嘗試跨越文化各有得失的歷史人物,亦看到今日由於遷徙移民產生的混雜文化。作者發覺不是有一個東方和一個西方,而是由於越界、雜混與滲染而歧生的許許多多東西。 全書分為八輯,詩作形式上的探索也比較多,因隨不同的題目發展出不同的詩體,有比較嚴格整齊,也有比轉舒緩寬鬆,有從傳統典籍翱新之作,亦有強調音韻節奏歌謠式的嘗試。 -
雷聲與蟬鳴
第一輯 未昇 夏日與煙 3 夜與歌 7 廢郵存底 10 猶疑 12 浪與書 15 雨之屋 18 裸街 21 缺席 24 繼續 26 青果 27 未昇 29 夜讀 31 午路 33 夜行 35 建築 37 雨痂 39 風與老人 41 車中 42 除夕 44 舊句 46 第二輯 突發性演出 突發性演出 51 寒山及其他 54 麵包店 59 某打字小姐 63 睡在沙灘上 66 寫一首詩的過程 69 遊˘ł 72 聽歌 75 抽奬 84 第三輯 香港 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 93 五月廿八日在柴灣墳場 96 北角汽車渡海碼頭 99 寒夜,電車廠 103 羅素街 107 拆建中的摩囉街 111 中午在鰂魚涌 115 新蒲崗的雨天 120 華爾登酒店 127 影城 129 第四輯 澳門 水翼船上 135 鬥牛場舊址 138 巴掌圍斜巷 142 避雨南灣小咖啡店 144 大三巴牌坊 148 海邊,造船廠旁 151 關閘 155 第五輯 廣州,肇慶 舊城 161 鐘乳岩 164 湖 167 尋瀑 172 第六輯 臺灣 高山上的小村 179 古城牆 181 排灣族的屋子 183 漁港 185 百香果 188 山 190 候車 192 樹 194 石 199 旅程 203 第七輯 浮苔 青晨 207 除夕 211 茶 214 青蛙與蝸牛 216 後窗 218 雷聲與蟬鳴 220 聾 224 秋林 226 未央 228 景變集 233 信 236 玻璃的寒冷 240 半途 242 瀉酒 245 花燈 251 送唐娜與唐納 257 浮苔 263 冬日船艙 269 初春二題 273 還差幾哩路才到新年 278 剝海膽 282 醃檸檬 285 盆栽 288 -
雷聲與蟬鳴
原版為大拇指半月刊出版之《雷聲與蟬鳴》。此書絕版三十載,見證香港文學發展,影響幾代香港作家。今召集各路與詩集同齡的創作人,為作者首本詩集重新設計,復刻重印,讓新生代讀者有機會閱讀第一本梁秉鈞,延續此書實體的生命力。 目錄 第一輯:未昇 第二輯:突發性演出 第三輯:香港 第四輯:澳門 第五輯:廣州,肇慶 第六輯:臺灣 第七輯:浮苔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評論與回應(摘錄) 「我欣賞故事跳躍流動描寫的速度和節奏,還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 「<尋路在京都>中我最喜愛的片語是「根深蒂固的距離」,用來描寫小說中所有的關係——人物之間、文化之間、羅傑的內在和外在生活之間——實在恰當不過。這令人感到難忍的憂傷。 「<愛美麗在屯門>令我開心發笑。這令我想起電影中快速連綿的蒙太奇——它幽默而不輕淺、機敏而不躁亂。」 ——林在山 「我坐在西雅圖候機室一口氣看完了<温哥華的私房菜>,很多地方高聲笑了出來(希望沒人聽到哩!)但最後不禁眼有點濕,肥薛真是個精彩角色!他叫你去笑他的自憐,却又讓你為他流淚,哈哈!我喜歡這些熟悉的細節:寶華街節,俊朗的「男仔頭」日本女子,魔術蘑菇朱古力,我想我在中文小說裏從沒讀過溫哥華這「另外」的一面──很高興你為我們把這兩個世界連繄起來。」 ——梁學思 「以食物為切入點,探討香港人後九七心態,清新而有趣。也斯在七十年代著作<找房子的人>,表述了香港人在香港建立家的困窘。九七後,<沿湄公河尋找杜哈絲>中的史提芬,找房子找到越南,內心依然有填不滿的空洞,箇中感受,絕對是香港人的同感;<濠江殺手鹹蝦醬>的殺手阿璋捉姦變姦夫,偷情的步伐令他與情人只能進食前菜,共晉正餐變成無法企及的奢望,充滿黑色幽默的荒誕感,是對香港黑幫電影的回應,同時是找房子心態的後九七變調之作。這本書雅俗共賞,十二道菜式不分中西,各具特色,學術文化與大眾趣味共冶一爐,這是入得中學大學、出得本土海外,香港後九七作品的不二之選。」 ——黃勁輝 <斯洛文尼亞故事> 「無法憑空想像一個九月的斯洛文尼亞,這“不容易抵達的地方”。當飛機落地,汽車引擎熄掉的那一刻,步出密閉的空間,不同於以往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中新鮮之地的氣味,黏在旅人的衣衫上,他/她似乎也變得和這個地方一樣陌生,如新生兒般,眼神裏同帶著疏離和好奇,探視這個新世界。在路上發現這裏和他/她的世界有太多不同之處,又有太多相同之處。不同的使旅人忍不住產生比對,相同的則觸發了他/她的回憶,這裏讓他想起以往到過的地方,遇見的人,黑暗中的夢……時間旅途中的一瞥,或觀照他者,或回望自身,這“凡人的奧德賽”。」 <艾布爾的夜宴> 「廚師是食物的媒人,對於各種形狀、材質、味道之間的關係,他們有自己的量度和掌握。 「廚師是科學家,總是不滿意食物本來的樣子和質地,他們有自己的目地和計畫。 廚師是魔術師,使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從味蕾到大腦再到神經末梢,他們有技術,所以有控制欲。 「而食物,當厭倦了被衡量,被拆解,被融合,最後進入一道菜的關係圈時,反叛心起,在尚帶一抹青蔥時,心裏構想一種毀滅後的完整。 「也許,和這個世界平行的,是另外一個世界,人們想到的卻沒做的事情,會在那裏發生。半夢半醒間偶爾得以瞥見另一個世界,熟悉的一幕,卻怎麼也想不起背景,時間和人物……就當它是一道小時候嘗過的菜,寫過的信,念過的詩好了。」 <濠江殺手鹹蝦醬> 「能在腦中拍出這樣一部電影。泳池裏搜尋的蒙太奇、夜行航船的閃回、殺手拿報紙的手指和女人垂在肩膀上的一縷散發的特寫、最後是長鏡頭裏的山路,人物從近到遠,然後消失,留下空鏡裏“燒剩了前門的大聖堂”。 「這是一個人的焦灼還是一座城的焦灼?幾聲之後電話接通?等的人最後會不會來?變還是不變?時間是過得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焦灼是“害怕將要經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經發生了。”人們寧可在吃完前菜後半饑半飽中急切而又充滿耐心地等待主菜,也不要明白這前菜亦即是主菜,而等待是什麼?能充饑嗎?」 ——樊星 「兩年前,也斯背起行囊走出學院,當個吟遊詩人向世界出發。去斯洛文尼亞的地下山洞喝烈酒聽無國界詩朗誦;在耶魯的女性之桌上品嚐「巴黎中國俱樂部的毛沙拉」看詩人伸出雙手扮天使的翅膀;到東京與來自各國的譯者展開一場尋找村上春樹的大冒險;五月在哈佛重新思索《萊茵河的新酒》的故事,又在芝加哥的晨光中吃印度來的苦瓜;後來再到尼斯的修道院裡過了一陣子苦行僧的生活……一路上的經歷,也斯都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來,遊蕩詩人「on the road」的記事簿上,有虛構的有記憶的有卡爾維諾式的故事,一切一切都盡是詩情(私情)。於是,以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示出來的是一種風貌;以散文的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風貌。就像書中提及到的el bulli的份子美食一樣:「鵪鶉、羊腦、螃蟹它都幻變出來了,只是未必以原來的形狀出現吧了!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當然艾布爾不是道家煉丹的丹爐,它是借重科學的精確,調弄色香味各種份子,為我們開發感官的新領域,重繪飲食的地圖。」啊,明白了!原來一開始詩人出走,為的其實是想做一次關於文學關於人生的實驗。」 ——鄧烱桐:The notebook of a troubadour 「特別喜歡<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兩篇。香港人喜歡吃,也懂得吃,但他們對食物的熱情隱藏著對生活其他範疇的失望。由於對政治和前途無能為力,被壓抑的活力與創造力只好流入飲食的領域裡。香港人在吃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吃虧吃緊和吃不消。到香港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也斯跟我說過,他很想「好好寫香港」,這一點他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之中已經做到了。」 ——林沛理 「小說中借美食約會靠好酒上床的”愛情”橋段其實只是副線,幾百種食品的排比羅列卻大有講究。在近幾年的香港文藝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以說是對”九七過渡’比較直接明顯的見證了。當然,見證方式,卻是婉轉曲折, ”食色,性也”。」 ——許子東 「不是殖民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混合、衝突、抗拒、容忍、共處,這種立場出自於香港特定的歷史位置。香港處於中英之間,混合著東西兩種文化,這種邊緣的地位和過渡的性質,既是香港的短處,也是長處,正如周蕾所說,『這種非香港人自選、而是被歷史所建構的邊緣化位置,帶來了一種特別的觀察能力。』自己既不足以成為根源文化,並受到排斥,它自然本能地排斥中心意識、本質主義,同時不排斥混合,注意在衝突中相處。也斯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這篇小說中經由食物和愛情,顯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獨特香港後殖民立場。 ——趙稀方 在九七後出現的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說是第一篇從題目到內容都處理後殖民問題的作品。作者透過有着混雜背景的小說人物,道出了香港後殖民處流的複雜性和弔詭性。……香港人具有多重身份的曖昧性,不是那麽黑白分明地說出好壞。作者不是用後殖民理論來規劃其小說,而是借小說來質疑後殖民理論闡釋香港的複雜性。 ——馮偉才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