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研究

  • 寻找正义之城

    作者:[美]彼得·马库塞(Peter Marc

    “正义之城”的概念起源于针对正义是什么的讨论,同时结合乌托邦和理想城市的思想发展史。本书几位作者,包括苏珊·S.费恩斯坦、大卫·哈维、彼得·马库塞和玛吉特·梅尔,清晰表达了“正义之城”的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交际理论和新自由主义城市理论等不同角度检视这一概念。在上述作者的观点中,“正义之城”的概念既获得发展,也遭遇质疑,同时期待未来的完善。这一概念的实践探索涉及作者对美国、欧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城市的一系列案例研究。
  • 想象的城市

    作者:罗伯特·阿尔特

  • 全球城市

    作者:(美)丝奇雅・沙森

    《全球城市》的最新版本中,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尽管该书研究的是三个特别的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但这些最强有力的城市可以明确一些概念问题。与本书中的其他两个城市一样,上海曾经有作为世界城市的悠久历史,它现在重新站起,并已经与多种全球循环回路接轨,上海的未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因此,它是一个象征性的全球城市。
  • 梦幻之城

    作者:约翰·汉涅根

    《梦幻之城》正在发展之中,并且具有六人特征:以“主题为中心”,将个体娱乐场转化为经过构思后与主题相吻合的整个城市形象,通常这种构思来自于体育、历史或者流行娱乐;《梦幻之城》不仅在打造主题概念,而且还在积极地进行品牌化;《梦幻之城》,24小时全天候经营,这和内华达赌场内的经营理念一样,反映出其目标市场是针对那些已经在不断追求休闲、社交和消遣的业已成年的“婴儿潮”和X一代;《梦幻之城》既有模板,义有融合,并和与日俱增的标准化组合内容相匹配,构建出多种形态;《梦幻之城》是唯我独尊的,在经济、物质、文化上都不受周围城市的影响;由于《梦幻之城》是建立在仿真高科技、虚拟现实和令人激动兴奋的景现基础之上,就这一角度而言,《梦幻之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是具有争议性的。
  • 僭建都市

    作者:鄒崇銘,韓江雪

    《僭建都市》是我近年讀過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難得今天仍然有人借理論對這座充滿不平等的城市作深入反思,崇銘引用阿巴斯(Ackar Abbas)一書,令人明白今天批判城市發展已不再是西方學者之專利。本土學者起來加入批判行列,誠是可喜現象。 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際城市,香港已不再是一個「借來的地方」,躲在殖民管治下孤芳自賞。香港和所有國際大都會一樣,正在經歷一由新自由主義主導之空間大改造,目的是讓土地和空間結合,為資本創造更大租值和財富。新自由主義已無情地使本來平衡的城市發展演化成社會階級的兩極化。到底香港這個城市應該怎樣再發展下去?這應該不再是官員和規劃專家們的專利,而是廣大市民的責任。 崇銘及江雪這本書以理論出發,深入淺出地探討香港空間改造的一些重要議題,正好為有興趣參與這個探索歷程的市民提供一個認知的基礎。 ——李健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
  • 纽约史

    作者:[法] 弗朗索瓦·维耶,François

    传奇的“自由之港”、美国的门户、美洲大陆的银行、文化的拼盘,象征着超级大国的成功,又代表着撕扯她的各方力量——纽约,首先是资本主义之女。很早就成为贸易天堂的她,与码头、工坊、办公楼的同呼吸共命运,其活力使之成为伦敦的竞争对手,一同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哈德逊河岸的这座大都市不断改变着他的尺度。19世纪末,第一批摩天大楼在华尔街附近拔地而起,1900—1940年,城市居民人口翻了一番。小意大利、下东区的犹太街区、哈勒姆——纽约还是一座新的巴别塔、一个城的母城邦。她的现代性不只来自城市景观——有人觉得是仙国梦境,有人认为像但丁地狱;其现代性也建立在城市的战争与分歧,以及创新能力之上。这座信息之都发明了娱乐工业、百老汇的众多剧场和康尼岛的主题乐园。跻身于先锋潮头,她成为爵士乐和意识形态争论的胜地,迎接着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这些人的到来反过来加强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今天,作为全球文化中心和美国梦范本的纽约,继续吸引着新移民。“纽约是一座未完成的城市”,勒·柯布西耶曾写道,“这是一座正在发生中的城市”。 本书从荷兰人到达哈德孙河畔开展商业与殖民活动写起,一直写到“9•11”事件之后,描述了四个世纪里纽约从荷兰贸易线路的中转站、英国殖民港口,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对纽约经济、政治、人口、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结构、多元文化等做了全景式描述。全书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纽约如何逐步成长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大城市,成为流行文化的中心和一个拥有众多移民的多元化城市——一个“大熔炉”“万花筒”的过程。
  • 中国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童大焕

    中国最后也是规模最大、变化最快的一次城乡大变迁和财富大洗牌,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将因这场城市化浪潮而改变。 中国的很多事情往往让大多数人看不懂,一边是实际城市化率才35%,很多人在抱怨城市高房价买不起房,另一边却出现大量的房屋过剩,甚至于出现几乎整座新城空置的空城、鬼城现象。 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对于人口规模预判不准确,甚至根本无视“人聚财才聚、先有人后有城”的城市发 展规律,从政府到开发商,迷信政府力量,却不知道不符合城市和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规律无情的惩罚。
  • 保卫空间

    作者:[英] 多琳·马西

    我们思考空间的方式关系重大。它折射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我们的政治。例如,它影响了我们认识全球化的方式、我们理解城市的方式,我们发展和实践一种地方感的方式。假如时间是变化的维度,那么空间则是社会的维度:他者的同期共存。这是空间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以往被固执地回避了。多琳·马西的《保卫空间》通过哲学与理论的交锋,通过讲述个人和政治的反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本书之所以叫“保卫空间”,在于它提倡重新焕发我们潜在的宇宙学的空间性活力。《保卫空间》是所有对空间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空间转向感兴趣的人的基本读物。作者多琳·马西认真严肃而时有不恭,就对空间的重新想象和直面空间的挑战而言,本书又是一份引人入胜的宣言。
  • 中国城市地理

    作者:顾朝林

    《中国城市地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组织编写,主要编写者包括顾朝林、蔡建明、牛亚菲、孙樱、陈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柴彦威和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中心叶嘉安。
  • 城市研究手册

    作者:诺南·帕迪森 编

    《城市研究手册》主要内容简介:全球的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决定着我们的经济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是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最主要的中介,也是政治控制得以为继的最主要的场所。《城市研究手册》提供了有关城市结构和城市变迁的全景式评价综述,同时汇集了让我们得以理解城市的结构、发展和变迁的研究理论精髓。《城市研究手册》定义并分析了如下关键问题:·什么是城市·作为环境的城市·公民之城市·城市经济·有组织的政体一一城市·后现代城市中的权力和政策话语·转型中的城市《城市研究手册》将吸引从学者、研究者到政策制定者的广泛的读者群。由于包含不同学科对于城市研究的理论上的和经验上的分析,因此对于城市研究、城镇规划、社会文化地理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来说,《城市研究手册》是一个独特且不可或缺的资源。
  • Social 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

    作者:David Bray

    Review "[A] meticulously crafted piece of research....highly stimulating and important..." -- The China Journal, January 2006 Review "Bray makes his case quite admirably. The argument is tightly woven. The framework is consistently applied. The conclusions are illuminating."—H-Net Reviews “[A] meticulously crafted piece of research....a highly stimulating and important book....It is a fine exam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with China studies...”—The China Journal “...this book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a leading example of scholarship on governmentality, and one that should inspire scholars to conduct further studies of the danwei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with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China.”—The China Review
  • 规划世界城市

    作者:[英]纽曼 索恩利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主要城市都经历了转型。而无论在伦敦、东京还是上海,城市中心、高楼大厦和滨水区的发展看起来都很相似,《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作者彼得·纽曼和安迪·索恩利挑战那种认为领先的世界城市都朝一个方向发展的观点。事实上,世界上的不同城市,对经济全球化的回应是非常多元的。在一些城市,全球化得到了热情的拥抱,而在另外一些城市,全球化被节制、控制,甚至是抵制。 在《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这部关于城市规划及其全球、区域背景的重要而全新的比较文献中,两位作者详尽地考察了传统上被视为“世界城市”的伦敦、纽约和东京,也介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一系列其他的重要城市。 全球化为城市政治与政策带来了挑战。纽曼和索恩利认为规划关系重大。战略规划阐释了全球化的动力,推广了城市角色独特的愿景。当然,战略规划也需要回应公民的利益。在管理全球\地方的交互作用,设置经济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生活质量、环境和社会的议程时,战略规划是关键的政策工具。刘晔负责全书的校对和统稿。
  •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

    作者:林拓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阐述了城市更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变迁过程。《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分五编,第一编为内城区开发及其空间重组;第二编为社会构成变动及其空间转换;第三编为城市环境变迁及其空间优化;第四编为大都市治理及其空间演变;第五编为国外城市更新巡礼。分别从不同的维度阐释了城市更新对社会空间的影响。《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对于现代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会的建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后大都市

    作者:索亚

    当我们进入新千年时,都市研究领域在城市研究的学术法则和主题的多样性上从未像现在这样显得如此旺盛丰富,有如此多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如此地与我们时代的主要政治经济事件相结合,以及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如此地动荡。现在可能是研究城市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因为有如此多的新东西和新挑战要应对,同时,就如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把握新的都市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存在着不一致。读《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吧!
  • “身份之争”

    作者:郭伟和

    本书用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的社会转型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力商品化理论及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实践场域概念,来透视中国的社区生活,重构了生计研究框架的社区背景。本书显现出北京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的生计转变历程和当前北京社区生活模式。
  • 城市读本

    作者:张庭伟,田莉

    《城市读本(中文版)》广泛收录了关于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经典和最新的文献共计54篇,其中37篇翻译来自“城市读本”(英文版)第五版,17篇为新收录。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城市读本(中文版)》的特色是:提供了全书的导演、每个部分的引言及每篇文章的编者导读,还翻译、更新了《城市读本(中文版)》的部分框图,并且新加了14张与中国城市有关的框图。
  • 没有郊区的城市

    作者:[美] 戴维·鲁斯克,David Rus

    《没有郊区的城市》是戴维·鲁斯克的重要著作之一。他利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美国320个大都市地区522个中心城市从1950年到1990年的社会状况,令人信服地论述了美国城市的经济发展、种族矛盾、公共管理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值得中国借鉴。
  • Evicted

    作者:Matthew Desmond

    From Harvard sociologist and MacArthur "Genius" Matthew Desmond, a landmark work of scholarship and reportage that will forever change the way we look at poverty in America In this brilliant, heartbreaking book, Matthew Desmond takes us into the poorest neighborhoods of Milwaukee to tell the story of eight families on the edge. Arleen is a single mother trying to raise her two sons on the $20 a month she has left after paying for their rundown apartment. Scott is a gentle nurse consumed by a heroin addiction. Lamar, a man with no legs and a neighborhood full of boys to look after, tries to work his way out of debt. Vanetta participates in a botched stickup after her hours are cut. All are spending almost everything they have on rent, and all have fallen behind. The fates of these families are in the hands of two landlords: Sherrena Tarver, a former schoolteacher turned inner-city entrepreneur, and Tobin Charney, who runs one of the worst trailer parks in Milwaukee. They loathe some of their tenants and are fond of others, but as Sherrena puts it, “Love don’t pay the bills.” She moves to evict Arleen and her boys a few days before Christmas. Even in the most desolate areas of American cities, evictions used to be rare. But today, most poor renting families are spending more than half of their income on housing, and eviction has become ordinary, especially for single mothers. In vivid, intimate prose, Desmond provides a ground-level view of one of the most urgent issues facing America today. As we see families forced into shelters, squalid apartments, or more dangerous neighborhoods, we bear witness to the human cost of America’s vast inequality—and to people’s determ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face of hardship. Based on years of embedded fieldwork and painstakingly gathered data, this masterful book trans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extreme poverty and economic exploitation while providing fresh ideas for solving a devastating, uniquely American problem. Its unforgettable scenes of hope and loss remind us of the centrality of home, without which nothing else is possible.
  • The Urban Question

    作者:Manuel Castells

    A review of the original French edition of this book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hailed it as "the most finished product yet to emerge from the new (Marxist) school of French urban sociology... The aim of the book is nothing less than to reconceptualize the field of urban sociology. It is carried out in two stages: a critique of the literature of urban sociology (and urbanization) and an attempt to lay the Marxist bases for a reconstructed urban sociology."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world's cities, whether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or of decay, cannot be solved until they have been diagnosed. The race riots in Detroit, the shantytowns of Paris,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New York must not be seen in isolation. The mushrooming cities of the third world, demolition and urban sprawl at home are located in a network of economics, social welfare and power politics, and the decisions we are called upon to make elude us in a fog of ideology. This brilliant exposi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in social, economic and symbolic terms illuminates the creation and structuring of space by action—administrative, productive and more immediately human. The intera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life-style, the complex of market forces and state policy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social practice is scrutinized with the aim of establishing concep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at will enable us to come to grips with the cities themselves and the way in which we view them. Castells draws on urban renewal in Paris, the English New Towns, the American megalopolis for concrete data in his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this English edition, a new Part V has been added on urban development in America. The chapters on the pobladores in Chile and the struggle of the FRAP in Quebec have been greatly extended and an Afterword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the past five years.
  • 寻找住处

    作者:陈映芳,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