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漫谈

  • 昨天的与世界的

    作者:罗志田

    一、文化的教育 1、物质与文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反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 2、社会心态的“贫寒子弟化”:从有与无的比较说起(《开放时代》2001年1期) 3、以平常心见证历史时刻(《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3期) 4、学会共处:“双不赢”未必“双输”——也说大学“土政策”(《开放时代》2001年2期) 二、社会的学术 5、学术与社会的互动有感(《读书》2001年5期) 6、业余“学术警察”心态与学术打假(《读书》2000年7期,题目有更易,后半部分删) 7、打倒与建立:再说学术打假(《东方文化》2001年6期) 8、学者立言宜谨慎——也说中美外交中的“承认”与“认识到”(《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有“作者附志” 9、学术规范的主要目的是建设而非防弊——呼应王笛先生(《开放时代》2002年2期》 10、论文评审与学术创新(《文史知识》2003年9期) 11、人鬼共舞:学术的多重围城式表现(《东方文化》2002年4期) 三、学术的履迹 12、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光明日报》2002年3月26日) 13、“赛先生”与国学(《读书》2001年2期) 14、整理国故与文学史研究——致胡适的一封信(《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 15、与《光明日报》记者谈史学(《光明日报》2002年3月21日)有“作者附志” 16、史无定向:思想史的社会视角稗说(《开放时代》2003年5期) 四、史学的书 17、姑妄言之——历史专业本科生可读的一些书(《南方周末》2004年7月1日) 18、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集刊》第25卷) 19、2000年7月出版的两本“好书”(这是为《中华读书报》“好书告诉你”栏目写的新书介绍,刊于该报2001年11月28日) 20、通过日本认识西方的梁启超(《南方周末》2002年11月28日) 21、中国现代史上的自由主义(《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号) 22、尝试大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2期) 23、历史的不完全:新诗的历史和几成历史的新诗(《万象》8卷9期,2006年12月) 24、从国际发现中国历史(《二十一世纪》2006年6月号) 五、从文化看政治 25、18世纪清代“多主制”与《宾礼》(《清史研究》2001年4期) 26、数千年中大举动:废科举百年反思(《二十一世纪》2005年6月号,有较大改动) 27、从文化视角看辛亥革命前夕的派别分野(《文史知识》2001年8期) 28、国粹与欧化:从清季到民初的观念传承(《读书》2002年1期) 29、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开放时代》2000年5月号) 六、影响历史的人物 30、张之洞与“中体西用”(《南方周末》2004年6月17日) 31、有计划的死: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的失望(《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 32、国器章太炎(《南方周末》2005年8月11日) 33、疾病与历史:非常威尔逊(《南方周末》2004年8月12日) 34、尝试梦想的胡适其人(《万象》2006年5期) 35、两个质疑留学的留学生——读梅光迪致胡适书信,1910-1913(《东方文化》2003年4期) 36、话语四千年:傅斯年眼中的中国通史(《南方周末》2004年4月8日)
  • 评论中国

    作者:许知远

  • 观念的冒险

    作者:许知远

  • 昨日与明日

    作者:许知远

    本书是作者在本世纪,即2001年《经济观察报》“全球视角”专栏文章的结集。三年后的今天顺着这位观察家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我们不仅要问“2001年,我们记住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对这个走过了漫长历史,并且还要继续历经沧桑的世界保持新奇。
  • 后9・11世界(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

    作者:许知远

    本书收录的是《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版组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发言的专栏文章,“9·11”事件以后,“不确定性”成了最频繁出现和取得最广泛共识的描述语,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身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中国不可能对世界的变动表示漠然,这个世界会走向怎样的未来,变革中的中国和这个动荡的世界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观察家的思考做作业没有像现在这样和世界联系得如此紧密。
  • 转折年代

    作者:许知远

    震荡之后的世界将以何种面貌出现?本书通过对15位全球杰出的学者的访问,以为我们更汪晰地理解这个动荡而新奇的世界,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时代的意义提供帮助。
  • 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

    作者:许知远

    什么令我们与众不同?不管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代人,或是一个个体,这都是一个不断被提出却永远迫在眉睫的问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代人几乎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伴随着成熟,这一代人将必须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他们要促使这个国家摆脱历史的阴影,向更为成熟与强大的方向迈进。谈论中国正在变成一种全世界的新时尚。中国看来正在重复一个个大国曾经走过的道路,它先是获得了财富,然后寻求政治上的权力,最后它可能塑造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股热潮能够持续多久? 历史学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不同国家像性格各异、身穿 不同服装的运动员,他们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他们不但彼 此竟争,而且最优秀的选手还在上演接力赛,当到达某一
  • 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

    作者:俞敏洪

    俞敏洪演讲的独特魅力到底到哪里?他的思想构成到底是什么?新东方精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究竟有哪些内涵?新东方事业作为一种传奇到底有什么秘密? 打开书页吧!“开卷有益”这句话,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上述疑虑和问题,都能够在敏洪的这本演讲集里找到答案。因为这是敏洪在新东方、在中国大地上十年演讲的精华集粹。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成功失败,无论你是欢乐痛苦,无论你是自卑得绝望还是自信得癫狂,也无论你是已经远航归来还是刚刚启动人生的风帆……我相信,你都能从这本演讲集中找到那些曾经感动过千万人、影响过一代人、并将继续感动和影响无数人的思想、精神、灵感、激情、幽默以及那些不胜枚举的人生故事和生命寓言。 本书对正在为出国而努力拼搏着的人们或在挫折中不能自拔的人们尤有帮助。
  • 江南词典

    作者:邹汉明

    如果将江南看成是一首诗,这至少会得到杜甫、白居易、张若虚、杜牧、柳永、苏东坡等一流诗人的支持。同样,在张继、寒山等一些次要诗人的作品中,江南也还是伸手可以触摸的。我相信江南就是由这些诗人用一些特定的语言发明出来的。这个可以触摸的江南大抵由以下的语词构成:塔、杏花、春雨、满月、杨柳、旧桥、寺院、石板弄、木格子花窗……当然还有少不了碧绿的水。这是一个名词的江南,她完全可能是一次语词的盛宴。这些语词成了江南的手、胳膊、腰板、小腿肚……乃至大脑,也就是说,江南首先是活生生的——一个不施脂粉的少女。自然,我们不会忘记这个少女是有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的,这双眼睛有一个清澈的名字——明月。即使后来我们的身体已不在江南了,当我们身处异乡随口念出这个充满柔情蜜意的语词时,一轮满月马上就会降临在我们眼前。   江南,正是因为有了明月,她才显得特别的容光焕发,她才会从泥淖之中拔出光洁鲜活的身子,而成为了一个精神性的文化意象。从一个又一个具体可感的名词开始,江南这一首抒情诗就日渐丰盈起来了,而且像所有的诗歌一样,诗的美妙的第一行给了我们一个方向,那就是:从长江开始,追随着温润的植皮,一路往南……紧接着的那个空间是多么辽阔,以至我无法想象她的最后一行该在哪里结束。幸好作为具体的诗行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江南以无比的耐心捧出了时间深处珍贵的册页——它保存着令人晕眩的花香、鸟语、节气、光速、亡灵的叮嘱;保存着清水中的荷叶、荷叶上的露珠、露珠上一只突然逗留又突然展翅飞离的蜻蜓;她还无可怀疑地保存了门楣上的铜绿、青石板背面的苔藓、独眼的石狮子的自尊、以及朴实的人民水滴石穿的韧性。这可能是江南最深沉的一页内容了,在这一页里,我完全省略了一个人声鼎沸的江南,一个吆喝连连的江南。在这样一个旧江南,一场圣洁的大雪覆盖了杂乱无章的大地,使得江南的一切都黑白分明起来。   江南最后进入一个词,一个像苹果一样掷地有声的名词,在她最接近生命的那个果核里,我想我已经用诗替代了散文,用整齐的条石替代了单一的水泥,用想象之水替代了现实之水……一个名词的江南在我心中无比坚实。于是,作为一名擦拭明月的歌者,我在这本克制着呼吸的散文集中毫不妥协地反对了另一个——也是需要警惕的形容词的江南。我相信,仅仅作为一种修辞,那个抽象的江南存在于别处,而不存在我眼前的一片落叶、一滴雨露和一点霉斑上。
  • 不与心爱者结婚-萨特与波伏瓦的爱情札记

    作者:汪洖

    萨特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波伏瓦也是享有世界盛名的最权威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当代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其代表作《第二性》被誉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萨特与波伏瓦的关系也是前无古人的,独创的,完全不受世俗和传统观念束缚,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类关系的最高境界:他们亲密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没有结婚,相伴一生,却又各自享有自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该书从萨特、波伏瓦两人的思想成就,两人之间奇崛的关系,及他们两人分别与别的异性的关系出发,对人类两性关系及这种关系的各种可能性作深入探溯及思考,深入人物的灵魂世界。 本书适合文学爱好者,文科大学生,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探讨了萨特与波伏瓦这对情侣的情感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生命状态。作者以跨文体、思辨性的随笔形式,融写实、想象、故事、书信、日记、议论、抒情于一体,从萨特、波伏瓦两人的思想成就,两人之间奇崛的关系,及他们两人分别与别的异性的关系出发,深入人物的灵魂世界,对人类两性关系及这种关系的各种可能性作深入探溯及思考,同时也对当代人的情感婚姻中敏感的、深层的问题,有着得体、到位而富有启发性的探索。 作为名人,作为哲学家、思想家、作家,他们的情感故事也只能是特例,他们的情爱模式在世俗生活中没有可复制性,世俗的人没有消受这种爱的能力与心力。但是,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反观我们自身,更好地打量自己: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两性,关于自由,关于忠诚,关于永恒的人类关系……
  • 告诉你真实的韩国

    作者:詹小洪

    现在国内韩流滚滚,哈韩成为时尚,也有人将韩国骂得狗血喷头。然而真实的韩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本书作者在这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真实的韩国。作者在韩访问讲学一年多,对韩国社会、经济、文化有着深刻的观察、思考和研究,长期在《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经济学家茶座》等国内知名媒体撰写评论韩国的文章。本书涉及弹劾总统、议会选举、人质被杀事件、迁都风波等韩国大事,记录了中韩关系的发展及波折,有中韩经贸飞速发展的喜悦,“汉流”席卷韩半岛的自豪感,也有因为农产品贸易、高句丽历史问题带来的两国关系波折的隐忧,力图向国内的知识大众客观介绍一个真实的韩国:大至多党政治、宏观经济、大国环伺下的韩国外交、与中国极为相近的文化,小至韩国普通百姓的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升学压力、韩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等等。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由经济学者实地长期考察现实韩国后写作的日记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