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心理学
-
锻炼改造大脑
● 《锻炼改造大脑》是一本既有趣又实用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有效的身心练习可以令大脑更积极、更高效、更聪明,这绝非天方夜谭。学会掌控自己大脑的力量,你会获得更好的人生。
● 作者温蒂•铃木博士向读者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位健康状况不佳、人际关系贫乏、一心埋头工作的“书呆子”,转变为健康、自信、幸福的“人生赢家”。在她的励志故事中间,既穿插有严谨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也有极具启发性的身心关系新认知,更有铃木博士亲自设计的“4分钟快速健脑”法,让你可以和她一样,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大脑,让思维更敏锐、记忆力更强、工作更专注、情绪更积极。
[编辑推荐]
● 风靡纽约大学的锻炼健脑新风潮,从实验室宅女到健身大师,世界著名神经科学教授华丽变身。
● 专为忙碌上班族定制“4分钟快速健脑”专栏,快速、轻松、有效地打通身心连接,让身体更健康,让头脑更清晰。
●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专家 納家勇治,中国运动新风潮引领者 田同生、谢頔,知乎健身话题达人 kmlover联袂推荐。
● 随书附赠作者为中国读者亲笔撰写的千字长信。
● 湛庐文化出品
-
嗜好心理学
听说性行为能缓解压力?一口闷掉威士忌,能让你在社交上变得开朗活泼、长袖善舞?满口脏话、“操”声不绝,能极大地缓解疼痛?这是真的吗?
本书将带着你游览心理学世界的“法外之境”。它不怎么像一脸严肃的正经科普读物,倒更像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谈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人类体验 ——从生到死,从性行为到爱情,从速度的快感到头脑放空的百无聊赖,从(适度)喝酒到脏话连篇。偶尔做点不那么好的事,蕴含着你未曾预料到的数不清的无形益处。
所有不良嗜好都是内心压力的释放
《怪癖心理学》姊妹篇,荣膺搞笑诺贝尔奖
英国心理学会董事,国际宿醉研究协会创始人理查德-史蒂芬博士颠覆之作!
喝酒,闲混,飙车,说脏话,动春心 你内心的压力和孤独感急需释放
-
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
得益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认知科学的研究在*近的十几年里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本书概述了来自神经成像、脑损伤患者研究、单细胞记录、电磁信号等研究领域关于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将神经科学充分融入认知研究,从全新的角度阐释了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问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反映认知心理学*研究趋势和成果的认知心理学教科书。
-
吸引家
吸引家优惠券大礼包:内含6款超值礼品,帮你全面提升,快速成为把妹达人!
本书将教会你:
如何改造形象,打造自身魅力
如何快速与心仪女生建立亲密关系
如何快速解读心仪女生内心的想法
如何快速吸引心仪女生,让她彻底爱上你
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圈子,改变宅男的生活模式
如何快速拓展社交圈,成为圈子里面的领导者
把你打造成一个情感专家,一个社交 达人,一个极具魅力的吸引家。
全面的吸引、搭讪、约会、社交、长期关系系统,快速追到你的心仪女生。
本书内容千万不要在晚上10点之后阅读,因为它会让你失眠。 本书能教会你98.3%的男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十几万学员通过“吸引家”丰富了个人情感,95%的 学员通过“吸引家”帮助他们提升了个人魅力,提 高了获得女朋友的成功概率!
思维风暴、冷读术、推拉术真的是太牛啦!我以前是那种查户口式的聊天,半年相亲了四五十个女生,没一个聊得下来的,现在有几个女生同时表达对我有好 感,搞得我现在不知道怎么选择了! ——学员 石先生
真的非常感谢潇邦老师,3个月左右的时间让我改变了很多,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女朋友,更别提认识大量女性了。现在我脱单了,而且正准备和我的女 友结婚。
——学员 刘先生
曾经我为了一个女人抛弃了我的家庭、工作,在我跌入低谷的时候认识了潇邦老师,是他教导我该如何和异性相处,让我学会了怎么吸引异性,让我学会了 怎么挽回前任。 ——学员 包先生
我觉得自己前半辈子真的是白活了,终于知道自己单身那么多年的原因了,不 是被发好人卡,就是做好朋友。吸引学让我明白:想要让别人喜欢上自己,就得 先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学员 冯先生
以前的我有社交恐惧症,确切的说是异性接触恐惧吧。那时候我和女生站得 比较近都会特别紧张,在地铁里也躲在角落。自从认识到潇邦老师之后,才慢慢 地认识了自己,发觉自己的优点、价值,变得越来越有自信。 ——学员 陈先生
潇邦对我说过一句话:“幸福从来都不是懒惰的人应该拥有的一种感受。” 我受益至今。 ——学员 罗先生
非常感谢潇邦老师让我学会了如何吸引女神,在我每次都很绝望的时候都会 想起潇邦老师的那句话:“吸引家就应该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坚持下来 了,最后我成功了。 ——学员 王先生
-
坚毅
【名人推荐】
改变我们命运的,是我们一定要改变的决心。坚韧不拔,方得始终。——杨澜,知名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主席
我们总在问,到底是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却一直忽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坚毅。在不确定、高变化的时代,选择会变,努力不一定有效,但如果有坚毅的性格,就总有机会成功。安杰拉•达克沃思的《坚毅》,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让自己和孩子变得坚毅。——古典,《知识跃迁》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
担任耶鲁大学面试官十余年,我面试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我的切身体会是,拥有坚毅的品格、自我认知的能力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容易脱颖而出。——李恩祐, 耶鲁北京中心创始主任,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Lean In China励媖中国联合发起人
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让自己变得更坚毅。但是,成长的前提是你要有“成长心态”,即相信你自己真的可以改变,从这点上来说,很多人不是输在努力,而是输在不相信努力。——汪冰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积极心理学推广者
心理学家花了几十年研究成功的秘密,但安杰拉•达克沃思即是唯一发现这个秘密的人。在这本充满智慧和活力的书中,她不仅告诉我们成功的秘密到底是什么,而且告诉我们如何成功。——丹尼尔•吉尔伯特,知名心理学家,著有《撞上幸福》
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在于我们对自己的目标付出了多少心力。——阿里安娜•赫芬顿,赫芬顿邮报媒体集团副总裁
这本书可读性极强,非常有说服力。它具有改变教育界、管理界以及读者的潜力,堪称是一个国宝。——拉里•萨默斯,美国前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
【内容简介】
很多人认为,成功的要素在于智商与情商。但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通过研究发现,坚毅的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达克沃思教授从2007年开始对“坚毅”(GRIT)进行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已发布在美国各大学术杂志上。她认为,坚毅比天赋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长期成功的因素。
本书基于大量研究案例,同时也引用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及她采访过的诸多坚毅典范,包括商业精英、艺术家、教育家、运动员及军事家等。事实证明,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坚毅指数,而且应该从孩子的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坚毅品质的培养,比如多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一定要让他们在某项课外活动中坚持一年以上的时间。
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关于成功的另一面,那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挫败中不断磨炼自己,成为一个坚毅的人,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
理性的抉择
女性在做决定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会面临什么样的评价?遇到哪些问题?
如何让女性的决定被重视起来?女性又该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纠结处境?
剖析性别与决策的奥秘 获得生动鲜活的科学建议。
这本书通过将现实中的有关女性决策的鲜活经验与众多专家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为我们解答了“女性是怎样做决定的”以及“女性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出决定”两大问题。丰富而有说服力的事例,巧妙地将我们带入女性内心世界,让具体的决策思维一步步浮现出来,并对症下药,给出可行建议。
-
改变儿童心理学的20项研究
本书总结了儿童心理学界广大研究人员的投票结果,挑选出半个世纪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20项研究。对常常埋首于刻板的科学文献的高校老师和学生们来说,对往往困惑于繁琐的学术讨论的家长和儿童教育者来说,作者幽默的笔触、生动的比喻和犀利的解读,都足以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
-
心理韧性
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生活,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只要心理足够坚韧,就可以不断去创造快乐幸福的生活。《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所起伏,创造理想生活的关键是如何面对你遇到的事情,心理坚韧就能轻松面对一切挑战,不断地靠近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强调的是心理韧性在组织层次的应用,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测量方法,提高人们心理坚韧的程度。《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通过操作手册、训练、案例分析、心理韧性自评工具,来指导个人和团队,提升他们的行为表现,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各种情境下的挑战、应激和压力,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收获幸福快乐的人生。
-
拖延症心理学
拖延成瘾?你的老毛病该戒掉了
为什么你的任务总是无法按时完成?为什么总有人嫌弃你的工作效率不够高?为什么你一次次因为超期没能达成目标而沮丧?
别犹豫了,你肯定是又犯了拖延症!
在现代社会,承认自己有拖延症已经不算是什么丢人的事,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应该坦然承认——我就是有拖延症。手机这么好玩,衣服这么好看,大千世界总有一些转移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最终导致工作、学习上的拖延也很正常。根据一项调查,现代人的拖延状况不仅变得更加普遍,拖延的情况也比过去严重许多。我们,正在逐渐被拖延症所侵蚀。
有时候,拖延症还是一个让人上瘾的毛病。当任务临期却没能完成时,我们往往会感到非常紧张、焦躁,而这种焦躁会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人瞬间有了“超人”的能力——你会发现,自己的效率陡然提升了许多,专注程度也增加了。如果最终恰好能赶在期限前完成任务,那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会让你上瘾。所以,拖延症所带来的劣质快感,会让我们爱上这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最终形成“有瘾”的拖延问题。
问题是,我们能保证一次按时完成,两次呢?三次呢?且不说这样赶工的效果好不好,万一有一次因为拖延而导致大问题,后果就不是你我能轻松承受的。所以,爱上拖延是一种罪过,必须要提早拔除病根。
拖延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无声息,让人难以察觉。能抓住时间的人,才是生活的赢家。拖延现象说到底就是浪费时间,如果我们不能高效利用那些不经意的点滴时间,生活就会陷入忙乱、碌碌无为的状态。时间沙漏真的只有最下端的出口吗?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时间如果不利用,就像在生命的计时沙漏上凿出了更多小孔,时间在加速流逝,生命在无意义地前行,而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会因为拖延症而变得一团乱。
你拖延的不只是现在的一刻,而是你未来一生的道路。
所以,抓紧时间行动起来,跟拖延症决斗吧!总有些人不了解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类型的拖延症,应该怎样解决才最好,而这本书就能给你答案。在这里,你能将自己的拖延症“对号入座”,清楚地发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样再去跟拖延症对战一次,就可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
希望每一位深受拖延症困扰的朋友,都能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摆脱它,这样才不会辜负你的生命与努力。
-
疯癫笔记
《疯癫笔记》(一位中国学者兼心理咨询师在美国精神病院的实习经历)
春媚 / 著
一个从疯癫世界摆渡回来的人,打捞出迷失的灵魂们丢在时光深处的故事。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建平
著名新闻人、作家/覃里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
联手推荐
名人推荐:
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几乎总是明亮、积极、振奋,春媚的这本书却带领我们来到了它的背面。孤独、犯罪、疾病、疯狂、绝望……如此密密麻麻的伤痛在那个光鲜世界的背面无声流淌,春媚用她的慈悲为它拧开了音量。
——刘瑜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作者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既是百分百投入的共情参与者,也是理性分歧、有距离感的观察者;既有对于不同理论的介绍和实践,又有对于现行医疗体制的审视和批判。虽然讲的是美国病人的故事,其实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灵魂的伤痛最难言说,但言说却是愈合的必经之途。春媚的记录真诚袒露,因而也格外勇敢。死亡和罪恶固然无法逃离,但仍有悲悯和接纳;勇气和自由,使生者可相互支持,击破人间的迷你地狱。
——覃里雯
著名新闻人、作家
那些破碎的内心如同绽放在地狱边缘的恶之花,凄清无助,展现了世界的复杂和人性的脆弱。作者重温这段治疗病人的心路,也是一次自我治疗的跋涉。那种反抗绝望的意志如同一道亮光,指引作者穿越风雨交加的夜路,走向远方晴朗的黎明……
——黄发有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美国一家精神病院里的日常,展现了美国隐形、暗淡的一面,也书写了一群畸零人破碎、悲伤的内心。与此同时,作者向现代精神医疗体系不断发问,也贯穿了她自己一段伤痛的心路历程。这是一部可以多角度阅读的书,引发有关文化、心灵、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作者春媚像一个从疯癫世界摆渡回来的人,打捞出那里迷失的灵魂们丢在时光深处的故事。她完成了一场跨越国界、沟通疯癫与理性的心灵交谈,她以平等心共情,还原出精神病背后的寻常逻辑。
-
为什么我们会上瘾
成瘾是一种必须被正视的、慢性的、复发性的脑部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常见的慢性病一样,成瘾也会让人经历吸引、诱惑、强迫和痛苦等一系列阶段,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关于成瘾,你应该知道:
•成瘾是由什么引起的?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在成瘾机理上是否有差异?
•哪些人是易感人群?
•我们能治好一个人的成瘾并让其康复吗?
•我们对成瘾的治疗有效吗?
•未来会有更好的药物来治疗成瘾的个体吗?
•我们还能做什么?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神经科学家之一,迈克尔•库赫多年来专注于研究成瘾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他在本书中深刻剖析了成瘾物质到底让大脑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大脑恰巧为接受这些物质做好了准备。虽然大脑是无意的,但它的确是成瘾过程的合谋者!科学了解成瘾行为,无疑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理性,拒绝和远离导致成瘾的物质与环境。
-
幻想即现实(活出梦想中的自己)
幻想是内心的现实,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与你有关,与世界无关。
人真的是这样一种动物,没有情感,会被“饿”死;情感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好。从这一点来说,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污染了钱,而不是钱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父母打孩子还声称这是为孩子好,明显地是在掩饰潜意识里的恶毒;
一个内心充满焦虑、全无幽默感的父母,一跟孩子说话就挑孩子的毛病,似乎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爱孩子似的。*后,逆耳的忠言就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
……
本书源于治疗过程,然而,本书并非只是治疗过程的简单记录,并非只是一本“单纯”的治疗笔记,而是曾奇峰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在见证了无数人间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后,认认真真地思考,开出的一剂“曾氏药丸”。书中随处可见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用心良苦、具有治疗意义的语录,简洁而深刻。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創傷使我們不斷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
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我們會如何描述受到創傷的人,「神經過敏」「想不開」「自怨自艾」「沉迷往事」?彷彿只要學會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勇氣、彷彿有了愛及陪伴,人就應該要能戰勝創傷,而被困在創傷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軟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不受理性及意志控制。創傷會刻在我們的大腦迴路上、警報系統裡、身體感覺中,身心俱裂的那一刻結束了,卻在記憶和神經系統中不受控制地反覆播放,不但壓垮我們正常生活的能力,更撕裂我們對於外界以及自己的信任。
事實是,把受創者困在受苦深淵的,不僅是創傷本身,還有人類演化出來原本應用來自保的種種本能、防衛機制。
本身作者貝塞爾‧范德寇為精神科醫生,也是研究創傷的先驅。他結合了最近幾十年心理創傷領域的驚人進展及三十多年治療創傷患者的臨床經驗,提出對於創傷的全新理解。我們得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正常的記憶處理歷程因過大的威脅而崩解,時間凍結了,危險彷彿永遠不會結束。於是杏仁核隨時發出警報,壓力荷爾蒙因而大量分泌,睡眠節奏、免疫系統不停受到衝擊。即使受創者想要擺脫創傷向前走,努力忽略排山倒海的情緒,但腦中負責保命的部分,卻日復一日拖著身體回到千瘡百孔的過去。
面對外人所加諸的痛苦已經夠艱難了,但受創者的內心深處還躲著更暴虐的魔鬼,那就是羞愧自責。受創者會為了自己在受創當下的無能、恐懼、依賴或暴怒而鄙視自己。為了關閉種種無法承受的感受,有人選擇酗酒、暴力、自殘,有人變得解離、麻木,毀了自己完整活著的能力。結果是,受創者失去跟自己的連結,也失去跟當下的連結——他們不是活著,也不是死去,而是介於活著跟死去之間。
從家暴到校園霸凌,從童年長期受忽視到大型災難,從強暴到車禍,從喪親到失戀,衝突、意外、背叛、孤立,創傷在生命中無所不在,而且是現代社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我們的一切,大腦、心靈與身體,都是為了在社會系統中合作而設計,這是人類最強大的生存策略,是人類這個物種成功的關鍵,但也正是多數精神問題中崩潰瓦解的部分。受創者需要專業協助,一般人也有大量負面經驗要處理,但要了解人類的痛苦,就要了解人類身體和大腦的神經連結。
本書出版不過幾年,便已成為創傷領域的經典,也被視為「最近三十年的精神衛生領域最重大的一系列突破」。作者在書中檢討了過往的創傷療法如藥物、談話治療為何效果有限,並一一深入剖析他這三十多年以自身為實驗並用在病患身上的各式新療法,包括以瑜伽來調節身體過度喚起、以正念幫助自我覺察、以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來重整記憶、以神經回饋來重設大腦迴路,還有以自我領導、建構、劇場等方式來重建跟自己以及跟別人的連結。
作者提出,在處理創傷時,處理的其實是創傷在身體、大腦留下的印痕,而復原的關鍵,是運用腦部本身的神經可塑性,讓倖存者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並在最終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
作者本人即出身受創家庭。他在不安的童年中長大,成為執業醫師後致力於解開人類受苦的難解之謎,從早年熱烈擁抱藥學革命,到理解病患才是他唯一真正的教科書,「許多歸類為精神疾病的表現,例如強迫性思考、強迫症和恐慌症等,以及大部分的自毀行為,一開始都是自我保護的策略,是面對創傷的適應性行為。」「我之所以能夠長年投入這份工作,是因為它帶著我探索自己的快樂、創意、意義和連結的來源──是這些東西使人生變得更有價值。我絲毫無法想像自己要如何面對我的許多病患所承受的痛苦,而我把他們的症狀視為他們力量的一部分──他們學著讓自己活下去的方法。」最終他發現——
「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療創傷的工作成為可能,那就是以敬畏對待患者為了求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
得獎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美國Amazon精神病學銷售Top1
名人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推薦序)
吳英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胡海國/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潔皓/《不再沉默》作者、藝術家
廖士程/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
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實驗中心主持人、神經及認知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
蘇逸人/長庚大學行為科學所助理教授、臨床心理師
廖士程/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
趙儀珊/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中譯版的出版,提供了一個深度性、廣面性、系統性和多樣性的創傷思索成果。這本書在國外出版,迴響深遠,也引發相當程度的討論與評論。中譯版的發行,不斷讓我們跟上研究思潮與成果分享,更具臺灣社會與全球處境的意義……臺灣社會向前行,對於創傷文化,需要更多元細膩的論辯反思。在所有受創存活者作證的過程中,重要的不只是資訊、事實的建立,而是經歷過證詞、提出證詞的經驗。如此經驗的見證,需以實徵基礎、哲學反思、生命倫理等多層次,予以重新銘寫。本書的中譯出版,適得其時,拒絕廉價的消費型態販售創傷,使我們得以深入心腦身體與人際間之關連,進而深刻生產出閱讀、認識創傷及其時代的新意義。」──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在我剛回憶起童年的創傷時,實在有點不知所措。有幸讀到《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中文版《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讓我認識到創傷對我的長遠影響以及復原的方向。這書是我自我療癒歷程中非常重要的支持。在我迷茫時,書中很多内容給予我力量與方向,讓我漸漸穩定走上復原的路。這書仍放在我的床頭,因爲在復原的不同階段中,再次閲讀往往為我帶來更多啓發和洞察。」——陳潔皓,《不再沉默》作者、藝術家
「每二十個人至少有一個人受「創傷後壓力症」所苦,研究顯示創傷壓力會直接影響生理功能,造成腦部警報系統失調、壓力荷爾蒙異常,及免疫功能失衡。台灣醫療體系由於健保制度的偏差,藥物成為複雜病因的身心治療最主要的選擇,忽略了其他重要的輔助療法,本書內容因此格外令人驚豔!書中許多案例,都是我日常看診中常見的個案,書中介紹的療法,也都是我常常跟患者討論建議的方式。因此,我希望透過本書,能讓更多的專業人士及社會大眾,對創傷的治療與預防具備正確的態度和觀念,真正受益於醫學新知與科學發展。」──蘇冠賓,台灣營養精神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實驗中心主持人、神經及認知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
「本書乃精心鉅著,觀點兼具深刻的同理、見解和慈悲,有望使創傷受害者得到更人性化的治療。自我調節的療癒和治療方法的選項驚人地多上許多,針對創傷和創傷的有效治療,也激發出更多開創性的思考和研究。」──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麻州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正念療癒力》(Full Catastrophe Living)作者
「這本出類拔萃的著作將成為現代精神病學思想的經典。要真正理解壓倒性的經驗造成的衝擊,就必須整合許多截然不同的知識領域,例如神經科學、發展心理病理學、人際神經生物學,而本書獨一無二地做到了。在創傷壓力領域的著作中,唯有本書以如此豐富的歷史和臨床觀點,擷取這些科學領域的精華,得到如此創新的治療方法。本書內容獨到卻相當易讀,見解清晰且知識淵博,相當出色。對於任何有興趣了解創傷和創傷對社會的影響,或想知道如何治療創傷壓力的人,此書都是必讀之作。」──亞力山大.麥克法蘭(Alexander McFarlane),澳洲及紐西蘭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榮授院士(FRANZCP),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創傷壓力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是驚人的成就。作者為神經科學家,他促成當代精神衛生的革命,使世人開始認知有太多精神問題都是由創傷造成。范德寇回顧他那段引人勝、挑戰精神病學既定知識的發現之旅,文筆動人心弦一如高明的小說家……本書是一道分水嶺,將會成為精神病學甚至整個文化的決定性著作,幫助全世界認知一個事實:創傷事件以及人們試圖否定其影響的舉動,會令我們付出慘重的代價。」──理查.薛瓦茲(Richard Schwartz),內部家庭系統治療創始人
「本書呈現出作者如何勇敢進入兩個分裂的平行世界,一邊是創傷受害者,另一邊則是應當要解救他們的醫學和心理學。這本令人信服的著作告訴我們,人的心智拚命想要拋下創傷,而身體卻用無言的情緒和感覺將我們困在過去。這些內部斷裂會像洪水一樣在社會關係中沖出各種破裂,對婚姻、家庭與友誼造成慘重的衝擊。范德寇帶來了希望……看過這本書,我們會明白:唯有藉著培養自我覺察及獲得內心的安全感,人類才能完全體驗生命的豐富。」──史蒂芬.伯格斯博士(Stephen W. Porges),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精神病學教授,《多元迷走理論》(The Polyvagal Theory)作者
「范德寇整合了最近幾十年心理創傷領域的驚人進展,功力無人能及。由於他的努力,心理創傷──從童年長期受虐和被忽視,到戰爭與天災造成的創傷──如今普遍被認為是個人、社會和文化崩解的主因……范德寇帶領專家和一般讀者踏上他的生命之旅,展現出他從研究、同事及學生身上,最重要的是從病人身上,所學到的東西。」──歐諾.凡德赫特(Onno van der Hart),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博士,《憂愁縈繞的自我》(The Haunted Self)第一作者
-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
【内容简介】
“思维”是人类个体独自的狂欢吗?
在进化成为现代人的历程中,
人类这一物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维变革?
本书为你讲述一个人类思维诞生的故事,
故事将以我们的祖先类人猿作为开头,
以现代人类和他们的文明结束 。
自从达尔文开始,思想家难以从根本上找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异所在。心理学思想家迈克尔·托马塞洛以数据和实证讲述了一个人类思维诞生的故事。故事将从我们的祖先类人猿开始,以现代人类和他们的文明结束。
“思维”是人类个体独自的狂欢吗?
与类人猿相比,人类的思维独特性到底是什么?
在进化成为现代人的历程中,人类这一物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维变革?
托马塞洛超过二十年的人类和类人猿比较研究指出,一旦我们的祖先学会与他人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标,人类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进化之路。
【赞誉】
托马塞洛的“人类思维”概念,与其他物种截然不同,因为人类本身具有思考他人思维的能力,而且更加合作。托马塞洛的最大优势是他坚持以数据支撑假设,特别是他开展的儿童与类人猿的比较研究,开启了独特且引人入胜的视角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差异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这一棘手的问题令进化人类学者们夜不能眠。历经20余年的角力,他提出“共享意图假设”来解释早期人类是如何习得协调行动以及与合作者交流想法的。
——《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
在认知层面上,类人猿与人类之间的差异比我们已知的更小。托马塞洛为我们描绘出了一条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认知发展之路。
——《科学》(Science)
托马塞洛用毕生时间寻找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在这本艰深却值得一读的书中,他试图在更宏大的理论之下,解读这些差异是如何进化而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如此进化。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
【中文版序言】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知识体系中的个体主义导向已初见端倪。它不仅影响了哲学,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世界中的分析取向,也浸染着19世纪才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舞台的心理学。
然而,这种形势正在发生改变。在哲学界,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一种新的范式的涌现,它尝试对人类的共享意图(或称之为集体意图)进行描画。诸如John Searle,Michael Bratman和Margaret Gilbert这些有影响力的哲学家都加入了这一行列,并部分揭开了相关活动中涉及到的参与方式。而与之密切相连的人类活动虽然从表面上看充满了个体主义色彩,但背后社会关系、文化习俗、规范和制度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本质上,人类独特心理的深层结构是浸染着很强的社会性成分和文化底色的。
在心理学界,这种变化由演化取向推动。对比人类及其灵长类近亲的演化会清楚的发现,其间涉及到的重要差异都源自人类的独特互动形式,尤其是人类乐于从事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也包括人类独具的合作性交流。其使得人类群体可以借助合作创造出任何个体所无法独自创造出的各种事物,这在电脑和摩天大楼这类创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当然也体现在更为基础的人类能力当中,如习俗性语言交流和借助道德准则进行的自我调节。
《我们为什么合作》以2008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泰纳讲座”(Tanner lecture)上所讲内容为蓝本。当时的讲座主要针对一般性听众,其核心观点在于相比其他灵长类,人类具有超强的合作性。幼儿似乎天生就会合作,实际上,成人的社会化引导和训练并不会在其间起到多大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成人的社会化训练是不重要的,它确实重要,但只是对那些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儿童可以不避困难去帮助别人达成目标,也可以和他人合作以达到共同目标,他们在此类任务中表现出的一般性合作天性并不是社会化训练带来的。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描述人类的这种适应合作的独特方式。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面向的读者更多的是学术界同仁。它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思维的独特形式立足于灵长类思维(类人猿问题解决情景中也会进行思维推理),但随着演化的推演其又逐渐超越灵长类思维。使人类思维得以超越的原因在于社会过程的融入,社会性成分和交流成分的参与使得人类有能力形成视角性认知表征(同一动物即可被称为狗,也可以被称为宠物)和进行递归思维。那些管控推理过程的规则,例如不要自我矛盾,扎根于社会这一统一整体,本质上,是它们限定了某一文化背景下何为理性。本书以暗喻开头,指出人类思维就如同一个爵士乐演奏家私下里即兴表演一个新的曲目,无可置疑,这是个体活动,但如果没有创造乐器、乐理的先辈以及构成制作音乐过程中重要一环的观众,这个所谓的“个体活动”就无法实现。
我不是跨文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但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研究,我知道连同中国在内的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都更偏向于集体主义,而这同我自己成长和学习的文化环境并不一样。所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这里的很多观点可能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无论如何,我仅着眼于论证相关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希望即便对于饱受集体主义思维和行为方式浸染的东方读者来说,也能在同人类社会互动和思维这些基础过程相关的问题上有所启发。
-
与痛共舞
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疼痛活下去。” 玛格丽特•考迪尔医生的《与痛共舞》就是这样一本告诉我们如何拥抱疼痛的诚意之作。
《与痛共舞》是一本面向疼痛患者及相关人员的实用手册。本书介绍了疼痛的基本机制和身心疗法,提供了多种有助于患者应对疼痛、好好生活的技巧和技术。玛格丽特•考迪尔是美国知名疼痛管理专家和内科医师,在这本书中,考迪尔医生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感受方式。从寻找应对疼痛突发的最好治疗方法到解决日常问题,再到利用放松技巧的能力,本书包含了各类经过试验且行之有效的的解决方法,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应用。全新的第四版融入了在疼痛管理和身心医学方面的重要进展,展现了关于正念、冥想、催眠和放松等新内容。
本书最初是为慢性疼痛管理团体培训课程编写的辅助教材,但是也可用于指导个体患者管理疼痛。不管你是医生、护士或理疗师,还是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或社工,你都可以向患者推荐本书,建议他们在医学疗法之外,运用本书介绍的技巧和技术管理疼痛。
-
高敏感是種天賦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擄獲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課
全球美、日、韓、德、法18 國語言版權狂銷!
拯救全球15億人口的心靈之書
每5人中就有1人的「高敏感族」,你也是其中之一嗎?
★台灣名人理解推薦!
‧高敏感是與生俱來的氣質,究竟會成為孩子的弱點或是優點,父母的教養方式非常重要。─《嬰兒與母親》雜誌總編輯 江桂香
‧這本書不該只推薦給高敏感的人,同時也適合推薦給這幾種人:高標準的人、自尊很低的人、無法拒絕別人的人、總是感覺到罪惡感的人、害怕生氣就會失去關係的人。─科普心理作家 海苔熊
‧這本書讓我們由腦至心完成療癒。─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劉晏孜
★各地讀者跨國按讚!
‧如果我可以早點看過這本書,小時候就不會那麼痛苦。-日本讀者angeko
‧這本書讓我有超有感受的,以前覺得自己「奇怪」但原來是我的天生能力。-韓國讀者SOOMIN
‧這本書讓我找回自信,也想給我身邊的親朋好友看。-美國讀者JANCC
為什麼常覺得自己事情做不好、在人前丟臉?
大家都說我太敏感、玻璃心、想太多!這是我的問題嗎?
丹麥心理治療師教你,用19 個方法面對自己、向外溝通,
你就是你,勇敢享受與眾不同的天生才能!
你是否常有下列這樣的心情↓↓↓
*不愛給人添麻煩
*曾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擊
*只要周邊發生衝突就想躲起來
*容易有罪惡感
*面對大量資訊時,特別容易焦慮
*討厭到人多的地方
*覺得自己做不好事情
敏感,不一定只會為你帶來限制,也能為你開啟新的可能。
什麼是高敏感族?
「高敏感族」一詞,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在1996年所提出。根據艾融博士的描述,高敏感族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而且幾乎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被放大。例如,他們待在太多刺激的環境中就想逃離、對於短時間內要應付很多事感到煩躁、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不喜歡犯錯、容易自責等等。
由於反應出來的行為較為纖細,也因此,常常會被周遭人說「想太多」「瞎操心」「太脆弱了吧」,因為現在的社會普遍喜愛活潑外向、樂觀進取的人。
但,這是高敏感人的錯嗎?
你是最獨特的、也是最好的
身為高敏感族,同時也長期為高敏感族做諮商輔導的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特別將她多年來的輔導案例、個人經驗匯集成書。
不僅為社會大眾詳細解釋什麼是高敏感族,更點出高敏感族的才能其實勝於一般人,因為心思細膩,所以可以體會到比大眾更多的訊息。同時她也實際整理出19個方法,教導高敏感族如何與外界不瞭解自己的人相處、面對不瞭解自己的該如何調整心態。
出版不到一年就獲得世界18國家的推崇,讓經常否定自己、總是自覺不如人的高敏感族驚覺,原來自己並不奇怪,自己的天生個性是好的、是受神寵愛的天生能力。也更有勇氣面對自己、面對大眾!
敏感不是缺陷,只是神賜給你的最特別的禮物。
勇敢開啟這獨特的獨特接收器吧!
本書特色:
1.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首本中文著作,身為高敏感族的她,解開世人對高敏感族的疑惑。
2. 特別設計的「高敏感族自我檢測量表」,方便讀者確認自己的敏感指數。
3. 詳列高敏感族常有的心理問題並提供解決之道,另整理出19個方法教導高敏感族對外溝通、向內相處。
4. 書末收錄「好點子清單」,教導高敏感族善用各種活動經營生活、自我放鬆。
-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
★ 华人管理世界首本意识进化作品
★ 从自我设限到自我超越
★ 世界500强企业总裁教练21世纪职场领导力生成实操手册
【内容简介】
每个领域都在呼唤卓越的领导力以应对人类日常经验的复杂性,然而领导者并非简单现成的,需尽所有的可能性去发展和养成。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就是一本广受企业界欢迎的理论和实操手册。本书作者珍妮弗•加维•贝格是资深企业顾问和世界五百强企业总裁教练。她在当代变革大师、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 凯根成人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辅助企业案例,解析个体心智结构的层级,帮助读者将职场视为一个“意识进化”场域,转化成为更具思考力和胜任力的个体,以面对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本书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企业教练、培训师提供了一幅重要的成人意识发展的蓝图,适合每一个期望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发展高层次心智结构的个体阅读。
【赞誉】
“对于重新设想领导者成长的工作,此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萨丽.米勒(Sally DeWitt Miller),
微软公司全球领导力发展总裁
“人们不断在问我一个问题:他们如何可以得到一套丰富、实务而且具有指导方法的实践理论,能够将成人发展理论及教练有效地联结在一起?这本书就是答案!”
——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这本书注定是领导学及成人发展领域中的一本经典著作。主管们、人力资源工作者们、教练们及其他置身于帮助领导者成长的专业工作者,都会发现阅读此书对他们有莫大的帮助!”
——威廉.霍杰茨(William H. Hodgetts),
富达国际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企业人才发展副总裁
“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三件事?我认为是,(一)转化一个你在其中的文化系统;(二)转化一个你在其中的会议或对话;(三)转化你自己的心智。你想要学习如何做到吗?用这本书所提供的透镜来反思你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将会是一个极佳的起点。”
比尔.托波特 (Bill Torbert),
波士顿大学管理学教授
“紧扣你的安全带——你的世界将被颠覆!珍妮弗•加维•贝格令人惊艳的创见,透过这本书,及时送达身处复杂世界中的主管、专业工作者,以及众多的理论工作者。”
马克.利奇 (Mark Leach),
管理助力集团(Management Assistance Group)
【推荐序】
-
重拾交谈
【编辑推荐】
你是否常常遁入虚拟世界,不断粉饰那个网上那个不够真实的自己?
你是否常常突然觉得无聊,时不时就要拿起手机翻翻这儿看看那儿?
你是否常常在逃避尴尬时,宁愿发条消息写封邮件也不愿打个电话?
也许当你抱着大腿躺赢时,你已忘了如何开启一场倾心的真诚交谈!
文津奖获奖图书《群体性孤独》作者雪莉•特克尔新作!
凯文•凯利鼎力推荐!
胡泳、姜奇平、彭兰、万维钢、王煜全、周逵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技包围的世界,我们时刻都在交流。为了“永远在线”,我们牺牲了面对面的交谈。我们彼此背离,却去亲近手机,我们的心永远都在别处。若要感同身受,要成长,要爱人与被爱,要获得衡量自己或他人的能力,要完全了解并融入周围的世界,我们必须交谈。交谈是我们所做的最具人性,也是最通人情的事。我们因为对科技的热情而远离面对面的交谈。不过,事实证明,在教育领域,交谈是最佳的沟通方式;在工作场合,交谈有利于公司的盈利。
远离交谈的代价随处可见。在饭桌旁,孩子们要和手机争夺父母的注意力;朋友们学会了新的策略,知道当身边的人每每查看手机时该如何让交谈继续下去;在工作岗位上,我们退隐在自己的电脑前,忘记了正是饮水机旁的交谈才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会在网上分享他人认同的观点,这是一种回避真实冲突、回避公共场合面对面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时刻在线,把独自一人看成是科技应该解决的问题。独处和自省时的自我交谈已濒临灭绝。
现在我们正处于危急的时刻,但好在我们是有适应性的。当我们为自己和孩子提供交谈空间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彼此以及周围的人,也可能重新发现自我。通过多年的研究,雪莉•特克尔提出了支持交谈的理由。科技影响了我们的同理心,而同理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我们可以抓住时机:交谈就在那里,等待我们重拾。数字社会的人际关系日渐疏离,解决之道就是谈话疗法。
-
无价
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在本书中,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揭示了价值的隐性心理学。在心理学实验里,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公平价格”,反而受到无意识、不理性、政治等不正确因素的强烈影响。营销专家们很快就把这些发现应用了起来。“价格顾问”...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