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学

  • 神经心理学

    作者:尹文刚

    《神经心理学》是作者经过多年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教学和应用实践,在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完成的一本系统的神经心理学教材。《神经心理学》第一至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神经心理学的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五至第十七章具体论述了各种心理过程的神经心理机制,脑的各部位的神经心理机能,以及神经心理测评;第十八至第二十二章则主要介绍了神经心理学在医学、教育、环境保护、司法以及企业行为中的实际应用。
  • Self-theories

    作者:Carol Dweck

    This innovative text sheds light on how people work - why they sometimes function well and, at other times, behave in ways that are self-defeating or destructive. Dweck presents her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n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cognitive-motivational patterns and shows: *How these patterns originate in people's self-theories *Their consequences for the person - for achievement,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Their consequences for society, from issues of human potential to stereotyping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The experiences that create them. This outstanding text is a must-read for researchers in social psychology,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and is appropriate for both graduate and seni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se areas. The book is central to basic issues in social,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deed, it is like 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scenic terrain of Carol's fascinating program of research. The writing is lively and engaging and the organization is unusually clear. The examples are well-chosen and intuitively compelling; they are easy to relate to our own lives and to the people that we know -- Diane N. Ruble, New York University [This book] is simply among the best book in psychology I've read during the past year or two. It's superb. . . I could hardly put [it] down -- Robert J. Sternberg, Yale University [This book] describes path breaking research in a style that is accessible to many audiences. It calls into question some of the most widely-held beliefs . . . about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maximizing children's self-confidence and learning -- Deborah Stipek, UCLA
  • 精神分析新法

    作者:卡伦·霍尔奈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家们对弗洛伊德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的正统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强烈的批评,由此也促成了精神分析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本书即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作。 书中对弗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评述,对他的许多著名观点提出质疑,尤其反对弗氏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归结为各种生物性本能冲动的看法,指出人类的精神冲突归根结底是由外部的文化、环境因素造成的。
  • 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

    作者:梁宁建

    《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是对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实验研究进行回顾与概括,是本科教育的学术依托,更是高端人才培养的优秀教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每位学习与研究心理现象的个体都应该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所走过的道路,其中包括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和发展趋势。
  • 父母要懂点心理学

    作者:朱彤

    《父母要懂点心理学: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总结了77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配有实用案例作解释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孩子和塑造孩子的有力的心理武器。
  • 职业生涯咨询

    作者:[美] Norman C. Gysber

    《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第2版)》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21世纪的生涯咨询:变化的背景、挑战和概念”,为读者提供了21世纪这个变化的世界的基础知识和视角;第二部分,“生涯咨询过程的开始与信息收集阶段:选择技术和工具”,深化了第一章已详细说明的生涯咨询第一个阶段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及技术和工具;第三部分,“生涯咨询过程的理解与解释来访者信息和形成假设阶段”,聚焦于我们如何接受在生涯咨询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选择干预措施,协助来访者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第四部分,“生涯咨询过程的采取行动,使用信息,发展职业目标及行动方案,评估结果和结束关系阶段”,强调了在生涯咨询中帮助来访者理解其目标或解决其问题的策略。
  • The Secret

    作者:Rhonda Byrne

    《秘密》这本集成功学、财富学、心理学等的著作中,作者揭露了运行在宇宙间主宰人生的强有力的黄金法则,清晰明了地解析了如何运用这个法则,创造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是有关一切的秘密,这个秘密将给你想要的幸福、快乐、健康和爱情。《秘密》的构成来自当今成功者的智慧,他们都是各个领域世界级的领袖,他们都因运用这个秘密而获得健康、快乐、成功和声誉。 《秘密》是一本注定属于伟大的心灵励志书。《秘密》作者朗达?拜恩是澳大利亚电视工作者,有一年,父亲突然去世、工作遭遇瓶颈、家庭关系也陷入僵局,就在人生跌至谷底、生活即将崩溃时,意外发现了隐藏在百年古书中的秘密。几个世纪以来,这个秘密零星地存在于各种口述的历史、文学、宗教与哲学之中,更藏在人与世界的各个互动层面,每个人自身都存在着自己所不知道的能量。作者还发现,许多当今的佼佼者早已了解并运用此秘密。因此,作者不禁疑问:“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呢?”于是,作者决心组织一个团队披露这个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她发现,洞悉这个秘密的人,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并且现身说法告诉你: 幸福、快乐、健康、金钱、人际关系,这个秘密都可能给你。了解这个秘密,你可能做到你想做的事。 在这个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 亚马逊2007度销售榜首之一 —— The Secret 《秘密》原版图书店为你奉上! Book Description Fragments of a Great Secret have been found in the oral traditions, in literature, in religions and philosophies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For the first time, all the pieces of The Secret come together in an incredible revelation that will be life-transforming for all who experience it. In this book, you'll learn how to use The Secret in every aspect of your life -- money, health, relationships, happiness, and in every interaction you have in the world. You'll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hidden, untapped power that's within you, and this revelation can bring joy to every aspect of your life. The Secret contains wisdom from modern-day teachers -- men and women who have used it to achieve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By apply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Secret, they bring to light compelling stories of eradicating disease, acquiring massive wealth, overcoming obstacles, and achieving what many would regard as impossible.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8.1                 width:(cm)14.5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秘密
  • 怎样一眼把人看透

    作者:李卫平

    《怎样一眼把人看透》从衣着打扮、外貌特征、行为举止、言谈话语、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征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一眼把人看透,选择理想配偶、识别好坏老板、鉴别英才与庸才、认清同事、辨别真假朋友,从而趋利避害,收获幸福美满人生。
  • 腦中有情

    作者: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

    每個人都有情緒,它是生活中無法缺席的要角; 情緒是那種你知道它是什麼,卻不知該如何下定義的東西;如果我們連情緒是什麼都不知道,又怎能找出大腦對它運作之謎。科學家對情緒的看法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身體的反應,有人說是大腦對身體反應的狀態,更有人認為身體的反應對情緒來說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情緒能有個科學的解釋,會是件功德無量之事,它會讓我們了解心智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一旦生活層面的瓦解會造成的結果。不過,科學家至今仍無法解釋情緒為何物? 本書並非在探討情緒心理層面與大腦功能間的應對關係,而是研究大腦如何從一個新的觀點來了解情緒,並藉由神經系統的內部去了解這些令人困惑的心智狀態。
  • The Origins of Virtue

    作者:Matt Ridley

    If, as Darwin suggests, evolution relentlessly encourage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hy are humans compelled to live in cooperative, complex societies? In this fascinating examination of the roots of human trust and virtue, a zoologist and former American editor of the Economist reveals the results of recent studies that suggest that self-interest and mutual aid are not at all incompatible. In fact, he points out, our cooperative instincts may have evolved as part of mankind's natural selfish behavior--by exchanging favors we can benefit ourselves as well as others. Brilliantly orchestrating the newest findings of geneticists, psych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The Origins of Virtue re-examines the everyday assumptions upon which we base our actions towards others, whether in our roles as parents, siblings, or trade partners. With the wit and brilliance of The Red Queen , his acclaimed study of human and animal sexuality, Matt Ridley shows us how breakthroughs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microbiology, and economics have given us a new perspective on how and why we relate to each other. • Ridley's previous book, The Red Queen,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Writers' Guild Award for nonfiction.
  • 唤醒沉睡的舞者

    作者:徐敬东

    探寻身心灵合一之路,实现生命圆满。美国总统克林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等都曾接受NLP训练,世界500强中的65%以上的企业,先后引入NLP进行企业内训。   徐敬东博士,NLP国际认证授证导师,灵性成长学创立人。中国心理咨询网、爱心世纪教育网、全国心灵咨询名师联盟,隆重推荐!   本书概括了潜意识运作规律,以及人性成长的模式,并涉及人类负面情绪产生的核心原因。所谈及的主题有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关系、如何获得成功快乐的人生、灵性成长的轨迹、生命的意义、情与爱对人性的实质价值、如何摆脱情爱的困扰、生命系统的规律、因果轮回的实质含义等等。   作者以深厚的人生阅历、全新独特的视角、富有激情的文字将这些对影响人生的重大问题,做出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不要打开这本书,如果你不想让你的人生发生改变。因为书中的内容将会引发您灵魂的共鸣!
  • 心灵,自我与社会 (平装)

    作者:米德 (Mead)

    《心灵,自我与社会》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夫妻家庭治疗案例研究

    作者:(美)达提里欧

    对于在夫妻和家庭领域工作的治疗师,本书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反思我们所做过的事,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同时鼓励我们澄清并批判性地检验指导我们工作的理论。   本书由专业人士撰写,将他们各自所使用的独特方法与认知治疗进行了整合。对于任何在夫妻或家庭治疗领域治疗领域工作的从业者而言,都堪称必读之作。 文笔严谨优美,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阅读本书充满了乐趣……案例引人入胜,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十分有益。   本书收集整理了夫妻家庭治疗领域许多杰出的实践者的案例报告,全面展示了当前活跃在这里领域中的18种方法流派。对于每一种方法,本书都介绍了其治疗过程和目标,并附有详细的案例,以便读者真切地获知杰出治疗师是如何工作的。本书还探讨了在当前的系统方法中,认知行为策略可以扮演的角色。
  • 心理测验

    作者:卡普兰

    《心理测验:原理应用和问题(第6版)(英文原版影印)》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了不同领域的多种心理测验,并分别提供了它们的产生、发展、应用的方法技术和测量数据的实际用途。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心理和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是一本优秀的测验教材。对于从事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以及人事选拔与安置工作的有关人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鉴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读者上网人数的与日俱增,《心理测验:原理应用和问题(第6版)(英文原版影印)》增加了很多有关计算机化测验的讨论,并提供了网上的参考文献,这就更加扩大了《心理测验:原理应用和问题(第6版)(英文原版影印)》的影响和效能。
  • Psychology

    作者:Henry Gleitman,James

    Since it first appeared twenty-five years ago, Psychology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most cohesive overview of the discipline. Drawing from the liberal arts and natural sciences and emphasizing psychology’s historical dimensions, this gold-standard text shows students how and why psychology is relevant in their lives and to the other disciplines they are studying. The Seventh Edition introduces a new four-part structure that highlights the central issues that motivat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previews them through thought-provoking introductory essays. Throughout, the part reorganization is reinforced by carefully refined questions and themes, providing a coherent and exciting view of psychology today.
  • 癌症人性的一面

    作者:吉米·霍兰

    本书的作者——吉米·霍兰(Jimmie Holland)是心理社会肿瘤学名副其实的选择,20世纪70年代她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创建了心理社会肿瘤学这一交叉学科,30年来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该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 张宗卫   “我将帮助所有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应对人生最严峻的挑战——寻找内心最强大的资源,并找出每个人应对逆境的最有效的方法。”——吉米·霍兰   这是一本关注癌症患者及家属心灵的书,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诊断结果、接受治疗和顺利康复。   癌症是一种威胁全人类的症病,它的发生不分年龄、种族和国籍。人们对癌症的恐慌已经有几人世纪了。直到今天,癌症对许多人而言仍然有着很多共同的含义:害怕死亡、疼痛、丧失功能及对家庭和未来的担心。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阐明这些普遍存在的恐惧和担心。这本书中注入了我们三十多年来从癌症患者的咨询中得到的知识和经验。
  • 權力與無知-暴力來自於無能、無知與癲狂

    作者:羅洛‧梅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
  •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作者:彼德•布劳

    美国社会学家彼得·M·布劳是最著名的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家。他的交换理论被称为结构交换理论,以区别于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是其最主要著作。他认为,人际之间的社会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他用对等性解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不对等性交换产生社会的权力差异和社会分层现象。因而,他用交换理论解决了社会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这是他对社会学的最突出贡献。 社会交换的概念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成为社会交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所以,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为,它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关系等的基础。人们之间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通过交往得到了某些东西。 正因为社会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为,所以,社会交换活动的参与者同“经济人”有类似之处。“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同样会出现在社会交换领域,经济交易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但是,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还是有许多重大区别。第一,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第二,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而社会交换则会。第三,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货币是经济交换中衡量一切价值的媒介;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比如爱、感激、社会赞赏等都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社会交换的形式 布劳是根据社会交换得到的社会报酬,来划分社会交换形式的。社会报酬有两类:一是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换活动本身取得的报酬,比如乐趣、爱、感激和社会赞赏等;二是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换关系以外所取得的报酬,比如金钱、商品、劝告、邀请、帮助和服从等。 社会交换有三种形式: 一是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社会交换活动的参与者把交换活动本身作为目的,比如一个男孩与他所爱慕的女孩进行交往,所依据的就是内在性报酬。 二是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社会交换活动的参与者把交换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它对人们合理选择交往伙伴提供了客观的独立标准。 三是混合型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既有内在性报酬,也有外在性报酬。比如,一个人接受邀请赴宴,可能是为了享受饮食之乐,也可能是同时为了得到与老朋友相处的愉悦,甚至更可能是后者;工人参加某个工会,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其雇用条件,也可能是他们内在地喜欢该工会中的伙伴关系,并能从帮助工会实现其目标中得到某种满足。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在确定了社会交换的概念之后,布劳把注意力集中于分析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根据布劳的分析,社会交换的过程始于社会吸引。他所讲的社会吸引,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会带来报酬,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性的还是外在性的,他会受到能提供报酬的人的吸引。要使对方承认自己,愿意与自己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表明与自己交往也能从中得到报酬。如果他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对方接受了他,交往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如果双方都从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则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相互吸引。当不断的相互吸引使双方建立起稳定化的共同纽带时,便形成了某种社会群体。 在交换中,各交换主体都会尽力展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因此,在社会交换中必然发生竞争。但是,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稀缺程度等方面是不均等的,那些拥有丰富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人在群体中会获得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作为为数不多的资源提供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换对象。相反,那些没有多少资源的其他成员,只能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没有或很少有自由选择其他交换对象的余地。当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的双方进行社会交换时,处于弱势的一方会选择尊敬、服从等作为回报,这就使另一方获得了权力,群体中就出现了权力分化。 权力的分化会导致两个结果的产生。一方面,为了获得利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会甘居臣属地位,这就等于认可了权力。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沟通并表达这种认可,权力就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合法化。权力的合法化使每个成员都有了固定的位置,只要按照自己的角色办事,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减少了交换中的竞争和磨擦,有助于促进群体的整合。另一方面,如果权力的实施没有带来所期望的报酬,人们会产生被剥夺感。这种被剥夺感会逐渐瓦解合法权威赖以存在的基础,并导致对权力的反抗。人们为了有效地表达他们的反抗,会形成对抗性组织,比如社会运动、政党和工会等。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原有权力结构进行调整,或者推翻现存权力结构并代之以新的权力结构。布劳以社会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反抗等概念为核心,形成了分析社会交换过程的基本框架。 宏观社会结构中的间接交换 布劳不仅分析了社会生活中的微观交换过程,而且运用社会交换基本过程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宏观社会结构中更为复杂的交换过程。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不仅包括人际互动,还包括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换;不仅包括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还包括间接的、时空间隔较大的交换。尽管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也包含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反抗等一般过程,但是,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与微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还是有重大区别的。首先,微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交换双方能够提供彼此所期望的报酬是产生社会吸引的基础;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则主要是间接交往,共同价值成为间接交换的媒介。共同价值为宏观社会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交换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因而共同价值在宏观社会结构的交换中也起着基础性作用。其次,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是以制度化为特征的,那些历史上业已确立的制度约束着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的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反抗的基本交换过程。共同价值为宏观社会结构中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要使宏观交换关系得以维持、稳定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制度化的核心是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涉及各种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以调整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换关系。社会规范禁止人们通过损害集体共同利益而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集体成员也不能在缺少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实现他们的个人利益。遵从规范的结果,使集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交换取代了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换。比如,富人阶层的成员从事慈善性捐赠,是他们遵从其所属阶层的规范并因而获得人们的社会赞赏,而并不是为了赢得施舍对象的感激。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字秀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77068/77069/5272483.html
  • 音乐的情感与意义

    作者:伦纳德·迈尔著

    《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不是從哲學角度而是從心理角度,不是從作曲家創作音樂的角度而是從欣賞者的審美經驗的角度來探討音樂的情感和意義問題的。《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在關於本書作者倫納德‧B.邁爾的條目中寫道:「他因為在《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一書中闡述的有關音樂的意義的理論而最為著名,……六十年代,在美國,邁爾關於音樂的解釋,最為廣泛地被接受。」本書出版三十多年來,作為西方音樂美學代表性著作之一,在美國十分流傳,許多大學把它作為音樂美學、音樂分析學甚至音樂教育學的重點讀物之一。本書現已譯成波蘭文及塞爾維亞-克羅迪亞語出版。 本書作者倫納德‧B.邁爾(Leonard B.Meyer,1918-)英國著名音樂美學家、理論家和文化史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本雅明‧弗蘭克林音樂與人文學科教授,曾榮獲美國文理科學學會會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等榮譽稱號。作者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密執安大學等處任教,並曾被邀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印第安那大學等作過聲譽很高的系列講座。除本書外,他已出版的著作有:《音樂的節奏結構》(1960,與G.W.庫珀合作,已譯成日文出版),《音樂、藝術與觀念——二十世紀文化中的樣式與預言》(J967,已譯成朝鮮文出版).《音樂的解釋;文章與考察》(1973),《風格與音樂:理論、歷史和意識形態》(1989)。此外還在美國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及音樂評論文章數十篇。 二十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尤其是在美國,哲學領域中經驗主義盛行,理性主義相對削弱,心理學各種流派蓬勃發展。美學界摒棄了過去思辨的、形而上學的對”美”的探討,轉而重視對審美經驗和藝術問題的研究。音樂美學也具有相應的轉變:強調從心理學、生理學和社會學角度研究音樂;強調從音樂的事實出發研究音樂自身的規律。本書正是帶有這樣的時代特徵。作為美國戰後第一代音樂美學家,邁爾具有強烈的開創意識,他在重新審視以往音樂美學理論的基礎上,一方面大膽而謹慎地吸取和運用當代認知心理學、情感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最新成就,同時又堅持從音樂的實際出發。他廣泛地參考和借鑒了自本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比較音樂學及音樂分析學的研究成果,打破傳統的歐洲中心論,盡可能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廣闊多樣的東、西方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這樣作,不僅開闊了讀者的視野,給音樂美學的研究帶來新的氣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得他從豐富的音樂實際中概括出來的理論更具有普遍意義。 關於音樂的意義問題,音樂界長期存在著自律論與他律論之爭,本世紀以來,幾乎形成僵局。這種形勢迫使有創見的音樂美學家另闢蹊徑去探討音樂的本質問題。邁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了一條將二者取長補短統一起來的路子。他首先針對自律論與他律論各自面臨的難題,提出了兩種意義(絕對意義與參照意義)並存的主張,並且深入細緻地論證和分析了音樂的絕對意義(與自律論某些觀點相似)的構成、性質和特徵,及其與音樂的情感反應的關係等等。這對於人們理解和掌握音樂的形式美、音樂形式的表現意義及其在審美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很有啟發。在這一方面,可以說,他深化了漢斯立克(E.Hanslick)理論中的合理部分,而又批評和糾正了漢斯立克的偏激的主張。對於音樂的參照意義(與他律論基本觀點相似),作者是竭力為之辯護的。雖然他已經聲明本書的重點放在絕對意義及其所喚起的情感反應的問題上,但是他關於參照意義的論述是真切而富有創見的。他從理論上闡明了音樂激起人們參照性情感反應的途徑及其所具有的間接、複雜和多樣等特性。這樣作有利於探討他律論所面臨的難題,同時又便於克服某些片面而誇張的認識。 作者認為音樂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產物,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音樂的意義存在於音樂的參加者(作曲者、演奏者)與欣賞者的交流關係之中。本書直接從音樂作品的接受者、體驗者和欣賞者的角度來考察音樂的審美過程,重視音樂聽眾的參與意識,強調欣賞者主體所起的作用。邁爾關於欣賞過程中聽眾的知覺、注意、想像、期待和情感體驗等心理過程的論述,以及對欣賞中的個人性及其對音樂作品內容的填充和豐富等問題的探討,無疑對我們音樂創作、批評和音樂美學研究等領域都會有所啟發。可貴的是,他的主張與六十年代才興起的接受美學有相似之處,但又避免了後者一些走入極端的趨向。他雖然強調聽眾的參與和創造的作用,但他認為在整個審美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音樂作品本身。 在論述音樂如何喚起人們情感反應問題時,邁爾論述有關音樂中的期待的理論。儘管人們在欣賞過程中對這種感知現象的產生,早就有所覺察,但是把它提高到理論上並且加以比較系統的闡述,在過去音樂美學著作中還是少見的。其它關於音樂的風格、音樂的裝飾、音樂的小調式等問題的論述,作者也都有他獨特的見解。難怪此書出版以後,不僅受到音樂美學、心理學和美學界的好評,而且也得到民族音樂學、音樂分析學家們的歡迎。 最後,本書雖然涉及到了音樂中的兩種意義的關係問題,但可惜沒有展開論述,這有點美中不足。讀者必然會問是否所有的樂曲都並存著兩種意義?特別是對於沒有歌詞、沒有標題的純音樂來說,這兩種意義如何並存於同一個音樂過程之中?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人們能否通過這兩種意義的相互結合、滲透、轉換等去進一步領悟樂曲的內容呢?也就是說,聽眾如何把握這兩種意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領悟樂曲的深層意義呢?作者在本書末尾提醒人們注意的那個問題,即,如何解釋一首樂曲中感情(或內涵、心境)連續的基礎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實際上正是與音樂中兩種意義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問題有關。當然,這就牽涉到如何進一步探討音樂的表現與形式、音樂的情感與形式亦即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如何高度統一的問題了,而這正是音樂美學中最難對付的問題之一。 翻譯音樂美學著作,對我來說,難度是相當大的,所幸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邁爾教授的親自指點和幫助,這對於準確地理解作者意圖無疑是極有幫助的。我還要感謝鐘子林、王次炤、俞人豪、陳自明、安平、尹鴻書等同志,為的是他們或同我切磋譯文,或為我提供亞、非、拉音樂的知識。此外我還應當感澍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江溶、馮棠及其它有關同志,由於他們的耐心審閱及承擔各種繁瑣的出版事務,使得這本譯著能及早地與讀者見面。最後,我謹以這本譯著作為向第四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座談會的獻禮,並誠摯地歡迎廣大讀者對它提出批評。 何 乾 三 中央音樂學院
  • 女人使用手册

    作者:陆明

    女人使用手册,ISBN:9787805878492,作者:陆明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