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心理学
-
认知升级
认知能力是否与生俱来?
不同人种是否有智力上的区分?
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工程与科学方便表现突出,而有些国家则不然?
本书对“智力遗传论”进行了大胆的驳斥。理查德·尼斯贝特提出,智力不是由基因决定的,文化、教育和环境才是决定认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书中列举了大量极为精彩的证据,解释为什么学校会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社会阶层对认知能力的不同影响,以及文化因素如何给不同社会群体带来突出的优势。
本书充分阐明,能打开通向未来认知进步大门的不是让人无能为力的遗传因素,而是像学校和社会环境这样可变可控的因素。只要我们努力改变我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
-
怪诞行为学
我们为什么会浪费丰盛晚宴中的精致食物,却对一张打折优惠餐券念念不忘?
在做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时,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正在做出明智的、理性的选择。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本书中,丹•艾瑞里带我们进入了行为经济学领域,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颠覆了人们曾经普遍认同的我们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假设。无论是咖啡、减肥,买一辆车还是谈恋爱,我们的决策行为中总是带有各种非理性。
找出存在于不同领域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各种力量,针对影响我们个人、企业,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这正是行为经济学所要做的。
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性力量。然而,这些非理性的行为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有系统的、可预测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可预测的非理性。
-
怪诞行为学2
按照理性的观点,我们的一切决策应该符合我们的最大利益,我们应该辨别面临的各种选择并准确计算价值,做出符合我们最大利益的选择。如果我们非常理性地做到各种“应该”,那真的再好不过了。不幸的是,我们做不到。
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中,行为经济学家艾瑞里探讨了人类偏见的负面影响,而本书则重点探讨了非理性积极的另一面。非理性能让我们适应新的环境、信任别人,乐于不断努力,爱自己的孩子。这些美妙、奇异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各种目标,更好地生活。
同时,本书还将越过工作环境,深入检验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我们与萍水相逢的人如何相处?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亲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我们如何适应新情况、新环境?
-
怪诞行为学4
你会心安理得地把办公室的铅笔拿回家给孩子用吗?“因为路上堵车,所以我迟到了”这样的借口是否常挂在你的嘴边?穿戴冒牌服饰会不知不觉降低我们的道德底线吗?面对金钱的诱惑,医生、专家、的意见还有几分可信?我们一贯倡导的团队合作会让我们更诚实还是更不诚实?这一次,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聚焦于人们欺骗行为的动因,带领读者 走进非理性背后的诚实的真相。
丹•艾瑞里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例证向在书中读者揭开非理性诚实的面纱,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人性中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克制和限制这些行为。探究了那些导致我们不诚实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能在为自身利益选择不诚实的同时还能维护自身形象。同时还研究了不诚实的社会动因,以及不诚实的行为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并找出一些有趣的方法来克制和限制这种行为。
-
人生没有后悔药
当下,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和心灵都已经到了疲惫不堪的临界点,猝死、自杀事件频发,对生存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不可避免地支配着每个中青年人。全球销量达25万册的《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个秘密》告诉你,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活得很好,死时无憾?本书脱胎于作者的一档同名电视节目,他采访了超过200位年龄为60~106岁的老人,他们是别人眼中“找到幸福的人”,从小镇理发师到大屠杀幸存者,从土著人酋长到首席执行官,这些人总共有超过18000年的生活经验,而且充满热情和智慧,伊佐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能带给你最大的快乐?什么是你宁愿自己早点学到的?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书里伊佐分享了这200位智者的故事——有趣的、感人的或是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获得快乐和充满目标的生活的方法,还告诉读者如何把这些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以我的经验,人们最想要的两件事是寻找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伊佐写道。用这些智慧长者的故事与感悟来说明生活的每一堂课都使他们满足,并且不再惧怕死亡。这本书将使你欢笑,带你流泪,最重要的是,激励你去及时发现死前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
对财富说是
全球知名心灵导师 奥南朵 广受欢迎的财富心理课
唤起财富能量,收获富足人生
有的人付出了很多努力,结果只能得到一点点钱;或者有个机会能挣到很多的钱,但是因为恐惧,这个机会溜走;有的人得到钱很容易,但来的容易走的也容易;有的人平时没钱,但他说“当我需要的时候钱就会出现”;有的人虽然有一定的财富,但是很累,牺牲了自己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非常不自由。
通过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如何创造了想要或者不想要的财务状况。也会知道:
我们如何与财富建立积极正面的关系,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智慧回应、有效行动,如何找到爱与信任,如何发展自己的直觉,如何转化内心的匮乏感,以丰盈正向的能量吸引更多的财富,如何拥有更多的财富,收获最大的成功。
-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人生剧本可以重写吗?时光可以倒流吗?如果童年有心理创伤,可不可以重新过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你是否遗传了父母的某些人格特点?你是否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而无法修正?你是否经常陷在痛苦抑郁里不能自拔?怎样疗愈童年或者曾经的伤痛?且让我终结,且让我成长,且让我快乐。让作者带领你去认识、去了解这些状态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然后寻求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点评赏析:
如果父母的结合没有法律保障,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有种种基因和遗传的病变,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的关系里总是在互相抵毁和仇恨,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已经有多个孩子,还要继续不断的超生,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总是打着爱的的旗号,控制我人生的方方面面,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连自己的生活都温饱不足,更谈不上什么孩子教育,我拒绝出生。
如果我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养儿防老,甚或要养一大群兄弟姐妹、亲戚、村民,——因为我是整个家族“最有出息”的人。我拒绝出生。
生而为人,对不起。
然而,我已经存在。
生命熙熙为何而来,生命攘攘为何而去。
生命无法被预见,生命只是一场遇见。
在人类的世界里,你把自己融入到黑暗中成为黑暗。
当你成为黑暗时,你与黑暗融为一体,
你曾经完完全全地以为你就是黑暗本身。
你来到人类世界,只为忆起你光的身份,
忆起你在人间的使命,忆起你为何而来,
忆起你幸福快乐、充盈丰盛的本然,
忆起你最高的思想和智慧
最高的生命鸿图计划………
在你没有忆起前世之前,你完完全全地投入到了黑暗之中。
并且,毫不知情。
因为你用黑暗的眼睛去看黑暗,是无法看到光明的。
读金尚的《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黑暗给了你黑色的眼睛,而你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你来到人类世界,只为忆起你光的身份,
忆起你在人间的使命,忆起你为何而来,
忆起你幸福快乐、充盈丰盛的本然,
忆起你最高的思想和智慧
最高的生命鸿图计划………
生而为人,没有什么对不起。
评价:
专家评价: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走出抑郁寻找真我》,就是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破除“原生家庭决定论”,真正为自己的人生和成长负起责任来,活出你的小宇宙。
壹点灵平台总裁 徐颖奇
爱是天生的,亲情却需要学习。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的伤无可避免,如何让无助的情绪找到释放的出口?读金尚的《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走出抑郁寻找真我》,回溯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用积极的思维模式应对困境,掌控自己的人生!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督导专家 朱浩亮
在这个压力山大的社会,只有真正做回自己,才能保持内心的强大。这本书里面提供了很多科学改善情绪,适应环境的干货,帮助您真正做回自己,强烈推荐。
——本心疗法创始人 张功和
有分析,有方法,有实效;
重情感,重关系,重疗愈;
一颗成长的苹果树,一本心理科普的书,滋养心灵,绽放生命,普惠众生! ——济南心动力金牌讲师团首席讲师 高占民
读者评价
花花
如今社会,压力与空虚导致很多人找不到自我,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谢谢作者的文章,让人们更了解抑郁,让抑郁的人有机会走出来。认真读下来,太引人深思、让人觉醒了。
一只菠萝。
这部治愈系作品真的令人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经历,或许被抑郁的阴霾笼罩。但是我们仍然要去热爱生活,打开心灵之窗,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
白大宝
写得特别好,给我们这些悲观消极的人开启了一扇窗。原来,通往幸福快乐的大门,是爱和宽恕。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值得每个人去追寻和珍惜。
-
童年与社会
《童年与社会》一书是20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埃里克森的代表作。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心理社会理论(俗称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的初步成形。在本书中,埃里克森首次提出了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它的前提假设是:八种基本力量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逐渐显现,每种基本力量都是在特定时间出现的发展性冲突的产物。此外,作者带我们走近小男孩山姆、海军陆战队队员、小女孩安妮、小男孩彼得,去了解身体、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走近两个气质迥异的印第安部落——大草原上的猎人和鲑鱼河畔的渔民部落,认识过去历史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现实处境;走近小女孩简和玛丽、小男孩本和汤姆,认识微观世界(游戏)与宏观世界(现实)的关系;走近美国、德国和俄国,了解民族历史与民族现状如何一道塑造、摧毁、重塑一个民族的个性。
本书(原版)曾在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被奉为一本研究童年之社会意义的经典著作,更有人称这本书为一本从心理学出发的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20世纪更伟大的心理学家、“普利策奖”得主埃里克森成名之作!
中科院心理所院士张侃作序推荐!
“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对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本书为“关于人类科学的欧洲和美国思想的绝妙结合”。
非典型心理百科,透过男孩—女孩、个人—群体、游戏—现实、历史—现状,认识身体、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媒体推荐:
《童年与社会》一书成功地整合了(而非简单地联系起)不同学科关于儿童发展现象的事实和观点,是一本荟萃富有想象力的临床见解、缜密的思考、富有幽默感的洞见和深刻的人性的绝佳好书。
——《科学》杂志
用精神分析来研究文化人类学,《童年与社会》独树一帜,无与伦比。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档案》
在我看来, 《童年与社会》一书是关于人类科学的欧洲和美国思想的绝妙结合。
——玛格丽特•米德
著名人类学家
美国人类学会主席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
-
人心可测:破解微表情背后的密码
微反应作为人类本能反应,是了解他人内心意图准确的线索。微表情作为微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通过脸部细微的表情动作表现,是人容易观察到的微反应。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愉悦等是6种人类基本的微表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基线特征,主要从眉、眼、嘴的线条,可以进行通俗实用的微表情识别。因此,如果观察到了真实的微反应,接着又看到了试图掩饰和造作的表演,那么真相已经呈现在眼前。
《人心可测》将教你如何从一个人的表情、言行举止中读出他内心真正的所思所想,发现他行为背后的心里秘密。与此同时,也教会你如何应对人,处理事。尤其是,当你遇到麻烦的事,理不清头绪,遇到虚伪的人,看不清对方真伪的时候,在本书里学到的微表情技巧就可以帮你渡过难关。并且不是熬过去,是积极主动,安全稳定,优化的控制性度过。
-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也是人们一直感兴趣的话题。《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大卫•范德的力作。范德教授曾在多所大学讲授人格心理学,在人格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供心理学专业教师及学生使用,也可成为心理学专业从业人员了解人格领域的同时读本。本书内容涵盖主要人格理论、追溯其历史渊源,也收纳了大量的当前研究,包括生物学角度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学以及与人格相关的认知加工等。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具有现实视野与人文关怀的人格心理学经典
风靡美国数十家著名院校的权威人格教材
由人格心理学大师携手诺顿出版机构全力打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许燕教授主译并推荐
这是一本严肃中透着可爱的心理学教材。《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与很多教材不同,它具有独特的视角,使用的叙述手法也别具一格。它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有关人格心理学的各种问题与答案,使读者如亲临大学课堂,听人格心理学教授将那些有趣的研究和大师们的思想精华娓娓道来。你既可以将它作为专业教材,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人格心理学,也可以将它作为入门读物,在它生动的讲述中,了解心理学在我们自身乃至这个世界中的应用。
◎名人推荐
这本《人格心理学》可以让你在思考人生问题时,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出更加智慧的回答。它可以帮助你学习和了解心理学,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完善你的人格品格,提升你的人生质量!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还是个本科生的时候,这本书让我爱上了人格研究。现在,作为一名教授,我开始用它来教学,并且它激发了我的学生们同样的兴趣。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人格研究领导者之一,范德知道如何展示出为何人格研究如此吸引人,如此重要。这部作品如此迷人,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斯明•瓦兹(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教授)
这是一本罕见的既启发思考,读起来又很有趣的教科书。每次阅读,我都能在人格心理学方面收获新的见解。而且,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以钻研的眼光思考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不同原理。我无法想象在没有它的情况下教授当代的人格课程。
——布伦特•多尼兰(密歇根州立大学 副教授)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现代社会人类必读的个体心理学经典。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是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是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彼得•福纳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用两章的篇幅对依恋理论进行了介绍,之后分别比较了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斯皮茨、埃里克森、科胡特、科恩伯格、克莱茵、比昂、温尼科特、桑德勒、莫德尔、斯特恩、沙利 文等人代表的精神分析各个流派,与鲍尔比、安斯沃思、玛丽•梅因等人代表的依恋理论之间的异同。在本书的结尾,福纳吉就整合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可能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作者还阐述了自己关于心智化能力发展的观点,将其与象征、现实检验、具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及妄想、病理性防御的起源联系起来。
◎编辑推荐:
“心智化理论之父”福纳吉作品首度引进中国市场!
“中德班”创始人曾奇峰作序力荐!
在《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开始,福纳吉写下了如下评论:“精神分析与依恋理论互相敌视。如同许多家族世仇一样,你很难分辨问题从何而来。”回顾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这些年的发展,如果说在依恋理论提出之初,鲍尔比还试图向精神分析靠拢,得到精神分析学家的认可,那么当依恋理论发展到后来,得到越来越多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的支持时,它与精神分析的矛盾冲突似乎变得难以调和。当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对整合两种理论提出了要求时,福纳吉——用著名的依恋研究者霍姆斯的话说——这位站在精神分析和依恋理论两个领域顶峰的伟人,带着实力、谦逊和勇气,把整合两种理论的尝试写进了这本《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里,并迅速赢得了他应得的赞誉,与此同时,鼓舞了一批新时代的研究者。
◎名家推荐:
如果说站在一个领域的顶峰还能令人心生向往,那么站在两个领域的顶峰则让人自觉难以望其项背。福纳吉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站在精神分析和依恋理论这两个领域的顶峰。本书是他的每一个学生、同事甚至敌对的理论家期待已久的。凭借独特的哲思、高深的学识、极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以及人性关怀,福纳吉简洁地描述了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的联系、区别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的核心是他关于心智化能力的起源的观点。福纳吉将心智化能力的发展与精神分析关于表征、现实检验、游戏、具象思维的童年起源、妄想、边缘型人格障碍中的病理性防御的观点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本《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注定要成为一本核心的心理学图书。
——杰里米•霍姆斯
伦敦大学学院(UCL)名誉教授
英国精神病学家和依恋理论研究者
福纳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了这本书在未来将成为一本重要的心理学参考图书。
——安妮•凯斯门特
英国心理治疗协会前任主席
国际分析心理协会(IAAP)伦理委员会主席
个人智力和人格缺陷向外投射,产生了学派之争。从防御的角度来说,学派之争是对人际冲突的掩饰。自我内部和人际关系都相当和谐的人,并不需要利用学派差异向外投射冲突,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幸好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种人,他们选择不被限定。他们觉得“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地劳作”(浮士德语),并且得出自己关于心灵的答案,是朂有价值的事情。鲍尔比就是这样的人。福纳吉在本书中详尽地描述了鲍尔比的实验和解释。我们看到,由此诞生的依恋理论,填补了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断层线,实现了数代心理学家的梦想:知行合一。
——曾奇峰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中方创始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When
Everyone knows that timing is everything. But we don't know much about timing itself. Our lives are a never-ending stream of "when" decisions: when to start a business, schedule a class, get serious about a person. Yet we make those decisions based on intuition and guesswork.
Timing, it's often assumed, is an art. In 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 Pink shows that timing is really a science.
Drawing on a rich trove of research from psychology, biology, and economics, Pink reveals how best to live, work, and succeed. How can we use the hidden patterns of the day to build the ideal schedule? Why do certain breaks dramatically improve student test scores? How can we turn a stumbling beginning into a fresh start? Why should we avoid going to the hospital in the afternoon? Why is singing in time with other people as good for you as exercise? And what is the ideal time to quit a job, switch careers, or get married?
In When, Pink distills cutting-edge research and data on timing and synthesizes them into a fascinating, readable narrative packed with irresistible stories and practical takeaways that give readers compelling insights into how we can live richer, more engaged lives.
-
Lost Connections
What really caus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 and how can we really solve them?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Johann Hari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since he was a child and started taking anti-depressants when he was a teenager. He was told that his problems were caused by a chemical imbalance in his brain. As an adult, train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he began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is was true – and he learned that almost everything we have been told abou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s wrong.
Across the world, Hari found social scientists who were uncovering evidence tha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re not caused by a chemical imbalance in our brains. In fact, they are largely caused by key problems with the way we live today. Hari´s journey took him from a mind-blowing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 Baltimore to an Amish community in Indiana, to an uprising in Berlin. Once he had uncovered nine real caus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y led him to scientists who are discovering seven very different solutions – ones that work.
-
成為我自己
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
但現在才瞭解,在我內心深處有一泓我永遠都處理不了的淚水......
──歐文‧亞隆,85歲
當代知名存在主義心理學者歐文‧亞隆回首自己的一生,固然有數不盡的甜美、榮耀、精彩,但這位拉拔無數徬徨心靈的治療師,卻也有難解的悔恨、遺憾、無助與恐懼。
這一切,都如實記錄在這本溫暖的回憶錄裡。
生長在貧窮的猶太社區,亞隆努力掙脫環境枷鎖,一步步走上助人專業之路。他開創了團體心理治療的新視野,勤於探索生命存在的本質,並將之融入心理治療,以其獨特的風格扶助病人探問生死,更將診間風景化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散文與小說。
這本回憶錄見證了亞隆思想與作品誕生的過程。讓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移民家庭的愛恨與夢想,以及一段心理治療發展史的吉光片羽。他一貫的真摯,不管是對父母的遺憾、對妻子的愛戀、對親友的思念、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尷尬的旅行經驗、後悔寫下的小說......在在令人動容。他那不畏困窘的分享,彷彿散盡人生最後的力量,也要以一己生命能量照亮眾人。亞隆一生所療癒的不單單是診間的病人,還有遍布全世界的讀者。他說:「我每天收到的信件提醒我,遙遠的國度有一個人,我對他是有幫助的。」
這一次,亞隆將書寫對象轉向他自己,記錄下他「成為自己」的歷程。對讀者而言,亞隆對生命與專業的反思是一種邀請,邀請你我跟著他的步伐探索自己人生的意義。
-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修订版)
在看这本书之前,请先想想你自己的生活。请问你是否很容易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发脾气?如果排队时突然有人插队,你是否会觉得很生气?你是否一觉得饥饿或不安就立刻去找吃的?你是否无法自控地查看短信,或想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一堆事情,搞得自己身心俱疲,甚至几乎崩溃?
在一个物质享受越来越多的世界中,我们的急躁、不适、焦虑和抑郁也越来越严重。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联络工具,却导致了一个悖论,即我们在技术上与外界建立了超强的联络,却日益疏远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而我们在生活中应对挑战的方式可能会诱发一些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些很多都是人类过于敏感的生存本能导致的。人类的生存本能与生俱来,那些在瞬间完成的生存反应力量强大,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状态、行为模式、自我表现方式、逆境处理模式、决策模式以及老化过程都具有很大影响。生存本能的主导,可能会导致我们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但这些并非不可改变,通过引导人体体验新的刺激,可以帮助它形成全新的、正常的神经网络,我们也能由此重获平和与安全感。
对于那些疲于应对现代生活、想在为时未晚之际找到解决办法的人而言,本书不容错过。
-
12 Rules for Life
What does everyone in the modern world need to know? Renowned psychologist Jordan B. Peterson's answer to this most difficult of questions uniquely combines the hard-won truths of ancient tradition with the stunning revelations of cutting-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Humorous, surprising, and informative, Dr. Peterson tells us why skateboarding boys and girls must be left alone, what terrible fate awaits those who criticize too easily, and why you should always pet a cat when you meet one on the street.
What does 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 lowly lobster have to tell us about standing up straight (with our shoulders back) and about success in life? Why did ancient Egyptians worship the capacity to pay careful attention as the highest of gods? What dreadful paths do people tread when they become resentful, arrogant, and vengeful? Dr. Peterson journeys broadly, discussing discipline, freedom, adventure, and responsibility, distilling the world's wisdom into 12 practical and profound rules for life. 12 Rules for Life shatters the modern commonplaces of science, faith, and human nature while transforming and ennobling the mind and spirit of its listeners.
-
Twelve Rules for Life
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 is a 2018 self-help book by Canadian clinical psychologist and psychology professor Jordan Peterson. It provides life advice through essays on abstract ethical principles, psychology, mythology, religion, and personal anecdotes.
The book topped bestseller lists in Canada, the U.S. and the UK, and has sold over two million copies. Peterson went on a world tour to promote the book, with a Channel 4 News interview receiving much attention. Critics praised the book's advice for men and atypical style. Peterson's perspective on God received mixed reception and his writing style was criticized by some reviewers.
-
Lost Connections
What really caus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 and how can we really solve them?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Johann Hari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since he was a child and started taking anti-depressants when he was a teenager. He was told that his problems were caused by a chemical imbalance in his brain. As an adult, train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he began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is was true – and he learned that almost everything we have been told abou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s wrong.
Across the world, Hari found social scientists who were uncovering evidence tha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re not caused by a chemical imbalance in our brains. In fact, they are largely caused by key problems with the way we live today. Hari´s journey took him from a mind-blowing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 Baltimore, to an Amish community in Indiana, to an uprising in Berlin. Once he had uncovered nine real caus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y led him to scientists who are discovering seven very different solutions – ones that work.
-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它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着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