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心理学
-
发明男性气概
本书对于男性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见解,在欧美有着相当影响力。通过对多种文化中的男性特质的历史探究,本书作者认为,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文化标准的影响是塑造男性特质的关键。文化对男性特质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这些特质包括: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而这些特质,随着文化标准的变迁还会进一步产生变化。
-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知名心理学家施琪嘉带你深度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探索自我·解开心结·处理冲突·体验关系·走向疗愈
缺自信、缺陪伴、缺力量、缺安全感、缺爱……
没关系,缺多少补多少!壹心理联合出品。
◎编辑推荐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他得 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他就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
他会变成你失控的情绪:让你愤怒、悲伤、难过,甚至控制不住地大怒或崩溃;
他会变成你那根脆弱敏感的神经:让你缺乏安全感,在感情中很“作”,在工作中没自信,不敢拒绝,不懂争取;
他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久而久之,拖延、懒惰、敏感、脆弱、情绪化……慢慢成为你的性格陷阱。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心理学家施琪嘉基于创伤心理20多年的研究,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看见】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
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的需要;
【共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改变】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
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
★帮我们利用自身的资源,滋养自己,并走向自我整合:
潜能发展:·开发未知优势·联结内在能量
自我接纳:·全面认可自己·有能力爱自己
有价值感:·拥有良好自尊·确定人生意义
自我疗愈:·看见内在小孩·告别负面感受
自我觉知:·全面了解自己·开启内在对话
★走一趟向内疗愈的旅程,活出强大、自信、内在安稳的自己。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是悲伤的。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
★只有我们学会不断地去看见他,疗愈他,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
★本书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自我,创造全新的生命经验。
-
根本停不下来
在戒瘾过程中反复挣扎的你,可曾知道:其实,戒不掉瘾,不是你自制力差,而是你忽略了成瘾背后自己真正的心理需求,陷入了认知误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戒瘾方法。
本书作者结合30年心理学戒瘾经验,融合4大心理流派,针对上瘾的不同阶段,定制了不同的戒瘾方法。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论述了:评估上瘾阶段、识别上瘾误区;摆脱负面感受、重塑强大内心;向内治疗心瘾、向外修正行为;重拾生活热情,真正实现自律。
人们对上瘾的认识即将被颠覆,想要戒瘾和想要帮助亲人或朋友戒瘾的人,将会发现,从“根本停不下来”到“停下来”其实没那么难。
-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什么是行为设计斯坦福大学教授B.J.福格提出的前沿心理学理论,创业圈、投资圈人士纷纷推崇,福格的多位学生更是用这套理念自主创业,成为了百万富翁。行为设计基于对人类思维习惯的研究,间接地设计干扰,影响行为和决策。习惯改变、用户体验、广告创意、产品设计、员工管理……都离不开设计。如何设计轻松而高效的改变《零成本改变》基于各种改变难题,为改变者提供了一系列思考逻辑... -
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精)
体验经济时代,除了产品和服务,人们更关注情感体验和自我实现。
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研究,人们对一段经历的感受取决于两个时刻:“峰值”(最好或最坏的时刻)和“结尾”。希思兄弟认为这还不够全面,其实所有节点时刻都会给人留下记忆。找准并精心设计这些时刻,我们就能轻松掌控情感乃至行为。
纵观零售、医疗、航空、酒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那些令人愉快的时刻多由以下4种因素构成:1.欣喜。来自大脑专注、享受、干劲儿十足的感觉。给人惊喜和仪式感,便可引发“超凡”之感。
2.认知。当人们恍然意识到自己的能或不能时,那种醒悟、厌恶、心碎、狂喜的情绪,会铭记终生。
3.荣耀。在展现勇气、获得认可、战胜挑战的一刹那,人们内心会自发产生一种骄傲和自豪感。
4.连接。和他人一起经历痛苦、实现目标时,人们会感觉彼此关系更进一步。
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转变、里程碑时刻和低谷事件时,会本能地渴望关注和重视。这也是体验设计者最值得用心投资的节点,是搭建信任、尊重、责任和忠诚度的最佳时机。结合以上4种体验,凸显转变时刻,纪念里程碑事件,填平低谷感受,就抓住了体验思维的核心。
对于从事产品设计、新媒体运营、创意营销、商业管理和客户服务的人来说,这些时刻往往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合作意愿和品牌忠诚度;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这些时刻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一生的启示。
这是一本套路满满的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真实的故事。要知道,希思兄弟逻辑严密,技术含量和思维密集度非常高。如果他们两个研究“体验设计”,那基本上目前学术界所知道的,你能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
活下去的理由
新锐小说家马特·海格以文学手法剖白自身心理困境
再现一段克服绝望、走出抑郁的生命之旅
...................
※编辑推荐※
☆畅销全球33个国家,英国报业巨头《星期日泰晤士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No.1,连续46周稳居英国图书畅销榜前10名,英国最大连 锁书店水石书店年度选书,入选《娱乐周刊》2016年必读书目。
☆ BBC、《纽约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电讯报》《观察家报》《赫芬顿邮报》等五十余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珍妮特•温特森、尼尔•盖曼、S·J·沃森、乔安妮·哈里斯等知名作家击节赞赏。
☆作者马特·海格曾站在悬崖边企图自杀,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在这本书中,他以惊人的准确度再现了与抑郁相伴的种种亲身感受。但这本书非关死亡,而是关于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后绝地逆转,度过人生的艰难时期;如何在走出困境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更用力地去爱,去生活,去感知生命。
...................
※内容简介※
24岁时,作者马特·海格不幸被命运选中,成为抑郁症患者。本书讲述了这个并不比任何人坚强的年轻人,一点一滴克服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从绝望中活下来的故事。
在《活下去的理由》中,马特一面以文学手法精确再现那些不被理解、无法言说又撕心裂肺的精神痛苦,代抑郁症患者发出那些不曾被世界听到的呼喊;一面又用举重若轻的笔调,讲述他在爱的陪伴下一次次击退黑暗的经历,向读者分享了一场绝望与希望并存、黑暗和温暖交织的生命之旅。
著名演员乔安娜·林莉称这本书“甚至能救活几条人命”,亚马逊读者称“想把这本书拿给所有人看,因为它说出了自己无法表达的心声”。
...................
※ 媒体推荐※
《活下去的理由》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的自助书,它反映了个体生命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创造性。这本书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卫报》(The Guardian)
看着这个年轻的生命被抑郁症消耗,本该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这本书却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温柔抚慰。
——《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一个关于作者是怎样从抑郁和自杀阴影中回归的温暖故事,在绝望的时候,它能给你带来安慰。
——《新政治家周刊》(New Statesman)
这本书不仅对抑郁者有用,还能帮助抑郁者的父母、伴侣、朋友了解所爱之人正在经历什么。它是希望的灯塔。
——stylist杂志
这里没有心理呓语,只有海格非常真实、接地气,充满智慧的叙述。书中很多句子都能引发联想,让你想把他们摘抄下来。
——《女性健康》(Women’s Health)
...................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绝妙的书,那些为抑郁症所苦的人,身边有人受抑郁症折磨的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都应该读一读。
——S·J·沃森(S·J·Watson),畅销小说《别相信任何人》作者
把难以启齿的敏感话题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并照以光亮。
——麦克·帕林(Michael Palin),英国喜剧演员
我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本书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救赎力量。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作者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仿佛在对我说:“我保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亚马逊读者
终于有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真的有用了!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一定会不停地点头,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这里没有心理学家们隔岸观火般的治疗方案,只是在讲述马特·海格与恐怖的黑狗相伴同行的真实经历。它让我流泪,也让我欢笑,我为马特走出抑郁的那些瞬间而欢欣雀跃。
——goodreads读者
-
逆商
人的一生大多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当我们遭遇各种困境、失败和挫折时,逆商(AQ)的高低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逆商表示挫折承受力的指标,反映的是人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认知心理学、心理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生理学是逆商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
作者在阐述逆商CORE——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担当力)、Reach(影响度)、Endurance(持续性)四个纬度,以及如何使用LEAD工具(L= Listen,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E= 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A= Analyze,分析证据;D=Do,做点事情)的同时,例举了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案例,为读者全面展示了如何应对逆境的方法、如何重塑生活,从而向上攀登、超越自我、掌控我们未来前行的方向。
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逆商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决定成败重要的因素是逆商,只有具备高逆商的人才能积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才有坚定的毅力和拼搏奋发的精神,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处处充满变数的时代,不管哪个领域、哪个层次的读者,都应该阅读此书。
-
总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
萨拉·埃德尔曼、张超斌编著的《总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上下)》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自身情绪,反思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征服那些挫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书中介绍了如何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我们积极有效地克服压力,处理愤怒、忧郁、恐惧、焦虑、挫败感等负面情绪,使我们能够保持快乐、平衡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当下的生活,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本书内容丰富、充实,既有理论基础——认知行为疗法,又有可操作的实际方法和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是一本实用的指导书。
-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
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
最健康的陪伴心态,最务实的应对建议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 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 编辑推荐
在这个快速发展又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你或许一直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希望活出最好的自己。
然而,父母却经常在毫无保留地爱你的过程里失去了自我。身体机能衰退已让人无比沮丧,他们还要接受自身观念落后和失去家庭话语权的残酷现实。父母可能变得小心翼翼、失落、沉默,可能因害怕孤单而对你有诸多要求,也可能以一种惯性的关爱模式,试图进入你的生活,干涉一切……这份爱让人心疼,也成为负担,让你无奈,让你抓狂,让你无所适从。
但是,谁更有机会改变呢?
趁一切还来得及,给自己一个与父母好好相处的机会吧。
☆ 与年长父母相处的实用指南
本书聚焦两代相处难题,帮助身心疲惫的你建立更健康的陪伴心态,为深感焦灼的你提供更务实的应对建议。
作者归纳出六大类型父母行为模式,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帮读者评估“父母是否真的难相处”。25个经典案例以父母的问题行为和子女的应对模式展开,在反思和梳理清楚立场和原因后,作者会带你以富有智慧的语言范式进入情景演练。案例之间环环相扣,不管父母是老后难相处,还是持续一生的人格模式,书中都有贴切的应对策略和温馨小贴士。也许你会获得摆脱恶性循环的力量,也会还会变得更爱父母呢。
☆ 作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两位作者皆为资历超过30年的社工师,接触过很多类型的“问题父母”。阅读本书,首先获得的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人跟你有同样的处境,会让你感到如释重负。其次就是身临其境的感受,熟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出自作者的看护经历,因此你会看到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而非宽泛的理论和模糊的概念。
☆ 成年子女视角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请先训练自己的同理心。了解父母看似“麻烦行为”的根源,往往是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然后运用这层理解,改善你与父母的相处方式。重新认识父母的“自作主张”和不被接受的“为你好”,审视自己的沟通模式;同时以平和的心态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父母很难改变,但你可以选择和他们不同的道路,尽力照顾好未来的自己,学习优雅地变老……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来自专业人士的与年长父母相处指南,两位作者有30年以上的老人看护经验,面对过许多难相处的父母,他们会帮助你与家中长辈实现更顺畅的沟通。本书针对一些复杂案例提供了中肯的建议,还有关于“如何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和“如何陪自己优雅变老”的贴心指南。也许你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尽可能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并不再步父母后尘……
-
相似之书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1.影响莫里斯·布朗肖、雅克·德里达、加布里埃尔·布努尔的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大师埃德蒙·雅贝斯对文化审视及反思的实验文本。
2.诞生于苦难的经典之作,“跳跃—抽象”创作模式,马赛克式的诗歌及写作技巧,打通小说、诗歌、对话与文学、哲学、思想创作的复合文本。
3.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相似之书》《问题之书》《边缘之书》等七部之一。
《相似之书》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的思考,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从而无所顾忌,无所遵循,无所约束,达到了诗人为实现诗意语言,哲学人生的梦想的努力。
-
认知觉醒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事物规律,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
如果对自己不了解,我们就会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缚,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然而,如果了解大脑知识,我们就可以观察并指导自己,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从而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告别绝大多数人生痛苦。
一个人的认知越清晰,行动就越坚定。本书解答了很多问题: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
所谓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吗?
如何彻底告别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
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一个人真正的耐心从来不是苦哈哈的毅力支撑,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只要了解大脑规律,并知晓诸如“复利效应、舒适区边缘、学习权重比、学习平台期”等规律,我们就可以大幅提升我们的耐心水平。
-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
纵横乐坛四十载×TED金牌演讲家×加拿大国宝级心理学家
为你揭秘:音乐如何作用于人脑,牵动你我的行为
全球歌曲争奇斗艳,无论喜欢何种音乐
你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 编辑推荐
☆ 以第一人称亲述音乐之旅,让旋律直抵你我的内心
从个人的音乐经验出发,加拿大国宝级心理学家亲述自己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引领读者回溯人类历史长河,全方位展现音乐在社会文化层面发挥的影响力。
☆ 前沿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融合之作
丹尼尔·列维廷围绕音乐思维的三大要素与影响人性的六类歌曲展开论述,分析了大量研究实例,运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将听觉艺术背后的科学奥秘娓娓道来。
☆ 从中世纪古典音乐到传唱至今的民族歌谣,从蓝调金曲到时下最热门的嘻哈说唱
全球歌曲在本书中争奇斗艳,每一位读者都能发现自己最爱的那一首歌。
◎ 内容简介
通过分析人类歌曲的六大主题——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与爱,列维廷探究了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他穿插丰富的个人经历,援引学术研讨会的精彩辩论,运用独到的心理学分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了美妙的平衡。除了旋律背后的科学奥秘,读者还可以在本书中了解众多流行歌曲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 媒体推荐
一本活力十足、雄心勃勃、引人入胜的新作,读来深受启发。列维廷在本书中展现出他卓越的音乐思维……这本书令人叹为观止。
——《纽约时报》
列维廷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何音乐与人性息息相关?对此,他的回答不会让您失望。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本横跨多门学科的书……列维廷充满激情地为我们介绍了音乐创作背后的科学原理。
——《卫报》
本书的开创性观点将和畅销金曲一样萦绕在您心头,久久不散。
——伊丽莎白· 吉尔伯特,著有《美食、祈祷和恋爱》
为什么歌曲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使你潸然泪下?《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会告诉你答案。这本书中的观点既新颖又激励人心,读来妙趣横生,喜欢音乐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鲍比·麦克菲林,十次荣获格莱美音乐大奖
◎ 获奖记录
★《纽约时报》2008年度畅销书榜
★《波士顿先驱报》《种子》杂志2008年度图书
-
慢教授
邓小南、李连江、应星、项飙一致推荐!
☆ ☆ ☆ ☆ ☆ ☆ ☆ ☆ ☆ ☆ ☆ ☆ ☆ ☆ ☆ ☆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就连大学的象牙塔内也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校园的时钟滴答作响,大学变得像公司一样,不断催促教授们速度能再快些,效率能再高些,成果能再多些,却全然不考虑这些考核会如何破坏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在《慢教授》一书中,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呼吁在学者生活中引入“慢原则”,用“慢”来修复人文学科的生态。整本书以学者的职业生活作为方法,从教学、科研到同事相处,依次展开,揭示并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在提升教学、科研和学院生态的同时,又能减缓个体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学界朋友,在你们觉得快得停不下脚步时,不妨试着翻开这本《慢教授》。
☆ ☆ ☆ ☆ ☆ ☆ ☆ ☆ ☆ ☆ ☆ ☆ ☆ ☆ ☆ ☆
在一个推崇效率的时代中,《慢教授》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该书就其本质而言是理想主义的。书中讨论在大学“公司化”的取向下,追求思想智识的师生如何面对今日的挑战与焦虑。作者强调学人在制度语境内的行动力,娓娓道来的是校园内习见的日常,尝试疏解的是抉择的困惑与纠结,呈现的不是答案而是贴切的建议。所谓“慢”与“宽”相关联,关系到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重新理解与感知。自主地“慢下来”,让学术过程更从容、回旋天地更舒缓,通过情感的融通和智识的韧性,激活学人交流对话与深度思考的能动力。
——邓小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 ☆ ☆ ☆ ☆ ☆ ☆ ☆ ☆ ☆ ☆ ☆ ☆ ☆ ☆ ☆
田雷教授翻译《慢教授》,固然因为与作者会心不远,更多因为他自爱与博爱。自爱助他超脱,在考核杠杠重压下谋定了生存,就踏实耐心地培养发扬才能,不在虚荣鞭子驱赶下荒废生命。博爱令他度人,不忍见谋定生存的同仁匆忙依旧,费心费力分享他了然于胸的智慧。
——李连江,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不发布,就出局》作者
☆ ☆ ☆ ☆ ☆ ☆ ☆ ☆ ☆ ☆ ☆ ☆ ☆ ☆ ☆ ☆
在国内学界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所谓“学科建设”中,我们实在是太需要读一读《慢教授》这样的著作了。两位作者给我们清晰地还原和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学术终究是比慢而非比快的。急促、焦躁与跟风不仅会毁了教授,也会毁了学科,最后只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新父”们在学术舞台上自鸣得意的拙劣表演,而且各领风骚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促。只有慢才是真正“以科学作为天职”的学人的守身之道!
——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
☆ ☆ ☆ ☆ ☆ ☆ ☆ ☆ ☆ ☆ ☆ ☆ ☆ ☆ ☆ ☆
一个人走进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述说很不耐烦,而不断问这些展品值多少钱。只有钱数让他对艺术品产生有意义的感知。不要嘲笑这个人的无知。这正是大学教授们对待同事的研究、甚至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方式。研究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脑子里想的只是发表了多少、在哪里发表、这些发表在职称和奖金上如何兑现。强调早出、快出、多出成果,不是让学者多做贡献,而是相反,是让学者避免深度分析、避免干预历史、影响现实。无法控制自己时间的人,最容易被控制。慢下来,不仅是降速,而且可能带来根本的转向。对少数以快为乐的人,《慢教授》可以是一个及时的惊醒;更少数的已经在“慢性抵制”的学者,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取力量;对大部分在快和慢之间挣扎的学者,这本书也许能够为你开出一片新天地。
——项飙,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
恶人
本书起源于作者詹姆斯·道斯对二战老兵“中国归还者”的访谈。这些人年轻时曾犯下最残暴的罪行,却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反战主义的布道。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演绎抽绎他们的战时回忆,串起了本书各主题之间的脉络,并汇集哲学、文学、宗教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于“恶”的思考,藉以还原“邪恶”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内隐的意涵。
作者也借此探讨了再现创伤所引发的一系列难题和悖论,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邪恶和残暴等人性的晦暗面,而在这一过程中,“同理心”又能发挥多大效用。此一困难的人性钻探,将在阅毕本书后得到解答。
-
沉默的病人
世界狂销300万册的烧脑悬疑神作!
多少看似完美的夫妻,都在等待杀死对方的契机。
——————
杀死丈夫时,艾丽西亚33岁。
她往丈夫脸上连开五枪,从此不再说一个字。她被精神诊所收容,成为臭名昭著的“沉默的病人”,唯一留给外界的,只有一副诡异的自画像。
我,心理治疗师西 奥,被她的故事所吸引,希望能通过心理 治疗,帮助她走出沉默的死局。我确信,只有她能述说真相,只有我能使她开口。
哪怕艾丽西亚的沉默背后,是远超我想象的黑暗深渊,正引诱我步步深入,直到万劫不复……
当她真的开始述说真相,我又真的有胆量倾听吗?
——————
多少看似完美的夫妻,都在等待杀死对方的契机。
一起残酷的谋杀,一则诡异的希腊神话;一段漫长的沉默,一场致命的心理治疗!
-
◆霸占《纽约时报》畅销榜整整392天!
◆出版1年来,发行102个版本,热销45国,世界范围内销量突破300万册!
◆2019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年度悬疑佳作;
◆2019年《出版人周刊》年度悬疑佳作;
◆2019年Goodreads读者票选年度悬疑佳作,12万册书评疯狂推荐!
◆伏线千里◆细思极恐◆极限反转
翻开本书,直面300万读者口中的“烧脑神作”!
——————
【媒体评价】
◆这本独特、布局精致的心理悬疑小说,建立了麦克利兹的一线地位。──《出版人周刊》
◆藉由向希腊神话、艺术以及爱情的致敬,成功模糊了精神变态与理智之间的界线。──《书讯》
【名家评价】
◆亚历克斯·麦克利兹的《沉默的病人》是我有史以来看过的所有心理悬疑小说中的佼佼者。这部小说拥有绝对出人意料的结局,它是一场压力沉重的偏执梦魇。——布莱克·克劳奇(《人生复本》作者)
◆实在太诡谲独特,应该自成一个类型才是。我花了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所有优美的文字、恐怖的相会、惊奇的转折,都让我回味不已。指尖急速翻阅的摩擦力,将会让你的书着火!──大卫·鲍尔达奇(《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
假性孤儿
你是否覺得……
◎好想從父母口中得到肯定或讚美。
◎父母總是不了解你,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溝通。
◎父母跟我不親,他們總是站得遠遠的。
◎父母只關心我錢夠不夠用,從沒關心過我內心的感覺。
◎就算獲得再高的成就,父母都只會潑我冷水。
◎為何和某些家人相處總是叫人挫折、換得遍體鱗傷。
◎在關鍵時刻,心底會冒出一個聲音否定自己。
◎在需要支持的時候,我不會找父母談心。
◎我需要假扮成另一個人,父母才會喜歡我。
◎明明擁有一切,但為何我還是覺得孤寂。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狀況,可能就是「假性孤兒」……
這些父母的外表和行為看起來一切正常,他們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提供溫飽、注意孩子的安全,但……僅止於此。
「你已經長大了,不准再抱布娃娃睡覺,把它丟掉!」
「我才不管你有什麼感覺,我只供你們吃住就好。」
「別再胡思亂想了,你只能照我的安排,不准有任何意見。」
這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豎立了高牆,擋住了他們尋求親密感情的道路。當孩子無法與父母建立穩固的心靈互動,孩子將無法擁有安全感與自信心。看過本書,你將明白:為何無法與父母建立親密互動、為何父母無法給予愛的養分、又為何總在人生重大決定上,父母帶來的陰霾與否定如影隨形。你將看見:為何父母總是不了解你、不夠關心你,不論你再努力溝通,都無法改善,就算努力與父母建立關係,都只帶給自己傷害。你會發現,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是很孤單的成長經驗……
藏在親情影子裡的噩夢:
●父母要求完美魔咒: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也許爸媽就會稱讚我了……
●父母的情緒潛規則:為了安撫爸媽的情緒,我總是疲於奔命……
●父母的情感的高牆:沒有我,爸媽也無所謂、爸媽不喜歡我的親近……
童年的孤單包圍著我們,就算長大,仍無法擺脫,只是換了另一個形式:沮喪、焦慮、長期緊張、壓力、睡不著等失控的感覺折磨我們。這些身心症狀像是一套警報系統,提醒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的感受──想要被愛──那就是覺醒的開始。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博士,累積20年的諮商經驗,分享真實案例,讓我們看見父母帶來的痛,解開與親情的枷鎖,修補世世代代的情感缺陷,拒絕複製上一代給予的傷痕……
書籍重點
●繼《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後的另一部心靈滴雞精。
●書中每個真實案例都讓你大叫:「對!對!我就是這樣!」
●為人父母的你,別再讓孩子成為另一個「假性孤兒」。
●從書中學會:如何從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疏離中療癒。
-
审美的脑
神经美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从神经科学的角度了解艺术与美,研究人类审美的神经基础和进化原理。《审判的脑:从演化角度阐释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作者安简·查特吉是神经美学领域的专家之一,富有创见。本书通过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关注美、快乐和艺术三个令人感兴趣的主题。作者引导读者穿越广泛的话题,从面孔、身体和景观的视觉感受,到人类如何享受食物、性和金钱,以及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比较和分析。本书是对神经美学这一前沿领域的好介绍,它不仅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描述人类的审美是如何进行的,同时也透过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解释了人类为什么会有审美心理机制。多重理论视角和证据的综合,奇妙地呈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审美现象的科学理解。
-
谁说我们不能生气
日常人际交往时,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矛盾,也会让人忍不住“生气”。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呢?通过与对方沟通,问题是否得以解决?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发……
本书作者日本口才研究所所长福田健先生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生气”案例,帮助我们分析和探究生气的根源,也说明了在不同情况下正确应对“生气”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并总结出一些心得,帮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良性沟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
纳粹医生
《纳粹医生》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它通过对40个左右的纳粹(其中29个纳粹医生)和80个纳粹受害者9其中40个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作者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的谴责邪恶,更多地是为了“理解邪恶”。确切地说,作者试图从医生这个角色入手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
《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历史上奥斯维辛这样的恐怖时刻并不多见,但是现实中像“斯坦福实验”中那样的“微纳粹”时刻却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讯逼供、强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转换”之后可以若无其事地作恶?游行中打砸抢烧,文革中的学生打老师,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又有多少人在“集体”的遮蔽下中施暴?当一个人“脱下”作为个体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并隐身于集体的庇护,作恶行就变得轻松自如。而对于小恶汇聚成大恶,有时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别过头去”。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
自然选中
【编辑推荐】
追溯领导的起源,重新发现领导和追随的艺术,成为卓越的“自然领袖”。
1.《自然选中》从进化的角度来探讨领导和追随的秘密,提出了第一个领到的科学理论“进化领导理论”,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书中介绍的内容适合人类中的每一个人,世界各地,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我们对领导都怀有热切期望。通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明智的领导,也可以指导管理者更好地领导。
2.文字浅显易懂,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大众,结合推特现象、怪异时尚或股市崩盘、恐怖袭击等大量众所周知的政治、商业、体育和文化事例来说明问题,分析人们的特定行为方式。
3.在国外与吉姆•柯林斯的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和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领导引擎》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