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科

  • 美国的分裂

    作者:[美] 小阿瑟·M. 施莱辛格

     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美国重量级历史学家小阿瑟•M. 施莱辛格作品简中版首次引进

     战后美国最擅长叙事的严肃史学家,作为时代和事件的亲历者,提供全局性和独到性的历史眼光

     从历史和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调和身份认同和政治正确之间的矛盾

     “大熔炉”或是“巴别塔”,到底哪一个才是美国?

    (1)小阿瑟•M. 施莱辛格具有多重身份,作为战后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同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丹尼尔•布尔斯廷、埃里克•戈德曼旗鼓相当,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一次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同时他还是肯尼迪的白宫特别助理,一位将学者与公职人员的身份很好地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的典范。作为学者,作为“一线”观察员,小施莱辛格十分勤奋,留下十几部重要的史学专著以及数量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小施莱辛格的作品至今尚无完整中译本,小阿瑟·M. 施莱辛格史学经典系其作品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

    (2)起初是作为学者,后来是作为“一线”观察员,有时还作为亲身参与者来探究美国的内在矛盾。小施莱辛格是为数极少的能让你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的历史学家之一。小阿瑟•M. 施莱辛格一直处于美国政治的核心圈,他的作品反映出的是一个历史学家对政治权力运作和政治事件变幻的独特观察、记录和思考。

    (3)严肃史学家中最擅长叙事,作品可读性强,适合大众读者。小施莱辛格的写作手法十分高明,有着文体家的那种自然的热忱和19世纪小说家对景致和人物的专注,故事感强,有面向大众读者的质地。从内容上看,小施莱辛格的作品涉及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美国政治、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对总统制的研究,提出“帝王总统”的概念,对多元社会、美国认同、种族和族裔问题的关注,对美国政治周期论的观察等。

    (4)《美国的分裂》聚焦美国移民史和种族、族裔问题,从历史和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以调和身份认同和政治正确之间的矛盾。

    “大熔炉”或是“巴别塔”,到底哪一个才是美国?

    为什么种族主义是美国实验的巨大失败?

    美利坚何以分裂至此?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为何如此激烈?

    (5)《美国的分裂》初版即获《纽约时报》畅销书。简体中文版系列作品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顾云深教授为丛书书写万字序言,跟着小施莱辛格走近美国核心,理解美国经验。

    《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追溯了美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高潮和它们在美国引起的排外主义浪潮,审视了一个又一个多族群国家的经验教训,指出美利坚民族的经典形象——种族、财富、宗教和国籍被“大熔炉”同化——正在被赞美差异和放弃同化的观念所取代。小阿瑟•M. 施莱辛格指出,多样性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的标志,种族意识的高涨在一个因历史偏见而蒙羞的国家的确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后果,但是种族狂热的兴起可能会危害社会团结,使美国社会分裂到危险的程度。

  • 世界人口简史

    作者:[意] 马西莫·利维-巴奇 / Massimo Livi-Bacci

    人口学家带你纵览人口扩张的历史,发现生育的真相和人口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的人口趋势

    ◎ 编辑推荐

    ★ 作者马西莫•利维-巴奇是人口统计学教授,著名的国际人口专家,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兰西学院等多所名校,曾任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主席。

    ★本书探讨了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命运的影响。

    ★先进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生育率断崖式下跌、人口结构不平衡等新问题,本书将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

    ◎ 内容简介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100万人口增长到如今的70亿,经历了怎样的兴衰?为什么世界人口是70亿,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有人认为,地球能够容纳比现在多10倍的人口,真的有这么多资源可供人消耗吗?

    实际上,全世界的生育潮已经过去。全球平均生育率日趋下降。然而,世界各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各不相同:许多发达国家面临人口危机,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很多非洲国家则面临人口过度增长,生存坏境日益恶化。那么,未来世界人口的趋势将是怎样的呢?人口与资源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

    本书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直至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我们在书中能够看到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和人口迁徙的艰难历程,了解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规律,考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影响。

  • 昨日之前的世界

    作者:[美]贾雷德·戴蒙德

    传统社会对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充满冲突和混乱的蛮夷之地,还是尽享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无论如何,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传统社会的实践要比现代国家更久远,前者在如何组织一个人类社会的问题上,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自然实验。容易迷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我们,不妨回顾人类祖先的原始生活方式,追溯那些曾经帮助人类完善自我、建立文明与有序社会的良好根基,而这就是“昨日之前的世界”。

    与新几内亚传统社会长期接触的戴蒙德,通过观察、记录传统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行事方式等来剖析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本书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理学、营养学和演化生物学等角度,剖析了划分区域、解决争端、教养子女、对待老人、应对危机、宗教信仰、语言多样性、健康饮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代表传统社会的小切面同样主宰着今日世界,因此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思考和借鉴。

    戴蒙德在书中再次展现了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颠覆了我们看待社会与秩序的视角,指引着我们在传统社会中寻找现代文明新脉搏。

  • 压裂的底层

    作者:[美] 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非虚构奖获奖作品!《纽约时报》年度特别关注图书!GQ 21世纪50本最佳文学新闻类书籍!

    《下沉年代》《故土的陌生人》《美好时代的背后》三大非虚构作家高度赞誉!

    ★ 一本富有价值、令人不安的书,关乎我们所有人都在使用的资源。一个社区和一个国家被什么束缚和撕裂,普通人如何对抗资本和权力的绞杀?

    千疮百孔的土地、居高不下的癌症发病率、泛滥的海洛因、被摧毁的小镇青年的未来……他们不仅被榨干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还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

    ★ 直指现代社会痛点,一曲乡下人的悲歌:城市的繁荣建立在对乡村的剥削之上。

    这里有最富饶的矿产,却有最贫困的人民——真正的美国不在华盛顿和好莱坞,而在阿巴拉契亚。

    ★ 现实版《永不妥协》(朱莉娅·罗伯茨主演),一部像小说一样好读的同理之作。

    《孤独的幸存者》团队即将打造成美剧!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生活在天然气开采地区的贫困家庭,被卷入环境危机的故事。

    斯泰茜·黑尼是一名护士,也是一名单身母亲。她努力工作,抚养两个孩子。为了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斯泰茜将农场土地租给天然气公司。很快,大量卡车驶过她的小农场,邻近的山顶上出现了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钻探场地,家畜和宠物开始死亡,神秘的疾病开始折磨她的孩子。她寻求天然气公司的帮助,公司代表却坚称一切正常。

    斯泰茜聘请了律师史密斯夫妇,调查水和空气中是否存在污染。史密斯夫妇爬梳了海量文件,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被隐藏的证据。不顾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斯泰茜和史密斯夫妇顽强地在法庭上起诉,并揭露数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地所遭受的破坏。

    谁应该为黑尼一家的不幸负责?是血管中流着肮脏血液的资本家,是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既得利益者,还是玩忽职守的政府部门?

    长达七年的沉浸式报道,展现了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永恒矛盾,同时揭示了美国底层民众在资本与政府的缝隙间饱受倾轧的困境。

    ◎ 媒体评论

    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的《压裂的底层》揭露了压裂开采背后人们付出的惨痛代价,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是一个道德上复杂且写作精巧的故事……它关乎家庭,关乎我们所有人都在使用的资源。它试图告诉我们,是什么将一个社区和一个国家捆绑在一起,又将其割裂。作者的奉献精神和敏锐的同情心在每一页上熠熠生辉。

    ——乔治·帕克,《下沉年代》作者

    引人入胜……爱不释手……如果说J. D. 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出色地描绘了阿巴拉契亚人移居俄亥俄州南部的锈带精神,那么《压裂的底层》则以生动的细节讲述了华盛顿县和格林县的日常生活轮廓……格里斯沃尔德女士是一位精力充沛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本身也是丰富多彩、质朴而顽强的……《压裂的底层》不仅是对后工业化小城镇和压裂的环境后果的一瞥,也是一部堪与约翰·格里森姆比肩的律政惊悚小说。

    ——拜伦·博格,《匹兹堡邮报》

    《压裂的底层》在本质上是一个适合拍成电影的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除了大团圆结局,它拥有一切:掩盖财富和危险的田园风光;贫穷但自豪的当地人,他们经历了资源开采从繁荣到萧条的变迁周期……强硬、不情愿的受害者英雄……以及一出律政戏,一个顽强的夫妻法律团队与工业和国家对抗……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令人不安的书。

    ——琼·韦皮杰斯基,《纽约时报书评》

    令人振奋和愤慨。这是一个关于企业不法行为、监管合谋和公民在不平等时代的抵抗的重要说明。

    ——凯瑟琳·布,《美好时代的背后》作者

    资深记者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的……《压裂的底层》一部分是《永不妥协》,一部分是《乡下人的悲歌》。你会受到[斯泰茜·黑尼、贝丝·沃尔斯和肯德拉·史密斯]的感召,他们认为周围发生的事情完全是扯淡,把矛头指向贪婪的商人和把他们当作标本研究的一日游自由派。他们鼓舞人心的行动主义证明,要想帮助别人,首先你必须倾听。

    ——伊丽莎白·伊根,《魅力》

    她敏锐而明智的新书《压裂的底层》既不是从民粹主义的临时表演台上发表的愤怒的说教,也不是捏造的、教授式的演讲。格里斯沃尔德是一名记者和诗人,她持续七年密切关注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的一个社区,以报道其在水力压裂方面的混乱……格里斯沃尔德所描绘的是一个社区,就像土地一样,裂开了……《压裂的底层》的部分内容读起来就像小说一样亲切,尽管其潜伏的、缓慢的折磨是如此真实。

    ——珍妮弗·绍洛伊,《纽约时报》

    那么,生活在马塞勒斯页岩之上美丽的宾夕法尼亚农场的贫困家庭在压裂热潮中会发生什么?七年来,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一直在追踪护士兼单身母亲斯泰茜·黑尼和她的两个孩子,面对被污染的水和空气、被毁坏的道路、卧床不起的儿子、诉讼和无家可归,斯泰茜赚大钱的希望逐渐落空。在这个精心写作的、扣人心弦的报道中,格里斯沃尔德带领我们了解了斯泰茜为正义而战的过程,以及我们国家为平衡能源需求和对清洁地球的强烈呼吁而进行的摇摆不定的斗争。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慢新闻作品。

    ——阿莉·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作者

    任何关于压裂是否值得的讨论都必须考虑到它对附近居民造成的痛苦。这个讲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家庭痛苦损失的精巧的故事使这种痛苦变得生动真实。格里斯沃尔德以一个小说家稳步加强的亲和力描述了不可战胜的斯泰茜·黑尼是如何带着她的孩子逃脱并生存下来的。

    ——拉里莎·麦克法夸尔,《陌生人溺水》作者

    [一篇]精彩的报道,是今年普利策非虚构奖当之无愧的得主……格里斯沃尔德报道的优点是,尽管它从不感情用事,但你会理解和同情这些男人和女人。

    ——比尔·麦吉本,《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专业的构造……格里斯沃尔德——那种能够说服采访对象让她透露情人节卡片内的信息,并注意到某人的冰箱是什么颜色的记者——在其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煞费苦心地建立了叙事……她毫不留情的、有分寸的叙述帮助我了解了自己的盲点——对被毁坏的景色的悲伤是一种阶级特权,是对土地的特殊立场的产物。

    ——埃丽卡·何塞尔,《洛杉矶书评》

    在她的新书《压裂的底层》中,记者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为这场政治斗争提供了一个深刻的人性反面。她通过对一个长期生活在工业化阴影下的家庭生动而富有同情心的描述,探讨了能源开采这一明显充满争议的问题……格里斯沃尔德以迷人的亲和力记录了这些不断升级的恐怖事件。

    ——米拉·夏尔马,《华盛顿邮报》

    强而有力且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国家图书评论》

    格里斯沃德对黑尼作为正义倡导者的不屈不挠的作用进行了感同身受的分析,对破坏环境的天然气工业中的贪婪和欺诈进行了彻底的、令人血脉偾张的描述。这是人们可以找到的,一部诚实的、不加修饰的关于企业腐败的人类代价的描述。

    ——《书单》(星级评论)

    格里斯沃尔德以一种复杂而优雅的笔法描绘了斯泰茜和社区对这个他们希望能带来繁荣的行业的矛盾心态。

    ——BBC

    格里斯沃尔德对斯泰茜·黑尼和她的斗争作了令人信服的描述……令人难忘……这是对有关压裂及其环境和人身代价的新兴作品类型的重要补充。这本书将在相关公民中找到大量的读者,并值得政府官员以及J. D. 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的爱好者关注。

    ——《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令人信服和感同身受。

    ——卡伦·奥尔森,《图书论坛》

    格里斯沃尔德以其同情心和勤奋,在这本揭示美国农村困境的书中,使人们注意到黑尼和她的家庭所承受的情感和经济损失。

    ——《出版商周刊》

  • N号房追踪记

    作者:[韩]追踪团火花

    窥视威胁女性,以伤害女性获利,

    这些罪恶并不遥远,甚至就在你我身边。

    我们可以沉默,但也可以绝不罢休。

    ★震惊全球的网络性犯罪,韩国N号房事件直击实录。

    ★26万人的罪恶围观。在韩国,每200个人里,就有1个观看者。

    ★引发韩国全民共愤,总统文在寅下令彻查。

    ★身为女性,只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韩国知名书店教保文库“开启2021年之书”

    同名特稿荣获第52届“韩国记者奖大奖”

    作者追踪团火花荣膺2020年“韩国女性家族部长官表彰”

    N号房事件不仅推动韩国相关法律的改变,而且令数码性犯罪问题在世界得到关注。

    “凡是来到Telegram的人没有是为了看正常东西的吧?”

    “可以在这里公布前女友的KakaoTalk账号吗?”

    “各位,那个女的(受害者)死了。”

    “她是谁?反正不是我的错,嘻嘻。”

    2020年3月,韩国N号房事件震惊世界,数码性犯罪问题由此进入公众视野。在N号房里,女性,包括未成年人,被威胁拍摄下非法性视频。画面不堪入目,手段极其残忍。加害者毫无悔意,随意传播,甚至以此获利。

    在数码性犯罪的噩梦中,谁来保护儿童,创造安全的世界?谁又能预料女性与性犯罪的距离到底有多近?在一个女性不安全的社会,其他人又将走向何方?

    N号房的加害者当中,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只不过他们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向打破他们这份坚信的“追踪团火花”致以深深的谢意。

    ——[韩]权金玄英(女性学者)

    平凡的两人做出了伟大的事业。怀着共同目的努力的人很多,这两个人尤其令人感动的原因是,她们凭借“不多的经验和技术”做出了别人无法下决心去做的艰险的事情。而且,真正艰险的一点是,当时的世界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她们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们明知道这一点,还是下决心去做了。

    ——[韩]李京美(电影导演)

    这不是她们的问题,而是我和我们的问题。我再次认识到,通过我们的力量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通过这本书倾听“我们”的声音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也是一种凝聚吧。

    ——[韩]柳浩正(正义党国会议员)

  • 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美] 贾雷德·戴蒙德

    1997年,在亚力提出那个发人深省的问题25年后,贾雷德·戴蒙德终于有底气写就并出版了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一经上市,旋即引起各界激烈争论。它的颠覆性不言而喻,现代西方社会引以为傲的文明先发优势,在这本书中竟被归因于环境和地理的深刻影响。一时间,“种族优越论”支持者 无从辩驳,因为这位生理学家将1.3万年的人类历史置于演化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证据中深入探讨,并且对比了各大洲、多民族的发展速度,有理有据。戴蒙德也凭此作品荣获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奖。

    为什么欧洲人凭借枪炮、病菌与钢铁征服了新大陆,而不是非洲或美洲土著漂洋过海去征服欧洲?为什么有些社会已拥有完善的社会组织、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而有些社会仍处在没有金属工具、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状态?是什么决定了今日世界的权力和财富分配面貌?这本书尝试回答了上述问题。在戴蒙德看来,食物生产的出现使得欧亚大陆抢占了文明发展的先机,文字、技术、政府等都是粮食盈余的“副产品”;而动植物种类的多寡和大陆轴线的走向又决定了各大洲食物生产的先发与落后,这就是影响了不同种族遵循不同历史发展轨迹的终极因。因此,环境和资源的优渥滋养了西方文明在沃土上牢固生根,迅速结果,而非种族自身在生物学上具有优势。

    今天,戴蒙德在书中描绘的人类历史的车轮仍在前行,现代文明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却早已远超枪炮、病菌与钢铁所代表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困境。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大流行、核武器和资源枯竭的威胁时,仍然可以从《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宏大人类历史叙事中寻找答案。

    2022年全新版本,全面增补、校订译文,新增作者亲笔撰写的“致我的中国读者”中文出版序。随书附赠《解读本》,力邀15位权威专家联袂推荐、倾情解读。

  • 动物社群

    作者:[加拿大]休·唐纳森 /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

    近年来,人类与动物关系持续恶化,而传统的动物权利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着双重困境,不足以回应当下的问题。本书旨在提出全新的思路,从“社群”概念出发,将公民身份的框架应用于动物权利问题,以建构一种拓展性的动物权利论,并由此思考多样性的人类–动物关系所衍生的不同类型的义务,以期弥补现有的动物理论存在的缺陷,重新建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推动动物权利的发展。

    *获奖情况

    获2013年加拿大哲学协会图书奖(Canadi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2013 biennial Book Prize)。

    *媒体/名人推荐

    动物权利论争中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借用诺齐克对罗尔斯《正义论》的形容,动物权利理论家要么必须在《动物社群》提出的理论范围内工作,要么解释为什么不这么做。

    ——《价值探索杂志》

    精彩又具开创性……一种丰富而新颖的理论,颇多值得称许之处。《动物社群》是对动物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重大贡献,也将启发更多有趣的讨论。

    ——《哲学家杂志》

    深刻严肃,文采斐然。《动物社群》是一本勇敢的书,一次智性之旅。它是自辛格的《动物解放》以来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那些想改变人类对待动物方式的人来说,它能带来很多启发。

    ——《加拿大文学评论》

    无论是对现有动物权利理论的批评,还是对政治理论的概述,都极具说服力……对有关动物权利的论辩做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当代哲学杂志》

  • 文化人类学(第13版)

    作者:[美] 卡罗尔·R.恩贝尔 / [美] 梅尔文·恩贝尔

    《文化人类学》英文版由培生教育集团出版,作为一部文化人类学经典通识入门书,目前已再版十余次。

    在第13版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文化人类学知识,使读者对文化人类学有全面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对跨文化现象的经验描述和学理探讨,文化人类学不再是枯燥的他者知识,而是认识自我、通向他人的重要途径。

  • 迷影

    作者:[法]安托万·德巴克

    《电影手册》前主编讲述关于电影之爱的历史,重建一个“疯狂地怀抱雄心,且疯狂地真诚”的时代

    【编辑推荐】

    ◆ 《电影手册》前任主编撰写,大量一手文献、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为法国迷影史上的各派人物树碑立传,重构一代迷影文化的精神脉络和社会背景。

    ◆ 一部以《电影手册》 为 支点,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恋人”为核心的迷影史。

    ◆ 法国电影文化研究领域不可不读的翘楚之作,数次再版,讲述一段关于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文化史。

    ◆ 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专业推荐】

    本书以细腻精微的笔法,通过令人惊叹的史料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书写了法国电影文化史上最热血沸腾的年代,是一部电影文化史的范本和力作!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安托万·德巴克教授如他所形容的巴赞一样,在电影和历史的“辐辏地”持续关照和还原着这一群影响了当代巴黎、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影迷,这令他的《迷影》一书居于不可或缺的“汇流处”,它让电影与总体艺术、与人的行动,尤其是与现实的关系显现出来。由此,蔡文晟老师的深入、准确又富于灵性的译介,让曾经和当下的中国影迷得以循踪历史及其复杂性,更恰在、也唯有在其“汇流处”了悟迷影运动的深远意味。

    ——王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

    德巴克的经典《迷影》既像一双穿透历史的眼,亦如一双兼具诗意评论的手,更是一颗电影思想的大脑。

    ——孙松荣,台湾电影学者,北艺大教授

    初识蔡文晟是在夏尔·泰松(曾任《电影手册》主编、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艺术总监)的研究生读书会,他总是问题最多,思路最快的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对我说,要跟随安托万·德巴克(曾任《电影手册》主编,现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电影学教授)攻读博士。即将学成归来时,他又一次来到安德烈·巴赞的墓前,诉说着传播电影文化的夙愿。如果“迷影”是一种信仰,他也许就是一个“天选的传灯人”吧。

    ——李奇,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目前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内容简介】

    “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

    那些活动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狂热影迷究竟是怎么看电影的?

    他们会坐在放映厅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姿势?他们如何主持电影俱乐部?

    他们的团体活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他们如何借由谈话、书信,以及私人或公开的写作去分享自己的观影日记?

    ……

    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解放时期到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本书中,安托万·德巴克将逐一为这些日后纷纷当上批评家、导演、作家、记者的“电影恋人”立传、画像,尤其是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人。他在巨细靡遗地描绘这几个伟大身影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和奋战事迹的同时,更以一种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去加以审视之:毕竟,这些深受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传统、结构主义影响的影迷,确实能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观照那些涌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艺术形式以及重大的论题。

  • 理解人性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传世经典,备受卡耐基、岸见一郎等人推崇

    ☆ 一本处理日常关系、组织个人生活的实用指南

    ☆ 我们如何掌控自身的命运?在复杂的世界中看透人性,通向一种真正的幸福生活

    ☆ 不练习做人的技艺,就无法成长为合格的人。破除自我的藩篱,拥抱他人与社会

    ---------------

    《理解人性》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大师阿德勒的代表作。根据阿德勒在维也纳人民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以清晰晓畅、引人入胜的方式向大众解说人性,帮助他们确立恰当的生活态度。

    如阿德勒在序言中所说,本书旨在让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致力于“照亮人类通往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前进道路”。一方面,从理论上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及集体生活的和谐性,教会个体认识到他们自身的错误。另一方面,还展示了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即如何用这些原理来处理日常的关系及组织我们的个人生活。

    阿德勒认为个人在实现自身目的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自卑情结的影响(体现于性格塑造、家庭关系、性别关系等各个方面),如果要摆脱消极心态导致的过度追求优越感的自我困境,拥抱他人与社会,就应该重视社会感的建立。如果没有形成对人类同胞深厚的感情,不练习做人的技艺,就无法成长为合格的人。通过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就可以主动把握自身的命运,通向一种真正的幸福生活。

  • 话语提炼与中国历史研究

    作者:蓝勇

    《话语提炼与中国历史研究》是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蓝勇近年来发表的历史地理学术论文合集,涉及历史地理与生物、天文的跨领域研究,历史地理与古代经济发展研究,古今地名、历史人物故居现象研究,历史地理与资源、生态发展跨领域研究,古代科技与生产力研究等领域研究。

    本书中不仅含有大量史学资料,更有作者跨越千山万水实地考察与访问的一手资料,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将成为珍贵的田野考察资料。作者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关怀,如通过地理、生物、经济等多方面权衡,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异议,对移民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通过大量考察与历史文学比对,对历史名人故居真伪提出质疑,从长远的历史观出发对当下各地为提升经济而造出的“遍地先贤”现象提出批判;对中国与西方在传统制造业的继承发展上在先进制造技艺和落后传承途径的不同进行详细分析,等等,这也体现了历史学在方法论上的作用,对于当下及未来的人文、经济、科技的发展,是有借鉴和指导的益处的。

    同时,作者在研究以上问题时,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提炼出了属于中国历史地理的“话语”,如乡土历史重构、地域泛化、干涉限度差异、科学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等,都值得推广和传播。作者的出发点更是先验的,中国的学术话语应该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不应该盲目以西方学术理论观点为指导,特别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话语提炼”本身就具有开创性。

  • 我在深夜书写太阳

    作者:【法】鲍里斯·西瑞尼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总是充满了创伤和压力,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被遗弃,有些是后天加诸的——比如灾难,毁弃了本该平淡却美好的人生。在《我在深夜书写太阳》中,鲍里斯•西瑞尼克分析了让•热内、罗曼•加里、路易•阿尔都塞等标志性“另类”文人的创伤经历与创作实践,进而论证:为了走出一个人的围城,需要进行“复原”实践,即有意识的情感虚构与记忆升华(尤其是想象与写作),以此修葺破碎的自我,拥抱灿烂千阳。

  • 《玫瑰圣经》图谱解读

    作者:王国良 著 / [法]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 绘

    编辑推荐

    ★ 博物版《玫瑰圣经》,国内仅有的文字详解版!最清晰、色彩还原度最高的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珍藏全套图谱首次授权国内出版,“世界玫瑰大师”王国良花费十余年对书中玫瑰进行考证与详解,兼具艺术鉴赏性与科普价值。

    ★ 《玫瑰圣经》由有着“花之拉斐尔”之称的法国植物画大师雷杜德花费20年时间所作,共收录169种风姿绰约的玫瑰,因兼具强烈的艺术性与严谨的科学性,被后世誉为“最优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共出版200余种不同语言版本,在历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及价值。

    ★ 完整收录《玫瑰圣经》中的169幅图谱,中国迄今唯一“世界玫瑰大师奖”获得者王国良花费十余年,精选85种经典玫瑰品种,对其加以考证与详解。首先,剔除原版中过时的旧称,修正不确切的俗称,据其品种、形态、分类等,最终确定恰当规范的名称,便于国内外交流使用。其次,用简洁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种玫瑰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命名缘由等,并增补从世界各地寻得的高清玫瑰照片,与图谱进行对照,帮助读者跨越时空,清晰辨认画中的玫瑰,以博物精神对每种玫瑰进行鉴赏。另将剩余84幅图谱集结成册,做成竖翻本的形式,便于读者收藏鉴赏及绘画爱好者临摹。

    ★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珍藏全套图谱首次授权国内出版,为国内最清晰、色彩还原度最高的图片版本。目前《玫瑰圣经》在世界范围内尚存成套者仅有三套,此为其中之一,保存完好,弥足珍贵。

    ★ 作者早前在国际学术界提出的“中国月季,世界的月季”这一关于月季起源与演化的研究结论,通过《玫瑰圣经》首次以系统化、图像化、档案化的形式得到印证。西方所开创的现代月季,其实是在中国月季的基础上培育而来的。对中国人而言,它使得中国月季的身世得以拨开数千年的云雾,对于追溯月季发端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

    ★ 全彩四色精装,封面烫金起鼓工艺,尽显玫瑰高贵典雅之风范。附赠约瑟芬皇后同名玫瑰香味装饰画,将特别定制的玫瑰香,永久封存于图谱之中,只需在玫瑰上反复摩擦几次,即可闻见淡淡花香,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专属定制礼盒外包装,防护升级,走心文艺,实为收藏送礼之佳品。

    《玫瑰圣经》由植物画大师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耗费20年时间创作而成。书中收录的169种珍奇玫瑰,绝大多数来自约瑟芬皇后的玫瑰园。他笔下的玫瑰,既有文艺复兴早期静物画之构图,又有细微形态特征之渲染,更有绚丽色彩之还原,《玫瑰圣经》也因此被誉为“最优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成为后世公认的举世无双的玫瑰图谱。

    本书由中国迄今唯一“世界玫瑰大师奖”获得者、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副会长王国良花费十余年所作。作者从《玫瑰圣经》中精选85种有代表性的经典玫瑰品种,对其加以考证与详解,对原版中过时的、不准确的名称进行修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玫瑰的起源、命名、特征、分类等,并增补其从世界各地寻得的高清玫瑰照片,与图谱进行对照,帮助读者跨越时空,清晰辨认画中的玫瑰,以博物精神对每种玫瑰进行鉴赏。

  • 什么造就了城市

    作者:[美] 乔纳森·罗斯

    抽丝剥茧现代城市规划利弊,勾勒人类未来生活蓝图

    《众病之王》《基因传》作者悉达多·穆克吉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激赏推荐

    ◎ 编辑推荐

    ☆ 城市因何而生,又将往何处去?交通拥堵、雾霾污染、贫民窟乱象、阶级割裂等城市困境,是否存在四两拨千斤的解决之道?

    ☆ 执业30余年的美国殿堂级建筑师乔纳森•罗斯,寻根溯源,细致梳理了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受巴赫平均律的启发,他提出了解决当前城市病、打造宜居城市的五个原则,并用丰富故事和案例讲述了人类是如何践行这些原则的。

    ☆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的物种。建造什么样的城市,决定了我们将如何生活。

    ◎ 内容简介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在拥堵的街道上或地铁的轰鸣中度过一天最初的一个小时,目之所及的是千篇一律的“国际范”写字楼、纵横交错的高桥地道和茫然失序的人群车辆。这就是城市生活的本来面貌吗?城市应如何建造,人类该如何生活其中?

    乔纳森·罗斯认为,城市就像自然界的有机物一样,不断感知并适应周围的变化,而理想的城市,是人类与文明的碰撞和联结。受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启发,作者进一步提出,只有通盘考虑五个方面——凝聚、循环、韧性、社区与同情,人类才能实现文明与自然的长远和谐,城市才能更宜居,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全书将历史、社会学、哲学和城市规划理念融为一炉,用一个个故事讲述了全球城市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的变革与可能。

    ◎ 名人推荐

    这本关于城市的未来的颠覆性的、构思雄伟的书,是我们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读物。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环保主义者和音乐家,罗斯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百年城市之旅。我们不禁慨叹城市的韧性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巴赫告诉我们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什么,城市的新陈代谢又是什么。读毕此书,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城市和周围的世界。我无法放下这本书。

    —— 悉达多·穆克吉,《众病之王》《基因传》作者

    乔纳森·罗斯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分享了他对城市的辉煌愿景。《什么造就了城市》构想了城市、生态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任何生活在城市或关心城市的人,都会有所收获。

    ——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作者

    罗斯对城市历史、规划理念与实践的阐释令人振奋,他将同情心、巴赫的平均律和当代科学理念融合在了一起。

    —— 菲利普·格拉斯,当代著名作曲家

  • 古希腊思想通识课

    作者:张新刚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作品之一,张新刚这本书将希罗多德还原为探究秩序本原的思想家,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丰满而深刻的爱智慧者的思想图景。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多年的通识课程讲稿基础上整理形成,内容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现在面向社会读者,想必对于期待 了解古希腊文明乃至西方文明深层逻辑的朋友都会有极大助益。

    —— 李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是对希罗多德著作的系统性讲解,以生动而极具亲和力的笔法对诸多严肃主题娓娓道来,这在中文世界里开了该细类之先河。该书作者张新刚教授对希罗多德的解读,不局限于历史学方法,也兼采哲学方法,不但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更能带来深度思考。

    ——刘津瑜(美国德堡大学古典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张新刚教授导演了一部精彩的《历史》的预告片,体现了他研究古希腊历史、思想的深厚功底。《历史》一书中最重要的片段、发人深省的历史场景,以及闪烁其中的古希腊思想的光辉,在这部预告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施展 外交学院教授

    ------------------------------------------------------------------------------------------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他的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的史书,记述了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一场大战,凸显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是对《历史》一书的解读,借希罗多德之眼回看瑰丽复杂的古代地中海世界, 探究人类兴衰背后的道理。

    本书作者张新刚教授选择了希波战争中的一些关键节点以及最重要的议题进行拆解和分析,这些议题往往关涉人性和人类秩序的本源问题,如: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统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自由对于人和城邦意味着什么?习俗究竟有何约束力量?波斯和希腊的冲突是利益的冲突还是自由与奴役之战?……这些议题是当时的希腊思想界最关切的问题,是古希腊思想的精髓,也决定性地塑造了2000年来西方文明的走向。

    张新刚教授把《历史》一书广博而复杂的内容,浓缩于12 堂课,带领读者回到“历史”发⽣的地⽅,把握希腊文明的精神内核。

  • 如何阅读福柯

    作者:[芬]约翰娜· 奥克萨拉

    ◎“灵魂是身体的监狱”

    ◎哲学史的反叛者与颠覆者 西方文化的考古学家 福柯

    ◎十堂课读懂大师思想 让哲学不再令人生畏

    ◎英国格兰塔出版社王牌书系

    【编辑推荐】

    ※福柯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所研究的知识考古学、谱系学、伦理学等思想扭转了现代哲学的研究取向,奠定了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犯罪等富有争议的主题的思考方式。

    ※英国知名出版社格兰塔王牌书系之一,广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本书系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每本书均由各个领域的权威教授和专家撰写,内容深入浅出,是阅读这些大师级思想家的绝佳入门。

    ※装帧精美,小开本便于携带。

    【内容简介】

    米歇尔·福柯是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富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他不可逆转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和犯罪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方式,奠定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批判性研究持续启发着诸多学者、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如何阅读福柯》中,约翰娜· 奥克萨拉围绕福柯思想的重要主题,精心挑取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系列线索来帮助读者由此前行,对福柯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名人推荐】

    “‘如何阅读’系列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让我们可以和这些大师级思想家面对面相遇。”

    ——特里·伊格尔顿

    “这套看上去薄薄的小册子是一堂真正教你‘如何阅读’的课程,而非‘如何假装阅读’。”

    ——约翰·班维尔

  • 数字劳动

    作者:姚建华

    本书告诉你,为什么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浏览、发布、转发、点赞、评论,都是在为资本“劳动”。

    在传播新科技的突飞猛进将劳动数字化、数字技术使用者“劳工化”的趋势下,数字劳工作为新的分析范畴,逐渐成为传播劳动研究领域的前沿。本书通过对数字劳动研究理论前沿与在地经验两个维度的系统性分析与探讨,希冀建构经典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对话场域。一方面启发读者深入思考数字劳动问题,充分发挥经典理论的思想潜能,以此来穿透实践与现实,同时为相关研究者打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使本书具有更强的否思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二元张力,以实践引导对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地洞察资本、技术与劳动三者之间多重复杂的勾连关系。

  • 价格革命

    作者:[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普利策奖得主&《阿尔比恩的种子》作者大卫·哈克特·费舍尔的集大成之作

    呈现人类社会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重塑800年来的世界史——“改变的历史”。

    世界史,因此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

    《文明》《历史》《福布斯》《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数十家媒体一致推荐

    ★通过价格,揭示世界历史巨变的机制和节奏

    价格可以说无所不在,不仅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比如,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一天,也是巴黎粮食价格达到其周期性高位的一天。

    但是价格研究所涉及的庞大数据,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要求兼具数学家的才能和历史学家的视野。

    有名的价格研究者之一是马克思,他借助价格来解释生产系统尤其是交换的结构;而费舍尔则通过价格揭示了世界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机制和节奏。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所有人可能都知道历史是变化的,但不知道变化后面存在某种机制。

    当哲学家们试图将之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用演绎法来解决时,他们往往提供的是相互对立的解释,反而使得我们的认知更加混乱。而费舍尔则表明,这个终极之谜可以变成经验性的追问,用量化的证据来回答。

    为此,他描述了世界历史的四次巨浪,它们并非一模一样,但在很多方面都很类似。于是,我们可以在中世纪盛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维多利亚时代之间,在文明最闪耀的时刻和物质世界的节奏之间,建立起联系。

    世界史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

    ★某种程度上,费舍尔宣布了“价格历史的终结”

    费尔南·布罗代尔也是少数试图回答价格革命的起因的历史学家之一,但他认为这“不可能”解决。

    而费舍尔在考察历史上的七种因果关系模型之后,另起炉灶地提出了新的具完备性和说服力的解释模型。

    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宣布了“价格历史的终结”,以后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关于价格动态的量化数据,但是基本上不可能超越他的模式。

    费舍尔尤其纠正了主流的货币主义模式带来的认知偏差,这种模式认为,美洲财富是16世纪价格革命的首要原因,而他表明,在美洲的白银和黄金流入欧洲之前,欧洲的价格早已经上涨。

    ★堪为美国的“司马迁”,历史写作的典范

    费舍尔无疑不仅有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还是一个极其擅讲故事的历史学家。

    中世纪价格革命,从沙特尔的圣母诞辰节这一天讲起;

    16世纪价格革命,从佛罗伦萨圣乔瓦尼节这一天讲起;

    18世纪价格革命,从巴黎庆祝王太子诞生的节日这一天讲起;

    20世纪价格革命,则是从伦敦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日这一天讲起。

    各种迷人的细节和有趣的观察遍布书中,填充着精心设计的的框架,几乎不露痕迹地服务于作者的理论雄心。可以说,本书也提供了历史写作的典范。

    【媒体推荐】

    不朽的杰作……历史表明,通缩时期可能就是繁荣时期。存在一种在繁荣的通缩时期进行投资的策略。证据呢?就在于费舍尔这部注定传世的历史著作。

    ——《福布斯》

    兼有生动活泼的叙述风格和对数量证据的巧妙拆解……他用这样一种方式追古述今,即:启发式地提出有趣的问题,并就我们的处境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一个历史学家还能作出比这更好的工作吗?

    ——《纽约时报书评》

    一份关于普通男女们如何在一部不啻于经济生活现代化历程的大戏中担纲主角的大胆概述。

    ——《文明》

    通常所谓的历史视角,不过是回溯十年或二十年,费舍尔对数据的追踪,却是从中世纪开始的。他发现了价格变化的不断重复的长期模式,推翻了关于通胀原因的各派理论,其论述既令人信服,又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而且意义重大……费舍尔成功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中一再重复的价格革命的浪潮……他的作品给出了一份鞭辟入里的历史分析,并且应当成为每个人认知架构的组成部分。

    ——《新政治家与社会》

    《价格革命》有真材实料,以脚踏实地的研究作为后盾,而不是宣扬作者的政治理念。……费舍尔的著作仿佛一则警世故事,既非常易于理解,又极其地扣人心弦。

    ——《先驱报》

    内容详实,引人入胜……全景式地展现了古往今来价格所扮演的角色和通胀所造成的危害。

    ——《华尔街日报》

    费舍尔绝对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对于叙事主线,他有着准确无误的直觉,并以大量充分的细节点缀其间……他的著作以颇具绅士风范的追根究底的精神,罗列了一个个跳脱于数字之间的绝佳问题。

    ——《波士顿环球报》

    引人入胜的历史事实和奇闻轶事……极大避免了学术写作中常见的那种云山雾罩和晦涩难懂的毛病。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妙趣横生……一条串联起800年间经济史的醒目线索。

    ——《市场》

    非常具有说服力……一部值得所有历史学家关注的重要著作。

    ——《历史》

    妙趣横生……尽管费舍尔的主要目的以及最卓越的贡献是对价格革命的记述,不过他也尝试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他大胆宣称:一些学者先入为主,犯下了令人尴尬的错误。没有经济学家或历史学家会对他的所有观点照单全收。许多人会激烈地表示反对。但是,大多数人都会从中获益良多。

    ——《列克星敦先驱领袖报》

    令人倾倒……对费舍尔这部石破天惊之作的细节的熟稔,以及对它所提出的困难问题的回答,应当是每一位自称知晓未来通胀轨迹的投资经理所必须的。

    ——《投资政策》

    现象级的广阔视野和渊博学识……费舍尔的这本通胀历史是一部绝佳的读物。他应当给财政部寄一本。

    ——《星期日电讯报》

    细节丰富入微,行文令人着迷,内涵发人深省……历史学家们的事业将会因费舍尔的数据而受益匪浅。

    ——《多伦多环球邮报》

    博学明智、可钦可敬,而且极能以理服人……费舍尔行文叙事笔力千钧,这正源于他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人类历史中的老生常谈以及各个时代关于经济基础的复杂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方法。

    ——《波士顿书评》

    “是价格将一切变得确实可靠;

    在此之前,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历史含糊不清。”

    【内容简介】

    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而闻名,即使是像《保罗·里维尔的骑行》这样的故事,或者像《阿尔比恩的种子》这样复杂的故事。现在,费舍尔将广泛的研究、细致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写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描述和分析世界史上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重塑了800年来的世界史——“改变的历史”。

    价格记录比任何其他可量化的数据都要丰富,并且跨越了历史的整个范围,从中世纪的谷物价格表到过剩的现代统计数据……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却很少会用历史学的眼光去审视它们。

    费舍尔研究了这些丰富的数据,将广泛的研究和细致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写作结合起来,以令人惊叹的价格的历史为轴,创造了一个涵盖所有西方文化的故事,赋予了世界史以全新的面目:四次价格革命浪潮,每一次都始于一个均衡时期,盛世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最后是维多利亚时代。每一场革命的特点都是持续的通货膨胀,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最后在这一浪潮的高潮出现一场危机,其特点是人口紧缩、社会和政治动荡以及经济崩溃。

    费舍尔还精彩地阐述了这些漫长的经济浪潮是如何与社会和政治事件紧密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他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以来形成的价格革命的最后阶段。这场革命自世纪之交以来就一直在酝酿。不稳定的价格暴涨和下跌,近年来美国遭受的预期降低,以及全球其他地区的饥荒和战争,都是典型的价格革命高潮。他没有试图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他认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我们目前状况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对于关心当今世界状况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 帝国的失败

    作者:郑非

    你对美国革命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美国革命不是民族解放战争,而是边缘对中心的挑战,更是大英帝国统治失败的明证。

    跳脱耻辱史观的认知陷阱,重新理解美国独立的根由与过程。

    ※美国革命不是民族解放战争,逆转对美国独立的陈旧认知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

    对北美在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无论是从人均税负、居民身高、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以及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来衡量,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帝国统治离心离德,边缘跳船,挑战中心

    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

    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帝国结构不稳,应对失当,矛盾冲突一触即发

    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有严重缺陷,这种缺陷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地恶化了局势。

    【内容简介】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它没有直接的压迫原因,其爆发的缘由是复杂却又理性的。为什么英国当时的执政者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各殖民地最终会选择独立?《帝国的失败》描写了美国独立战争前英美双方的政治斟酌,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英帝国的一次内战,而内战的结果是英帝国的分裂。《帝国的失败》通过对北美殖民地的治理结构、大英帝国在七年战争之后的帝国改革运动所造成的危机的分析,全方位向读者展示了美国革命的独特性。

  •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作者:陈正祥

    ◎华文世界被遗忘的地理学泰斗,中国学术界数据可视化的先驱,英制大学首位中国籍讲座教授

    ◎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会长卡尔·特罗尔盛赞其为“中国地理学界第一人”,并推崇其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冯·洪堡”

    ◎纵览地理景观,穿越浩瀚历史,探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名家推荐:

    很可惜的是,即使是中国历史的研究者,听过陈正祥名字的都很少,能够深入运用他的研究成果的当然就更少了。这是被忽略、被遗忘的宝藏,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能珍惜,还能将之吸收并融入我们的中国历史知识系统中。

    ——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中国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先驱人物,是地理学家陈正祥。陈正祥在国际地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陈正祥认为,“有些长篇大论说不清楚的现象,用地图来表示却可一目了然”,这些思想,正是数据可视化的目的和精髓。直到今天,他的不少作品还被世界各国的专家视为精品,被称为数据可视化的经典之作。

    ——涂子沛《数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