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是沟通经济学和社会学、组织经济社会学领域中的知识的一种尝试,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及其内在逻辑、假定和解释边界,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学因素,探讨了市场主体——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制度、地位和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下,是如何进行经济行为的。《经济社会学》的叙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在抽象的讨论之外,列举了许多田野调查的实例以辅证,便于读者理解。 《经济社会学》思维缜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适用于社会学、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亦可供普通读者了解经济社会学之用。 -
流动中国
本书通过详细描述并分析调查数据和田野访谈资料,剖析影响迁移决策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探讨迁移构成和空间分布模式的改变、户籍制度及其演变、男女迁移人口的差异、性别关系和权力分层、循环流动、迁移人口在城市的经历等。 -
社会行动的结构
《人文与社会译丛:社会行动的结构(新版)》中,塔尔科特•帕森斯通过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帕雷托、涂尔干与韦伯的分析和吸收,重建了“一般社会行动理论”体系。《人文与社会译丛:社会行动的结构(新版)》把以目的—手段为成分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不仅确立了一门规范的社会学学科,而且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进行了经典的规定。 -
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
《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及社会经济后果》收录了国内外研究中产阶级问题的知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政治功能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重点分析了中国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发展规模、价值认同、社会态度、收入和消费特征。同时,在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外学者也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后发的“亚洲四小龙”的中产阶级、新兴经济体国家和转型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异同。 -
流民、游民与社会动荡
本书内容包括:三个奇特现象的解读——珠三角农民工观察、回乡农民工搅动乡村政治、天安门旁边的流民家园等。 -
都市的角落
《都市的角落》是一本城市调查报告,作者们通过对其周围世界敏锐的观察和细致深入的采访调查,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却不为我们所了解的人和事。整《都市的角落》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京城以及生活在京城里的某些人的基本状况,从而使读者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这座城市、这个社会。《都市的角落》对于城市社会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 -
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
本书考察了发达工业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科技及社会政治的转变带来的文化转型,包括:宗教信仰的转变,工作动机的转变,政治冲突议题的变化,家庭和育儿观的变化,以及对离婚、堕胎、同性恋的态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发达工业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运用大量 的经验证据表明,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人们的价值观正在彻底的变化,该价值观转变是一场更为广泛的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而且这场文化转型正在逐步改造这些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 “英格尔哈特的新书涉猎极广,是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政治文化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展示和拓展。这本书将极大地推动当前正在兴起的论战。” ——哈佛大学 罗伯特•普特南 “英格尔哈特的作品是政治学科中少数几个能成功作出预测的实例之一。他的第一篇文章发现了较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龄群体的态度转变并预测随着这几代人的成长这种转变会引发一系列新政治议题的兴起,而且这种转变会带来民主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政党体系的转型。 这个预测已得到事实上的确认。英格尔哈特还对民主稳定的理论以及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文化的总体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斯坦福大学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对社会科学家尤其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专家来说,这本著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如此之多的领域里,以至于任何不计篇幅和细节想要列选其优点的尝试都不足以完全涵盖它所蕴含的价值......它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作者通过对浩繁可观而且独一无二的数据进行了精辟分析并揭示出文化转型的理论,也在于作者对该数据的成功演示及阐释。” ——马里兰大学 马丁•海斯勒 -
社会学十大概念
作者以其思想家的广阔视野和深邃洞见,以其学问家的丰瞻学识和严密论述,通过十大方面的概念,构造了一个认识人类社会演化、社会生活现实及人的发展历程的理论框架。本书将社会学十大概念分配在两大栏目之下。第一部分冠之以“社会”,下有社会组织、文明、知识社会学、类型学、古代性和进化论;第二部分冠之以“社会运行”,下有角色与地位、分层、社会阶级和社会流动。作者在两部分中也表现出不同的论述风格,前一部分俨然是一位社会思想家,而在后一部分则更像一位严谨的社会调查者。两大部分的完整论述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人类社会的历史画卷和现时图景。 -
中国崛起策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 解读通向复兴之路的中国策一部视野开阔、思维创新的精彩论著、一系列热议话题的理性诠释,策略性建言振聋发聩。历史的大转折和大变革,需要大智慧,需要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作者作为留德博士,经过多年的思考,结合国外社会学前沿理论和中国国情,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折视野,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理性的探讨,在大驾遥大背景下,对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国际关系、地缘困境、社会政治改革、文化软实力、市场化困境等宏观和微观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以生动的笔触、简洁的语文、富有激情而中正理智的思维,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崛起策告诉我们:通向大国之路不仅需要激情、信心、决心,更需要富有理性的战略思考、实现困境突围的经国谋略、在国国民的精神和风貌…… -
再造城民
“旧城的再造”与“公民的生产”构成《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两个前后呼应的部分,既记录了平城全面城市化初期的两段重要历史,又展现出社会变迁中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形塑。其间,“城”与“民”的再造,体现出 “中国式”的社会行动逻辑,也诠释了中国转型的独特进程。 -
社会的法律
《社会的法律》共有十二章,在第一章“法律理论的基本状况”中,卢曼首先分析了迄今为止法律理论的发展和近代以来各种法学理论的大致倾向和不足之处。接着他概述了自己既有别于把社会学所应用的理论搬到法律上的一般流行的法律社会学,又不同于一般系统论的系统论法律社会学理论的要点。在第二到十一章中,他分别从法律运作自成一体性、法律的功能等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迄今为止各种法律理论以及他自己对社会的法律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认识。在最后一章“社会和社会的法律”中,他着重论述了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对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带来的后果。 -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从灵长类社会生态学的全新视野解释人类社会进化和家庭出现的过程。世界上现有360余种灵长类,涉及社会进化的各个阶段。其中人类代表了最进化的灵长类,而狐猴、懒猴和眼镜猴等原猴类动物则代表了最初级的灵长类动物。初级的原猴类维持了6500万年前早期灵长类的原型,是灵长类动物的活化石。《灵长类的社会进化》讲述了近年来对这些灵长类动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灵长类社会学知识,有利于读者完整地了解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轨迹。 第一章阐述了人类学者对人类家庭起源的争论和形成家庭的五大条件。第二、三章阐述了灵长类的起源背景和社会行为背景。第四、五章阐述了初期灵长类的社会进化,也就是原猴类从夜行性到昼行性、从单独生活到集群生活的变革。第六章到第十三章阐述了猴子和类人猿的社会进化轨迹,各章以典型的物种为代表描述了每个阶段灵长类社会的特征,包括独自生活(猩猩)、一夫一妻型社会(长臂猿)、母系一夫多妻型社会(长尾叶猴)、父系一夫多妻型社会(大猩猩)、母系多夫多妻型社会(日本猴)、母系重层社会(狮尾狒狒)、父系重层社会(埃及狒狒)、父系多夫多妻型社会(黑猩猩)。根据上述灵长类社会的进化轨迹,第十四章作为《灵长类的社会进化》结语强调了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受到系统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归纳了灵长类社会的进化机制,并勾勒了人类社会出现的社会背景。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强,通俗易懂,既可作为人类学、动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级科普读物,供不同领域的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This is a 1979 book by political scientist and sociologist Theda Skocpol,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explaining the causes of revolutions through the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sociological paradigm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7 through the early 19th century French Revolutio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through the 1930s Russian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through the 1960s Cultural Revolution. Skocpol argues that these three cases, despite being spread over a century and a half, are similar in the sense that all three were Social Revolutions Skocpol asserts that Social Revolutions are rapid and basic transformations of a society's state and class structures. This is different from, for example, a mere 'rebellion' which merely involves a revolt of subordinate classes but may not create structural change and from a Political Revolution that may change state structures but not social structures. Industrialization can transform social structure but not change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What is unique about Social Revolutions, she says, is that basic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occur in a mutually reinforcing fashion and these changes occur through intense sociopolitical conflict.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04年和1905年;韦伯去世前对其进行了重要的修订,于1920年汇集成书。该书正文前的“导论”是韦伯为他整个系列研究所写的。在“导论”中韦伯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研究目的和基本着眼点,而且韦伯还以谦虛的态度着重提醒读者不要过分夸大他所做研究的价值,他反复强调,他所有这些研究都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进行观察的结果,这种角度绝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排他性的,所以这些研究的结果也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 韦伯这部著作的“注释”部分篇幅很长,其重要性不亚于正文,有些注释长达几千家,本书的英译者帕森斯也为本书加入了一些注释,在此次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魇著的基础上对原书的注释进行了调整和删节,以方便读者阅读和参考。 -
治理基层中国
信访制度是了解下情和上下沟通的一个重要制度,尤其产生和延续的特殊背景,从有关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来看,无不强调要加强这一制度并进行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信访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法治的贯彻和落实问题。 本书认为,国家基础权力的弱化加剧了农村基层信访治理的严峻形势,基层政权因无法对维权型上访与谋利型上访进行区分而影响了信访治理的绩效,信访治理陷入“内卷化”困境之中。所谓信访治理内卷化,意指国家在信访治理工作上的资源投入大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信访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但信访治理的既有逻辑依然在延续,陷入“越维稳越不稳”怪圈之中。信访治理内卷化困局表明,国家试图通过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实行直接治理模式的改革措施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渗透与监控,却导致了国家基础权力弱化的意外后果。由此,欲推动国家转型、建构现代国家,就不仅需要强化对基层代理人的监控,而且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增强乡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再造中间层。而这又要求从根本上增强基础权力的同时,还原专断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让国家权力能够在正常的治理轨道上运作。本书基于国家中心范式,以国家基础权力作为分析框架,围绕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核心,通过对当代中国农村基层信访问题的生发、演化及其治理机制展开研究,尝试在国家治理转型的时空进程中,探讨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方式及其绩效,揭示出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逻辑。 作者以一个镇的信访治理为案例,展开了转型期间中国乡镇治理的逻辑,总结为转型政治学这一思路,并用基础性权力这一迈克尔?曼的理论为根基,展现了基层的政治生态以及信访的类型,通过田野调查和具体案例比较客观地分析和论述了信访制度的问题和症结,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治理的方式,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2007年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使一个本处于封闭条件下的社会在内部因素强力推动和外部因素积极诱导下实现了阶层分化。一场社会分化,如此迅速、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朱光磊课题组继1994年、1997年之后,第三次推出了他们关于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状况跟踪研究的成果。《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2007年版)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阶层分类框架,即把社会群体区分为基本阶层、新兴阶层、复新阶层、交叉与过渡阶层四大类型,从而避免了为各阶层简单纵向“排队”的做法。全书对工农两大阶级,对蓝领、白领、知识分子、公务员、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企业经营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军人、大学生、自由职业者、“两栖人”和包括游民、乞讨人员等在内的若干特殊群体,在生产方式、劳动方式、收入方式与水平、文化结构、政治行为特点等方面的新变化分别进行了阐释,同时突出分析了阶层分化的政治影响,分析了当前阶层关系的总体特点、收入分配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及与此相关的政治发展、利益集团等问题。 -
国民幸福
《国民幸福:一个国家发展的指标体系》GDP数字的高低,一直被视为衡量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实生活中,GDP的上涨和幸福感的提升往往存在较大反差。GDP究竟是不是最好的一个衡量国家发展状况的指标?衡量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怎样的?幸福的生活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书中对GDP的前世今生做了分析,对幸福的标准和衡量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最重要的是,借鉴了亚洲小国不丹的另一个指标体系——国民幸福指数(GNH)。你将看到,那些希望将GDP请下神坛的人们,对GDP有着怎样的批判和争论,而在探索衡量国家发展的指标体系方面,人们又做出了哪些新的尝试;作为一个尚待完善的国家管理工具,GNH指标如何能使国民幸福成为不丹全民的信仰,以及在这样一个GDP并不好看的贫穷小国里,人们有着怎样真实的幸福感。 可以说,不丹的GNH理论和实践,显示了亚洲文明在应对当今世界难题方面潜藏的力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GDP世界第二的大国来讲,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引导方面有很强的启发意义。而对于个人来讲,首先想清楚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好的生活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才不会在碌碌奔波之余后悔与幸福的南辕北辙。 -
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
超越量化與質化之爭 尋找「好研究」的共同原理 近二十年來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經典 哈佛三大重量級學者思辨結晶 ◎哈佛、哥倫比亞、華盛頓、普林斯頓等大學「方法論課程」指定教材 在社會科學中,普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方法論典範: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儘管壁壘分明,但社會科學家一直希望為兩者尋找共通準則。這種嘗試從來沒有間斷,本書是諸多嘗試中,最具影響力的一部作品。 這本由哈佛大學三大學者合著的經典,反駁了質化學者對於量化研究的種種偏見,對質化研究諸多「不科學」之處提出犀利批評,並期盼質化學者運用量化分析的嚴整邏輯,讓研究變得「更科學」。 這種觀點在社會科學界引起極大震撼,激起方法論的大論戰,自出版二十多年來與之論辯的文章與專書不斷,至今對於捍衛質化方法的研究者來說,依然構成重大挑戰。 「好研究」的共同特色 ◎ 選擇對現實世界重要的問題來研究 ◎ 選用可證偽的理論 ◎ 有根據地選擇個案:避免只選擇符合理論假設的個案 ◎ 以描述推論與解釋為目的 ◎ 公開研究過程:研究者會清楚報告他們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 ◎ 報告不確定性:社會科學處理的是高度複雜的社會現象,研究者的推論出自於不完整的資料與測量,很難完美無缺,因此必須報告結論的不確定性有多少 本書特色 涵蓋研究設計的每個步驟 從提出問題、尋找理論、選取個案和觀測值、檢驗理論與資料的正確性、發現因果關係、最後到報告結論,涉及方法論所有面向 詳細討論方法論的重要概念 包括描述推論、因果推論、可觀察意涵、單位同質性、選擇性偏誤、平均因果效應、測量誤差、內生性 清楚的實例說明,拆解經典著作的研究設計 包括《使民主運轉起來》(Robert Putnam)、《抵制保護主義》(Helen Milner)、Stalinist Political Economy(Nina Halpern)、The State and Poverty in India(Atul Kohli)、Hegemony and Culture(David Laitin) 理論與實際操作兼具 本書處於抽象的哲學爭論與研究者實作技術之間的中間地帶,關注所有社會科學研究背後潛藏的基本邏輯。 適用領域 政治學、公共行政、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等其他學科,以及法律證據、教育研究和臨床論證等非學科型研究領域。 適用課程 質化研究、研究方法、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設計、比較研究、國際關係研究、因果推論 -
社会中的国家
《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采用“社会中的国家”的研究路径,从方法论、国家社会关系模型、国家权力与妥协、国家人类学、国家的稳定性、个体变迁、发展与变迁政治学、国家研究等方面,试图为“国家”提出一个有别于马克斯韦伯经典定义的新定义,并为政治学研究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在国家、社会相互构成、相互改变的视角,研究两者共生、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