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

    作者:[美] 艾尔文·古德纳

    艾尔文·古德纳指出:在旧的劳资关系不再起主宰作用的后工业社会里,其主要特征是文化资本已经取代了旧有的特质资本。此时,由人文知识分子和技术知识分子组成的新阶段成为历史的代言人,展开了与原本控制着社会经济领域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以夺取统治权,实行以知识、理性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统治。这个新阶级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有缺陷的普通阶级”,它目前仍处于服务阶层,其统治地位在几个世纪之后才可能得到确立。
  • On the Run

    作者:Alice Goffman

    Forty years in, the War on Drugs has done almost nothing to prevent drugs from being sold or used, but it has nonetheless created a little-known surveillance state in America’s most disadvantaged neighborhoods. Arrest quotas and high-tech surveillance techniques criminalize entire blocks, and transform the very associations that should stabilize young lives—family, relationships, jobs—into liabilities, as the police use such relationships to track down suspects, demand information, and threaten consequences. Alice Goffman spent six years living in one such neighborhood in Philadelphia, and her close observations and often harrowing stories reveal the pernicious effects of this pervasive policing. Goffman introduces us to an unforgettable cast of young African American men who are caught up in this web of warrants and surveillance—some of them small-time drug dealers, others just ordinary guys dealing with limited choices. All find the web of presumed criminality, built as it is on the very associations and friendships that make up a life, nearly impossible to escape. We watch as the pleasures of summer-evening stoop-sitting are shattered by the arrival of a carful of cops looking to serve a warrant; we watch—and can’t help but be shocked—as teenagers teach their younger siblings and cousins how to run from the police (and, crucially, to keep away from friends and family so they can stay hidden); and we see, over and over, the relentless toll that the presumption of criminality takes on families—and futures. While not denying the problems of the drug trade, and the violence that often accompanies it, through her gripping accounts of daily life in the forgotten neighborhoods of America's cities, Goffman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ignore the very real human costs of our failed response—the blighting of entire neighborhoods, and the needless sacrifice of whole generations.
  • Deep China

    作者:Arthur Kleinman,Yunx

    Deep China investigates the emotional and moral l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they adjust to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ty. Sharing a medical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psychiatry perspective, Arthur Kleinman, Yunxiang Yan, Jing Jun, Sing Lee, Everett Zhang, Pan Tianshu, Wu Fei, and Guo Jinhua delve into intimate and sometimes hidden areas of personal life and social practice to observe and narrate the drama of Chinese individualization. The essays explore the remaking of the moral person during China’s prof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unraveling the shifting practices and struggles of contemporary life.
  • 社会研究中的基础统计学

    作者:杰克・莱文,詹姆斯・艾伦・福克斯

    本书向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就统计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介绍。本书不是一本对统计方法的全面参考,恰恰相反,它的首要目标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理解,尤其是那些可能并没有很强的数学背景的学生。 ------- 目录 第1章 为什么社会研究者要使用统计学 一、社会研究的本质 二、为什么要假设检验 三、社会研究的阶段 四、使用数字来做社会研究 五、统计学的功能 六、小结 七、重要术语 八、问题与练习 第一部分 描述统计 第2章 组织数据 一、定类数据的频数分布 二、分布的比较 三、比例和百分比 四、比和比率 五、定序与定距数据的简单频数分布 六、定距数据的分组频数分布 七、累积分布 八、百分比等级 九、对小数的处理 十、可变组跑 十一、交互表 十二、图形呈现 十三、小结 十四、重要术语 十五、问题与练习 第3章 集中趋势的测量 第4章 变异性的测量 第二部分 从描述到决策 第5章 概率与正态曲线 第6章 样本与总体 第三部分 统计决策 第7章 均值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8章 方差分析 第9章 非参数检验 第10章 相关 第11章 回归分析 第12章 相关性的非参数测量 第五部分 统计应用 第13章 针对研究问题选择统计方法 附录
  • 人口论

    作者:马尔萨斯

    《经典通读(第2辑):人口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 性别问题

    作者:李银河

    长期以来,性别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学忽视性别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其功能主义的传统。按照功能主义的看法,性别问题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同性别的人虽然在地、物质利益、权利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具有功能上的必要性,并不构成社会不公正。这就造成了对性别研究的轻视。 本书准备在借鉴西方性别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论述了性别问题在中国的表现以及引起最多争论的焦点问题,尝试阐明本人对性别问题的一些看法。本书的主要资料来自一个小样本(共162人)的口述史。这一样本以都市女性为主,也有少量的男性和农村女性。由于样本规模较小,这一研究只具有探索性研究的意义,并无推论确定目标总体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工作与社会参与 一、参政与管理 二、参加社会生产 三、工作中的歧视 第二章 婚姻与家庭 一、家庭与男权制 二、家务劳动分工 三、家庭暴力 四、男权制家庭的式微 五、婚姻家庭的未来 第三章 美与性 一、美与身体 二、女性的性权利 三、男女两性的性差别 四、贞操观念 五、性道德的变迁 第四章 生育 一、母性问题 二、生育控制 三、性别比问题 四、性别偏好 第五章 跨性别现象 一、易装易性现象 二、易性者与同性恋者的区别 三、跨越性别的理论问题 第六章 性产业 一、性工作 二、淫秽品 第七章 性别气质 一、两性的刻板印象 二、如何看待两性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

    作者:谢立中

    “现象学社会学”是西方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取向之一。在中国社会学界,深入探讨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文献鲜有所见,试图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之中,以其特有的理论观点为指导,来从事对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经验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善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为旗帜,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本书即是该学术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
  •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I: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

    作者:苏国勋,刘小枫

    社会科学是现代以降才形成的,如今虽与所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三分学术分天丰,在文教制度和政制层面所占据的实际位置要显赫得多。社会科学通常指关涉“社会”的各门具体学科的总称,社会理论不直接就等于社会科学,而是这些门类繁多的具体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身份有点像古希腊的“诗人”中古的“神学家”、近代的“形而上学家”,他们无不企图总揽全局地提供可施教化的“绝对知识”。 认清西学面目乃晚清以来中国学人没法摆脱的历史任务,选编这个文选便是我们承继前贤未竟前业的一点努力。文选包含一些社会理论大家的作品,但主要是晚近欧美社会理论学学者陈述、分析、反思这一现代的“绝对知识”形态的文章,共分四大部分: 卷一,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 卷二,社会理论的诸理论 卷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 卷四,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
  • 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经验性地探讨了大众心理的产生与运行,有力地展示了大众非理性的充满变数的心理世界。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社会学家墨顿都曾给予《乌合之众》高度的评价。 如今,因为《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更是成为众多投资理财专业人士的推荐之作。
  • 社会理论的两种传统

    作者:王焱,饶淑荣 编

    《公共论丛·第八辑-社会理论的两种传统》,本书内容简介:社会理论与近代社会共生,而尤为重视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古典社会理论中,以英国苏格兰启蒙传统与法国传统影响最著。本辑的主题,是从这两种社会理论的分疏入手,探讨英法两国不同的社会理论传统与政治社会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两种理论传统对于当下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 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

    作者:图洛克

    《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解释作者在华盛顿居住期间观察到的一个悖论,与寻租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比,寻租者付出的成本要低得多。第二部分收集了作者在寻租方面的其他一些短文,包括寻租的定义、寻租与传统的市场分析的关系等。《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的意义不在于对寻租进行总结性分析,而是提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社会行动的结构

    作者:塔尔科特•帕森斯

    当代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巅峰之作。在这本书中,塔尔科特•帕森斯通过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帕雷托、涂尔干与韦伯的分析和吸收,重建了“一般社会行动理论”体系。本书把以目的—手段为成分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不仅确立了一门规范的社会学学科,而且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作了经典的规定。
  •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作者:刘少杰

    本书揭示了现代社会学主张经验性和整体性研究的理论承诺与坚持实证和客观性追求的理论原则的矛盾,论述了从现代社会学到后现代社会学在知识基础、现实基础、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及其存在的缺失。借鉴常人方法学、日常生活世界理论和其他当代正在流行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提出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解决社会学理论承诺和理论原则的矛盾,实现社会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 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影印)

    作者:[美] 巴比(Earl Babbie)

    您将在教学专家和学术畅销书作者艾尔·巴比(Earl Babbie)的指导下,学习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和技巧,并真正了解量化和质化研究的本质。作者通过幽默的话语和生动的比喻,特别是当今社会生活中各种触手可及的具体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带领初学者在不知不觉间进入社会研究的广阔天地。社会研究由此注定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的实践。作为介绍和传授社会研究实践知识和技能的教材,本书的一再修订,正是社会研究方法中这种变与不变的特点的体现。 本书主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研究绪论;第二部分介绍社会研究的设计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介绍;第四部分介绍各种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拥有这本讲授研究方法的畅销书,社会科学研究将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 所谓中产

    作者:魏城

    这部著作是关于中国“中产”的。显然,这是一个有趣且有特殊意义的话题,而且是一个人们莫衷一是的话题。这话题,在“里面”和在“外面”,立场和表述都会有冲突。这些有趣的冲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的表现,越往后看越会理解里面的意义。就像我们今天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事情一样。
  • 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

    作者:罗伯特·D.本福特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为是西方社会科学界一个长盛不衰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吸引了来自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大批研究者。本书所收的各篇论文主要反映了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学学科内有关社会运动研究的范式变迁:即从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导向的资源动员理论向以意义建构和象征斗争为主要切入点的社会建构论的转变。这一范式转变既得益于社会学家对上述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如认知心理学、文化研究和
  • 现代社会学理论

    作者:D.J.古德曼,乔治・瑞泽尔

    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自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以来至本书各版出版时为止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中最主要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学理论流派的理论观点。适合只想了解现代社会学理论而对古典社会学理论没有兴趣的读者。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一册在手,便可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流派有大致的了解。
  • 婚与丧

    作者:吴飞

    礼乐传统是中华文明的命脉所系。《礼记•昏义》中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婚礼为人伦之始,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基本结构和过日子的走向;丧礼为教化之重,关系着每个家庭的人情厚薄。在民间,红白喜事也被当作最重要的人生礼仪。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安排婚丧之礼,小而言之,关系到如何安顿每个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大而言之,关系到中华文明在现代世界文明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丧祭与文明”研究中心在2011年6月份,于北京十三陵和昆明长松园召开了题为“婚与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讨论婚丧问题的文化意义。我们从这次会议发表的论文选出一部分,结集出版,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也希望能够深化全社会对相关问题的思想,既不要停留在盲目浮泛的教条观念上,也不要徒然地陷入无谓的口舌之争。
  • 个体的社会

    作者:诺贝特·埃利亚斯

    本书由三篇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组成,分别从“个体与社会”、“自我意识和人类形象”、“我们—自我平衡”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人与人之间总是表现出种种互济的功能,正是这些功能的相互关联才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社会”,因而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个体性活动乃是他个人的社会性联系。但伴随着西方现代性时代的来临,人类获得了一种对自我的重新发现,这种新的自我意识和对人的认识改变了西方社会的组织结构及权力关系,使得个体和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分裂和对抗。本书在1988年因其在社会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大影响而获得欧洲阿玛尔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