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艺术与社会理论

    作者:(英) 哈灵顿

    《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对艺术社会学研究作了综合的概述。它论述了社会理论家与社会学家中较关键的一些论争,这些论争同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及美学的社会学意义有关。在正文部分,《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讨论了艺术的意义同社会机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了审美价值与文化政治、趣味与社会阶级、金钱与赞助制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神话与流行文化,以及富有争议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意义等问题。对于现代重要的艺术社会理论家,从韦伯、齐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到福柯、布迪厄、哈贝马斯、利奥塔、鲍德里亚、詹姆逊,《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呈现了清晰的逻辑线索。
  •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

    作者:李强

    从社会学角度对当今中国大陆的一些主要职业群体——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管理干部以及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所作的研究。
  • Politeness

    作者:Penelope Brown,Steph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principles for constructing polite speeches. The core of it first appeared in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edited by Esther N. Goody (now out of print). It is here reissued with a fresh introduction that surveys the considerable literature in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hat the original extended essay stimulated, and suggests distinct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The authors describe and account for some remarkable parallelisms in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utterances with which 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 motive for these parallels is isolated - politeness, broadly defined to include both polite friendliness and polite formality - and a universal model is constructed outlining the abstract principles underlying polite usages. This is based on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ree unrelated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Tamil of South India, the Tzeltal spoken by Mayan Indians in Chiapas, Mexico, and the English of the USA and England, supplemented by examples from other cultures. Underneath the apparent diversity of polite behaviour in different societies lie some general pan-human principl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model of politeness provides a tool for analysing the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in any society. This volume will be of special interest to students in linguistic pragmatics, socio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and the soci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action.
  • 众生的京城

    作者:郑也夫 编

    《众生的京城》内容简介:郑也夫教授在人大、北大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城市调查报告,以使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性发现相互印证。《众生的京城》一书,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变化太快了,要使城市社会学跟上城市的脚步,需不断更新经验认识。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将探访伸向城市的方方面面,这些经验性文章,视角颇具时代气息,对认识城市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极有价值。
  •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作者:周晓虹

    本书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五大城市的3000余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和数百人的深度访谈,就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消费行为、休闲方式、社会交往、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品位、政治参与以及媒介使用特征等八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本书以翔实的资料、晓畅的文笔、精心的构思、睿智的激辩,深入探讨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状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成长中的中国中产阶层的壮丽画卷。
  • 流动的时代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齐格蒙特·鲍曼这部关于流动的现代性的杰作已经改变了我们思考当今世界的方式。在《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中,他探究了为当代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的不确定性,并为读者理解其阐发于此前作品中的流动的现代生活的观点,提供了简短的导言。 《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深入考察了后现代生活,揭示了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重要社会变化与哲学变化……《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的观点引人入胜。
  • 谁会真正关心慈善

    作者:亚瑟·C.布鲁克斯

    《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作者揭示了慈善既是国家经济财富的重要表示,同时也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健康和我们作为一个自由人所具有的赠与能力。“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我们都知道要给予慈善,然而谁会真正去做呢?亚瑟·布鲁克斯对美国赠与习惯具有调整性的研究粉碎了关于美国慈善的一成不变的老套说法,其中包括政治上的左派永远比右派富有同情心的神话。 在《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中,作者除了告诉我们谁是美国现今真正的赠与者之外,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存在着慈善赠与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个赠与者和被赠与者,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
  • 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

    作者:伊亚尔,塞勒尼,汤斯利

    《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新理论。通过讲述资本主义如何在资本家缺席的后共产主义中欧被打造的故事,它引导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问题。《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通过深入研究,深刻描绘了由中欧前共产党技术专家以及异议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体制废墟上构件的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 这是由三位美国社会学家作出的开创性研究,它主要研究了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从国家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问题。
  • 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更新和中国经验

    作者:赵鼎新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急據的社會變遷,關於社會運動革命的社會學研究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書只在對美國及西方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的發展作一個批判性的介紹,指出西方社會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因此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運動理論教材。本書不但要對社會學關於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的研究作一個總結,而且試圖在理論解析中介紹有關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以其讀者能夠據此建立自己的研究或賞旨趣。
  •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及教育

    作者:渠敬东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假若单从字面去理解,我们大体上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1.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其他的根本要素——教育即是人性,是人的自然;或者按照康德在同一段话中的说法,“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所以,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规定性。2.任何教育都是人的教育,都由人来执行,教育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秘密,在于“已完成的人”与“将完成的人”之间所发生的联系,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在“教”与“学”之间所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而且,教育必是当前发生的,属于实践的范畴。总之,康德的这个说法,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的自然和人的社会构成……
  • 都市里的农家女

    作者:[澳] 杰华

    《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是有关20世纪末加入大规模城市流动——包括流动到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中国农村女性经验的一项迷人研究。它在深度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理解流动者本身是如何体验流动的。作者集中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者,特别是女性流动者的经验,关注她们谈论那些经验的独特方式,以及那些经验如何影响了她们的认同意识。通过对都市里的农家女的一手材料的说明,作者提供了关于农村女性与城/乡经验之间如何协调的有价值见解,以及这些经验如何影响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性别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与现代化如何在最个人的层面上得到体验的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作者:陈映芳

    作者所着眼的角色概念是联结社会与个人、用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的中心概念。而作者用角色概念将这一特质巧妙地引出,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之间,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作为中间项.据此设定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分析模型。根据这个分析模型,作者可以分析角色的结构化过程。…… 对于作者的这样一些独创性的着眼点,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 相信作者的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历史学研究贡献良多,就像它给日本的青年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研究做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那样。
  • 私人生活史

    作者:菲利浦·阿利埃斯,乔治·杜比

    《私人生活史》以微观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 ——围墙中男人的权力与女人的权力、老人的权力与青年的权力、主人的权力与仆从的权力,小到家庭争吵,大到王室血案——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 各分卷目录 1. 古代人的私生活——从古罗马到拜占庭 2. 肖像——中世纪 3. 激情——文艺复兴 4. 演员与舞台——从大革命烽火到世界大战 5.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之谜
  • 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

    作者:冯仕政

    《社会学前沿论丛: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介绍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运动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横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历史学、人类学、组织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的专业领域,所形成的理论概念和观点丰富而庞杂。本书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文献的基础上,将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划分为集体行为论、资源动员论、政治过程论、框架建构论和新社会运动论等五个主要流派,仔细梳理每个流派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理念,以及由此而来的分析思路、理论假设和概念框架,揭示每个流派的优长、局限以及彼此间的批判和继承关系。本书既是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成果的全景式检阅,对研究中国当前和历史上的运动、革命、群体性事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吾民无地

    作者:文贯中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 机会链

    作者:[美]哈里森·C.怀特

    本书是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e)的成名作。他在本书中以网络作为社会结构,来看待社会网络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进而构建了组织中影响个人流动的一个系统模型,其意义不仅在于理论的突破,更在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奠基和完美运用。该书自出版后,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行动者的归来

    作者:[法] 阿兰·图海纳

    该书的思想是针对忽略个人主体性“古典社会学”范式的困境提出的。图海纳在本书中试图以行动者及社会运动的概念,重新引入主体。作者认为,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后工业社会中,个人作用于社会和历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来实现的;而又个人运动出发构成的社会运动,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 作者阿兰·图海纳是法国当代最主要的社会学家之一。1925年出生,现任教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对工业社会学、行动社会学和后工业社会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和杰出贡献。
  • 社会理论:现代性与本土化

    作者:应星 李猛 编

    每一代学人都应该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学科传统。社会学虽源自西土,但若要在中国真正生根,就必须精心培育及呵护自己的传统。苏国勋和叶启政教授作为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对后辈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集既是通过三代华人社会学者围绕韦伯及其他社会理论主题展开对话,来感受这一初生传统的激荡,并庆祝苏国勋教授华诞及叶启政先生荣休。
  • 现代社会心理学

    作者: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作为多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和考研考试必读书目,备受教师和读者欢迎。它一出版即获得学术界好评,先后荣获"华东地区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光明杯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国家教委第四届优秀教材评选中青年成果奖"等奖项。
  • 赢家通吃的社会

    作者:罗伯特·法兰克 菲利普·库克

    由于信息处理与传播网络日新月异,那些占据高位的才智之士握有的筹码日益增长,留给他人的利益空间相对的也就愈来愈小。娱乐界与运动圈内常见的奖酬制度,也就是几千人竞夺寥寥几个大奖的现象,已经渗透到这个经济社会里其他众多层面上。书中会说明导致这股风潮的驱动力量,并且探究这些力量在经济、社会、文化上所造成的后果。提出了新颖但又很有道理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