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社会学有什么用?

    作者:弗朗索瓦·迪贝

    社会学到底有什么用?作为知识的生产者,社会学家能够屈从于有用性吗?社会学家是一群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人?社会空想理论家?亦或是社会专家?社会学家总是急于探究其他人有什么用处,他们对自己提出过这个问题吗?弗朗索瓦•迪贝,法国社会学家、波尔多第二大学和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教授,作为一名资深的社会问题研究者(学校、社会运动、郊区、公正),邀请我们一起在这本《社会学有什么用?》中分享他的社会学家视点。 海报:
  • 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

    作者:[英]乌苏拉·胡斯

    对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很多学者而言,资本的核心是一种社会关系,即劳工和资本之间形成的阶级关系在重建全球市场体系的变化大潮之中,这种阶级关系如何发生改变?对胡斯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关注社会阶级,还要关注社会性别关 系。 “一位身在美国密尔沃基或英国伍尔弗汉普顿的母亲,虽然用着自动化的洗衣机和微波炉,但她花在家务活上的时间却比她祖母在这些电器还没发明时花费的时间更多;而另一位身在马来西亚的女性,曾为那台洗衣机和微波炉制作计算机芯片”在胡斯眼中,这两名女性是有关联的——女性问题的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不断将做家务等传统的劳动行为商品化。 胡斯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社会阶级视角以及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密切地关注了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女性和劳工问题,提出了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相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均有启发意义。
  • 现代社会冲突

    作者:(英)拉尔夫・达仁道夫

    拉尔夫・达仁道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是西方社会冲突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本书被作者称为其“社会科学之总和”,意在研究本世纪工业社会的社会冲突,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社会冲突。该书的基本命题是:“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和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围绕着这几对矛盾,作者展开深入的论述,表明自己的见解。同时作品也介绍和分析了很多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的各种社会冲突理论。对了解和研究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尤其是社会冲突,也会有所裨益。
  • 政治社会学导论

    作者:安东尼·奥罗姆

    本书为国际知名社会学家的代表作,也是政治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在系统介绍了政治社会学的几位奠基人物——马克思、韦伯、杜尔克姆、托克维尔等——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各派观点着手理清政治社会学的分析,并对现代大都市的权力与政治、政党和政治党派意识、公民政治参与、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建设等问题作了清晰的阐述。本书适合作为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的教材。
  •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

    作者:邱林川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但你是否想过,“信息时代”与“世界工厂”之间有何联系?本书认为,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关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本书经十年积累,内容分三部分。上编“网络之普及”讨论网吧与手机的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制度问题与社会影响。中编“信息中下阶层”梳理流动人口、劳工、青少年及老年人如何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利用网络科技,应对生存议题,进行草根创新。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考察新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点,包括网络条件下的控制与颠覆、文化表达及重大社会事件。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来,本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简•雅各布斯城市传播图书奖”提名。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主任比尔•达顿教授如此评价:“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此书的探讨最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 社会学与哲学

    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

  • 复杂适应系统

    作者:约翰·H.米勒,斯科特·E.佩奇

    本书是首部全面、清晰且令人易于理解地阐述复杂适应社会系统的著作,由该领域两位权威学者联袂完成。复杂适应社会系统——不论是“政治党派”、“股票市场”,还是蚂蚁群落——都体现了社会科学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所面临的一些最有趣的挑战。通过引人入胜的文字描述和难易适中且附有直观解释的技术细节,本书着重介绍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该领域出现的关键工具与思想,以及研究此类系统所需要的支撑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一些相关概念,比如涌现性、自组织临界性、自动机、网络、多样性、适应性以及反馈等。它还展示了如何利用从数学到适应性主体计算模型等一系列广泛的方法来探索复杂适应系统。
  •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作者:(美)布劳,(美)梅耶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内容简介:社会科学家对科层制结构和动态研究的浓厚兴趣有许多来源。最显著的来源,是现代社会中大规模正式组织的空前发展。在那些组织中,如果要达到组织目标就要发展等级制度,并用它来管理社会机器。当然,决定这样的组织发展步伐的还是大公司和大工业、大政府、大规模武装组织,还有近些年发展的大劳工组织。
  •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作者:李松

    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 货币哲学

    作者:西美尔

    货币哲学,ISBN:9787508042718,作者:(德)西美尔 著,陈戎女 等译
  • 城市社会学

    作者:[美]R.E.帕克,[美]E.N.伯吉斯

    本书是《城市与社会译丛》丛书系列之一。本文集最初发表于1925年,可看作是芝加哥城市研究学者们在其活动最紧张、繁忙的那个时代里学术思想的一个横断面。这里面即有重要的理论性剖析,又有对城市生活中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论述。从头到尾贯串了芝加哥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既城市决不只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存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相反,城市包含着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通泛表现形式,尤其是由空间分布特性而决定的人类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 抗争性政治

    作者:于建嵘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ISBN:9787010089263,作者:于建嵘 著
  • 情爱关系中的选择

    作者:【美】大卫·诺克斯,卡洛琳·沙赫特

    本书从“选择”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分17章从16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家庭社会学领域最新的研究,书中穿插着研究应用、自我评估量表、个体选择、社会政策等专栏,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另外还有许多幽默风趣的引言,给人一种不一样的家庭社会学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婚姻家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好的负责任的选择。
  •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作者:乔纳森·H.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H·特纳)第七版跟以前各版本相比有许多变动和新颖之处。全书除第一章为总论外,共分七大部分计29章。每一部分既概要总结了各种理论观点的来源,也分述了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本书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观点进行了分类,抓住了当今社会学中的最核心的理 论领域,展现了不同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详明性特征。因此,目前在社会学领域中,本书一直被当作专业必读书。自1974年以来,本书已连续出版了七个版本,并被译成了不同语言。仅在中国它就有多个译本,这是其它同类著作难以相比的。
  • 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

    作者:[英]吉拉德·德朗蒂

    一本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学参考书,以往的理论手册通常都按思想家和学派分人头叙述,主要侧重介绍,本书写法和编排独特。从不同的传统切入分析,包括了学术传统、国别传统、知识传统、主题和叙述、全球视角等五大部分。分别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撰写文章梳理社会理论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重要理念。其中国别传统中尤其提到了社会理论中的意大利、西班牙、北欧、中东欧等地域的学术发展,意大利部分强调了社会理论与马基雅维里等古典理论家的学术关联,而中东欧社会理论的进展最近几年逐渐收到学界的密切关注,许多中东欧国家的社会理论研究因其社会背景与中国的相似性,对中国学界更有借鉴价值。 虽然书名为欧洲社会理论手册,但是全书并未忽视欧洲以外的社会理论的进展,包括对中国的关注。近10年来最受关注的主题和理论发展趋势都有涉及。
  • 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

    作者:沈原

    重建的中国社会学陷入一场深刻的悖论。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社会学竟然没有能力提出振聋发聩的好问题;面对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社会学也竟然缺乏恰当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加以研究和测量。所以,现实情况竟是这样:人们在形成阶级分层的时代去研究职业分层,在频频发生社会冲突的时代去研究稳定结构;在制度变迁的时代去讨论“微小实践”;在劳动生产过程之外去研究劳工;面对底层社会的苦难却强调“价值中立”。这样一来,社会学就陷入了某种滑稽可笑的境地,甚至变形为布迪厄所说的“社会巫术”那一类的手艺:它借用科学的手段来遮蔽生活现实,麻痹人们的思想,但却绝不提供新的知识。 对我们来说,市场绝不仅仅是学者们在书斋里争论的课题。毋宁说,在转型期,市场更是一个实践的对象。我们正在生产市场。生产市场这件事,使我们占据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学术位置:可以亲眼目睹各种各样的市场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走出书斋,进入田野,对市场的诞生和发育做实地的、细致的观察和了解。
  •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作者:C. Wright Mills

    C. Wright Mills is best remembered for his highly acclaimed work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n which he set forth his views on how social science should be pursued. Hailed upon publication as a cogent and hard-hitting critique,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took issue with the ascendant schools of soci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lling for a humanist sociology connecting the social, person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of our live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Mills calls for is a sociological vision, a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that can see links between the apparently private problems of the individual and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Leading sociologist Amitai Etzioni brings this for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up to date with a lucid introduction in which he considers the ways social analysis has progressed since Mills first published his study in 1959. A classic in the field, this book still provides rich food for our imagination.
  • 跨國灰姑娘

    作者:藍佩嘉

    ◎聯合推薦 作家/吳音寧 台大社會系主任/林鶴玲 作家/胡淑雯 作家/柯裕棻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張茂桂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謝國雄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顧玉玲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
  • 割据的逻辑

    作者:刘思达

    这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法律职业的大型实证研究,作者秉承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分析传统,对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各个领域的竞争与规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社会科学分析。基于作者在2004-2007年间对中国12个省份的250余位法律执业者和国家官员的深入访谈、对中国律师网互动社区的三年参与观察以及大量历史材料收集工作,书中研究表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割据的,多个法律职业群体占据了这一市场的各个角落,律师业与其他职业之间的管辖权界限十分模糊,而管理律师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在同样高度割据的国家管理体系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就显得极不稳固。为了解释这一割据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定界与交换的空间社会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在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五个空间领域:边疆(农村法律服务)、战场(城市基层法律服务)、高端(涉外法律服务)、后院(企业与政府法律服务)、雷区(刑事法律服务)。这不仅是一本法律社会学的学术著作,而且是一次对于我国法律职业发展状况的深度透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背景的学者、学生和实务人员参考。
  • 她身之欲

    作者:丁瑜

    本书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而“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最佳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最佳行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