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作者:罗伯特·K.默顿

    本书自初版以来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被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简明目录 1968年增订版序言 1957年修订版序言 致 谢 第一编 论理论社会学 第一章 论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体系 第二章 论社会学的中层理论 第三章 显功能与潜功能 第四章 社会学理论对经验研究的影响 第五章 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第二编 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 导 论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与失范 第七章 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 第八章 科层结构与人格 第九章 知识分子在公共科层组织中的作用 第十章 对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的贡献 第十一章 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 第十二章 影响的模式:地区性和世界性影响力人物 第十三章 自证预言 第三编 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 导 论 第十四章 知识社会学 第十五章 卡尔·曼海姆和知识社会学 第十六章 对广播和电影宣传的研究 第四编 科学社会学研究 导 论 第十七章 科学与社会秩序 第十八章 科学与民主的社会结构 第十九章 机器、工人和工程师 第二十章 清教主义、虔信派和科学 第二十一章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与经济 文献注释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1968年增订版序言 本书这次重新印刷不是新的修订版,而只是增订版。1957年的修订版,除了简短的导论被大大地扩展成了本版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其他基本未变。仅有的变动都是技术性和无关紧要的,诸如校正印刷错误与增补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 最初写作构成本书的诸篇论文时,并未打算写成一部有连贯章节的著作。因此,那种期望这些论文现在的排列会展现出一个由严谨的内部联系所主导的自然演进过程的想法是徒劳的。然而,我还是不愿相信这本书完全没有连贯、统一和重点突出等诸种优点。 为了做到尽可能的连贯,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第一编展现了一种理论取向,根据这种取向,随后讨论了三类社会学问题。后三编各有一简短的导论,目的是想使读者不必自己去寻找由前一编到后一编的逻辑路径。 为了全书的统一起见,这些论文是着眼于两种社会学关切的逐渐展开和发展而组合起来的,这两种关切贯穿于全书,是通过各个章节中的观点而不是在考察一个特定主题之中得到充分表述的。这两种关切就是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切和对整理实质性理论与社会学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程序的关切。 可以认为,这两种目的并没有受到范围过于局限的损害。事实上,假若我暗示这些论文涉及了那些广大而模糊的领域,那么这一过分的论断只是强调了产出的微不足道。但是,既然理论与研究的结合、理论与方法的整理是贯穿于本书各章节的关切,那么就理论取向说几句,正如在第一编所提出的,就是适宜的。 第一章阐明这一情况: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目前的应用理论的表述之间,虽然它们的功能是互动的,但却是不同的。我们几乎无需指明当前的理论社会学依赖于以往的理论社会学的遗产。然而,我相信,考察对于真正的社会学思想史而不是一系列按年代整理出的社会学学说概要的知识要求,还是有价值的。这就恰如考虑当前社会学理论如何吸取前人理论是有价值的一样。 由于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社会学中层理论予以很大关注,所以就有理由根据这一时期发展出来的对这种理论的应用和批评来考察一下这种理论的特性和作用。第二章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 第三章为被描述为功能分析的社会理论提出了一个框架。它是以一种范式为中心的,这种范式整理了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诸领域发展出来的功能阐释中一直隐含(偶尔也显见)的那些假设、概念和程序。如果放弃发现一词的广泛含义,那么就可以说这个范式的诸因素主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的。它们部分是通过批判性地仔细考察那些把功能取向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学者们所作的研究和理论讨论而得以认识的,部分地是通过重新检验我自己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而得以认识的。 第一编的最后两章概括了现今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公认的各类相互关系。 第四章区别了那些被社会学理论这一常常含糊应用的术语所包括的相关但又不同的研究:方法论或程序逻辑、一般取向、概念分析、事后解释、经验概括和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在考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它们联系的事实就包含了它们的区别——我要强调在理论中一般取向的局限和功能。社会学从这种一般取向中,要比从一系列由一般理论导出的、被经验证实的、具体的一致性中得到更多的充实。因此,我也要强调和试图描述经验概括的重要性和不完全性。在这一章中,所指出的是这种毫不相同的概括可以通过一个整理过程而得以核实和加强。因而,它们就成为一般规则的例子。 第五章考察了理论与研究之间这种相互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各样的结论。只有那些仅仅是读过而并未从事过经验研究的人,才会一直相信研究的惟一的或更为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检验先前建立的假设。该研究代表了一种基本的但却狭隘的、远不是惟一的功能。在理论发展中,(经验)研究起着比这种被动的确证作用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正如这一章所详细指出的,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也有引发、重新阐述、重新确立和澄清的作用。因而,经验研究促进了理论的成熟。很显然,那种远离所有经验研究而只凭道听途说的社会学家,会冒着同经验隔绝的危险,而经验研究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新的、富有成果的方向上去。他的思想里还没有经验准备。他还不会有常常被称为偶然发现的经验,即由对新发现(而不是按图索骥)有准备的头脑偶然作出的发现。由于注意到这一点,我把偶然发现作为经验调查的一个事实而不是一种哲学。 马克斯·韦伯赞成的观点是对的,即一个人不必为了了解恺撒而成为恺撒。但是,对于我们理论社会学家来说,有这么一种诱惑,常常好像为了解恺撒而不必研究恺撒。然而,我们知道,理论和研究的互动既有助于对特殊个案的理解,也有助于一般规则的形成。 我感激芭芭拉·本根精心编辑了前两章;感激哈里特·A.朱克曼博士对这两章初稿的批评;感激玛丽·迈尔斯女士把涂改不清的手稿变成了清晰的打字稿。在准备这些导论性的章节时,我还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68年3月 1957年修订版序言 在这一版中,大约三分之一多的内容是新的。这一主要的变化包括四个新的章节和两个文献附录,这些附录回顾了它们所属那些章节所涉及的问题的近来发展。通过改写那些应该很清楚却并不清楚的段落,我也试图改进书中各处的阐述,并且我已消除了几个绝不应犯的乏味的错误。 在这一版所加的四章中,有两章来自已出版的专题文集,其中一本已脱销了,另一本也同样近于见不到。“影响的模式:有地区性和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人物”一文首次出现在1948年至1949年的《传播研究》(P.F.拉扎斯费尔德和F.N.斯坦顿编)中,它是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处关于在社会中个人影响之作用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这一章介绍了“影响”这一概念,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影响,即“地区性”影响和“世界性”影响,而且把这两类影响与地方社区中的影响结构联系起来。“关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是与艾丽斯·S.罗西夫人合作写成的,最初发表在《社会研究中的连续性》(R.K.默顿和P.F.拉扎斯费尔德编)中。它利用了《美国士兵》所提供的大量证据,来阐明在某些条件下,人们要使自己遵从不同群体的,特别是他们所不隶属的群体的规范。 在这一版中新加的其余两章从前未发表过。第一个是“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加强近来对被称为失范的社会规范解体的经验和理论分析。第二个是“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说明当前对参考群体行为的研究的一些特定社会学含义(不同于社会心理学含义)。目的则在于考察社会结构的某些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对参考群体的社会学分析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之前必须解决。 文献附录主要涉及到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还相当详细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发展中新教的作用。 我特别要感谢埃莉诺·巴伯博士和玛丽·克林克夫人所做的校对;感谢伯尼斯·泽尔迪齐夫人所做的索引准备工作。在修订本书时,我受惠于福特基金会为行为科学计划提供的一小笔资助,这笔资助是没有事先限于某个特定项目的资助表中的一部分。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56年感恩节 致 谢 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对我来说,很难在细节上追溯我在本书中论述的种种观点的起源;很难追究这些伴随我多年的观点不断修正的原因。许多社会科学家对这些观点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且只要知道了出处,在各个章节的大量注释中都会提及。但是,在这些人中,有六位尤其使我在不同程度和方面受到裨益,对于他们,我谨致谢忱。 最早和最大的帮助来自查尔斯·H.霍普金斯,本书以题献这种微不足道和姗姗来迟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谢意。由于他(我的姐夫)的存在,许多人提高了他们的人类尊严。只要我们中间任何领略过他的生活的人还活着,那么他就活着。我是充满爱、尊敬和感激之心将此书题献给霍普——一位深切地知道应当指导他人的人。 至于我的好友、现在在奥伯林学院的乔治·伊顿·辛普森,我非常感谢他曾指导一位鲁莽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并使他看到研究社会关系系统运转的学术乐趣,使我很容易地就顺利地步入社会学之门。 在皮蒂里姆·A.索罗金全身心投入历史运动研究之前——这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社会文化动力学》中——他促使我摆脱了认为有效的社会研究仅局限于美国的地方主义思想,也使我摆脱了缺乏上进的、把社会学重要主题局限于诸如离婚和青少年犯罪之类社会生活表面问题的狭隘思想。我乐于感谢这一可敬的指教,但感激之情难以尽言。 对于在科学史家中最令人敬重的乔治·萨顿,我要感谢他的友谊和指导,感谢他使我在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获得了在他那著名的哈佛图书馆189号工作室工作的特权。在本书致力于社会学理论史之必要条件的第一章和致力于研究科学社会学的第四编中,读者将会看到他对我的激励的细小印记。 那些读了后面篇幅的读者很快就会认识到我从我的导师和朋友塔尔科特·帕森斯那里受益至深。他很早就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向许多人表明了他对分析理论的热情。从他善于激发学生的知识热情而不是将他们培养成顺从的信徒方面,可以看到他为人师表的气度。三十年代初期,哈佛大学小小的社会学研究生班所提供的亲密学术气氛中,有可能使像我这样的研究生与像帕森斯博士这样的导师之间保持着密切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同仁集体,今天在那些由众多研究生和一小群忙碌不堪的教授组成的系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集体。 近些年来,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室共同工作的时候,我从保罗·F.拉扎斯费尔德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他对我从与他的无数次交谈中受惠多少还毫不知情,所以我特别荣幸地借此机会公开地使他注意到这一点。他那怀疑的好奇心对我来说非常珍贵,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我更为详尽地阐述我持下列观点的理由,即我认为功能分析现在对人类社会的广泛问题虽不是惟一的但却是最有前途的理论取向。而最主要的是他以身作则,更加使我确信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的浅薄涉猎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在于系统性和严肃性之中,这就是说,以学术上的责任感和严谨探求最初被认为有趣的思想。我认为,这也正是本书第一章开头所引怀特海格言中最后几句话所说的意思。 还有其他四位我应提及的人:一位是因为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会知道我对她的感激之情;其他三位会在适当时候发现他们于我助益良多。 译 后 记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我们十分高兴的是,该书在有了法、意、俄、日、波兰、捷克、希伯莱、西班牙、匈牙利、葡萄牙等文的译本之后,中译本终于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默顿是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理论横跨了美国社会学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不仅如此,默顿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他曾是美国七十年代前后知识分子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例如,美国《公众利益》季刊1972年秋季第29卷上的一篇调查文章把默顿列为近七十位最有名气的美国知识分子之一[参见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卡特年代》(第2版),第170页,梅士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是默顿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本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的生动体现。该书是由多篇论文和不同时期的著作汇编而成的,初版于1949年,修订版于1957年,1968年作者在补充了许多内容之后增订再版。我们的译文是根据美国纽约自由出版社1968年增订版译出的。 本书中文版的问世, 我们首先感谢苏国勋先生。没有苏先生的发起、鼓励和指导,本书中文版不会与广大中文读者见面。在翻译期间,沈原先生在组织工作方面,李秋零在拉丁文、德文的译述方面,侯一麟先生在法文译述方面,邰志强先生在译稿誉清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在此,我代表译者们向他们致以谢忱。最后,我们还要感谢作者本人。在翻译之际,默顿先生及时地给我们寄来了原版书、照片和一些解决疑难的信件以及中文版序言。我们愿借此机会,向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年过八旬的社会学大师致意! 本书的译、校者名单如下:目录、序言、致谢、第一编第一至五章:唐少杰译,蒋和明校;第二编导论、第六章:冯寿东译,蒋和明校;第七章:刘永军译,李淑静校;第八至九章:李守京译,李淑静校;第十章:李传全译,唐少杰校;第十一章:袁坡、刘敬鲁译,唐少杰校;第十二章:赵艳萍译,唐少杰校;第十三章:李丽伟译,唐少杰校;第三编导论、第十四至十六章:姜肇国译,唐少杰校;第四编导论、第十七至第十八章:黄静静、刘求实译(王瑞芝老师对德文部分的翻译给予了帮助),唐少杰校;第十九至二十一章:曹尚伟译,蒋和明校;文献注释,索引:姜肇国、张玲霞译,蒋和明校。本书中文稿自1987年底至1988年初开始,最初,蒋和明先生主持全书翻译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劳动,后来,因他赴美深造,改由唐少杰负责全书翻译工作,由唐少杰通阅全部译稿,并做了文字校订和统一工作。最后,译林出版社约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齐心先生对全部译文作了大量的校订、补漏和部分重译的工作。 为了方便进一步查阅和研究,我们把本书英文原版页码以边码的方式标在正文页旁。我们还把书中引用的著作、杂志、论文等原文标题附出,在第二次以及之后出现相同的标题时则略去原文。另外,在引文出处若有相应的中文版译著,我们也尽量标明。 总之,谨请各界读者对我们的译文不吝批评、指正。 唐少杰 1992年初春一稿 2005年初春二稿 北京清华园
  • 社会学精要

    作者:李银河

    《社会学精要》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学精要》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
  •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

    作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以习性、场、象征暴力等概念为中心,创立了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致力于分析社会等级的再生产机制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文化花象征因素。本书是阐明作者的“哲学”思想的著作,但这不是一种脱离社会生活的经院式哲学,而是实践的哲学,关于强力、习惯、身体、想像、偶然的哲学。
  • 外国社会学史

    作者:贾春增编

    本书第一版分三篇,共14章。现在的修订版,保持三篇的格局未变,只是在前两篇里各增加了一章新内容。具体地说,第一篇是写社会学产生和形成时期的西方社会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法国 、英国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限于当时的情况,没有把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帕累托的理论包括进来。这次的修订本增加了关于帕累托普通社会学思想的一章,即第七章。目前关于帕累托方面的材料开始多了起来,不过读起来感到有些凌乱,本书按照已形成的体例加以编排,使其属于他特有的思想内容更为集中和突出。在本书第二篇,20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增加了自80年代末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发展趋势一章,即第十五章;另外,将第一版的附录——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改作一章放在第二篇,即现在的第十四章。在第三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部分,由于这些国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十六章冠以“前”南斯拉夫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标题;将第十七章也冠以“前”南斯拉夫社会学,删去乐欧国家社会学提法和相关的内容,为了向读者说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学的一般状况,故增加了附录部分的新内容。
  • 工蜂

    作者:廉思 编

    《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内容简介: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对中国社会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领域虽有很多感性的议论和个体性的报道,却缺乏严谨深入的调查研究。“蚁族”一词的首创者——廉思教授带领其团队填补了这一空白。2011年以来,廉思带领团队对全国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调查涉及全国上百所高校、5000余名高校青年教师,全面地描绘出当前中国大学青年教师生活和思想的全图,由其撰写的有关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报告已经引起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最终推出了这部力作《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 “工蜂”,是对“大学青年教师”的典型概括。工蜂是蜂群中占绝大多数的群体,以数倍于雄蜂的数量承担了整个蜂群的全部劳动。相比蜂王和雄蜂,工蜂弱小,但有力量,犹如一介文弱书生,强大从不彰显于外在。工蜂不知疲倦地为人间酿造出甜美的蜂蜜,恰似老师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工蜂无愧于“勤劳”的称号,历经短暂的一生,似乎从未在工作中停歇下来过。纵观社会,知识分子是唯一能够终生工作不止的群体,思考和发声是贯穿其一生的事业。大学青年教师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影响着今天,也以培养知识分子的方式影响着明天和更远的未来。 工蜂虽有集体协作,但是独立作业,其目的是为整个群体的生衍繁殖;知识分子一方面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另一方面为人类世界和国家民族提供智识、启迪后人,两者都可谓“独立性和集体性共存”。 工蜂一旦遇到有敌害侵袭,会将其蜇针连同肠脏留在对方体中。尽管自己会死亡,也要给对方一击,这是工蜂的特点,也是知识分子的性格。同时,一个蜂巢何尝不是一所大学、一个社会的缩影呢? 《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二十余万字,廉思团队将人物深访、名家访谈、研究报告融为一体,既延续了“蚁族”研究的传统,又在方法风格上有所创新。既重数据,也重实例,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既具宏观,也具微观。在横向、纵向、个体三个维度中重新定位大学青年教师,以历史的视野反思现实,以现实的关怀思考未来,力图通过冰冷数据分析与温暖笔触深描的结合,向世人描绘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奋斗、彷徨、苦乐与求索,堪为时代证言。 2009年,廉思团队发现“蚁族”现象,出版《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深入探讨。沉潜3年后,廉思团队倾力推出第一部系统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重磅著作: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
  • Unequal Childhoods

    作者:Annette Lareau

  • 社会学二十讲

    作者:(美)杰弗里.亚历山大

  •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作者:[英]帕特里克·贝尔特,[葡]菲利佩·卡

    本书以社会理论大师为纲,简明扼要地勾勒了20世纪以来社会理论的发展全貌。作者以简洁易读的文字展现了社会理论具有挑战性的阐释,涵盖了社会理论界的关键人物和古典学派的思想,包括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帕森斯、默顿、卢曼、亚历山大、米德、戈夫曼等。作者架设了一座沟通哲学与社会理论的桥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讨论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贡献,还囊括了大量最新材料,包括法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文化社会学、齐格蒙特•鲍曼、乌尔里希•贝克、曼纽尔•卡斯特尔、迈克尔•曼、萨斯奇亚•萨森、兰德尔•柯林斯、西达•斯考切波等当代社会思想家的成就。
  • 城市社会学

    作者:郑也夫

    长期以来作者的演讲名闻校园内外。《城市社会学》是作者讲授同名课程之实录。教师常常面临两难:课讲得好,却踌躇授业内容之出版,因为出了书,课就不好讲了。《城市社会学》作者系两栖动物。兼爱讲道与著文。于是只好在《城市社会学》第一版(2002)问世后不辞辛苦,添砖加瓦,更新讲课内容。七年来的讲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城市社会学》之第二版终于出手。
  • 大工地

    作者:潘毅,卢晖临,张慧鹏

    建筑工人,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最难要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然而为了争取一点血汗钱,他们甚至需要爬上高楼寻求自杀以引起关注。房地产建筑行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龙头而备受瞩目,但这种经济增长背后疯狂的资本积累、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各种社会伤害却常常被忽视。建筑工,这个民工中规模最大、命运最惨的群体,吸引了本书作者潘毅教授及其团队的目光。两年来,他们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家庭,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材料。书内,潘毅博士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透视建筑业农民工阶层形成背后的故事。
  • 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

    作者:(美)苏黛瑞

    本书已被公认为西方学界关于当代中国转型和流动人口的最重要文献,曾获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图书奖。 20世纪末,中国与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该如何处理大量被推向城市的流动者的公民权问题?对任何地方来说,这都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而在中国,这种棘手的情形变得尤为复杂。 在这部以生活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农民流动者为研究对象的重要著作中,作者揭示了市场、农民流动者以及消退中的国家计划体制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农民流动者是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抗争并催生新的公民权模式的。
  • 社会学教程

    作者:王思斌

    本书是社会学概论性质的教科书,也是社会学的入门书。本书从人与社会、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变迁几个角度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该书涉及的主要论题有:社会及其构成、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组织与管理、社区及城乡发展、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在内容上,该书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介绍社会学的经典和成熟的理论,并照顾到当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国社会学研究的比较成熟的成果给予充分的关注;特别关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的现实问题。该书力图从社会学理论和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个角度出发介绍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知识,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 为了使读者对社会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书还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也为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 社会网分析讲义

    作者: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编辑推荐:社会网分析是社会网理论在建立模型与实证研究时,收集定量资料与测量社会网变量必需的工具。
  • 社会学概论新修

    作者: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贯彻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取向,以社会运行论为理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解释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 社会学何为?

    作者:克里斯·希林(Chris Shillin

    《社会学何为?》的两份索引系作者根据原书索引改编而成。个别译者注以括号形式随附在正文当中。这本《社会学何为?》的书名特别译作“何为”,而不是字面上的“雄心”(女性主义者又可以从中看出某种歧视来)或者“抱负”,这正反映了后经典时代某种明确的暧昧。《社会学何为?》中所论的“ambition”可恢宏可局促,可卑微可高远,到了后经典时代的许多理论,甚至于根本就放弃了“宏大”、“未来”与“道德”指向的欲求,视之为某种知识暴力,斥之为“宏大叙事”的欺诈。但这正是两位作者写作的居心所在:在这个无论是外部社会生活还是内部知识生活都高度专业化、理性化的时代,重新将社会生活与道德生活关联起来。中译者也想以这样的译名,扣合诗哲们面对四月荒原般的时代风景发出的追问:社会学家何为?
  • 全球“猎身”

    作者:项飚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 制造同意

    作者:[美] 迈克尔·布若威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迈克尔·布若威的重要代表作,在工业社会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作者布若威运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力图通过对工作现场的呈现来阐明一个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论框架。“为什么工人这么努力地工作?”布若威的研究揭示出恰恰是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的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同意”的两大重要机制。
  •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

    作者:主编郑杭生,副主编 李强 林克雷

    本书2003年第三版在此http://www.douban.com/subject/1672552/
  • “气”与抗争政治

    作者:应星

    以气为研究视角,是为了克服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如前所述,理性论与情感论、权利论与道义论各有所偏,每一种视角都可以解释复杂的抗争政治的某一面向,但又难以将对方的视角排斥在外。究其实,人本身就是理性与情感兼备、时而为利益所驱时而为道义所激的复杂动物,更何况,群体行动更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综合的视角。而在理性论、利益论独据中国当代农村抗争政治研究舞台的情况下,更亟待纠偏。气介乎两者之间,又偏情感和道义一维,是推进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恰切的概念。
  • 社会统计学

    作者:卢淑华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并以变量的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各种统计技术。本书的例证材料多取材于社会现象,采用直观、浅显的叙述,将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通俗地呈现给读者,是学习、研究社会统计问题的必读课本。 本书是高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可供文科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