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的项目成果,是一项集体研究的成果。《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集中体现了本学科的都市文化理论研究的特色,是学科建设长期积累的成果。《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专著中的章节等形式公开发表过,此次编撰成书,这部分的章节有的经过重新改写、编排,也有的章节保持了原样。 -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
本书启用了“可信度” 和“空制度”两个概念。一种为社会群体所信赖并确认为可信的制度,其创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根据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无视这一条件,不仅会导致对社会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作用甚微的空制度的产生,而且会导致社会不公加剧,甚至引起社会冲突。本书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 目 录 绪 论…………………………………………………………………………………………1 第一章 农地产权制度的可信度,即“有意的制度模糊”之所以生效的原因…………26 第二章 为什么农民没有权利——土地产权纠纷和习俗权………………………………65 第三章 中国的草原管理:“空制度”的创建……………………………………………100 第四章 争议地带——森林权、登记和社会矛盾…………………………………………137 第五章 “四荒”拍卖政策174第六章国有化和私有化之间 ——作为第三条道路的共有财产?………………………………………………217 结 论 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254 附录一 两个村庄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1 附录二 国营林场和村庄之间的土地纠纷材料……………………………………………274 附录三 乡村学校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7 附录四 某砖窑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80 附录五 “第二轮”土地承包(农民持有的副本)………………………………………283 附录六 “第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委员会持有的副本)………………………………286 附录七 责任山承包合同……………………………………………………………………288 附录八 长城村拍卖宜林“四荒地”造林合同……………………………………………289 附录九 官厅村“四荒地”拍卖合同书……………………………………………………291 附录十 将农村土地转让给一家企业的手写合同…………………………………………292 附录十一 上垣村草原界线四至范围的手写协议书(不包括地图)……………………293 附录十二 某村庄的草原使用合同…………………………………………………………295 附录十三 某农户的草原承包合同…………………………………………………………300 中英文专有名词索引…………………………………………………………………………302 -
金翼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著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写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本书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
理解农民中国
在本书中,作者选择中国农业变迁作为主题。具体来说,他主要选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市场交易的等级体系和传统中国农业的停滞与发展等一些主题。围绕着中国农业和农民的主题,作者系统梳理以下理论问题:有关小农行为动机的斯科特—波普金争论;施坚雅的中心地与巨区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史上的技术停滞与突破的科技论与分配论;解释19世纪中国农民起义的千年王国论、阶级斗争论与地方政治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还是过密化的争论。针对这些理论争论,作者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比较,不但找出对立的理论之间的分歧,发掘其各自的理论逻辑,而且往往能跳出这些争论,看到对立理论之间的联系和互补关系。 -
Sexuality
Sex is everywhere in the modern world. But why is it so important to who we are? What shapes our sexuality and how does our sexuality shape us. What impact have feminism, religion, and HIV/AIDS had on our attitudes to sex? This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examines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exploring how sexual norms have changed throughout history, from self-castrating early Christians to modern-day born-again virgins, from sexual liberationists to lesbian separatists; and tackling the major controversies around sex and sexuality today: ideas on masculinity and feminity, paedophilia, gay politics, sex education, eugenics, and even the future of sex itself. -
事故共和国
200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托马斯·威尔逊奖 2005年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詹姆斯·赫斯特奖 2005年美国法律史协会威廉·克罗维尔基金会奖 约翰·维特对美国工业化时代的描绘既细致入微,又视野恢宏。这一历史学佳作不仅仅讲述了工人赔偿的兴起,——它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一。维特还生动地重现了19世纪晚期工业世界的社会图景:令人震惊的工人伤亡率、工人的互助保险协会、大规模的移民潮、泰勒主义管理的兴起、重塑自由劳动理念的斗争、欧洲的社会工程与美国的反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遭遇、进步时代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基于这些材料,维特阐明:法律参与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他的分析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展示出美国法律改革中诱人的可能性与不变的局限性。本书注定将成为法律社会史的经典。 ——彼得·舒克(Peter H. Schuck),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著有《美国多样性:政府保持安全距离》 1940年,威拉德·赫斯特与劳埃德·加里森发表了关于威斯康星州工伤以及法律救济的论著,开启了美国现代的法律与社会研究。两代人以后,维特的《事故共和国》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的完全成熟。维特灵巧地整合了侵权法理论的法律分析、工业事故的历史、国家治理的新政治经济理论,表明了世纪之交有关工作、工伤、风险、补偿和规制的斗争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精微、全面的跨学科之作,《事故共和国》正是赫斯特与加里森心中完美的法律史研究。 ——威廉·诺瓦克(William Novak),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著有《人民的福利:19世纪美国的法律与规制》作者。 《事故共和国》谈的是工人补偿的起源,可能是该领域最好的著作。但它的主题更为宽泛。本书还涉及了风险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关系,谈到了手指是值30还是60美元,触及了苦痛的政治表述,亦即苦痛如何被衡量、被商品化、被表达、被压制……这是一部法律史佳作,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赢得学者们的认同。 ——克里斯多夫·卡普佐拉(Christopher Capozzola),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 -
合作的复杂性
本书作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主持的“囚徒困境重复博弈计算机程序奥林匹克竞赛”在学术界无人不知。其试验结果,对当代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传统理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冲击。在本书中,作者从其最初赢得全球声誉的《合作的进化》中“一报还一报”的简单模型策略中,细致地“复杂化”出更多丰富结论。作者在对“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试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和所引发问题进行具体讨论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博弈中的合作。书中设计了一个接近人类社会群体的现实情景,引入噪声考量和博弈规则,利用计算机程序建模,进行试验,并在理论上分析可行性。作者把模型从外生偏好假设中解放出来,这将为社会科学的进步扫除很多障碍。 作者的另一著作《合作的进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被公认作出了根本性的贡献,自从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八种文字。本书是那本里程碑式著作的延续,它既可以作为了解复杂理论以及计算机模型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的一个介绍,也可以作为对当前这个领域一个综述。本书不仅重要,而且有趣,值得阅读。 -------------------------------------------------------------------------------- -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十年前,热心新闻工作委员会把美国一些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人召集在一起,提出了一个问题:“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详尽的文献搜索、抽样调查、访谈和公共论坛研讨,他们确定了定义新闻工作及其社会角色的核心要素。研究结果就呈现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讨论媒体的最重要的图书之一,本书曾获哈佛古尔德斯密斯图书奖、新闻专业委员会奖、宾州州立大学巴特•理查德奖。 新版增补了在线媒体的兴起、过去五年间的丑闻以及更多新材料,新版的《新闻的基本原则》还加入了全新的第十条原则,强调了互联网时代公民的角色。 本书的两位作者比尔•科瓦齐(Bill Kovach)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分别创建了“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Committee of Concerned Journalists,CCJ)和“卓越新闻项目”,对全美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并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归纳出新闻界公认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十个职业标准(最后一个标准是2007年修订版新加入的)。 1、 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 2、 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忠于公民。 3、 新闻工作的本质是用核实加以约束。 4、 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被报道对象 5、 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 6、 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 7、 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 8、 新闻必须做到全面均衡。 9、 新闻从业人员有义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 10、 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相关评论: “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关于每条原则的议论均是言简意赅的散文精品,堪称名言警句的洞见俯仰皆是。……这本书应该成为新闻专业工作者、学生和他们所服务的公民的核心读物。——Carl Sessions Stepp,《美国新闻学评论》 “这本书会让记者若有所思,想到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良心,好看、中肯而深刻。”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领悟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有助于我们知晓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当我们能够充满自信地汲取来自世界各方的智慧之际,我们就一定会拥有更强大的贡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专业力量。”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乡村江湖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黄宗智(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切入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比较深入,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苏力(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最优秀的一部博士论文。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入口,提供了一个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因而具有创新意义。该文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行文通畅,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曹锦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研究农村的著作。作者有深入的调研经验和足够的学术敏感,抓住了“乡村混混”这个被学界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分析建立在对农村社会透彻把握的基础上。这本著作提出的“乡村混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阿格妮丝·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在匈牙利第一次发表,迄今已出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塞尔维亚文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卢卡奇曾亲自为《日常生活》的匈牙利文版作序。《日常生活》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谈到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时指出:“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是《日常生活》的实际争端。《日常生活》提供的答案表达了这样的信念,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上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变革的内在组成部分。” -
娘家与婆家
在被界定为父系父权亲属制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存在普遍的“妻管严”现象?为什么众多家庭在日常往来中与母系亲戚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是一本人类学调查作品,作者以在山东一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实践和性别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体系。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研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学术领域。大多数研究者基本上是从已婚男性这一立场出发,关注父系方面的亲属组织和已婚男性的亲属关系,他们认为已婚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属于同一个亲属关系体系。而这本书的作者发现,已婚妇女的亲属关系往往具有娘家、婆家并行并重的特点,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亲属关系经营活动,构建出了不同于正式父系谱系关系的实践性亲属关系网络,并使妇女在父系体制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
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
《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内容简介:2010年11月2日是费孝通教授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费孝通教授,我们选辑了费孝通晚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期间对己所传承的马氏功能主义学术思想进行回顾和反思的代表性文章5篇,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同仁学习和讨论费老相关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9篇,合成本辑。希望借此机会,一方面展示我们对费老学术思想的学习体会,另一方面则表达我们对费老的追思、缅怀和景仰之情。作为中国社会学发展道路的一个回顾,《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
反貧困
沒有「殘障」的人,只有「殘障」的社會。 滑一跤就永遠站不起來,這樣的社會不可能有希望…… 有一種產業專門乘人之危,將貧困者當成剝削對象,用「給他們一個夢想」的美麗口號 掩飾自己的真面目。這種產業,我稱之為「貧窮產業」。 榮獲日本「大佛次郎論壇賞」、「平和協同新聞基金賞」等多項大獎! 「這是叫窮人快點去死的意思嗎?」 二○○七年七月,在福岡縣北九州市小倉北區,發現一具死亡時間超過一個月、早已變成木乃伊的屍體,死亡的五十二歲男子,在日記上留下了這麼一句話。 因為肝硬化無法繼續工作,卻被終止社會救助的這名男子, 在寫下最後一句「好想吃飯糰」後,告別了人世。 只要一不小心踩滑了腳,就會毫無阻攔地一路跌落到最底層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溜滑梯社會」。 這個「貧窮產業」不斷坐大的社會,還製造出什麼呢? 每天接觸的犯罪新聞,往往就隱藏在貧窮的陰影中。 究竟是要對那些陰影視而不見,說聲「沒想到有這麼殘忍的人」就結束, 還是要真心追求一個不會發生這種悲劇的社會? 貧困不在人,在社會。 長年投身最前線、積極推動解決貧困問題的社會學者湯淺誠, 對「不是過勞死,就是貧窮」的現況已經忍無可忍, 決心以獨特的眼睛,深入挖掘潛藏在「溜滑梯社會」中的貧困。 以「人人都應活得有尊嚴」為理想, 提出強有力的批判與建言! 這本書,是他消除貧困問題的藍圖…… -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内容简介:在当代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身体问题在西方社会文化理论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西方身体社会学领域的一本代表作,《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纵览该研究领域诸多研究路径的长短优劣,全面展现各路发展如何推动身体成为突破场所,探寻晚近来自女性主义、现象学、行动导向思路的身体研究,考察“身体规划”、“身体面具”和“身体潜势”等方面最新论述,分析身体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提出了整合论的身体观,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与启发价值。 -
生态乌托邦
《生态乌托邦》的雄心是提供一幅吸引人的画面,即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可持续”到底是什么样子,向大家展示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新的生活方式,确保人类可以比较舒服地在地球上生存更长时间。 书中描绘的许多日常生活细节,使得许多读者都为之着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希望与乐观,对年轻读者格外有吸引力。它揭示了蒙在环境退化、社会异化、社区衰败、个人压力等看似不可避免的表象上的面纱,教导我们:敢于做梦是件好事,乐于尝试新观念新想法是件好事,想象自己快乐幸福是件好事,与我们的同伴拥有相互支持关系同样是件好事。 -
人文地理学导论
本书由导论和五部分内容组成:导论介绍本书的方法论、结构以及阅读要点等;第一部分回顾前资本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文地理状况,并展望未来的人类发展;第二部分考察人口变迁、资源和消费、环境问题以及全球化经济等21世纪初人类世界普遍关注的命题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城镇和乡村的社会、文化问题;第四部分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探讨生产、金融和消费等问题;第五部分从个人、地方和全球的角度展现多样的政治地理。每一部分都由数章组成,开篇有关于本部分涉及的重要问题的简要介绍。书中讨论的议题,诸如移民、环境、边缘化、贫困化、种族冲突、能源困境、中产化等,都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全书勾勒了一幅21世纪的人文地图,其人文意识使它既是一部从人类视角出发的地理学著作,又是一部以地理学为线索的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经济学、政治学著作。其时代感使它值得所有关注21世纪人类发展的人阅读参考。 -
互联网政治学
《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研究了新传播技术对政党与选举、压力集团、社会运动、地方民主、公共机构和全球治理的影响。《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还分析了持续性的和争议性的政策问题,这包括数字鸿沟,互联网自身的治理,监视、隐私与安全之间的张力,互联网媒体领域的政治经济学。《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采用比较性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美国、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量案例。写作风格清晰而易于理解,这本最新的极具复杂性的理论书籍,揭示了互联网对我们如何“从事”政治以及如何理解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媒体推荐 传播技术的政治以及传播技术与政治,是所有新的传播技术问世前后都会牵涉到的问题。而在现代政治社会中,无非将形成两组关系,一是国家与新传播技术,二是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前者是庙堂之上的云霄,后者是草根之下的土壤。它们之间尽管有此霄壤之别,但却相辅相成,这正是互联网链接式政治生态的奇观之一……《互联网政治学》的讨论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逻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杜骏飞 本书的优点在于:具有典范性的主题架构、极其透彻的研究、对所涉问题的每个重要文献或观点的归纳。在互联网影响社会的文献中,该书将具有突出的贡献。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加里·查普曼 截至目前,查德威克提供了对互联网与政治这一领域的最为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论述了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技术政治。这是一本令人永世难忘的著作。 ——华盛顿大学 兰斯·本内特 本书是互联网与政治这一领域中最为透彻和全面的著作——查德威克以其对研究文献的饱学博览,给初涉此领域的学生提供了最为细致的导论性资料。 ——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 布鲁斯·比姆博 -
全球族
本书是资深都市学者乔尔·科特金的经典之作,在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作者以其宽广的视角,发现全球化部落这一主题的敏感性。全球化部落不仅仅承担了自身繁衍的功能,其全球范围的流动和强烈的族裔意识使其在扎根的同时,传承着人类社会的真谛。 -
媒介·社会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以作者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为基本框架,以新鲜、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邃有力的理论分析了媒介产业、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积极的受众以及媒介外的社会世界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出媒介与社会世界的关系的生动图景。此书已出至第三版,前两版在美国学界备受好评。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之上增添了新鲜实例,更新了资料数据,可谓媒介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力作。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