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中国的威胁
本书跳出西方成见,新论迭出,针对中西方一系列争议提出独到洞见与对策。作品坦然面对中国的崛起,客观理性分析中国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过去西方汉学家或中国问题专家所未曾关注或提出的看法和观点,令西方社会耳目一新,标志着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历史观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品驳斥“中国威胁论”,把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机会,认为遏制中国发展很危险,大胆提出“中国是福”的观点;作品一反欧洲汉学家居高临下的“常态”,公开表示西方并不“占据着道德高地”,大胆提出了普世价值存在于西方、中国、阿拉伯文化的观点以及和谐世界的理想。作品呼吁西方社会给中国更多的善意理解,提出中国改进对外宣传与西方民众沟通技巧有关建设性意见,善意提醒国人客观地看待西方的学界观点和媒体文化。本书也成为西方社会重新认识中国的一个好的开始。 http://book.ifeng.com/book.php?book_id=1357 -
社会理论中的视觉
这是一个社会理论、社会学各相关群体及其他学科相对沉寂的时代。随着后现代主义黯然失色,4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既没有一个居于主导的正统信仰,也不存在一个激进的颠覆它的理论叛乱。简单来说,理论取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摇摆不定,出现剧烈动荡,先是朝向系统论,接着遇到行动论的反抗,继而回归结构论,随后又被文化和解构主义所取代,但是后者最终也难免风光不再。因此,今日的平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早该完成的对其进行评鉴实为清理的机遇。也就是说,任何这样的举动都表明这个沉寂时代的终结,因为它要求采用一种标准,能使人们决定什么该留什么该弃。 尽管本书书名与视觉相关,但它却并不是关于视觉艺术、媒体意象,甚至是社会表征(只在论述与之相关时才会有所提及)的著作。相反,本书意在探讨社会理论和理论家如何看待世界,或者他们如何思考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不过,此处我选取的是在艺术批判中早已产生广泛影响的标准“视觉”(vision)和“视觉性”(visuality)。二者原本是西方思想中对于所见景象(sight)作出的经久不衰的区分,但直至最近杰伊(Jay,1993)的著作及福斯特(Foster,1988)和列文(Levin,1993)编辑的文集发表才声名鹊起。区分的要点是,注意视觉(这一概念将所见景象视作认定的自然官能)和视觉性(这一概念将所见景象视作社会和历史的建构)之间的差异。 前言 导论 为什么将视觉问题化 第一章 古典社会理论——从视觉到视觉性 第二章 当代社会理论——向视觉回归 第三章 短视与现代性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视觉性 结论 朝向全球的视觉性 参考文献 -
网络社会
曼纽尔·卡斯特是闻名世界的社会科学家,《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是他主编的探讨网络社会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中的模式和动态的论文合集。《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在新社会机构的配置上的共同性和文化的特殊性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研究,编者传达的核心观点是网络社会是信息时代中取替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网络社会也呈现不同形式。 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新颖的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通信研究领域以及商业研究领域。对在技术决策和经济发展领域的决策者而言,《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也颇具研究价值。商业和管理专家也能在此书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
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
对话
一位是有着“中国形象大师”、“中国公关领袖”美誉的赵启正先生,一位是写过超级畅销书《大趋势》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先生,这样两位在东西方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人物在一起坦诚交流,就中国发展模式及世界未来走向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他们的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也是目前公众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例如:中国的迅速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西方社会总是喜欢将自己的价值观像外套一样强加于别的国家?中国经济的成功真的令西方人嫉妒并害怕吗?西方的横向结构与中国的纵向民主究竟有着什么本质区别?针对这些问题,两位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价值观迥异的东西方代表人物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他们的思想、观点时有冲突,表述方式也颇多差异,甚至他们的幽默也是各异其趣,但也因此使得这几场智慧对答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
如何研究中国
《如何研究中国》是曹锦清先生继《黄河边的中国》后,持续对中国观察、研究与思考的成果汇总。文集由22篇文章组成,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发表,且讲演稿居多。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关注角度的不同,文集被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研究的方法”,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部分“重新发现传统”,既是作者从历史中汲取资源分析当下中国,亦是作者从新的角度诠释历史;第三部分“中国转型转向何方”,是作者以学者身份对转型中国发表的看法。《如何研究中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曹先生浓厚的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而“三农”问题则始终是他关注的核心问题。借助于走出书斋,深入群众、深入农村的研究方法,曹先生对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十分新颖和深刻,极具启发意义。 -
The View of Life
Published in 1918, The View of Life is Georg Simmel’s final work. Famously deemed “the brightest man in Europe” by George Santayana, Simmel addressed a variety of topics across his essayistic writings, which have influenced scholars in aesthetics, ethics, epistemology, and sociology. Nevertheless, a set of core issues emerged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 most centrally the genesis, structure, and transcende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and the nature and genesis of authentic individuality. Composed in the years before his death, The View of Life was, according to Simmel, his “testament,” a capstone work of profound metaphysical inquiry intended to formulate his conception of life in its entirety. Now Anglophone readers can at last read in full the work that shaped the argument of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and whose extraordinary impact on European intellectual life between the wars was extolled by Jürgen Habermas. Presented alongside these seminal essays are aphoristic fragments from Simmel’s last journal, providing a beguiling look into the mind of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greatest thinkers. = = = = Introduction Note on the Translation I. Life as Transcendence II. The Turn toward Ideas III. Death and Immortality IV. The Law of the Individual Appendix: Journal Aphorisms, with an Introduction Notes from Simmel's "Metaphysics" File -
精英的兴衰
《精英的兴衰》是公认的最重要的精英理论读本。帕累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新精英取代旧精英的历史,社会平衡状态正是在这种变动中得以维持。该理论后曾被墨索里尼歪曲利用,这给帕累托的大器晚成抹上了悲剧性的色彩。 -
Chinese Male Homosexualities
This book presents a groundbreaking exploration of masculinities and homosexualities amongst Chinese gay men. It provides a sociological account of masculinity, desire, sexuality,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and within the constellation of global culture. Kong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n extensive ethnographic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ay men in a wide range of different locations including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 community in London, showing how Chinese gay men live their everyday lives. Relating Chinese male homosexuality to the extensive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ies on gender, sexuality and the body, postcolonialism and globalisation, the book examines the idea of queer space and numerous 'queer flows' – of capital, bodies, ideas, images, and commodities – around the world. The book concludes that different gay male identities – such as the conspicuously consuming memba in Hong Kong, the urban tongzhi, the 'money boy' in China and the feminised 'golden boy' in London – emerge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are all caught up in 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queer cultures which are at once local and global. -
出租车!
该书是第一部关于纽约市出租车司机和他们所构成的群体的论著。它从出租车司机的劳工动乱、种族纠纷到无情竞争和政治图谋都有所论及,驾轻就熟地论述了这个群体——大多数是下层阶级移民——以及他们为实现美国梦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作者通过原始文献、当时的新闻报道、好莱坞电影、学术界的研究和出租车司机自身的讲述,展示了他们的历史。 -
环境社会学的邀请
导语 环境问题是人创造出来的,必须由人来解决。本书探讨了环境社会学的三个成分——物质、理念与实践,以“生态对话”为核心考察了物质与理念因素的相互作用、地方与全球之间的关系、环境冲突中社会不平等的角色。作者带着个人激情,生动地介绍了环境社会学领域的主题,倡导人与自然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挑战读者理解环境迷思的复杂性。 序言 第1章 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 第一部分 物质 第2章 物质消费与唯物主义 第3章 金钱与机器 第4章 人口与发展 第5章 身体与健康 第二部分 观念 第6章 环境统治的思想体系 第7章 环境意识的思想体系 第8章 自然的人性 第9章 风险的理性 第三部分 现实 第10章 动员生态社会 第11章 管理生态社会 注释 参考文献 -
超级资本主义
《超级资本主义:商业•民主和每一个人生活的转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从我们作为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利益考虑出发,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透视民主衰落的问题。在每个人的身上寻找民主衰落的原因,反对人们把企业看做具有公民身份的主体,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保持经济发展与民主制度之间的平衡和谐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
流动的不平等
《流动的不平等:中国城市居民地位获得研究(1949-2003)》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949年以来,中国人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具体说来,个人的职业地位获得过程是由教育、入党、首个职位、职位变动和职业收入等一系列关键点构成的,在这些关键点上,除了个人天赋、能力等个人自身因素外,不同的家庭背景、性别、城乡出生和成长环境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地位获得的机会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汇集了多年以来在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论争;论述涉及众多学科和理论,包括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设计研究,文学理论、艺术史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地区研究等。内容颇具创见性、辩证智慧与思考厚度,学术价值极高。 -
谁在拍卖中国
《谁在拍卖中国》是长篇纪实力作《谁在收藏中国》的姊妹篇。作者耗时五年完成国内文物市场的秘密调查后,又以圆明园文物拍卖事件和中国文物走私现象为切入口,与外籍合作者分别对英、法、德、美、比利时等欧美国家艺术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国内文物“三盗”、古董走私、官员收藏、拍卖黑幕等最新动态也做了更加深入的明察暗访。受访对象涉及大量国内外拍行的高层人士、国际文物走私大佬、国内富豪收藏家、官员收藏者和新兴高学历盗墓者等。《谁在拍卖中国》秉承作者记录现场、深究幕后。仗义执言的一贯写作风格,揭示中外古董交易陷阱、直击文物收藏黑幕、谏言文物法规法令,爆料鲜见、视点独特、资料丰富、耐读耐藏。 -
城市暴力的终结?
《城市暴力的终结?》内容简介:我们应该为那些宣称社会稳定甚至犯罪现象已经减少的言论和官方数据感到骄傲吗?城市暴力是一个过时的现象吗?在城市暴力这个词的背后有何深意呢?《城市暴力的终结?》试图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回答这些问题。在《城市暴力的终结?》研究的法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中,通过分析每个国家的城市安全问题及城市暴力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应对方法,作者为我们勾勒出其社会宏观变迁的轮廓。 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三国预防犯罪政策和城市安全政策20年间的变迁。在安全“共建”中对创新的不同态度和对居民的不同支持力度促成了差异极大的治理模式的出现.同时也清晰演示了地方民主的运行过程。 -
Chaos of Disciplines
In this new study, Andrew Abbott presents a fresh and daring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haos of Disciplines" reconsiders how knowledge actually changes and advances. Challenging the accepted belief that social sciences are in a perpetual state of progress, Abbott contends that disciplines instead cycle around an inevitable pattern of core principles. New schools of thought, then, are less a reaction to an established order than they are a reinventi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Chaos of Disciplines" uses fractals to explain the patterns of disciplines, and then applies them to key debates that surround the social sciences. Abbott argues that knowledge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s organized by common oppositions that function at any level of theoretical or methodological scale. Opposing perspectives of thought and method, then, in fields ranging from history, sociology and literature, become radically similar, much like fractals, they are each mutual reflections of their own distinctions. -
“婚活”时代
《"婚活"时代》内容简介:“婚活”,是结婚活动的略语,即为了结婚之最终目的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婚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给自己主动创造赢得爱情的良机,积极推荐自己,像找工作一样找对象。由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与少子化评论家白河桃子联袂推出的《“婚活”时代》一书,在日本掀起销售热潮。书中提出的“婚活”一词,不仅占据了日本媒体的显著位置,也在剩男剩女们的内心一角敲响了警钟。在此书中他们用明快的语言讲解了日本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晚婚化、非婚化的现状和原因,并首次提出了将日本划分为“前'婚活'时代”和'婚活'时代”的时代两分法,此书不仅令日本大众耳目一新,还为其中的诸多分析感佩和震惊。书中还介绍了具体的“婚活”方法和如何聪明地利用各种婚介服务,所以此书还可以称为劝告“婚活”的实践书籍。 -
中国模式
这是一群优秀的中国学者从中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模式的学术尝试,从政治、经济体制到社会结构,从医疗、减贫到人力资本培养,他们提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立场和观点。他们所取得学术成果,对于在西方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现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了挑战,这不仅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也使整个人类的知识有了新丰富。在“中国模式”的总结,是对中国发展奥秘的探寻,是对中国未来成败的关注,是对中国重返世界强国舞台所做呼唤的一次回应。它标志着具有独立性、敢于向西方争取“话语权”的“中国学派”正在浮出水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