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噪音

    作者:贾克·阿达利

    本书作者贾克·阿达利(Jacques Attali)是当代法国著名学术与政治人物,曾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的特别顾问,他的作品涉及面广,并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深受欧美知识界的重视。在本书中作者强调了音乐与社会的密切而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而整部音乐史即是噪音如何被含纳、转化、调谐、传播的历史。全书以此为结构分为五章:一、倾听:论述音乐离不开对象、听众的聆听;二、牺牲:为宗教而演奏;三、再现;四、重复:音乐为商业目的、录制唱片而作;五、作曲:未来的自由地为创作而作,从而不断制造出社会新秩序。全书贯穿着作者后结构主义观点、旁征博引,是一本研究音乐深层社会意义的杰作。
  • 未来的社区

    作者:(美)德鲁克基金会,弗朗西斯 赫塞尔本,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听。” 这里汇集了彼得·德鲁克和其他39位世界顶级大师的创见。这是一本有关未来的书——关于未来我们的生活、商业、组织和社会的质量——以及进入混沌的未知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那些塑造未来社会的领袖,正将探寻的眼光投向地平线以外更远处。如果你不想在管理世界中落伍,那就翻翻本书吧! 本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社区演进的潮流”;从第5章起为本书第二部分“社会价值”,探讨的是各种社会的伦理尺度;第三部分“新的通讯技术对未来社区的影响”主要涉及技术革新;第四部分讲述了“创建组织社区”;第五部分“全球化的社区”从全球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
  • 家和同族的历史社会学

    作者:藤井胜

    NO
  • 价值社会学

    作者:作田启一

    本书是日本知名家作田启一教授的代表作。作者从角度出发,阐明了一重要的范畴。在解释中,作田永社会学大家迪尔凯姆,曼海姆帕森斯的学说,并作了综合扬其不合理的部分。在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使该书观点新颖独到在该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论据充分,结论精辟,是部??得一读的好书。
  • 他者的眼光

    作者:罗伯特·莱顿

    在这部内容新颖的著作中,罗伯特·莱顿回顾了曾经启发过世界人类学者之研究工作的各种观点,对理论提供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并回顾了这些理论被导入人类学争论的过程。开篇便阐释了由霍布斯、卢梭、马克思和涂尔干等人提出的经典理论观点;随后的章节讨论了功能主义、经构主义、互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概要最后还描述了社会生态学与后现代主义争论的范例。莱顿教授有详细的案例研究勾勒出了各种理论观点何以形成对特定的人类社会充分而有说服力的描述。
  •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作者:周晓虹

  •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作者:Henri Lefebvre

    Henri Lefebvre has considerable claims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philosopher. His work spans some sixty years and includes original work on a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s his major philosophical work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been long awaited by scholars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The book is a search for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ntal space (the space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real spac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pheres in which we all live). In the course of his exploration, Henri Lefebvre moves from meta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space to its experienc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home and city. He seeks, in other wor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social, an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ality. In doing so, he rang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sterile and obfuscatory method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much recen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is is a work of great vision and incisivenes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author's wit and by anecdote, as well as by a deftness of style which Donald Nicholson-Smith's sensitive translation precisely captures.
  • Bobos In Paradise

    作者:David Brooks

    It used to be pretty eas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bourgeois world of capitalism and the bohemian counterculture. The bourgeois worked for corporations, wore grey, and went to church. The bohemians were the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Bohemians championed the values of the radical 1960's; bourgeois were the enterprising yuppies of the 1980's. Now the 'bo's' are all mixed up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tell an expresso sipping artist from a cappuccino-gulping banker. In attitudes toward sex, morality, leisure time and work, it is hard to separate the renegade from the company man. The new establishment has combined the countercultural sixties and the achieving eighties into one social ethos. These Bobos define our age. Their hybrid culture is the atmosphere we breathe, their status codes govern social life and their moral codes govern ethics and influence our politics. Our hybrid Bobo culture is going to be dominating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Read all about it in this serious and witty essay on how we live now.
  •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

    作者:[澳] 马尔科姆·沃特斯

    本书力求揭示社会学领域中行动、理性、结构和系统这四个理论争论的核心所在,并致力于从理论上阐述像权力或社会性别之类的实质性话题。
  • 看看他们

    作者:周拥平 等

    本书是一部真实反映进城农民生存状况的书。每个人读了这100进城农民的故事,心灵都会受到震撼。 胡霞口述实录 平常主食就是吃米和面,菜就是他爸在外边打野摊时捡回来的烂菜叶儿,平常家里想吃顿肉都舍不得买,因为买了肉就等于有了这顿没有下顿了,平常孩子看着人家小孩吃零食,比如冰棍什么的呀,回来也吵着要买,我哪那么多钱让他们买零食呀? 邱萍口述实录 反正看他们的心情吧,不高兴的时候罚。有时候上午被罚一次,中午又罚,下午还有一次,一天好多次的时候特别多。板车一辆200多元,有时候身上实在没带钱,他什么话不说,一脚就往你膝盖、肚子那里踢过来!有时候,拿那个警棍,就打得特别狠了。好多次回来啊,就看到膝盖被踢得青肿,跟馒头一样。还被收容了3次,每次都关好几天。 董金海口述实录 现在外地人在北京根本就没法混。到处都是乱收钱的,有时候他们还不给发票。比如我去年出去收旧电器的时候,他们就逼着让我交500块钱。可是,你看我们平时都吃不饱,从那儿来500块钱给他们呢? 刘国清口述实录 我们一家的可开销都指望着我老婆,她在外面做保洁,每天都是早上5点就出门,要打扫十二栋写字楼,一般总要在晚上7点以后才能到家,一年365天从来没有休息过,真是辛苦她了,我想起来也实在觉得对不住她,她一个女人家这样辛苦,一个月也只能挣500块钱。
  • 全球化与文明对话

    作者:哈佛燕京学社

    文明对话是知识界近20年来最关心的课题之一。纵观人类智慧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各个大文明传统无一不是在对话的基础上开始的,文明对话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课题。而近10年来与文明对话有关的另一个现象特别令人瞩目,那就是全球化的出现。人文学者们更关心全球化对人的生活信念等方面的改造。人们正在反思,一个在政治、经济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信息。这部文集对全球化可能引发的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对我们深入认识这一课题极有指导意义。...
  • 人脑·人欲·都市

    作者:赵鑫珊,周玉明

    《人脑·人欲·都市》主要内容包括:“两种图的对应关系”、“世界城市历史哲学”、“汽车哲学和汽车世纪”、“从音乐原点到摇滚乐”等。在本质上,我们这本书是一篇长长的以当代脑科学为指导的有关“城市”的“报告文学”或调研报告。有许多事物,我们自以为非常熟悉,但由于熟视无睹,我们最不了解的,反而是这些事物,比如城市。我们采访的对象是“城市”。它既具体,又抽象;既是形而下的,又是形而上的,哲学的,脑结构和脑功能的,人欲的,人性的。但它唯独不是旅行社的“旅游”指南。
  • 器具的进化

    作者:(美)佩卓斯基

  • 田野图像

    作者:李亦园

  • 村落中的“国家”

    作者:李书磊

    邓小平的伟大改革,把中国带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刻也最为广泛的变革时期。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社会的一切领域,无一例外,都在经历着空前的巨变!经过20年的无畏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经济领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蓝图已经十分明确,剩下的仅仅是如何尽快地使这一蓝图成为现实的问题,或者说是时间问题;在政治领域,尽管改革依旧任重道远,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改革方向也已经确定;只有在社会领域之中,改革的方向和蓝图都还十分模糊。然而人类的实践一再表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进行。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如果没有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那么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都将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所谓“第三部门”就是非营利组织的集合。由于社会领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第三部门的状态,所以说有效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发达的第三部门的支持,而研究第三部门的发展并通过这种研究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已经成为今日中国面对的最紧迫的“时代任务”之一。 我们组织这项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几部有关第三部门研究的出版物,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积聚队伍、积累成果、涵养资源,为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长期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对于中国的学术界来说,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第三部门”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吸引了一批国内第一流的学者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对于中国青基会来说,资助和组织高水平的、超前性的学术研究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组织职能,也是一个长期的组织目标。今后,本着对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负责的原则,中国青基会还将继续支持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研究活动,继续资助建设性的国际交流活动。
  • 恐怖主义文化

    作者:诺姆·乔姆斯基

    本文集所译介的几部著作分别成书于不同时期,均为乔姆斯基政治评论的代表作,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政治理论的核心体系,探讨了美国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以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一向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的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进而对当今世界的最大热点问题之一——恐怖主义——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助于国内学人及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政策。
  • 身份认同研究

    作者:张静

    本文集是张静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学基地项目“社会成员身份认同研究”的第一批成果。这一辑由八篇独立论文组成,内容涉及两部分:理论方法和案例研究。文章的写作重心放在普通人对某一种社会身份及其规则的认同和变化,包括它的影响来源,尤其是价值和(社会历史)结构的影响。在未来几年中,我们计划陆续在该领域完成一些新作以文集出版,不过有可能将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公正观念及其制度基础方面。 在本辑的理论方法部分,几篇文章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它们分别从政治社会学、社会哲学、方法论观念的角度,共同讨论我们关心的“身份认同”问题。
  • 什么是人类常识

    作者:(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

  • 反思本土文化建构

    作者:赵旭东

    本土化或许仅仅是一种觉知的状态,它让人们知道还有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存在。今天也许最最需要避开的是处在接触地带的知识分子对本土文化加以包装后的贩卖,他们人为地把文化差异书写成一种文化的对立,进而把这种差异在时空上分出等级。西方的东方学者对东方社会生活的浓描,被强调本土化的本土学者更加地写意和发挥,最终使西方人原本浪漫主义的想像,变成了支配本土人生活和行为的规范,就像给囚徒打上的烙印一样,即使想抹去都无法做到,随着个体的成长,这烙印还会变成本土人身体的一部分,即使想改变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