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香港重庆大厦
获第七届香港书奖 获第一届香港“金阅奖”最佳书籍 入选2015年凤凰网年度十大图书 一个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地点 呈现打包在行李箱里的人情关系和金钱逻辑 --------------------------------------------------------------------------------------------------------------------------------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
嘉年華的誕生
跑步一個人就好,幹嘛去人擠人參加馬拉松? 演唱會在家裡看DVD就好,何需上網搶票? 繼《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後, 熱血大嬸芭芭拉要揭開你我內心最深的渴望――歡喜湊熱鬧! 艾倫瑞克總是以大膽、精湛的文筆揭露人性的黑暗面,這次她反其道而行,要探索人類團結的根源。 千年來,人類透過盛宴、裝扮、舞蹈來狂歡慶祝,滿足集體歡愉的欲望。從希臘人對戴奧尼索斯的崇拜,到中世紀熱愛跳舞的基督徒,狂歡一直是西方本土文化的精髓。但歐洲人自十六世紀起,便將集體慶祝活動視為野蠻的外來文化,教會成功將慶典活動驅逐到教堂外的街道上,自此成為「嘉年華」。 宗教改革後,新教徒視嘉年華為罪惡,歐洲殖民者更將各地原住民的舞蹈儀式消滅殆盡。事實上,菁英分子害怕慶典活動會破壞社會階級。但這項根深柢固的傳統並不容易消滅,從一九六○年代的叛逆搖滾,到一九八○年代體育嘉年華,都是在滿足人類集體狂歡的欲望。我們生為社會性動物,天生便懂得分享喜悅,只要能盡情發揮,世界和平絕非空想。 -
信号与噪音
主流媒介与电影理论建立在欧洲和美国的媒介技术运作方式之上。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布莱恩·拉金提供了尼日利亚媒介的历史和民族志,探寻了以尼日利亚而非哪个欧洲国家或美国为起点时,媒介理论所呈现出的样貌。拉金聚焦于北尼日利亚的穆斯林城市卡诺,记述了技术的物质特性及其代表的文化理想是如何注入尼日利亚都市的日常实践中的。 -
全球时代的欧洲
《全球时代的欧洲》以晚期现代性社会作为思考背景和以欧盟作为政治框架,将吉登斯对福利制度的思考完整而系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这一意义上说,要理解当代欧洲福利制度的发展走向和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在本书中,吉登斯宏观概览了欧洲福利国家的得失,探讨了当代社会变化产生的新问题及其对福利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欧盟的当前缺陷和力量之源,提出了欧洲社会模式的未来之路,堪为对欧洲福利制度的一次系统检视和展望。 -
叛逆国度
《叛逆国度》一书中,作者批判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统治着西方政治议题的“反文化意识形态”。所谓的“反文化运动”,无论是反全球化运动、女权主义,还是环保主义,都不仅未能抵抗或阻止消费主义大潮,反而令它愈演愈烈。 -
媒介建构
这本畅销书的第二版采取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和文化研究,即将媒介--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以及这些媒介与文化、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作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艾伦·渥泰拉、查尔斯·惠特尼和麦格雷戈·怀斯认为:研究大众传播不能与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它们彼此塑造和影响。《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探究了社会生活卷入媒介的不同方式,包括体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诸多方面。 第二版的新增内容: ●增加了新的主题,如媒介全球化、赛博文化的兴起,相对于主流的公司媒介机构,本书考察了所谓的另类媒介。 ●在考察媒介与行为、政治、媒介效果、公众、全球化、组织、意义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元素的关系的时候,本书更新了数据和案例以反映相关的变化。 -
MEMO 2013
2013 年,我们仍然关注着中国和世界所发生的变化:这一年, “东亚棋局”因为安倍晋三、金正恩、朴槿惠这几位新“弈者”的登场而改变;我们时代的最后一位“圣雄”曼德拉的逝去让人思索他走过的道路及留下的精神遗产;“斯诺登泄密事件”的持续发酵,给我们的警示是:个人隐私的边界何在?国家的边界何在?全球货币战,陷入夹击的人民币能否走出困境?土地改革、房产税、反贪腐,如何解读这些关乎民生的新政?同时,我们也关注一些拥有理想的个人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无论是科学怪人的火星移民计划,还是中国个人设计品牌的崛起,这些都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积极的改变。 -
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
重返地理學、人類學及生態學的知識教育 探索實現真正寰宇主義的困境與可能性 自主(liberty)與自由(freedom)經常被召喚來正當化政治行動。世界霸權總是將政策奠基於這些尊貴概念的某種版本。但實際上,理想主義的議程經常在面臨特殊具體環境時就變了調。各地美軍監獄的虐囚事件、伊拉克佔領造成的劇烈傷害,一再顯示出對於自主和自由的追尋,會導致暴力與壓迫,破壞世人對於寰宇主義的信賴。 哈維試圖描繪出一種新的寰宇主義秩序,該秩序更適合解放且自主的全球治理形式。他主張,過往政治議程失敗的根源是忽略地理與文化的複雜性。因此,將地理學、人類學及生態學知識納入社會與政治政策形構,是真民主的必要條件。 哈維首先針對自由和自主的政治運用,尤其是布希政權時期的作法,提出饒富洞見的批判。接著,透過對於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如空間、地方及環境)的存有論探究,徹底將地理學重新架構為社會理論和政治行動的基礎。此外,他剖析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世界是平的》等暢銷書所隱含的知識預設及盲點。 一如哈維的所有著作,《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組織清晰,寫作風格自信而熱切。書中跨領域的廣泛論證既富原創又深具挑戰,各種主張值得重視。本書的論點和意蘊肯定會激起諸多討論。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
本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在2005年获得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后首次推出的修订版。新版继承了首版“以学理论证思想,以思想提升学理”的特色,内容上进行了大幅更新,呈现出作者十年间对中国知识分子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和思考。 知识分子死亡了吗?有没有可能以传统的方式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被高度专业化、文化被商业操纵和元话语被解构的后现代社会中继续存在?史铁生、黄远生、金岳霖、顾城、王元化……一连串锥心追问与熟悉身影之下,对新世纪知识分子命运前途的冷峻讨论以及上世纪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激情回眸双向展开…… -
Texture
Our workdays are so filled with emails, instant messaging, and RSS feeds that we complain that there's not enough time to get our actual work done. At home, we are besieged by telephone calls on landlines and cell phones, the beeps that signal text messages, and work emails on our BlackBerrys. It's too much, we cry (or type) as we update our Facebook pages, compose a blog post, or check to see what Shaquille O'Neal has to say on Twitter. In Texture, Richard Harper asks why we seek out new ways of communicating even as we complain about communication overload. Harper describes the mistaken assumptions of developers that "more" is always better and argues that users prefer simpler technologies that allow them to create social bonds. Communication is not just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There is a texture to our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manifest in the different means we choose to communicate (quick or slow, permanent or ephemeral). -
Youth Culture in China
The lives and aspirations of young Chinese (those between 14 and 26 years old)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 the past five decades. By examining youth cultures around three historical points - 1968, 1988, and 2008 - this book argues that present-day youth culture in China has both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roots. Paul Clark describes how the Red Guards and sent-down youth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ra carved out a space for themselves, asserting their distinctive identities, despite tight political controls. By the late 1980s, Chinese-style rock music, sports, and other recreations began to influence the identities of Chinese yout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ternet offered a new, broader space for expressing youthful fandom and frustrations. From the 1960s to the present, global youth culture has been reworked to serve the needs of the young Chinese. -
How Music Works
How Music Works is David Byrne’s remarkable and buoyant celebration of a subject he’s spent a lifetime thinking about. He explains how profoundly music is shaped by its time and place, and how the advent of recording technology forever changed our relationship to playing,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 Acting as historian and anthropologist, raconteur and social scientist, he searches for patterns—and tells us how they have affected his own work over the years with Talking Heads and his many collaborators. Touching on the joy, physics, and the business of making music, he also shows how it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its cultural and physical context. His range is panoptic, taking us from La Scala to African villages, from his teenage reel-to-reel recordings to his latest work in a home music studio. How Music Works is a brainy, irresistible adventure and an impassioned argument about music’s liberating, life-affirming power. -
经济与社会
《经典通读(第2辑):经济与社会》主要内容:《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经济与社会》:分析中国社会,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绕不开韦伯的这部著作。 -
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
本书置身解政治化视野,反思“新英国病”,推进批判理论的当代化进程; 本书聚焦于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将文化研究的巨大理论潜能现实化; 本书在文学与哲学的对话之中展开政治伦理话题,对后现代性展开了有理有据的批判; 本书区分沉思的生活与行动的生活,对比活跃的生命与深度的精神,在狄德罗、黑格尔、本雅明、阿伦特等经典作家的精神之光的烛照下审视当今世界,揭示后现代政治的形而上学前提及其限度。 -
理性与文化之间
《理性与文化之间:一桩土地纠纷之分析》通过对一起较为复杂的农村土地纠纷的描述与分析,概括出形式理性与文化理性冲突的主旨,并试图以之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方面的重要特征。所谓形式理性,既包括经济理性——个人在市场化环境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科层理性——政府在法律和政策的既定框架内对效率的追求。与之相对,文化理性则是基于地方社会具体的文化与历史脉络的实质理性。《理性与文化之间:一桩土地纠纷之分析》的重点在于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脱文化式的形式理性看似强有力地支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但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实际证明:无论经济理性还是科层理性,都不断遭遇文化理性的挑战。 -
男/女声
《男/女声:女性主义书写的一次实践》中的每一篇文章承载着一段生命的故事,作者的背景、年龄、性取向、性别各异。年龄跨越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的来自大陆,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香港,有的是久居异国的华人;有的是写自己成长的故事,有的是写自己与身边家人的故事,有的是写亲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有的是传统的女人,有的自称是标准大男人,有的是爱女不爱男的女人,有的是爱男人的男人,有的是性别模糊的人。每一段故事都是用力和用情的书写,过程悲喜交集,经过很多挣扎和痛苦。从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性别的不同生命历程、不同时代男女的不同苦难遭遇、不同身份认同的挣扎、不同生命意义的寻索。然而,差异的生命故事隐藏着一个相近的主题和目标,那就是:从生命的书写和解读开始,批判主流性别文化的压制,从而寻找性别解放的可能和出路。 -
酷的征服
本书以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阐述了美国社会商业文化、反主流文化与嬉皮消费主义的兴起。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出现了二战以来最大的文化变革,人们开始反思过去,审视未来,反传统的思潮甚嚣尘上,这股思潮后来又波及到整个西方社会。在这种文化变革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转型加剧,作者把研究的笔触伸向了社会变革的深处。 -
一個人的老後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 從這一刻起,妳需要的不是年華將老的自怨自艾, 而是積極面對生命風景的自在與期待。 日本熱銷100萬冊話題作品•單身熟齡女性的理想生活藍圖 附贈別冊【晚美人生悠活誌】提供台灣熟齡生活資訊參考,送給正在、將要、計畫一個人生活的妳 女人50才開始,21世紀是歐巴桑世紀! 獨身老後時光是女人的第二人生,請大方快樂地享用! 享受晚美人生,從現在開始動身準備,活出一個人的自信與優雅! 「一個人的老後」,並非僅指「終身未婚女性」的老後生活,而是所有「未婚」、「離婚」、「喪偶」的單身女性都會面對的人生大件事。由於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形成,加上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不婚、離婚的趨勢也逐漸增加,大多數女性可能都將面臨一個人度過的晚年--身為單身老人預備軍的妳,是否做好準備了呢? 在本書中,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以剴切的觀點和明快的筆調,分享自己長年累積的智慧與體驗,針對單身熟齡女性的住居、人際、照護、理財、遺產和身後事安排等生活課題,提供妥切、合宜的建議,更希望幫助所有女性建立成熟、健康、豁然的態度--只要順應自己的需求與心意來安排生活,做好心理上和實質上的準備,「一個人」和「寂寞」並不是同義詞;「老年」也不代表絕對的「弱勢」,一個人的老後並不可怕、也不悲涼,同樣能過得樂觀優雅、充實而有餘裕。 全書共分為六大章:第一章從單身女性晚年生活的趨勢談起;第二章闡述年長者應打破「和子女同住」的迷思,並列舉現行的各種年長者居所型態;第三章探討如何維繫人際交往,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設備輔助生活;第四章論及晚年的金錢規劃,以確定經濟獲得保障;第五章分享如何面對醫療照護問題;第六章則對遺產分配提出建言,並提醒讀者及早對臨終和葬儀方式進行思考,才能安心面對死亡。 本書在日本推出後廣獲迴響,銷售量突破100萬冊,中文版並附贈別冊【晚美人生悠活誌】,針對各章主題內容,提供台灣本地相關的熟齡生活資訊,以供讀者對照參考。 與兒孫同住,才能安享幸福晚年? 都會或郊區,住哪裡最適合自己? 結交好飯友,和性伴侶一樣重要? 除了靠年金,要如何生財、理財? 接受照護時,就該低聲下氣屈就? 遺產和遺物,給家人不如捐出來? 如何為自己,籌劃一場理想喪禮? 上野式單身暮年生活觀 不再為家人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專屬自己」的住所。 廣結善緣,多認識生活方式不同、和工作無利害關係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比較坦率自然。 長壽的單身者,對於權勢和地位都已看淡,也就沒有拘泥於世俗人情的必要。 高齡者還是不要依賴投資,安心地採取較為平穩的資產管理方式為佳。 名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沒必要留給子孫。 接受照護時,最麻煩的就是無謂的客氣和羞恥心,身體和心理的忍耐都毫無好處。 孤獨是單身者的重要伴侶,與其一味逃避它,不如試著學習面對。 預立遺囑,並且找到能確實代為執行的人,這樣就能有效活用身後的遺款。 無須害怕獨自面對死亡,但必須做好能讓別人及早發現並方便處理的準備。 -
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的全球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年轻的爱国志士受狂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动,先于政府在外国的战旗下参加了战斗。当年轻人真正尝到战争的滋味,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之后方才明白战争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凡是战争就是残酷和嗜血的。更重要的是战争结束时的凡尔赛和会及会后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战争不过是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一种手段。于是产生了严重的幻灭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多数美国人充分享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他们带来的物质财富。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和娱乐,国家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开始发生改变。二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也是信仰危机加剧的年代。一场社会变革在发生,原有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传统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动摇。昔日人们从神话和幻想中得知生活的意义,到了现在科学发达的时代,神话已经消失,幻想已破灭,现代人已经不能接受那些无法令人相信的东西了。于是,迷惘、失望便成了笼罩整个二十年代的情绪。这一时期,反传统的知识青年大都聚集在纽约等大都市中,在这里他们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意识的冲击。他们认定,古老的清教主义是一切旧文化的根源,清教主义就这样成了象征性的替罪羊,代表思想保守、道德伪善、功利主义等诸多方面。虽已进化了的清教主义价值体系在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眼里仍是保守和反动的象征。一时间,传统的清教思想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年轻人泄愤并群起而攻之的靶子。年轻的知识分子们的叛逆最初表现为逃避现实,漠视法律和社会习俗。在禁酒的上个世纪二三十…… 目录引言 第一章 垮掉的不仅仅是一代 一、"垮掉的一代"的含义 二、"垮掉的一代"与嬉皮士 三、民权运动与青年亚文化 四、反传统与青年文化革命 第二章 新教伦理的衰落 一、战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 二、新教伦理的衰落 三、中国青年劳动伦理的转变 第三章 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 一、政治风气的转变 二、文化革命 三、性的问题 四、先锋艺术:"垮掉的一代"与嬉皮士之间的桥梁 五、"垮掉的一代"与嬉皮士 六、生育高峰期的一代 七、黑人青年的暴力问题 八、青年亚文化 小结 第四章 法国和英国的文化革命 一、法国"五月风暴" 二、英国的文化革命 第五章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共同点 一、禅宗 二、致幻剂 三、摇滚乐 四、性解放 五、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第三世界无产阶级领袖的崇拜 小结 第六章 六十年代的创痛 一、女权主义运动 二、种族问题 三、犯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
人类可接受风险
《人类可接受风险》内容简介:“美国风险预知、传播、教育走在前列。大到人类安全、国土安全;中到航空安全、邮政安全;小到食品、饮用水和家居安全。从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美国学者就已提出怎样安全才是足够的安全的警告和预防措施,但重视不够。自9·11事件后,该领域研究与实践,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各国也积极跟进。在风险分析国际组织和研讨会上,偶尔有两三位亚洲人的面孔,基本上是日本、韩国、印度的。天灾和人祸,有时是无国界的,我们愿意把该领域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学者和政府共享,共同促进人类对风险的防控”。巴鲁克·费斯科霍夫教授在专家研讨会和其家宴上不止一次对我谈及。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