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犯罪:社会与文化

    作者:马林诺夫斯基

    本书收录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塞林的经典之作。马氏对美拉尼西亚和特罗布里恩的初民生活作了个案研究,以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两地的初民生活、习俗规则、法律制度作了新的揭示。塞林对美国移民社群和本土居民的犯罪现象作了社会、文化、心理、伦理层面的探究和比较,使人们对犯罪问题有了一个实证性的认识。
  • 权力的文化逻辑

    作者:朱国华

  • 麦当劳梦魇

    作者:(美)里泽

    批判:快餐文化掀起“理性的非理性化”潮流,不啻于消费文化鸦片!  警示:面对麦当劳化的吸引和诱惑,我们不应对其危害视而不见!  应对:抵制麦当劳化,创造一个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世界!  本书在美国甫一出版,即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社会的麦当劳化意指快餐店的规则逐渐主宰美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乃至世界其他地域的过程。  各种迹象表明,麦当劳化是个残酷坞的进程,扫荡着世界上那些看似固若金汤的机构和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麦当劳只是席卷全球的合理化进程中的一个范例,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这一表述比其他称谓——如“汉堡王化”、“星巴克化”、“7-11便利店化”等更有影响力。  麦当劳化取得成功的核心优势基于它的四个重要特征:为顾客、员工以及管理者提供了高效性、可计量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  通过剖析快餐文化如何渗透并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本书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出生、成长并可能继续经历的真实世界。  麦当劳业已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其触角不断在更宽层面、更深程度上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不但在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甚至被移植入世界其他很多文化之中。 不仅仅是快餐业,在其他很多行业,克隆麦当劳的行为越来越多,世界很多国家都遭受了“麦当劳化”的美国企业入侵,甚至出现了那些美国企业的本土克隆版。与此同时,全球反对麦当劳快餐店以及麦当劳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通过对一系列社会现象加以讨论,本书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出生、成长并可能继续经历的真实世界。通过分析麦当劳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危害,深入剖析快餐文化如何渗透并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本书对这股“理性的非理性化”潮流予以批判,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方案。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大众人群,旨在向人们介绍身边发生的方方面面的社会进展。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旨在向大众发出警告:面对麦当劳化的吸引和诱惑,我们不应对其危害视而不见!
  •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

    作者:(英)拉波特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是人类学学科一本理想的指南,清晰而可信地界定并讨论了一些具有持久价值的核心概念,包括:相异性、流言蜚语、控制、亲属制度、阴性书写、家与无家、人权、深描、叙事、暴力。 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条目都配有相应的交叉参考说明以及详细的参考书目。本书讲述了以往和当前以及未来可预见的讨论,将人类学置身于一个宽广而变化的人文视野之中加以审视,并汲取和借鉴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大量资源,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批评以及语言学等等。对于学习和教授人类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级好的参考书,亦可为有兴趣了解“人类学智慧”的人提供一个问题式的研究性路标。
  • 貧窮文化

    作者:LEWIS,OSCAR丘延亮譯

  •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作者:Paul Fussell

    Book Description In Class Paul Fussell explodes the sacred American myth of social equality with eagle-eyed irreverence and iconoclastic wit. This bestselling, superbly researched, exquisitely observed guide to the signs, symbols, and customs of the American class system is always outrageously on the mark as Fussell shows us how our status is revealed by everything we do, say, and own. He describes the houses, objects, artifacts, speech, clothing styles, and intellectual proclivities of American classes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and everybody -- you'll surely recognize yourself -- in between. Class is guaranteed to amuse and infuriate, whether your class is so high it's out of sight (literally) or you are, alas, a sinking victim of prole drift.
  • 我们能否共同生存

    作者:图海纳

    《我们能否共同生存》包括第一部分:自我的产生,包括逆现代化,主体,社会运动,高级的、中级的和低级的现代性等;第二部分:共同生存,包括多元化的社会,民族,民主政治没落了吗,主体的学校等。
  • 消失的地域

    作者:[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本书着重研究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作者继承了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提出了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与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切入点:社会“场景”结构。作者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等。
  • 中国绅士

    作者:张仲礼

    本书目录为:导言,第一章19世纪中国绅士之构成和特征的考察,第二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分析,第三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第四章对于19世纪中国绅士传记的数量分析。
  • 闽西客家

    作者:谢重光等

    本书所谓“闽西”,是一个文化地理的概念,以明清时期的汀州府为核心,向东延伸互毗邻汀州府的漳州西部客家住地。明清时期汀州府辖属八县,即宁化、长汀、上杭、武平、清流、连城、永定、归化,府治为长汀。漳州西部的客家住地主要指漳州市辖属的南靖,平和,诏安三县的西部乡镇。 20世纪50年代以来,福建省的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旧汀州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五县与龙岩,漳平二县合并成为一个行政大区,成为龙岩专区或龙岩地区,最近又改为龙岩市,归化县改为明溪县,与宁化,清流二县一起划归三明地区管辖,三明地区也已改为三明市。但是,旧汀州八县作为一个有独特文化特性的文化单元,仍然鲜明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些于明清时期移居台湾或东南亚的汀属台胞和侨胞,更把汀州作为永远的心灵归宿之地。本书以旧汀州为核心,介绍闽西客家的文化面貌,或可聊慰海外汀属同胞对故园的渴仰。 有的客家研究者认为,客家人是血统纯而又纯的中原世族的后裔,否定南迁汉人与闽越土著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分在血统上的混化和文化上的融合,有的认为客家先民都经宁化石壁后迁徒各地,有的认为客家文化就是土楼文化,通过对土楼文化的主观阐释来为客家文化作形而上的概括。此类论断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我认为,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某一些居高官,享大名的客家先祖思想性格的简单延续,而是由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奋斗历史所决定的,是一代代客家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兴趣爱好累积,发展,演变而成的。所以我在书中力图通过各种具体的事象,把客家人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展现给读音,而不做某些流行观点的简单图解。书
  • 伊托邦

    作者:(美)米切尔

    当前正在全球兴起的数字网络,并不仅仅是一种传输电子函件、万维网网页和数字电视的通信系统,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基础设施,一种能像过去的铁路、高速公路、电网和电话网那样极大地改变城市面貌的基础设施。在这本通俗易懂、令人鼓舞的著作里,威廉・米切尔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这种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对我们未来城市生活的影响。 本书围绕创造新型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建设必要的数字通信基础设施,建造由智能设备和传统建筑共同构成的智能场所,开发使这些智能场所运作起来的软件系统,一直到综合考虑建筑、社区以及城市的空间布局等角度,系统阐述了属于数字时代的新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与意义。 米切尔认为,要完成这种城市转变,我们必须拓展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概念,使其不仅包含真实的场所,而且包含虚拟的场所。同时,我们还要拓展相互联系的方式,使其既包括远程通信互联,又包括步行往来和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他还提出,与新型城市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将延展至4种,除了人们熟悉主要社会关系和次要社会关系外,数字网络将产生新型的第三、第四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创建出一种更加智能化的新型城市――伊托邦。
  • Rational Ritual

    作者:Michael Suk-Young Ch

    Why do Internet, financial service, and beer commercials dominate Super Bowl advertising? How do political ceremonies establish authority? Why does repetition characterize anthems and ritual speech? Why were circular forms favored for public festivals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is book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using a single concept: common knowledge. Game theory shows that in order to coordinate its actions, a group of people must form "common knowledge." Each person wants to participate only if others also participate. Members must have knowledge of each other, knowledge of that knowledge, knowledge of the knowledge of that knowledge, and so on. Michael Chwe applies this insight, with striking erudition, to analyze a range of rituals across history and cultures. He shows that public ceremonies are powerful not simply because they transmit meaning from a central source to each audience member but because they let audience members know what other members know.For instance, people watching the Super Bowl know that many others are seeing precisely what they see and that those people know in turn that many others are also watching. This creates common knowledge, and advertisers selling products that depend on consensus are willing to pay large sums to gain access to it. Remarkably, a great variety of rituals and ceremonies, such as formal inaugurations, work in much the same way. By using a rational-choice argument to explain diverse cultural practices, Chwe argues for a clos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pectives of rationality and culture. He illustrates how game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an unexpectedly broad spectrum of problems, while showing in an admirably clear way what game theory might hold for scholar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who are not yet acquainted with it.
  • 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

    作者: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

  • 中国中间阶层文化品位与地位恐慌

    作者:许荣

    本丛书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指导的“中国中间阶层研究”课题的系列学术著作,是国内社会学界中间阶层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完整描述了中国中间阶层在经济、文化,教育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社会特征,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 从书作者直接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中间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访谈。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描述和论证了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 本从书重点探讨了中间阶层对中国社会现实与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了提供历史的参照,也收录了关于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中产阶层的研究成果。
  • 媒体文化

    作者:[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本书是一部研究媒体文化的精湛之作。作者认为,媒体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主流的文化形式,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会化,而且深入到了人的认同性内部。他辨析了若干关键的概念,并在充分分析媒体文化个案(电影、电视、音乐和小说等)的基础上,对媒体文化的正负意义做了批判性的估价,为我们理解和剖析当代西方五光十色的媒体文化及其影响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视角与方法。
  • 东京罪恶

    作者:阿德尔斯坦

    杰克·阿德尔斯坦编写的这本《东京罪恶(一个美籍记者的日本警方采访实录)》是一个美籍采访记者关于新闻黑幕与日本有组织犯罪的极富吸引力的写实故事。 《东京罪恶(一个美籍记者的日本警方采访实录)》是一部描述提着脑袋从新进采访记者一路奋斗成为资深新闻记者的震撼心灵的生活实录。 《东京罪恶(一个美籍记者的日本警方采访实录)》揭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日本文化风貌。
  • 第三種中國想像

    作者:吳介民

    本書是作者將近二十年來,深入中國草根社會觀察所提出的,具有台灣觀點的中國論。
  • Unsavory Elements

    作者:[美] Tom Carter

    Featuring entirely original writings written exclusively for this work, this anthology is filled with 28 essays from foreigners who live or have lived in China for a significant period of time. The book contains beautiful and enlightening stories about China from such noteworthy writers as Simon Winchester, Peter Hessler, Susan Conley, and Alan Paul, among others. Through their personal stories, they illustrate the many sides of Chinese life—the weird, the fascinating, and the appalling—and share what it’s like to live, learn, and love as an outsider in a land unlike any other in the world.
  • 科学与公众

    作者:[英]简·格雷戈里,[英]史蒂夫·米勒

    该书2000年出版后就一直是这个领域中被引用率最高的作品。是集历史回顾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综合性专著,在欧美科学传播教学和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有从事该领域的教师一直在采用此书作为教材,并推荐学生和研究人员阅读和借鉴。直到现在被正式引进在我国出版。 该书详细陈述了科学与大众关系发展的历史,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科学传播中重大的个案研究、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科学素养、科学家的责任、政府、企业和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与角色、科学家在做科学传播中的困境与思索、科学传播的方法与途径、社会参与模式的演化与方法等等。 由于“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在我国从未正式出现,而本书对于我国的科学传播、科普工作者从科学的本质来理解科学传播,理解科学与公众的关系,改变过去单向传递的科普方式,建立先进的工作理念与模式,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 国家的比较

    作者:(法)马太·杜甘(Mattei Doga

    《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是法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太-杜甘的重要著作,也是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在研究国家时为什么需要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来比较,从而通过对政治学领域重要问题的讨论,具体地展现了比较方法如何应用于国家研究。《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是论述比较方法特别是政治学领域的比较方法的一部基础著作,对于比较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论做了比较精要的阐述,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