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第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因此对后世的学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它曾长期作为来华传教士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作。 本书一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能够使人警醒与深悟。本书所概括的中国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书中也就难免褒少贬多,因此笔触也略显低沉,还不乏偏颇之辞。同时,由于作者的身份是一位西方的传教士,所以他的立场和观点,无疑会受到这一身份的局限。他的视角与结论也就无法摆脱西方的价值观。 要中国人民变散慢为团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态度,非几句空言所能济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会环境,就是给中国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范围之内,可以各开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扫雪,并且管霜。换句话说,要中国人不象一盘散沙,根本要着,在给与宪法人权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这一点道理,真正参悟这人权保障与我们处世态度互相关系的人,真寥如晨星了。 -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对影视人类学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且介绍者为该领域的体验者,具有较高的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态讲述的传统,以文字、图片、光盘等展示当代人类学概貌,12位著名人类学家的素描,9部出色的人类学纪录片佳作等,使学生真正体认到人类学的博大与丰富。三是行文难易结合,深入浅出:重要概念、术语的解说呈点状分布,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便于教师授课时取舍;理论分析概括性强,并配以“实例解读”加深学生认识。 -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
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着尴尬的窘境:平庸、琐碎、媚俗成为大众文化乃至知识分子自身挥之不去的阴影。究竟谁是导致整个社会弱智化的罪魁祸首?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深刻反思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自身价值与命运,指出知识分子异化来自内外两个维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形象的自我贬损,丧失批判立场,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特定人群利益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则是被社会抛弃,在社会生活中失去固有的中心地位,日益被边缘化。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的作者弗兰克·富里迪认为,正是知识分子自身的庸人悲观主义态度和工具主义态度,造成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窘境。 -
心灵的习性
本书通过对美国社会的各层次、各领域、各人物和传统的考察,展示了美国人的生活观、爱情婚姻观、参与意识、公民生活、宗教活动等,揭示了贯穿其中的主旨,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 -
物质文化读本
物、財產、流通;物象、語詞、時間。物包圍著現代社會。物與人不再是簡單的使用關係。物有自己的獨立性。物對人起著宰製作用。物有傳記,有興衰,有獨特的歷史敘事。物的規模、物的性質、物與人的關係,是消費社會的重要標誌。物的新語義是本書所討論的主題。 本書是第一本物質文化研究的經典讀本。 -
街坊街里
香港我城日日蛻變,在種種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變動之中,每一個香港人的生活面貌亦或多或少受牽動,在失去啟德機場、天星碼頭、港大何東女子宿舍、東英大廈、蘇屋邨、凱悅酒店、油街藝術區以及許多漸被遺忘的地標之際,原來我們的歷史乃至個人回憶亦漸被沖擦;在本地不同社區在城市發展的巨輪下漸漸失去本身特色的同時,原來我們更回味的是街坊街里曾經共同分享的人情關係。 俏若歷史可以重來,或者很多事物我們寧願她保留原貌。但歷史畢竟無法重來,重溫這十多年來累積起來的故事時,物事,人非,在懷緬和憶舊之際,也許更能讓我們明白,已經錯失的無法彌補;而以香港為家的人,更應好好珍惜當下僅餘的所有,發揮小城獨有的核心價值,邁向將來。 -
民粹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高等教育最权威的社会科学教材之一,中国10余年所最高学府知名学者联合推荐。 本丛书旨在以社会科学的基本要领为立足点,使社会公众以最简单便捷的途径迅速掌握西方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是一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蒙学读物”。本套丛书作为欧美大学的基本教材,全部由西方各个领域的首席学者执笔,并不断追逐时代变迁,反复更新,已经成为西方公认的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基本读物之一,是年青学子进入社会科学圣殿的第一道台阶。 -
布尔乔亚的恶梦
美国城市郊区具有田园诗一般的吸引力,有舒适的住房,整齐的草坪,绿阴如盖的街道。它寄托了居民的梦想,又映出了他们的恶梦;既体现了他们的希望,也体现了他们的恐惧,他们害怕邻居,害怕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害怕自己,害怕市场,更害怕改变。美国最杰出的城市史学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M·福格尔森,通过对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的城郊住宅小区限制性契约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恐惧的根源。 -
性文化研究报告
本书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学者李银河先生对中外性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力求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简要概括中外性文化的变迁脉络,结合中外性观念的历史演变,简要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观念、性行为、性关系的规范及其历史与现状。作者从学术研究的立场出发,通过不同社会以及不同文化的比较,描述和分析了这些社会或文化在性问题上的种种观念和论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书中还介绍了国外在性问题研究与论争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法律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目前国内外有关性问题研究与讨论的大致情况。 作为一个学者,作者还试图为中国社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性规范、性政策的性法规并建立起一种全新和健康的性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
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02—1937
本书通过剖析京剧中的道具———跷在本世纪的兴衰过程,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ISBN:9787544400756,作者:(美)朱克英张廷佺杨东霞谈瀛洲 -
夜间的战斗
16世纪的意大利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出生时有胎膜的农民在一年中的某些夜晚陷入沉睡,而灵魂则离开躯体去参加在田野上与巫师们的“战斗”。这一古老的祈求丰收仪式引起了天主教会的注意,一系列的调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展开,宗教裁判所竭力想把夜半外出的“本南丹蒂”纳入异端的巫术活动,他们的介入最终导致了这些传统信仰的消亡。 卡洛·金斯伯格从天主教会的档案中整理并研究了弗留利地区一系列宗教审判案例的细节,不仅生动描述了这些“本南丹蒂”如何在教会的一步步压力之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混淆,进而把自己归为巫师的过程,而且高超地复原了这一时期农民的心理状态,使得本书成为大众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
城市的世界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城市和地点 地点的两个缩影 地点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对地点的再认识 作为具体地点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综述 人类生太学:群体与人类生活 新马克思主义:从地点到空间 城市作为增长机器 作为象征性经济的城市:地点的创造与再造 历史或制度的观点 全球化观点:城市不再是地方性的 结论 第三章 社会差异与大都市空间的创建 美国大都市产生过程中的财富和权力 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种族与少数民族 性别与大都市 结论 第四章 地点的变迁与沿革:全球背景下的城市 地点的动态变化与相对不变 自上的压力与自下的回应:经济全球化与城市重构 地方政治仍然是当地的吗?相对自主性与无休止的企业型政府 带有混合特征的地点:全球消费主义与地方文化景观的转变 地点的分分合合:全球化、地方空间差异及城市联系 永恒的中间人:地点转型中的全球、地方力量 第五章 从批判城市到对城市的再建构 保进与地点的联系 保护性的策略 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对新传统城市地点的建设 重新营造全球的城市 术语表 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作者站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高度,通过对诸如人性、爱、美、身份等的本质的关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学术界的社团化等话题,深入探究了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在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对教育的敌视视为一种野蛮、愚蠢和虚无主义的反应的同时,丹尼尔·科顿姆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以上话题。作为一部关于文化争论和分析的著作,《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学,也非常发人深思。该书大量引用了文学、哲学、艺术、电影以及其他领域的材料,以“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这一推论为线索展开论述。该书对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话题,即文科教育和实用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真实的探究。面对19世纪时穆勒提出的功利概念,科顿姆对近几十年来在思想家当中流行的敌视无用性的观点提出了直接到反对意见,并主张教育如果想要做到名副其实,那么它就必须是“无用的”。 -
性存在
当今世界中,性无处不在。但它为什么能决定我们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性存在,我们的性存在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我们对于性的态度因为女性主义、宗教和艾滋病病毒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本性学小百科不仅讨论了上述问题,而且探究了性规范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当今围绕性和性存在的主要争议,特别是女性主义、恋童癖、同性恋政治、性教育、优生学等概念。 -
艺术世界中的7天
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品、一种工作描述,而对某些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在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特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艺”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作者揭示了艺术世界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的同时,追求创意、品味、地位、金钱的新趋势。这本书将改变你对当代艺术界的认识。 -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关系”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个中国概念,目前已被社会科学界所接受。关于这个概念,有许多学科的介入和讨论,但其含义、特征及其功能等均显得扑朔迷离,抑或众说纷纭,更多的情况则是停留在描述的层面。本书将“苯系”作为认识和探讨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最核心要素,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其学科属性、时空维度、生活內涵及人生意义等分别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内容涉及“关系”的文化预设、社会构成,网络运作、行动策略及其自身的动力学等问题;此外,还对它的延展性逻辑,比如大公平观、权威传递、虚幻欲望表达、文化认同危机等,给予了较深入的研讨,希冀能在学理上为读者展示一个完整、清晰且变动的中国人社会生活之画卷。 -
少数人的民主
本书以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一事实为基础,从13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政府是如何运作的,揭示了隐藏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东西。 -
中国农民工调查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最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学者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至少有三个“世界之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民工潮;人类历史上增速最快的城市化率;全世界人数最为庞大的城市人口。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www.ftchinese.com)资深记者魏城为此前往中国,与许多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接触,并采访了中国这个领域最著名的诸多专家和学者,此外,另外一些中国学者和官员也通过接受采访和撰写文章的方式,参与了有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讨论。如今,法律出版社使之成书,以飨读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