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

  •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作者:刘英杰

    技术霸权时代,意识形态的出场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科技意识形态是西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与工业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物,是国家合法性危机的补偿程序。该书认为西方的科技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现代化有启示的作用,可以借鉴西方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克服科技意识形态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 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作者:王铭铭,王斯福 主编

    本书收入了1997年8 月于北京召开的“乡土 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研讨会”论文共十一篇。 虽然这些论文有各自的 风格,但是,所有论文均 关注中国乡土社会的文 化与权力问题,强调了基 层社会的深入考察对于 理解中国社会及其变迁 的重要性。本书也代表了 一次社会人类学与法学、 政治学的跨学科试验。
  •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作者:(法) 爱弥尔﹒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收录录的第一篇文献,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文献是为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足以其在涂尔干本人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思想传承中举足轻的地位。除形式上的重要性外,《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在内容也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本文中都已露出端倪了。 以“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英与民主”和“1789年的原则与社会学”等重要文献,对理解涂尔干的思想发展。理论倾向、现实关怀和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极富价值。
  • 黑皮膚,白面具

    作者:法蘭茲•法農

    等待了半個世紀,這本曾經震動了黑人世界和歐美知識份子的經典名著《黑皮膚,白面具》,中譯本終於問世了。 後殖民論述的不朽經典,黑人世界對帝國主義發出的反抗之聲!《黑皮膚,白面具》是一本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它推翻了殖民時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白-黑」、「優-劣」刻板觀點,為宰制關係做了深層的文化與價值觀照。本書讓黑人和白人全都重新洗了一次眼睛,也替「後殖民論述」發出了第一個聲音,在近代思想史上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南方朔/文化評論人《黑皮膚,白面具》抗拒簡化的閱讀方式,周旋在身體與慾望以及權力與規訓的縫隙間,生產當代之「差異」論述。書中既控訴殖民帝國主義的不公不義,也提出精神醫學的反思,從精神分析下手,走出精神分析之外,供給當代種族與社會運動的養分,又與文化研究、女性主義與同志理論的交疊。法農以殖民暴力逆向反擊,清楚刻劃出了殖民主義自我毀滅的必然軌跡。-- 黃心雅/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黑皮膚,白面具》是至今為止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黑人生活世界提出最深刻分析和最有力批評的著作,更是黑人自覺與革命實踐的傳世經典。法農不僅開創了「政治精神醫學」的批判性理論,將個人的痛苦與主宰的社會秩序聯繫起來,將殖民主義與精神病理的關聯性作了最深刻的描述,還以直接的醫療實驗進行臨床改革行動。法農的理論與實踐使他成為一個先鋒、激進的政治運動家和精神醫學家,並為「去殖民化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of decolonization)奠定了基礎。-- 宋國誠/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推薦者:呂旭亞、宋國誠、吳錫德、南方朔、黃心雅、廖咸浩、陳芳明、鍾喬 談到後殖民論述,絕對不能不提到法農(Frantz Fanon)。法農出生於法屬西印度群島,中學時代移居法國,並進入里昂大學攻讀醫學和心理治療。原本,他熱切認同法國的一切,但法國同胞卻因他的膚色而歧視他;痛感於黑人的被迫害與非人化,他參與編輯黑人學生報,發出不平的憤怒之聲。一九四○、五○年代第三世界獨立運動的風潮,更刺激他思考被殖民者的存在處境,他以過人的洞見及創意,運用精神醫學這項探索人類深層心靈的分析工具,將壓抑、認同、發洩、人格扭曲等概念,擴大到集體的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的觀察。 《黑皮膚,白面具》是一本劃時代意義的著作,也是被殖民者最深沉的痛楚之聲。法農以充滿感情而又冷靜的筆觸,訴說著黑人如何在殖民主義中失去他的主體性,直到他的身體、慾望和行為完全向白人世界臣服。黑人是落後的,愚昧的,野蠻的,白人才是進化的文明人,白人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每個黑人在靈魂深處都渴望將自己提升到白人的位階,一心求取白人的認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及價值。因為,詮釋的權利只掌握在白人手中。法農沉痛地指出:「白人文明、歐洲文化,在黑人身上強加了一種存在的偏差……黑人的心靈,其實更是白人的建構。」 黑皮膚的人為何要戴上白面具?因為白人的優勢權力位置把黑人化約到膚色的生物層次來對待,因為這個世界是透過白人的眼睛來觀看,只有戴上白面具,黑人才能去除心底的焦慮,假裝自己踏入白人的行列。渴望「漂白」是被殖民者最扭曲的悲哀,它對人性尊嚴的傷害非常深,就連法農這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於三十六歲臨死之前都還被這種惡夢驚醒:「他們要將我丟入洗衣機裡洗白。」 黑人要如何找回主體性?法農指出:「作為精神分析者,我應該幫助我的病人看到他的潛意識,放棄他自我『漂白』的企圖,同時幫助他採取行動,改變既有的社會結構。」法農認為,在殖民主義中,黑人只有死路一條,他的精神結構將永遠處於瓦解的危機中,漂白的潛意識慾望將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夢想;只有拒絕再做奴隸,主人才會徹底消失。 《黑皮膚,白面具》是黑人世界反抗帝國主義的第一道呼聲。它推翻了殖民時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白-黑」、「優-劣」刻板觀點,為宰制關係做了深層的文化與價值觀照。它為「後殖民論述」燃起第一把火炬,至今仍照耀著我們的思考和陰影,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 东方主义

    作者:愛德華.薩依德

    後殖民論述  本世紀的最後這十年中,影響美國的社會與人文學科領域最普遍與最深遠的一股思潮,毫無疑問的是「後殖民主義」與其影響。  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於一九七八年出版,立刻引起廣泛的迴響與不同立場的批評爭議,值至今日,已經有日文,德文,葡萄牙文,義大利文,土耳其文等二十多種譯本相繼出版。  薩依德的論述,其影響力甚至從中東,伊斯蘭世界到非洲,南亞,中南美洲等地。有如股排笑影,成為文化論述的重要著作。後殖民主義思潮的經典,也影響了整個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方向與思考態度。  《東方主義》是一本有關歐美如何看待中東,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兩百年學術傳統的權力與想像的研究。薩依德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以及富柯的知識權力論為其論述的基礎。將東方主義者在全球性的網絡中,所建構的西方殖民勢力對東方世界權力的支配,知識再生產之霸權架構,殖民與被殖民者,西方與東方之不對等權力關係以及煮奴式的霸權體系一一展演於前。
  • 陌生的多样性

    作者:詹姆斯·塔利

    《陌生的多样性:歧异时代的宪政主义》在塔利的讲稿“歧异时代的宪政主义”基础上编著而成。书中,塔利直面当代政治领域,由各民族争取文化承认之要求所引发的冲突和困境。他运用维特根斯坦元语言理论之哲学原则,对四百年来欧洲宪政思潮及其殖民史进行批判性的检视,以此发展出一种具备“后帝国主义”式的宪政哲学与实务。这种宪政哲学,弘扬所谓“海达族家园的精神”,即强调各民族的公民们在古宪法常规的指导下,共同致力于对话和协商,以找出调解彼此间文化差异的恰当形式。 1994年,塔利教授应邀担任首届约翰•罗伯特•西利讲座的演讲人。西利讲座为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与出版社共同主办,邀请国际杰出学者,以明白易懂的语言讲述社会与政治领域中切中实际的普遍议题。
  • 对欧洲民族的讲话

    作者:朱利安·班达

    本书通过回顾自东罗马起到20世纪为止,近1500年的统一欧洲的历史尝试,指出他们失败主要便是因为没有形成“欧洲的观念”。要建成欧洲,必须形成一套道德价值体系,而这便成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同时赞颂了中世纪知识分子对罗马帝国抽象概念的眷恋,批判了人文主义者倡导各民族主权,背叛了欧洲统一的事业。号召欧洲教育家及知识分子要肩负历史使命,抛弃民族主义,回归到柏拉图的神学与唯心论上来,从而建成欧洲统一。“欧洲将是在人间实现上帝伟业的一个阶段。”
  • 社会形态学

    作者:(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本书主要研究社会形态学。按涂尔干的定义,它是对各种社会物质形式的研究,将社会事实看作“事物”一样进行研究。社会形态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社会形态学分为宗教、政治和经济形态学;狭义社会形态学,即人口科学,又从空间环境与人口的自然运动两方面加以研究。
  • 意识形态与课程

    作者:迈克尔・W・阿普尔

    本书分析了霸权,介绍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经济再生,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等,反映了在相当多的国家中那些数以百万计的、被剥夺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学校教育基本人权的人们的期望。 本书已经被选为当前权力正在动作的新型表达方式。《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已经被选为西方教育通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对作者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这要归因于许多国家的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为了更加民主的教育而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这本书本身就反映了在相当多的国家中那些数以百万计的、被剥夺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学校教育基本人权的人们的期望。而中国人民为了平等所进行的长期斗争在这些国际性的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中国社会分层

    作者:李培林,李强,孙立平

    本书系统全面分析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阶层的变迁;全面阐述中国阶级阶层的利益整合机制;深入探讨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化解机制;系统分析社会分层和社会公正秩序的稳定机制;忠实记载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和巨大变迁过程。本书适合于社会学学者,社会学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社会专业师生,社会问题关注者。
  •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作者:高宣扬

    布迪厄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革新,试图打破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考模式,创建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新视野。他的著作极其丰富而艰深。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流畅的文体,系统地说明和分析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基本脉络、主要概念及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探索成果,分别重点地说明其中最关键的“文化再生产”、“生存心态”、“场域”、“资本”及“语言象征性权力”等范畴,并就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文化特权的再生产、权力正当化、生活风格及文化品味等当代消费社会的中心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系学生、研究生及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社会理论,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问题。
  • 被建构的女性

    作者:沈奕斐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问题 第一部分 社会性别综述 第一章 社会性别概述 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 性别角色塑造 第三节 社会性别制度 第二章 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 第一节 性别歧视的存在 第二节 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 第三节 性别平等理论 第四节 中国的性别平等历程 第三章 理论之源:女性主义 第一节 女性主义实践 第二节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 第四章 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节 社会性别:研究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节 女性主义的方法论 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图景 第五章 阅读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女性气质的再现 第二节 规训身体的力量 第三节 健康中的性别问题 第六章 性政治 第一节 性的建构 第二节 性的等级和性解放 第三节 女性情欲 第七章 家庭中的社会性别制度 第一节 公与私的划分与性别分工 第二节 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 第三节 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 第八章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问题 第一节 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质 第二节 两性在就业中的不平等 第三节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歧视 第三部分 社会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 第九章 知识、语言和空间 第一节 纯真知识的终结 第二节 语言与主体建构 第三节 性别化的空间 第十章 社会理念和社会价值 第一节 惯习和风俗 第二节 宗教与性别系统 第三节 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第四节 媒体与再现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 第一节 从社会性别角度审视社会制度 第二节 以性别分类公共政策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主流化 第四部分 理想中的社会性别 第十二章 社会性别与发展 第一节 妇女议题和发展问题 第二节 妇女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社会性别意识培训 参考书目 有关女性和社会性别研究的部分网站 后记
  • 社会契约论

    作者:迈克尔·莱斯诺夫

    《社会契约论:汉译精品政治经济》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弥久长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作者抓住了契约论在当代的复兴这一契机,以广阔的视域,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旁征博引,通过其敏锐独到的洞察力透视了各流派之短长,从多个侧面向世人展示了社会契约论的面貌和魅力。其论述评说既不失公允之谈,又有独到之处,的确是契约论研究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为使《社会契约论:汉译精品政治经济》的内容更加翔实,译者又编选了几篇较有影响的系统性研究论文。应该说,这些论文能够代表西方学术界在不同时期研究社会契约论的最高水平。
  • 自我的他性

    作者:(美)流心

    在《自我的他性》中,流心以华南某一沿海城市的商业实践逻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类人(官员、商人和小姐)作民族志描述,阐释他们所讲述的有关自我或他人的故事,从而揭示当代中国的自我结构。 本书的特色在于,进行以城市空间为分析对象的田野工作,或明或暗地对以村庄为分析对象的人类学研究的经典模式提出批判,民族志描述的焦点不再是人们的实际经验,而是他们讲述的故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变革,在变革中,中国人的性格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随时改变自己,甚至很容易就能在性格上变为另一个人,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自我的他性。
  • 文化与公共性

    作者:汪晖,陈燕谷 编

    此书所收各文的作者均为国际著名学者,是近年来活跃在西方学术舞台上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书中的论文涉及到公共领域、现代性和全球化等问题,它们不仅是从西方社会历史现实中提出的基本问题,其理论的启发性和有效性不仅囿于西方社会,对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和研究意义。
  • 世界风险社会

    作者:贝克

    由欧洲的这位杰出社会和政治理论家所写的这本重要著作集中了一些重要的论文。这些论文认为,为了理解我们当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风险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参考框架。贝克关注风险的生态和技术问题及其社会和政治涵义。与此同时。他讨论与回答了由其以前的、被引用较多的关于风险社会的著作所引起的批评。贝克认为我们现在有一种我们在若干年前不曾有过的“地球政治”,对此可按照世界风险社会的动力与矛盾来理解。它提出了诸如此类的问题:环境是什么?自然是什么?荒野是什么?人类是什么?应该在一种跨国的环境中重新提出和再次考虑这些问题,即使其答案扑朔迷离。这些论文形成了贝克“世界主义者宣言”的基础。它提出了那些不适用于国家政治的全球和地区问题的辩证法。通过认识到多元性、个体主义和怀疑主义已被载入我们的文化,我们能够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凝聚力、一种新的世界主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中。自由的有创造力的不确定性取代了差异的有等级的确定性。贝克鼓励旨在形成共担风险的全球道德的政治试验,这种试验未在将来形成有力的世界主义运动。这本书是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学者和学生的重要教材。对我们时代的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也可阅读此书。乌尔里希·贝克是慕尼黑路德维格一马克西来利安大学的社会学教授。
  • 宗教社会学

    作者:孙尚扬

    ` 本书以专题形式对宗教社会学中一些公认的最重要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在简要介绍宗教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与历史之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宗教做了界定,并对宗教的本质问题做了反思;深入探析了宗教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意义系统的机制及其类型;全面考察了宗教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所履行的正反功能以及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对世俗化的根源、类型及其对宗教的影响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对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宗教运动的特点、形式模式和社会、心理、文化根源作了深度分析,对邪教问题亦作了较透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评析了西方世界对某些新兴宗教尤其是邪教的公众反应和社会控制;本书还在历史语境中分析了中国文化、社会中的宗教性问题,对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宗教所履行的各种功能作了较全面的概括,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宗教与社会互动的关系模式及其对现当代中国宗教的影响。全书旁征博引,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对有些问题的探讨上阐发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本书立论严谨,深入浅出,可读性较强。适合于宗教工作者、对宗教问题感兴趣的大学师生、研究人员和相关社会人士阅读。
  • 农民与市场

    作者:潘维

    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早已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同爆发农民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因果关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中国的市场化在农村没有引发普遍的农民抗议运动,反而促成了中国特有的“乡村工业”。而且,新兴的乡村工业也没有催生早期欧美式的工人运动。相反,市场化时代的小农为中国的繁荣和稳定做了重大贡献。为什么? 潘维以市场化为框架,以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衰史为主线索来研究当代农村。他指出,在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基层政权承担了国家不可能承担的责任,为中国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一座精致的桥梁,扮演了市场中介的角色。在基层政权的带领下,亿万农村人以小型农村集体为单位,扶老携幼闯荡工业市场,保障了自身的安全,赢得了全世界市场对手的尊重,换取了本地社区的文明与进步,乃至全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一个地区的基层政权能否扮演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决定这个地区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命运。农民在市场中的不同命运则决定中国社会的现状。潘维指出,基层政权能否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取决于继承回归家庭耕作之前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于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也在于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于中国农村问题,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主流思路,视基层政权为农民贫困的原因,号召通过“转制”、“海选”、“费改税”来削弱基层政权。另一个是此书表达的思路,即视基层政权为农村社会的脊梁,认为农民、农村社区、农村基层政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号召信任、加强、和改善基层政权。 潘维警告说,抽掉了基层政权这根脊梁,农民就会重新沦落成一盘散沙,变成亿万条蠕虫,积累贫困;农村社会就会退化,甚至变成不安定因素的沃土。继承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传统,在基层政权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农民是千万条龙,是中国现代化列车的发动机。
  • 知识分子研究

    作者:郑也夫

    《知识分子研究》在写作上编时是按照一部独立的专著体例进行的,固仍保留其完整性,不掺杂其他文章。下编则不同,多数是在无整体计划下陆续写出的。写完上编后,我曾拟写作一本《书与知识分子》。在完成了其中三章“符号、书与知识分子”、“书籍出版的历史与现状”、“图书馆的社会学研究”后,资料难寻且兴趣衰减,原拟写作的“图书审查制度的社会学思考”、“图书销售与传播”等均未完成。这三篇论文与其他零散写出的围绕知识分子问题的四篇文章一同放入下编中。下编与上编享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聊以自慰的是下编以其散漫为略嫌拘谨的上编拓宽了一点视野。故编在一本书中,名曰《知识分子研究》。 知识分子问题在中国读书界一向颇受瞩目。《知识分子研究》作者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涉足这项研究的学者之一。在那个题目和那批学者中,这部作品其实是第一茬早熟的葡萄。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它几乎成了上个夏天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它留下的是对那个热情如火的年代的一份记忆。
  • 芝加哥学派

    作者:(法)阿兰,库隆